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钻石与灰烬 | 作者 | 林培源 |
| 定价 | 24.80元 | 出版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 ISBN | 9787535475909 | 出版日期 | 2014-10-01 |
| 字数 | 180000 | 页码 | 241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大32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长江文艺》作了转载;《邮差》为修订后特别收录,其余10篇均是从未发表过的作品。 《阿丽与烟花》、《秋声赋》、《奥黛》、《搬家》《婚纱》《水仙》描述了某一类卑微的小人物,他们各自背负着自己的重担,在沉重的生活里左冲右突、跌跌撞撞,想介入的却无法进入,想逃脱的却摆脱不掉,于是延宕悬搁在命运的罗网上,深切地传达了对于小人物命运的关切和同情;《飞刀表演者》《扮演菩萨的男人》《烧梦》《家宅叙事诗》《两个葬礼与一场告别会》则聚焦于表演与现实的角色错位与身份辨识、记忆在时间里的失真与摧毁、现代社会家庭关系的异化、孤独与死亡等形而上的思考。《邮差》讲述了一个意外丧生的邮差,因为眷恋而幽魂不散游荡在家中和小镇上的故事,生的价值和意义在死亡之后才得到真正的突显;《白鸦》在整个作品序列里显得尤为另类,神秘的白鸦代表着异质力量,突兀地闯入现实世界,父与白鸦在救赎与被救赎中所确立的依附关系,也必终究随着白鸦的消失而解体,而个体与他者、自由与抗争的关系引申则令人深思。 |
| 作者简介 | |
| 林培源,1987年出生,上海世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签约作者,暨南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曾获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届“THE NEXT文学之新”全国新人选拔赛12强,2012年首届广东省高校校园作家杯中篇小说一等奖。多篇作品发表于《小说》《青年作家》《文艺风赏》《作品》《山花》等刊物,在青少年读者中拥有较高人气。已出版长篇《薄暮》(2009)《锦葵》(2010)《欢喜城》(2011)《南方旅店》(2012)和短篇小说集《第三条河岸》(2013)。 |
| 目录 | |
白鸦阿丽与烟花烧梦奥黛扮演菩萨的男人飞刀表演者水仙搬家家宅叙事诗婚纱两个葬礼与一场告别会秋声赋邮差修订版蒺藜,飘浪与小说 |
| 编辑推荐 | |
| 《钻石与灰烬》,有“文学创作犹如在生活的灰烬中去芜存菁,提炼出晶莹剔透的钻石”之意,这正是作者在传统文学写作道路上艰难跋涉多年后,对于创作经验的体认。 在书中,林培源用精细而冷静的笔墨去刻画了一些卑微的小人物,他并无意于去给故事涂上一抹亮色从而施舍廉价的同情,而是用叙述引领我们直接走进人物幽闭的内心,而是去直面现实的荒唐、残酷和绝望,而是去正视那种边缘的底层的真实的生活状态。而正是对个体生命的冷静平视,让我们感到了一个写作者对文学悲悯和关怀传统的秉持与恪守。 不难看出,作者有着丰富的西方现代文学的滋养积淀,为了寻找契合主题阐释的表达方式,在叙事技巧和文本形式上做了尽可能多的探索和尝试,展示了在图像时代的,文学仍有其独特的、不可取代的表现力。 所有这些与上一部小说集的区别在于:故事不再局限于一个虚构的小镇,手法上也不再拘泥于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而是有了更多“拓展”的可能性,有了更多新的尝试,风格纷呈,类型多样,可以说是作者创作特点的一次集中总结和展现。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必须承认,初读这本书时,我有些被它的语言风格“劝退”了。它的用词考究,句式偏长,对于习惯了快餐式阅读的现代人来说,可能需要一个适应期。然而,一旦度过了最初的门槛,那种文字的美感和韵律感便会像藤蔓一样缠绕住你。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停顿,都仿佛经过了精心设计,充满了文学性。它不是那种追求刺激的商业小说,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需要你放慢脚步,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厚内涵和独特的节奏魅力。这是一部需要耐心去阅读,但回报远超付出的佳作。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简直沉浸在了那个错综复杂的世界里,作者对人物心理的刻画细腻得令人发指。主角在面临抉择时的那种挣扎与痛苦,那种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反复拉扯的无力感,都通过作者精湛的笔触展现得淋漓尽致。我甚至能想象出他在那个灰暗的房间里,眼神里闪烁着复杂的光芒,内心正与魔鬼进行着无声的较量。书中的情节跌宕起伏,每一次转折都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尤其是那些关于人性的探讨,深刻得让人在合上书本后,还能久久地沉思。这种能引发深度思考的作品,无疑是近些年来少有的佳作,它不仅仅是在讲一个故事,更是在剖析人性的幽暗与光辉。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到位,张弛有度,让人欲罢不能。开篇的铺陈,如同慢镜头般缓缓展开,为后来的高潮蓄积了巨大的能量,而一旦进入主线,情节便如脱缰野马,一发不可收拾。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遣词造句既有古典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却又暗含深意。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场景描写的精准度,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却构建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画面,仿佛我正身临其境地站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背景下,感受着命运的无常。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在很多新书中是很难得一见的。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社会环境的深刻洞察和批判性反思。作者毫不避讳地将那个时代的弊病和人性的扭曲呈现在读者面前,那种冷峻的目光,仿佛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切开了虚伪的表皮,直抵腐烂的内核。虽然题材略显沉重,但作者的笔触并非一味地渲染悲观,其中偶尔闪现的微光和对美好事物的坚守,反而更显珍贵和震撼。它让人在痛楚中找到共鸣,在绝望中保留希望的火种。这是一部有温度、有力量,敢于直面黑暗的作品,非常值得我们深思。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意外的惊喜。我原本以为这只是一本普通的叙事作品,没想到它在结构上玩出了新花样。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多线叙事,将不同人物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每一条线索都像是一根细线,最终汇聚成一张宏大而精密的命运之网。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丰富了故事的层次感,让读者需要不断地去梳理、去连接,从而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故事的构建中。这种需要读者“动脑筋”的作品,总是能带给人更持久的阅读乐趣,它拒绝被动接受,鼓励思考,这正是我一直追求的阅读体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