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大道之行: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主义 | 作者 | 鄢一龙 白钢 章永乐 欧树军 何建宇 |
| 定价 | 39.00元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300205434 | 出版日期 | 2015-02-02 |
| 字数 | 140 千字 | 页码 | 252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大32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高扬社会主义理念,直面“中国问题”,以贯通中西、跨学科的学术视野,从文明、政治、社会、基层、经济各方面分析了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治理的优势与问题,探讨了中国共产党如何克服重重危机与挑战,并回答了干部群众关注和困惑的一些重大问题: 在世界资本主义包围中,中国社会主义道路能否走得通?社会主义中国能否、又如何驾驭资本?中国社会主义如何从初级阶段向中阶段发展?中国政治制度是否适用于“化—信息化”时代?如何把基层重建为以劳动人民为依归的共同体?如何把越来越多元和流动的中国社会重新组织起来? 书中提出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比如,面对国内外异常强大而又灵活的资本力量,中共党建的核心在于通过思想与制度建设保持政治主体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在于驾驭资本为人民服务;提出“评议式民主”的新思路;提出加强党的经典体系建设;提出把人民组织起来、落实基层直接民主的基层善治之道;提出保护人民的结社意愿、以人民社会包容公民社会的社会建设思路。 |
| 作者简介 | |
| 鄢一龙,1976年生,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教授,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清华大学管理学博士,著有《目标治理:看得见的五年规划》、《2030中国》(合著)。 白钢,1977年生,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复旦大学思想史研究中心秘书长,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历史比较语言学博士,语言学者,对中西文明史有深入研究。 章永乐,1981年生,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政治学博士,著有《旧邦新造:1911—1917》等。 欧树军,1977年生,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副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政治学博士,著有《国家基础能力的基础:认证与国家基本制度建设》。 何建宇,1975年生,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政治学博士,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国社团发展的政治经济学》。 |
| 目录 | |
| 绪言 卷一 世界文明史视野下的中国社会主义 一、文明 二、中国 三、社会主义 四、中国共产党 卷二 制度自信与中国政治改革 一、化—信息化与“短期行为的专制” 二、中国做对了什么? 三、从“自主性”到“先进性”与“代表性” 四、授权机制与问责机制建设 五、意识形态与干部队伍的政治标准 六、结语 卷三 组织起来,再造人民 一、基层变局 二、基层失序之险 1.组织的弱化 2.失序的民主 3.劳动人民的主体地位不彰 三、基层重建之道 1.组织起来 2.落实基层直接民主 3.“再造人民” 四、结语 卷四 激活人民社会 一、从“单位”到“社会” 1.重新认识单位 2.单位退出,市场进入 3.社会治理面临挑战 二、中国式结社革命 1.内生的中国式结社革命 2.被低估的中国式结社革命 3.多元而矛盾的中国式结社革命 三、以人民社会包容公民社会 1.辨析公民社会迷思 2.什么是人民社会 四、如何激活人民社会 1.组织起来,人人参与 2.保护人民结社的主体性 3.到群众中去,激活人民团体 4.创造性发挥国家保护社会的功能 卷五 骑在资本头上的社会主义 一、资本获得了高优先性 二、21世纪中国大的危机 1.中国的浮士德时刻 2.马克思批判在21世纪 3.危楼还望,叹此意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共益性”市场经济 1.顶层规划 2.公有资本 3.平台型地方政府 4.民生国家 四、社会主义中阶段:驾驭资本的社会主义 1.“资本社会化” 2.劳动者“主体性”的解放 3.非物质性劳动的兴起 五、进于大同 跋 |
| 编辑推荐 | |
| 俄罗斯总统普京和总理梅德韦杰夫盛赞的一套童书,点击购买 href='#' target='_blank'>《女孩公主梦系列》《 href='#' target='_blank'>和朋友相处系列》《 href='#' target='_blank'>每个人都不完美系列》《 href='#' target='_blank'>换个角度看问题》 梁衡政论文十年来结集出版,针砭时弊,直击热点话题,广大党员干部培训教材及推荐读物,点击购买 href='#' target='_blank'>《干部修养谈》。
点击购买 《 href='#' target='_blank'>选择:中国与治理》◎“中国与治理研究”书,外交家何亚非全新著作
|
| 文摘 | |
| 序言 | |
说实话,我原本是抱着一种审慎的态度来翻阅这本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的著作的,因为市面上同类书籍往往陷入两种极端:要么是过于理想化的颂扬,要么是过度简化的批判。然而,《大道之行》成功地在两者之间找到了一条极富洞察力的中间道路。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在经济模型转型期的论述。它没有简单地将市场化进程视为一个线性的、必然的胜利,而是深入探讨了在引入市场机制的同时,如何确保国家宏观调控能力的有效性。这种“既要……又要……”的内在张力,在书中得到了极为精彩的呈现。作者们通过对比不同时期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平性,揭示了中国特有的“渐进式改革”背后的复杂权衡。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所有权结构变迁那几章的分析赞不绝口,那些关于国有资产管理、股份制改造的细节,往往是其他通识读物会一带而过的地方,但在本书中却被拆解得极为透彻,这对于理解当代中国经济体制的内在运行逻辑至关重要。它不是在做价值判断,而是在做结构分析,这一点非常难得。
评分阅读过程体验堪称酣畅淋漓,特别是对于那些对政治哲学和意识形态演变有兴趣的读者来说,本书提供了一个罕见的、可以深入剖析思想根源的平台。它没有止步于对当代政策的表面描述,而是追溯了许多核心理念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语义漂移和实践重塑。我感觉作者们对经典文本的掌握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们能够精准地捕捉到某一特定概念是如何在特定历史语境下被重新阐释和赋予新意的。比如,书中对“人民性”这一概念在不同历史语境中的含义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这种文本细读的功夫,使得原本模糊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这种学术的严谨性,并没有以牺牲可读性为代价。相反,作者们似乎深知如何将复杂的理论转化成引人入胜的叙事,使得即便是初涉此领域的读者也能轻松跟进。全书的行文风格稳健而不失力量,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读者穿梭于思想的迷宫之中,不断指出关键的交叉路口和决策点。
评分这本书最大的魅力或许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多维度的观察视角。我过去在阅读相关主题时,常常感到视角过于单一,要么是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视角,要么是自下而上的社会反应视角。而《大道之行》巧妙地构建了一个立体的观察框架,它将政治决策、经济实践和社会思潮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考察。比如,书中探讨某一轮全国性社会治理体系改革时,不仅分析了中央的顶层设计意图,还穿插引用了来自不同区域的基层工作报告和媒体报道中的侧面印证。这种将宏观战略与微观情境相互印证的写作手法,极大地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历史的真实感。读到某一处关于基层干部激励机制的描述时,我甚至产生了一种“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感,因为这解释了为什么某些看起来完美的政策在执行层面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偏差。它展示的不是一个静止的、完美运行的机器,而是一个充满内部摩擦力、需要不断调整和微调的复杂系统。这种对系统动态平衡的深刻理解,是本书价值的核心所在。
评分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我对这套书的整体感受,那可能是“细致入微的透视”。作者们在处理涉及“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宏大主题时,展现出一种近乎工匠般的匠心。他们没有满足于宏观的口号,而是深入到政策工具箱的内部,详细剖析了每一件工具是如何被制造、如何被使用,以及在什么条件下会失灵。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不同治理工具之间相互制约和配合关系的论述。例如,在论及环境治理和经济发展速度的平衡时,作者详细对比了行政命令、市场激励和法律约束这三种手段各自的优缺点及其适用范围,并展示了它们在实际操作中是如何被组合使用的。这种对“工具理性”层面的深入挖掘,使得这本书的理论价值大大超越了普通的政治评论,更像是一部关于现代国家治理艺术的深度解剖报告。它不仅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是这样操作的”,以及“还可以怎样操作”。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现代中国治理体系运作机制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不可或缺的、极具价值的参考系。
评分这本《大道之行》读起来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尤其是对于像我这样,平日里对宏大叙事略感疲惫,更偏爱深入微观、探究细节的读者来说,它的叙述角度和分析深度都非常到位。书中对特定历史阶段的制度演变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梳理,不再是那种教科书式的概念堆砌,而是着眼于实际操作层面,比如在某个关键决策点,不同派系之间的博弈是如何影响最终结果的。我特别欣赏作者们在处理那些敏感或复杂的历史事件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而又犀利的笔触。他们没有试图提供一个“标准答案”,而是铺陈了多重证据和不同学者的观点,让读者自己去建构理解。比如,书中对改革开放初期一些地方试点政策的分析,不仅解释了政策的初衷,更深入挖掘了基层执行中的“变通”和“创造性”,这种对“人”在历史进程中能动性的关注,远比泛泛而谈的理论更有说服力。读完之后,我对理解中国政治体制的韧性和适应性有了一个更具象的认识,不再停留在书本上抽象的定义,而是仿佛亲眼见证了那些决策是如何一步步落地生根的。作者们显然在这本书的资料搜集和逻辑构建上花费了巨大的心力,使得全书的论证脉络清晰,即便涉及到跨度较大的时间线,读者也能紧密跟随其思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