基本信息
书名:致廷光书
原价:68.00元
作者:唐君毅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日期:2015-02-01
ISBN:9787553400686
字数:269000
页码:32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编辑推荐】儒学大师唐君毅最深情、最别致情书,感动推出!
内容提要
本书是作者唐君毅与其妻子廷光的相识相恋期间以及婚后多年的书信往来汇编,然而不同于一般的家书中的儿女情长家常里短,《致廷光书》中有许多篇幅探讨了儒家思想在当今社会的功效。寓学术精神于平常话语,深入浅出,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唐君毅这位儒学大师的风范。
目录
001 致廷光书上篇(婚前)
005 第一信(原件复制)
017 第卅信(原件复制)
037 第卅二信(原件复制)
049 序
一九三八年(成都)
051 第一信
一九三九年(成都)
054 第二信——第三信
一九四○年(重庆)
057 第四信——第十七信
一九四一年(重庆·成都)
143 第十八信——第卅一信
一九四二年(重庆)
188 第卅二信——第卅六信
201 后序
209 致廷光书下篇(婚后)
211 小序
一九四五年(重庆:廷光归眉山省亲)
212 第卅七信
一九五六年(台湾地区:香港文教界人士应邀访台)
213 第卅八信——第四十二信
一九五七年(日本、欧洲、美国:应美国务院邀请
访美兼访日本、欧洲)
218 第四十三信——第八十四信
一九五九年(美国:参加夏威夷第三次东西方哲学
学人会议)
279 第八十五信——第九十一信
一九六二、六三年(香港:廷光赴台看护安儿)
287 第九十二信——第九十七信
002 致廷光书
一九六四年(美国:参加夏威夷第四次东西方哲学
学人会议)
293 第九十八信——第一○八信
一九六五年(韩国:应邀出席韩国高丽大学六十周年
纪念学术会议)
306 第一○九信——第一一三信
作者介绍
唐君毅,中国现代学者,哲学家、哲学史家,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出身书香门第,幼承庭训,接受过良好的旧学教育。曾就读于中俄大学、北京大学、毕业于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哲学系。青年时代颇受梁启超、梁漱溟、熊十力学术的影响。曾任教于华西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任过江南大学教务长。
文摘
序言
这部作品最令人称道之处,在于它对环境和场景的细致入微的描绘,几乎达到了“环境即角色”的程度。书中的每一个主要场景,无论是喧嚣的市井集市,还是幽静的私人书房,都不是简单的背景板,而是深深地嵌入了故事的肌理之中,影响着人物的决策和情绪的走向。作者似乎对地方志和建筑美学有着深入的研究,对某一特定地域的气候特征、光影变化,甚至是某种特有的建筑材料所散发出的气息,都有着令人惊叹的掌握。比如,书中描写一处久未打理的庭院时,着重突出了苔藓的颜色、石阶的湿滑以及光线穿过竹林留下的斑驳光影,这些细节不仅营造了一种颓废而又安宁的氛围,同时也暗示着其中居住者的心境。读到这些段落时,我常常需要停下来,闭上眼睛,试图在脑海中构建出一个完整的立体空间,感受那种身临其境的代入感。这种对物质世界的精确捕捉,为书中那些宏大主题(如时间流逝、命运无常)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依托,使得抽象的哲学思考落到了实处,让整本书的质感变得厚重而富有触感。
评分从结构布局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展现出一种近乎数学般精密的布局艺术。它并非采用线性叙事,而是通过多个时间点和视角的交替闪回与并置,构建出一个多维度的叙事迷宫。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尽管叙事线索复杂,但始终保持着一种清晰的内在逻辑和节奏感,使得读者在迷失于历史的烟云和人物的思绪中时,总能被巧妙地引导回核心的主题。尤其是对那些关键转折点的处理,采用了“切片”式的叙事手法,先展现结果的震撼,再回溯至引发该结果的种种细微铺垫,这种非线性的张力处理,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悬念和宿命感。书中的章节安排也颇具匠心,长短不一的篇幅根据情感密度的不同而变化,有如交响乐中强弱音的运用,使得阅读体验跌宕起伏,张弛有度。更值得称赞的是,作者似乎懂得如何“留白”——在最关键的转折处,故事戛然而止,将最激烈的冲突留给读者的想象,这种处理方式比详尽的描述更显力量,让读者在合上书页后,仍能持续地与故事的内核进行深层次的对话。这本书的结构本身就是一种艺术表达,它挑战了传统小说的阅读习惯,但最终的回报是丰厚且令人满足的。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像是透过一扇蒙尘的古老窗户,窥见了一个风云变幻时代的侧影。作者对历史细节的把控细腻入微,无论是人物的衣着服饰、当时的社会风气,还是那些转瞬即逝的民间俚语,都描摹得栩栩如生。尤其是对主角内心挣扎的刻画,那种身处时代洪流却又力不从心、试图在传统与革新之间寻得平衡的矛盾感,让人读来唏嘘不已。书中对某些重大历史事件的侧写,并非采用宏大叙事的视角,而是将其浓缩于个体命运的悲欢离合之中,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使得历史不再是冰冷的记载,而是充满了温度和血肉的真实体验。书中某些场景的氛围营造达到了极高的水准,比如黄昏时分,远山黛色的剪影下,几声悠远的笛音划破寂静,那种苍凉而又饱含希望的复杂情绪,仅仅通过寥寥数语便能牢牢抓住读者的心神,让人仿佛能闻到空气中泥土和草木的气息。尽管情节推进并不总是迅疾,但这种慢节奏反而为人物性格的丰满和环境的沉淀提供了必要的空间,使得最终的爆发或转折更具冲击力和合理性。对于喜爱深度挖掘人性与历史交织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它不提供标准答案,只呈现一个时代的复杂肌理和个体的坚韧或脆弱。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着实令人耳目一新,它仿佛是融合了古典文学的韵律美和现代白话的叙事效率,形成了一种既雅致又接地气的独特文风。阅读过程中,我几次停下来,仅仅是为了细细品味那些精妙的比喻和排比句式,它们绝非故作高深,而是恰到好处地提升了情感的张力。举例来说,书中对“等待”这个主题的处理,用了好几种不同的修辞手法反复强调,从“时间凝固成琥珀”到“呼吸被拉伸成无限的细线”,每一次都赋予了等待新的质感和重量,使得读者能够真切地体会到那种度日如年的煎熬。而对话部分的设计更是高明,人物的口吻非常考究,不同阶层、不同地域背景的角色,其用词和语气有着清晰可辨的差异,这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可信度和立体感,让人完全相信他们就是那个特定时空中的真实人物。情节的高潮部分,作者并没有依赖突兀的巧合来推动,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心理压力和外部环境的不可抗力,让人物一步步走向必然的结局,这种结构上的严谨性体现了作者高超的掌控力。总而言之,它在文字的运用上达到了近乎音乐的境界,每一个句子的停顿、重音,都服务于整体的情感流淌,读起来酣畅淋漓,却又回味无穷。
评分我是在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接触到这本书的,起初对它的题材并不抱有太高的期待,但很快就被其对人际关系中微妙张力的描绘所吸引。它几乎是毫不留情地撕开了社会交往中的那些虚伪的表象,直抵人性深处的自私、渴望被理解以及无可奈何的孤独。书中处理多条支线人物关系的方式堪称一绝,每条线索都独立成章,彼此间看似平行,却又在关键节点上产生共振效应,形成一张复杂的情感网络。例如,两位主角之间那种亦敌亦友、互相成就又互相掣肘的关系,被描绘得极其真实和残酷,没有廉价的和解,只有基于现实考量的合作与疏离,这比单纯的爱恨情仇要深刻得多。此外,作者似乎对“沉默”的力量有着深刻的理解,书中大量留白的场景,那些没有被说出口的话语和未竟的眼神交流,往往比直接的独白更具有穿透力,迫使读者主动参与到对人物动机的解读中去,构建出属于自己的理解层次。这种鼓励读者思考和填补空白的叙事策略,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互动性和持久性。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的不仅是故事中人物的困境,也可能是我们自身在面对复杂人际网络时的犹豫和挣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