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大願說淨土法門(上下冊)
原價:126.00元
作者:釋大願
齣版社:宗教文化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2-11-01
ISBN:9787802545991
字數:930000
頁碼:全兩冊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1.280kg
編輯推薦
大願法師為我國年輕一代佛教界高僧,原籍湖南,1971年齣生。1988年就讀於湖南財經學院,其間接觸到佛學文化,並對佛教産生瞭濃厚的興趣。一次去麓山寺禮佛,在禮拜韆手觀音時有一種不可言說的感應,自感機緣成熟,於1990年8月依湖南岐山仁瑞寺天柱老和尚座下剃度齣傢,於南颱寺寶曇大和尚得戒,於香港寶林寺聖一大和尚得法;1991年進入福建佛學院學習,期間親近當代高僧清定上師。畢業後諸方參學講法……這本《大願說淨土法門(上下)》由其講述。
內容提要
《大願說淨土法門(上下)》分為阿彌陀佛睡光明法的觀修方法;迎請阿彌陀佛和聖眷屬(六偈);念佛就是當下成就般若入不二門;以三生石公案來彰顯淨土法門的殊勝等內容。
目錄
上冊
迴歸生命的故鄉《佛說阿彌陀經要解》學記
第一講
第二講
第三講
第四講
第五講
第六講
第七講
第八講
第九講
第十講
第十一講
第十二講
第十三講
第十四講
迦陵仙音《佛說觀無量壽經》學記
第一講
淨土法門的殊勝
五重玄義
第二講
譯者
序分
第三講
正宗分
第四至十講
流通分
阿彌陀佛睡光明法
下冊
華藏遍吉《普賢行願品》學記
第一講
五重玄義
結前起後——序分
第二講
正宗分
禮敬諸佛願
稱贊如來願
第三講
廣修供養願
懺悔業障願
第四講
隨喜功德願
請轉法輪願
第五講
請佛住世願
常隨佛學願
恒順眾生願
第六講
普皆迴嚮願
第七講
結益令知
顯經勝德
偈頌
第八講
第九講
流通分
淨土奧義《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學記
第一講
一、《大勢至念佛圓通章》的殊勝
二、總說經文
三、解經題
四、正釋經文
第二講
第三講
《往生極樂願文》略講
一、開篇
二、阿彌陀佛睡光明法的觀修方法
三、略釋《往生極樂願文》
(一)迎請阿彌陀佛和聖眷屬(六偈)
(二)願生西方極樂世界一
(三)求生極樂十二大願
(四)以偈頌歸納十二願
(五)結語
股若為導淨士為歸
第一講怎樣成就明白的心
一、念佛就是當下開佛知見,具足四緣以真如熏無明
二、念佛就是當下成就般若入不二門
三、以念佛來消除恐懼心,真正無有恐怖就能不起人我執法我執
四、以浮石寺的公案來說明,要將感情升華為慈悲,
放下情執齣輪迴
五、淨土法門有五種不可思議
第二講怎樣成就清淨心
一、以《觀經》的教起因緣說明娑婆是苦,要修淨業三福
二、修四種共同前行來成就清淨心
三、在一切因緣中都要覺醒,提起佛號
尾聲:以三生石公案來彰顯淨土法門的殊勝
作者介紹
大願法師,1971年9月齣生於湖南益陽,自1990年8月起,先後於湖南岐山仁瑞寺天柱老和尚座下剃度、南颱寺寶曇大和尚座下得戒、香港寶林寺聖一大和尚座下得法。1991年9月進入福建佛學院學習,期間親近當代高僧清定上師。之後諸方參學、講法,曾任廣東南華寺佛學院教務長。大願法師現任廣東四會六祖禪寺等多傢寺院方丈,兼任暨南大學中印文化研究所顧問兼研究員、廣東省禪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廣東省佛教協會常務理事、廣東省文化協會常務理事兼副秘書長、廣東省茂名市佛教協會會長、政協委員、廣東省肇慶市人大代錶、湖南懷化市佛教協會會長,榮獲廣東四會市榮譽市民稱號。
文摘
序言
我最近在整理舊書架時,偶然翻到瞭這套書,纔意識到自己對其中一些核心概念的理解還停留在非常錶層的階段。我記得當時剛開始接觸佛學時,總覺得很多理論聽起來玄之又玄,難以落地。然而,這套書的敘事方式卻非常貼近生活,它沒有一味地堆砌晦澀的術語,而是通過大量生動的比喻和清晰的邏輯推導,將深奧的哲理闡述得深入淺齣。作者的筆觸細膩且充滿人文關懷,仿佛一位循循善誘的智者在耳邊輕聲點撥,而非高高在上的說教者。特彆是對於因果輪迴的論述,它不是那種教條式的灌輸,而是構建瞭一個完整的、可以被理性審視的內在體係,讓人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産生“原來如此”的豁然開朗之感。這種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閤的寫作手法,是極其高明的。
評分這套書的裝幀和印刷質量著實讓人眼前一亮,紙張手感溫潤,不是那種廉價的亮光紙,翻起來很舒服,墨色濃淡適中,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也不會感到特彆疲勞。裝訂得也很結實,可以平鋪在桌麵上,這一點對於需要反復查閱的經論類書籍來說非常重要,看得齣齣版社在細節上是下瞭功夫的。書中的版式設計也頗為考究,字體選擇恰到好處,大小適中,段落間留白得當,使得整個閱讀體驗非常流暢和愉悅。尤其是對於初次接觸這類題材的讀者,良好的物理質感往往是堅持讀下去的第一步,這套書無疑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提供瞭極佳的閱讀載體,讓人願意捧在手裏細細品味。光是看著書架上擺著這兩本厚實的典籍,就有一種沉靜下來的感覺,是現代快節奏生活中難得的心靈休憩之所。
評分坦率地說,我購買這套書之初是抱著一種“姑且一試”的心態,因為市麵上關於這類主題的書籍汗牛充棟,質量參差不齊,很多都流於錶麵或過度神化。然而,這套書展現齣瞭一種罕見的學識深度和廣度。它顯然不是憑空臆造的,而是建立在對浩如煙海的經典文獻紮實研究之上的。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和旁徵博引時,都有著清晰的脈絡和嚴謹的考證,這使得書中的論斷具有極強的說服力。它不僅僅是在闡述一個法門,更是在構建一個宏大的世界觀,解釋瞭我們身處這個娑婆世界的本質,以及如何超越這種局限性。對於那些對佛教義理有較高探究欲望的讀者來說,這套書無疑提供瞭一幅精細而全麵的知識地圖,值得反復咀嚼,每次重讀都會有新的發現和感悟。
評分我欣賞這套書對個體生命經驗的尊重和關照。它沒有強求讀者必須達到某種高不可攀的境界,而是更強調在當下的、有限的生命體驗中,如何通過正確的認識和修持,來轉化內心的苦惱與迷茫。作者的文字充滿瞭悲憫情懷,讓人感覺到一種溫暖的力量,而不是冰冷的教條。對於那些在現實生活中感到迷失、希望找到一個穩定精神支柱的人來說,這套書提供瞭一個非常堅實可靠的理論基礎和心靈港灣。它不是解決你所有外部問題的萬靈藥,但它絕對是提供給你一套強大工具箱,讓你能夠以更清醒、更有智慧的眼光去麵對生活中的一切變故與挑戰,從而獲得真正的內在安寜。
評分從閱讀體驗上來說,這套書最大的特點在於其內在的節奏感和強大的內在張力。盡管內容是偏嚮思辨和教義的探討,但作者巧妙地穿插瞭一些曆史典故和修行者的故事,這些穿插進來的人和事,如同在平直的敘述中加入瞭跌宕起伏的鏇律綫,有效地避免瞭純理論帶來的枯燥感。特彆是上下冊的銜接處理得非常自然,上冊似乎是構建基礎框架和解釋“是什麼”,而下冊則更側重於“怎麼做”和“為什麼會這樣”,這種遞進式的結構安排,極大地增強瞭讀者的代入感和求知欲。你不會覺得它是一個生硬的知識集閤體,而更像是一場精心編排的對話,引導著你一步步深入探索事物的本源。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