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六讲+品味四讲+生活十讲 蒋勋三书:华语世界经典畅销书(套装共3册)

孤独六讲+品味四讲+生活十讲 蒋勋三书:华语世界经典畅销书(套装共3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蒋勋 著
图书标签:
  • 蒋勋
  • 孤独
  • 品味
  • 生活
  • 哲学
  • 人生
  • 散文
  • 文化
  • 治愈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聚五缘图书音像旗舰店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ISBN:201707171608
商品编码:15119104577
包装:精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 华语世界经典畅销书——蒋勋三书:《孤独六讲》+《生活十讲》+《品味四讲》。

★ 初版十周年精装纪念版,作者亲作长序,并作全书修订。

★ 清雅装帧,黑白灰极简风,精美插图。书中照片为蒋勋住所实地拍摄,与读者共享他的生活美学。

★ 所有舍不得、想不通的种种,都在文学上找到出口。蒋勋以坦然温柔的文字,诠释孤独、生活与美,书写我们内心安定的力量。在百转千回的人生旅程中,寻得一片自心的清明。


内容简介

【孤独六讲】

残酷青春里野兽般奔突的“情欲孤独”;众声喧哗却无人肯听的“语言孤独”;始于踌躇满志终于落寞虚无的“革命孤独”;潜藏于人性内在本质的“暴力孤独”;不可思不可议的“思维孤独”;以爱的名义捆缚与被捆缚的“伦理孤独”。

这本书要谈的不是如何消除孤独,而是如何完成孤独,如何给予孤独,如何尊重孤独。蒋勋以美学家特有的思维和情感切入孤独,融个人记忆、美学追问、文化反思、社会批判于一体,创造了孤独美学:美学的本质或许就是孤独。

【生活十讲】

这是一本关于生活的书——

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定位和独特的生命价值;要气节,也要性情,要理性,也要幻想;新旧伦理既冲突又融合,更需个人自省和文化规范;信仰是一个自我反省的过程,由此我们可知自己有多贪心、多赖皮、多恐惧;物质和精神的快乐都不可或缺;完满的心灵生活需要神话;人生的过程比结局更为重要;爱是一生的功课;拿掉蒙蔽,就能看到情与欲的真实;学会用心,学会等待,学会放缓脚步;由此我们可以重拾生活的信仰。

【品味四讲】

这是一本讲述品味的书——

蒋勋鼓励大众从生活细微面出发,将美拉近到食、衣、住、行的层次,从而能过一个有质感、有品味的生活。在小吃里发现信仰;感受服装的体温;如何营造一个家;怎样将急躁、焦虑的心情转化成缓慢的生活节奏;如何从生活细节中找到快乐,享受悠闲的文化……

蒋勋希望忙乱步调下的现代人,可以放缓生活步调、舒缓生活压力,从平易的生活面来伸展感知的触角,从美中获得心灵释放和宁静。


作者简介

蒋勋,福建长乐人。1947年生于古都西安,成长于宝岛台湾。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1972年负笈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1976年返台后,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并先后执教于文化、辅仁大学及东海大学美术系系主任。

蒋勋先生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有小说、散文、艺术史、美学论述作品数十种,并多次举办画展,深获各界好评。近年专注两岸美学教育推广,他认为:“美之于自己,就像是一种信仰一样,而我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


精彩书评

著名诗人席慕容曾这样称赞蒋勋:“是这个时代踏入艺术门槛的引路人。他为我们开启的,不只是心中的一扇门窗,而是文化与历史长河上所有的悲喜真相。时光终将流逝,然而美的记忆长存”。

女神林青霞视他为“偶像”,称他为自己的——“半颗安眠药,能给予内心安定的力量。”

台湾散文名家张晓风描述:“善于把低眉垂睫的美唤醒,让我们看见精灿灼人的明眸。善于把沉哑喑灭的美唤醒,让我们听到恍如莺啼翠柳的华丽歌声。”

“蒋勋是个懂美的人。”——三毛。


目录

【孤独六讲】

新版序

自 序

情欲孤独 021

语言孤独 069

革命孤独 111

暴力孤独 157

思维孤独 205

伦理孤独 247

【生活十讲】

自序

第一讲 新 价 值

第二讲 新 官 学

第三讲 新 伦 理

第四讲 新 信 仰

第五讲 谈 物 化

第六讲 创 造 力

第七讲 文 学 力

第八讲 爱 与 情

第九讲 情 与 欲

第十讲 新 食 代

【品味四讲】
序言

生活美学的起点

食之美

认识美的重要开始:吃

口中的滋味,美好的记忆

酸甜苦辣的丰美人生

料理一道生命的菜肴

衣之美

身体与服装

创出独特的服装美学

珍惜美好物质

住之美

把“房子”变成“家”

居住美学与人文品位

保存小镇文化

行之美

合乎美学规则的“移动”

快感≠美感

快与慢平衡的生命



精彩书摘

孤独是一种沉淀,而孤独沉淀后的思维是清明。静坐或冥想有助于找回清明的心。因为不管在身体里面或外面,杂质一定存在,我们没办法让杂质消失,但可以让它沉淀,杂质沉淀之后,就会浮现一种清明的状态,此刻你会觉得头脑变得非常清晰、非常冷静。

所以,生命里第一个爱恋的对象应该是自己,写诗给自己,与自己对话,在一个空间里安静下来,聆听自己的心跳与呼吸,我相信,这个生命走出去时不会慌张。相反地,一个在外面如无头苍蝇乱闯的生命,最怕孤独。

成熟的爱是倚靠不是倚赖,倚靠是在你偶尔疲倦的时候可以靠一下,休息一下,倚赖则是赖着不走了。

我想,有没有可能生命的意义就是在寻找意义的过程,你以为找到了,却反而失去意义,当你开始寻找时,那个状态才是意义。现代的文学颠覆了过去“生下来就有意义”的想法,开始无止尽地寻找,很多人提出不同的看法,都不是最终的答案,直到现在人们还是没有找到真正的答案。

我们心灵一旦不再那么慌张地去乱抓人来填补寂寞,我们会感觉到饱满的喜悦,是狂喜,是一种狂喜。就像气球,被看起来什么都没有的气体充满,整个心灵也因为孤独而鼓胀了起来,此时便能感觉到生命的圆满自足。

每个人都急着讲话,每个人都没把话讲完。快速而进步的通讯科技,仍然无法照顾到我们内心里那个巨大而荒凉的孤独感。我想谈的就是这样子的孤独感。因为人们已经没有机会面对自己,只是一再地被刺激,要把心里的话丢出去,却无法和自己对谈。

思维孤独是六种孤独里面最大的孤独。作为一个不思考的社会里的一个思考者,他的心灵是最寂寞、最孤独的。因为他必须要先能够忍受,他所发出来的语言,可能是别人听不懂的、无法接受的,甚至是别人立刻要去指责的。作为一个孤独者,他能不能坚持着自己的思维性?是很大的考验。

当你被孤独感驱使着去寻找远离孤独的方法时,会处于一种非常可怕的状态;因为无法和自己相处的人,也很难和别人相处,无法和别人相处会让你感觉到巨大的虚无感,会让你告诉自己:“我是孤独的,我是孤独的,我必须去打破这种孤独。”你忘记了,想要快速打破孤独的动作,正是造成巨大孤独感的原因。

即使我们与最亲密的人拥抱在一起,我们还是孤独的,在那一刹那就让我们认识到伦理的本质就是孤独,因为再绵密的人际网络,也无法将人与人合为一体,就像柏拉图说的,人注定要被劈开,去寻找另一半,而且总是找错。大团圆的文化是让我们偶尔陶醉一下,以为自己找到了另一半,可是只要你清醒了,你就知道个体的孤独性不可能被他者替代。

孤独的同义词是出走,从群体、类别、规范里走出去,需要对自我很诚实,也需要非常大的勇气,才能走到群众外围,回看自身处境。

我拥抱着一个挚爱的身体时,我知道,自己是彻底的孤独的,我所有的情欲只是无可奈何的占有。我试图用各种语言与人沟通,但我也同时知道,语言的终极只是更大的孤独。我试图在家族与社会里扮演一个圆融和睦的角色,在伦理领域与每一个人和睦相处,但为什么,我仍然感觉到不可改变的孤独?我看到暴力者试图以枪声打破死寂,但所有的枪声只是击向巨大空洞的孤独回声。

有自信的人,对于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是一种充满而富足的感觉,他可能看到别人有而自己没有的东西,会觉得羡慕、敬佩,进而欢喜赞叹,但他回过头来还是很安分地做自己。

“难”绝对是生命中幸福的开始,“容易”绝不是该庆幸的事。

我们之所以能用杯子喝水,因为杯子是空的;我们能住在房子里,也因为房子有空的部分。最重要的不是“有”,是“无”。

台面上愈是强横的人,愈不容易让人看见他的脆弱之处。但是脆弱一定存在。

人大概到最后才会懂得,重要的不是要什么,而是不要什么。

知识分数越高的人,自己越要特别小心,因为你将来要面对的生活难题,都不在这些分数里面。

知识分子应该保有一种客观性,独立思考,不要站在任何一个利益团体中,为其主张做解说。

人不可以物化,意思是说,物质要发展没有错,可是人还是要做主人,不可以为物所役。你买车了,买房子都没有错,可是不要到最后变成车奴,房奴,变成你在养它,而不是它在让你幸福。

有时候,我真的觉得这些圈养考试机器的学校,就像养鸡场、养猪场,让人觉得是一个巨大的悲剧。我们应该给孩子最好的音乐、最好的文学、最好的电影,让他在里面自然地熏陶。而这些,是不能考试的。

一个成熟的社会,应该是每一个角色都有他自己的定位,有他不同的定位过程,每个人都能够满足于他所扮演的角色。这个观念在欧洲一些先进国家已经发展得很成熟,他们长期以来重视生命的价值,所以他们的自信,不是建立在与别人的比较上。

一直停留在哀伤的时刻,是没有意义的事,当你能够度过这个哀伤,并从哀伤中领悟到一些事情,哀伤才有意义。

物质不是衡量一切的标准,知识也从来不等同于智慧。

只有让等待变成一种态度,一种心态,它才会成为生活中的信仰,成为我们作为人的新价值。

我想,很多时刻,我们需要被提醒,也要常常提醒自己,就是我所爱的这个人,他真的爱过我,对我善良,疼爱过我,难道要因为一些小失误,或者他离开我了,我就要开始憎恨他、报复他,让他从百分之百的好,变成百分之百的坏?

情欲纠缠是一种折磨,而情感缠绵却是很饱满的东西。情和爱,是很难分割的永恒主题。

如果你真的在意“吃”这件事,愿意去感受食材的新鲜度,愿意花时间去了解一道食物从材料、处理到上桌的过程,甚至用很多程序去料理一样食物,你才会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有机’。

一个唯利是图的社会,每个人都会在物化自己与他人的过程中成为受害者。



前言/序言

Eros──不完整的自己

柏拉图在他著名的《飨宴篇》(Symposium)里有一段用神话说的故事。

远古时代,人类不是现今分类的男性、女性。

远古时代,人有三种,一是纯阳性,二是纯阴性,三是阴阳人。

后来因为人类得罪了神,被神惩罚,神把三种人都劈成了两半。

因此,现今的人类都是不完全的。

每一个被劈开的一半,永远都在寻找另外一半。

劈开的纯阳性,半个阳性,永远在寻找另外一半阳性。

纯阴性被劈开,半个阴性,也在寻找另外一半的阴性。

至于原来的阴阳人,劈开成两半,阴性的一半就在寻找阳性的一半,阳性一半也在寻找阴性一半。

希腊神话充满象征隐喻,使人深思。

这个神话故事好像可以用来分析今日人类社会存在的几种性别关系,阳性寻找阳性,阴性寻找阴性,阴性、阳性“男女”彼此寻找。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