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郵 開關變換器環路設計指南 從模擬到數字控製+電源完整性 2本

包郵 開關變換器環路設計指南 從模擬到數字控製+電源完整性 2本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開關變換器
  • 環路設計
  • 電源控製
  • 模擬控製
  • 數字控製
  • 電源完整性
  • 電力電子
  • 開關電源
  • 設計指南
  • 包郵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曠氏文豪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機械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11560821
商品編碼:16009397969

具體描述

YL9654  9787111560821 9787111546238

開關變換器環路設計指南 從模擬到數字控製

本書對作者多年的開關電源設計經驗進行瞭總結,從開關變換器環路的基本概念入手,拋開瞭繁雜的理論分析,主張通過電路直覺分析,並與實例相結閤,對開關變換器的控製(模擬及數字)環路設計以及係統穩定性進行瞭直觀的講解。對於模擬環路補償設計部分,對電流、電壓模式控製方式以及典型的模擬補償方案的不足進行瞭深入探討;對於數字補償設計部分,作者提齣瞭全新的“Q值匹配”概念,並用實例進行分析。本書同時提供瞭大量的參考資料並解答瞭一些工程師在環路設計中經常碰到的問題。
緻謝4 
0.介紹4 
1.從空調控製係統到閉環開關變換器5 
2.迴憶:Unitrode 1996的研討會9 
3.將控製環路理論引入實際的開關變換器中10 
4.開環和閉環增益16 
5.係統不穩定性判據及其"安全裕量"19 
6.直流增益與穩態誤差22 
7.動態電壓定位技術24 
8.輸入紋波抑製25 
9.整個控製對象的增益26 
10.輸入(綫)電壓前饋28 
11.電流型Buck變換器的輸入校正28 
12.其他拓撲的傳遞函數29 
13.拉普拉斯變換30 
14.理解延時(滯後)33 
15.其他拓撲中的大信號響應33 
16.一些易犯錯的術語錶達34 
17.對基準電壓進行階躍處理35 
18.K因子方法35 
19.實際電路中的模擬補償方法36 
20.模擬環路補償典型實例37 
21.1,2,3型環路補償小結41 
22.其他拓撲的環路補償44 
23.控製對象傳遞函數小結45 
24.在實驗颱上測量環路增益46 
25.如何調整一個3型補償網絡48 
26.3型補償網絡中的近似處理52 
27.一種全新有效的方法齣現瞭53 
第二部分 數字環路設計 
序言56 
緻謝56 
0.介紹57 
1.CMC的問題58 
2.控製對象和反饋環節的貢獻61 
3.LC後置濾波器分析63 
4.建立起直覺66 
5.對數對於我們來說是很自然的事67 
6.從傅裏葉級數到拉普拉斯變換70 
7.基本模塊:極點和零點76 
8.做齣一些常用傳遞函數的波特圖77 
9.常用傳遞函數小結85 
10.從模擬走嚮數字補償86 
11.傳遞函數的峰值87 
12.模擬補償的限製88 
13.3型補償網絡中的Q值不匹配問題90 
14.Q值不匹配的問題91 
15.重新審視條件穩定92 
16.迫使模擬補償更為有效94 
17.阻尼是什麼95 
18.臨界阻尼之外96 
19.另一個有用的功能:電容的阻抗96 
20.PID係數介紹100 
21.類比的重要性103 
22.實驗颱驗證106 
23.PID係數的其他寫法106 
24.PID係數Mathcad計算錶格107 
25.結論108

電源完整性

本書從測量的角度齣發,全麵闡述瞭電源對係統的影響。作者在第1-3章介紹瞭測量基礎、測量原理以及測試基本常識,比如靈敏度、本底噪聲、動態範圍、均值以及衰減器和前置放大器的使用,圍繞各種測量域如頻域、時域、增益、相位以及S參數等展開;第4章以實例介紹瞭如何使用測試設備測量電源完整性;第5章介紹瞭各種探頭;第6章則圍繞電源的分布網絡展開;第8-15章介紹瞭特殊的電源完整性測量方法。
緻謝 
第1章 引言 1 
1.1 你將從本書學到什麼 1 
1.2 誰將從本書受益 2 
1.3 本書的通用版式 2 
1.3.1 為什麼測量 2 
1.3.2 獲得或驗證數據 2 
1.3.3 設計、選擇、優化 4 
1.3.4 故障診斷 4 
1.3.5 確認或驗證 5 
1.3.6 術語 6 
第2章 測量藝術 7 
2.1 無損的原因 7 
2.2 不影響結果的測量 7 
2.3 驗證測試裝置和測量限製 8 
2.4 以高效和直接方式測量 9 
2.4.1 非侵入式測量與侵入式測量 9 
2.4.2 在綫測量 9 
2.4.3 間接測量與直接測量 10 
2.5 測量的完整歸檔 10 
2.5.1 測試工程師的名字和聯係方式 10 
2.5.2 測試的目的 11 
2.5.3 仿真或預測的結果是否可用 12 
2.5.4 測試日期和物理位置 13 
2.5.5 運行測試的環境和條件 13 
2.5.6 每種測試設備的名稱(包括探頭)和校準周期 13 
2.5.7 裝置的框圖或圖片 13 
2.5.8 測量注釋和說明 14 
2.5.9 任何觀測到的異常 14 
2.5.10 結果和任何後續工作的總結 14 
第3章 測量基本原理 15 
3.1 靈敏度 15 
3.2 本底噪聲 16 
3.3 動態範圍 17 
3.4 噪聲密度 20 
3.5 信號平均 23 
3.6 標度 25 
3.7 衰減器 27 
3.8 前置放大器 28 
3.9 測量域 30 
3.9.1 頻域 30 
3.9.2 增益和相位 30 
3.9.3 S參數 30 
3.9.4 阻抗 31 
3.9.5 時域 31 
3.9.6 頻譜域 33 
3.9.7 測量域的比較 34 
3.10 尾注 36 
第4章 測試設備 37 
4.1 頻率響應分析儀和矢量網絡分析儀 38 
4.1.1 Omicron Lab Bode 100 38 
4.1.2 Agilent E5061B 39 
4.2 示波器 39 
4.2.1 Teledyne Lecroy Waverunner 6 Zi 39 
4.2.2 Rohde & Schwarz RTO1044 40 
4.2.3 Tektronix DPO7000 41 
4.2.4 Tektronix DPO72004B 41 
4.2.5 Teledyne Lecroy Wavemaster 8 Zi 41 
4.2.6 Tektronix MSO5204 42 
4.2.7 Teledyne Lecroy HDO6104 43 
4.2.8 Tektronix MDO4104-6 44 
4.2.9 Omicron Lab ISAQ 100 44 
4.3 頻譜分析儀 45 
4.3.1 Tektronix RSA5106A 45 
4.3.2 Agilent N9020A 46 
4.3.3 Agilent E5052B 46 
4.4 信號發生器 47 
4.5 TDR/TDT S參數分析儀 48 
4.5.1 Picotest G5100A 48 
4.5.2 Tektronix DSA8300/80E10 48 
4.5.3 Teledyne Lecroy SPARQ 4012E 50 
4.5.4 Agilent E5071C 50 
第5章 探頭、注入器和互連 52 
5.1 電壓探頭 52 
5.1.1 探頭電路相互影響 53 
5.1.2 探頭響應平坦化 55 
5.1.3 測量確認 56 
5.1.4 選擇電壓探頭 57 
5.1.5 無源探頭 58 
5.1.6 有源探頭 59 
5.1.7 差分探頭 60 
5.1.8 特殊探頭 60 
5.1.9 其他連接 68 
5.2 尾注 68 
第6章 分布式係統 69 
6.1 電源穩壓器的噪聲路徑 70 
6.1.1 內部噪聲 70 
6.1.2 電源抑製比 72 
6.1.3 輸齣阻抗 74 
6.1.4 反嚮傳輸和串擾 74 
6.2 控製環路的穩定性 75 
6.2.1 對輸齣阻抗的影響 76 
6.2.2 對噪聲的影響 76 
6.2.3 對電源抑製比的影響 77 
6.2.4 對反嚮傳輸的影響 77 
6.3 差的穩定性如何傳入係統 78 
6.4 尾注 82 
第7章 阻抗測量 83 
7.1 選擇一種測量方法 83 
7.1.1 單端口測量法 83 
7.1.2 兩端口測量法 94 
7.1.3 電流注入器測量 107 
7.1.4 阻抗適配器 108 
7.2 尾注 113 
第8章 測量穩定性 115 
8.1 穩定性及其必要性 115 
8.1.1 控製環基礎知識 115 
8.1.2 增益裕量、相位裕量、延時裕量以及穩定性裕量 116 
8.1.3 伯德圖和奈奎斯特圖 117 
8.1.4 開環測量 121 
8.1.5 注入設備 122 
8.1.6 探頭 124 
8.1.7 閉環測量 129 
8.1.8 上電和斷電測量 129 
8.1.9 正嚮測量 130 
8.1.10 小環路增益 130 
8.1.11 非侵入式閉環測量 133 
8.2 尾注 136 
第9章 PSRR測量 137 
9.1 測量方法 137 
9.1.1 在綫或離綫測量 137 
9.1.2 直接或間接測量 138 
9.2 輸入調製 138 
9.2.1 綫路注入器 139 
9.2.2 電流注入器 142 
9.2.3 DC放大器 143 
9.3 選擇測量域 143 
9.3.1 矢量網絡分析儀 143 
9.3.2 頻譜分析儀 143 
9.3.3 示波器 144 
9.3.4 探頭和靈敏度 144 
9.4 尾注 150 
第10章 反嚮傳輸和串擾 151 
10.1 不同拓撲結構的反嚮傳輸 151 
10.1.1 串聯綫性穩壓器 151 
10.1.2 並聯穩壓器 152 
10.1.3 POL穩壓器 153 
10.1.4 運算放大器 153 
10.2 調製輸齣電流 153 
10.2.1 電流注入器 154 
10.2.2 DC偏置注入器 154 
10.3 測量輸入電流 154 
10.4 測量輸入電壓 156 
10.5 間接測量 157 
10.6 尾注 162 
第11章 階躍負載響應測量 163 
11.1 瞬態的産生 163 
11.1.1 電流注入器和電子負載 163 
11.1.2 斜率 164 
11.1.3 電流調製波形 166 
11.2 測量響應 167 
11.2.1 大信號與小信號 168 
11.2.2 注意平均 168 
11.2.3 采樣率和時間刻度 170 
11.3 尾注 175 
第12章 測量紋波和噪聲 176 
12.1 選擇一種測量方法 176 
12.1.1 係統內測量與係統外測量 177 
12.1.2 直接測量與間接測量 177 
12.1.3 時域測量與頻域測量 177 
12.2 互連設備 177 
12.2.1 示波器無源探頭 178 
12.2.2 示波器有源探頭 178 
12.2.3 直接使用50 Ω端接 178 
12.3 選擇設備 179 
12.4 平均模式和濾波 192 
12.5 尾注 193 
第13章 邊沿測量 194 
13.1 帶寬與上升時間 194 
13.1.1 上升時間的級聯 197 
13.1.2 工作帶寬與濾波器的影響 200 
13.2 采樣率與交錯采樣 202 
13.3 內插 203 
13.4 同軸電纜 204 
13.5 探頭連接的重要性 206 
13.6 PCB因素 208 
13.7 探頭 208 
13.8 尾注 212 ...........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