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是锺叔河先生的近期新点评本,在靠前很早主张编辑大型系列图书《曾国藩全集》的人就是钟叔河先生。本家书收录曾国藩从年轻至去世前的二千余篇的家书,大体分为长辈篇、诸弟篇、教子篇等。家书的内容涉及了修身、治学、齐家、理财、交友、为政、用人、家长等方面。《全本曾国藩家书》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一种“厚德载物”的宁静力量。我原本对曾国藩的印象,更多是停留在那些历史教科书上的描述,感觉他是一个严厉、甚至有些冷酷的军事家和政治家。然而,打开这本书,我却被一种温润而深沉的情感所打动。 我发现,家书中大量的篇幅,都被曾国藩用来与家人沟通情感,分享生活。他会细致地询问亲人的健康状况,会叮嘱他们注意天气变化,甚至会详细描述自己生活的点滴。这种对于家人的深切关怀,让他整个人物形象变得丰满而真实。在那个战乱频仍的年代,他能够保持对家庭的责任感和温情,这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品德。 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他对子女教育的独特方式。他并非仅仅是下达命令,而是以一种平等而尊重的态度,将自己的治学经验和人生感悟传递给子孙。他强调“立志”的重要性,鼓励他们勤奋读书,但也告诫他们要保持谦逊和敬畏之心。这种教育理念,既有对个人前途的期许,更有对人格养成的重视,让我深感他的教育思想是穿越时空的,具有普适性的价值。 此外,曾国藩在家书中展现出的自我反省精神,也令我肃然起敬。他并非一味地强调自己的功绩,而是常常回顾自己的不足,深刻剖析自己的错误。这种敢于面对自身缺点,并不断自我完善的态度,是他能够不断进步,成就一番事业的关键。他将每一次挫折都看作一次学习的机会,这种积极的心态,对于身处现代社会,同样面临挑战的我们,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总而言之,《全本曾国藩家书》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文献,更是一部充满人生智慧的启迪之作。我从中看到了一个伟人的另一面,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曾国藩。这本书,以其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道理,打动了我,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
评分初读《全本曾国藩家书》,我内心涌起的更多的是一种敬意,一种对历史人物复杂性和深度的敬意。在我印象中,曾国藩是那个镇压太平天国、挽狂澜于既倒的传奇人物,他的名字似乎与权谋、战术、治国理念紧密相连。然而,这本家书却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人性的曾国藩呈现在我眼前。 我发现,这位在波诡云谲的政治舞台上游刃有余的统帅,在面对家人时,却展露出难得的温情和细腻。他会在家书中详细询问家中长辈的身体状况,会关心妻子的辛劳,会为远在家乡的兄弟操心。那种发自肺腑的牵挂,那种对亲情的珍视,完全消解了我之前对他“铁血宰相”的刻板印象。我开始思考,一个能够如此深情关怀家人的人,他的内心世界该是多么的丰富和有血有肉。 在教育子女方面,曾国藩的家书更是让我印象深刻。他并非仅仅寄予厚望,而是将自己的人生经验、治学心得,以及对社会伦理的理解,毫无保留地传达给下一代。他强调的“立志”、“读书”、“修身”,虽然是老生常谈,但在他的笔下,却显得格外有力量。他反对子孙们只图享乐,而是鼓励他们勤勉奋进,脚踏实地。我读到一些章节,甚至能感受到他内心深处对家族兴衰的忧虑,以及对子孙能否承担起家族责任的期盼。 更重要的是,曾国藩在家书中流露出的那种自我反省的精神,令我受益匪浅。他并非事事顺遂,在仕途和战事中,他也曾遭遇挫折和质疑。但他没有沉溺于失败,而是通过对自身行为的反思,从错误中学习,不断修正自己的方向。这种敢于直面自身不足,并积极寻求改进的态度,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极其宝贵的品质。 总体而言,《全本曾国藩家书》是一本能够触动灵魂的书。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伟人的另一面,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曾国藩。通过阅读他的家书,我不仅对历史人物有了更深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我从中汲取了许多关于人生、关于家庭、关于自我成长的智慧。这本书值得反复品读,相信每次阅读都会有新的感悟。
评分读《全本曾国藩家书》,我最大的体会就是,一个真正有成就的人,他的内心必然是极其丰富且自律的。我原本以为,像曾国藩这样身居高位、手握重权的人物,他的家书内容必然充满权谋和斗争的痕迹,充斥着对下属的命令和对敌人的警告。然而,这本书却出乎意料地展现了他作为一位父亲、一位儿子、一位丈夫的温情和细腻。 从家书中,我看到了曾国藩对家人的深切关怀,这种关怀渗透在每一个字里行间。他会详细询问母亲的身体是否安康,会叮嘱妻子节约日常开销,会鼓励儿子勤奋读书,并时刻关注他们的成长。这种超越身份和地位的温情,让我感受到,即使在那个等级森严的时代,亲情依然是他内心深处最柔软的港湾。他所展现出的孝道和家风,对于现代人来说,依然是值得学习的宝贵财富。 更令我赞叹的是,曾国藩在教育子女方面的深刻见解。他并非简单地传递知识,而是注重培养子女的品格和德行。他反复强调“读书”的重要性,但更重要的是,他教导子女如何“做人”。他提出的“勤”、“敬”、“恕”等品德,都是治家和治国的基础。我从他的文字中,感受到了他对家族的责任感,以及希望子孙能够成为有担当、有作为的读书人的殷切期望。 曾国藩在信中也毫不避讳地袒露自己内心的挣扎和反思。他并非完美无缺,也会有疲惫、有失落、有对自己行为的质疑。但他总能够及时地进行自我剖析,并在错误中吸取教训,不断完善自己。这种强大的自我反省能力,是其能够不断前进,成就一番事业的重要原因。这种精神,对于任何一个渴望成长的人来说,都是一种强大的激励。 总而言之,《全本曾国藩家书》是一本让我深刻反思的书。它让我看到了一个伟人的另一面,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曾国藩。通过阅读他的家书,我不仅对历史人物有了更深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我从中汲取了许多关于人生、关于家庭、关于自我成长的智慧。这本书,值得每个人用心去品读。
评分读《全本曾国藩家书》这本书,我最深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个极其难得的视角,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位叱咤风云的晚清名臣,其内心深处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我原本以为,像曾国藩这样身居高位、肩负重任的朝廷大员,其书信往来必定是充满政治谋略、军事部署,或是对国家大事的深邃思考。然而,翻开这本书,我却惊奇地发现,更多的篇幅,他将笔墨倾注于对家人的关怀、对子孙的教诲,以及对日常生活的点滴记录。 翻阅那些泛黄的信笺,我仿佛能听到曾国藩低沉而温厚的嗓音,在字里行间诉说着对母亲的孝顺,对妻子的体贴,以及对儿子的期盼。他会在战事紧张之际,不忘叮嘱家人注意身体,留意天气变化,甚至细致到衣物增减。这种细腻入微的关怀,与他平日里严厉治军、雷厉风行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不禁感叹,即便身处乱世,他心中最柔软的部分,依然被家乡亲人所占据。 更令我动容的是,曾国藩在信中对子女的教育理念。他绝非溺爱,而是以身作则,用古训、用人生经验,谆谆教导他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他强调“勤”、“恕”、“敬”,教导他们勤奋读书,要用仁爱之心待人,要时刻保持敬畏之心。这些朴实无华的道理,穿越了时空的界限,在今天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我常常在想,如果我们的孩子能够受到这样的熏陶,又何愁不成才? 此外,书中也展现了曾国藩在困境中的坚韧与自省。他并非无所不能,也会有失意、有彷徨。但每一次挫折,他都将其视为一次学习的机会,深刻反思自身的不足,并从中汲取力量,重新出发。他的文字中没有抱怨,只有对道义的坚持和对责任的担当。这种精神力量,对于身处现代社会,同样面临各种压力和挑战的我们,无疑是一种巨大的鼓舞。 总而言之,《全本曾国藩家书》不仅仅是一本历史文献,更是一部充满人生智慧的教科书。它以最真实、最朴素的笔触,勾勒出一位伟人的家国情怀、人生态度和教育理念。阅读这本书,就像与一位智者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受益匪浅,回味无穷。我将这本书推荐给所有希望在纷繁世界中找到内心平静,并渴望提升自身修养的读者。
评分《全本曾国藩家书》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厚重”。它不是那种可以随意翻阅、轻松读完的书,而是需要沉下心来,慢慢品味的。我一直对曾国藩这位历史人物抱有浓厚的兴趣,想了解他究竟是如何从一个默默无闻的读书人,一步步成长为晚清中兴名臣的。而这本家书,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让我得以窥见他真实的生活轨迹和内心世界。 我发现,与那些高高在上的官方文献不同,家书的内容更加生活化,也更加真实。曾国藩在信中,不仅会谈论国家大事,还会絮叨家常,比如家人的健康、田地的收成、甚至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这种接地气的叙述方式,让我觉得他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历史符号,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他也会有烦恼,也会有担忧,也会有喜悦。 最让我欣赏的是,曾国藩在教育子女方面所展现出的智慧和远见。他并非简单地安排子女的学业,而是将人生哲理、道德修养融入其中。他反复强调“勤能补拙”,教导子女要脚踏实地,不能好高骛远。他还注重培养子女的独立思考能力,鼓励他们多读书,明事理。我常常一边读,一边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觉得曾国藩的理念,即使放在今天,也依然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 此外,这本书也记录了曾国藩在逆境中的坚韧不拔。他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在平定太平天国的过程中,他也曾遇到艰难险阻,甚至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但无论何时,他都表现出一种超乎常人的毅力和决心。他在信中表达的对责任的担当,对道义的坚守,以及那种永不言弃的精神,都深深地打动了我。 总而言之,《全本曾国藩家书》是一本能够给人带来深刻启迪的书。它不仅仅是一份历史文献,更是一部关于人生、关于家庭、关于自我修养的宝典。我从中不仅了解了曾国藩这位历史人物,更重要的是,我从中学习到了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这本书,值得每个想要提升自我的人去细细阅读和体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