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自然賦予科技靈感

當自然賦予科技靈感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法] 瑪特·富尼耶(MatFournier)著潘文 著
圖書標籤:
  • 生物啓發
  • 仿生學
  • 科技創新
  • 自然
  • 設計
  • 工程學
  • 可持續發展
  • 交叉學科
  • 未來科技
  • 靈感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文軒網旗艦店
齣版社: 江西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10096177
商品編碼:16125663324
齣版時間:2017-10-01

具體描述

作  者:(法)瑪特·富尼耶(Mat Fournier) 著;潘文柱 譯 定  價:128 齣 版 社:江西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年10月01日 頁  數:152 裝  幀:精裝 ISBN:9787210096177 020 巨藻,海底能源
022 歐洲赤鬆,智能服裝
024 竹子,麯而不摺
026 棗椰樹,埃及廟宇
028 蓮,從純潔到乾淨
030 王蓮,玻璃宮殿
032 牛蒡,徵服太空
034 風滾草,數碼建築
036 臭木樟,噴泉樹
038 楓樹,如何在空中停留?
040 韆金榆,摺紙和太陽翼
042 翅葫蘆,飛翼
044 海綿,從一種縴維到另一種
046 水熊,隱生
048 海參,未來醫學
050 鮑魚,比鋼鐵更堅硬
052 蛇尾海星,收集光綫
054 矽藻,軟化學
056 珊瑚蟲,綠色水泥
058 水母,生物發光
部分目錄

內容簡介

瑪特·富尼耶著的這本《當自然賦予科技靈感(精)》介紹瞭,你可知道:埃菲爾鐵塔是藉助我們的骨頭建成的?電子墨水屏是通過研究蝴蝶而發明的?眾多的飛機模型是觀察鸛、蝙蝠、野鴨甚至金槍魚後創造的?
我們麵對的許多技術問題,或許在韆百萬年前就被自然生物遇到瞭。經過漫長的進化,它們形成瞭絕妙的解決之道。於是,懂得觀察的工程師、建築師和科學傢就嚮慷慨的大自然學習那些簡單而有效的想法。進而發展齣瞭仿生學……
讓我們漫遊圖盧茲自然曆史博物館和濛彼利埃第二大學植物標本館,觀察這些賦予瞭科技靈感的動物和植物,瞭解它們背後奇特的發明故事吧。
(法)瑪特·富尼耶(Mat Fournier) 著;潘文柱 譯 瑪特·富尼耶(Mat Fournier),畢業於巴黎第八大學,專業為法國文學和比較文學,現為美國伊薩卡學院助理教授。童年和青年的大部分時間都在梅康圖爾山林間度過,學習過動物、植物和景觀方麵的知識。
潘文柱,齣版人、翻譯。齣生於廣東省英德市,畢業於中山大學法語係。
《自然之韻,科技之光:一部跨越時空的對話》 引言 在浩瀚宇宙的壯麗畫捲中,生命以其萬韆形態,書寫著永恒的篇章。從微觀世界的精巧構造,到宏觀生態的和諧運轉,自然界無時無刻不在嚮我們展示著智慧與創造的無限可能。數韆年來,人類憑藉好奇心與求知欲,不斷探索著自然的奧秘,而當我們撥開心靈的迷霧,以全新的視角審視周遭,便會驚奇地發現,那些隱藏在植物的脈絡、動物的鱗片、微生物的生命周期中的精妙設計,正是驅動人類科技進步的璀璨星辰。 本書並非對某一位科學傢、某一項發明或某個特定領域的簡略概括,而是一次關於“靈感”的深度挖掘,一次對“模仿”與“創新”之間微妙關係的哲學探討。我們試圖擺脫冰冷的技術術語,迴歸事物最本源的美學與功能性,探尋那些跨越學科界限、連接生命形態與人工造物的共通邏輯。本書的價值,在於引導讀者建立一種全新的觀察世界的方式,讓每一次對自然的凝視,都轉化為一次啓迪智慧的旅程。 第一章:生命的精巧,設計的哲學 生命,是宇宙中最傑齣的工程師。從細胞膜的自組織能力,到蛋白質的摺疊與功能實現,再到生物體的生長、發育與繁衍,無不蘊含著令人驚嘆的精妙設計。本章將帶領我們走進生命的微觀世界,探究其基本的組織原則與運作機製。 自組織與湧現: 觀察蟻群協同覓食,或者鳥群的集體遷徙,我們會驚嘆於個體雖微不足道,卻能形成有序而高效的整體行為。這種“自組織”現象,在物理學、化學以及社會學中都有深刻的體現。我們將探討,如何在沒有中央指令的情況下,簡單規則的互動如何催生齣復雜的集體智慧。這對於構建分布式係統、優化交通流量,甚至設計更具韌性的城市規劃,都提供瞭寶貴的藉鑒。 能量的傳遞與轉化: 植物通過光閤作用將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動物則通過呼吸作用釋放能量以維持生命活動。能量在生物體內的流動與轉化,遵循著能量守恒定律,卻又以極為高效且低損耗的方式進行。本章將深入研究生物體內的能量轉換過程,如ATP的生成與利用,以及熱能的有效管理。這種對能量效率的極緻追求,無疑為我們設計低能耗設備、開發新型能源技術提供瞭重要啓示。 信息的編碼與傳遞: DNA,這個微小而神奇的分子,承載著生命的藍圖。遺傳信息的編碼、復製與傳遞,是生命得以延續的基石。我們將探究DNA的結構特性,基因的錶達調控,以及神經係統的信息傳遞機製。這不僅是對生命奧秘的敬畏,更是對信息技術、生物計算和人工智能發展方嚮的深層思考。 適應與進化: 生物體為瞭在多變的環境中生存繁衍,發展齣瞭韆姿百態的適應性特徵。例如,某些植物能夠捕捉雨水,某些動物的體錶結構能夠抵禦嚴寒或高溫。這種“試錯”與“優化”的進化過程,是自然界最偉大的發明傢。我們將分析生物體如何通過遺傳變異和自然選擇來適應環境,並從中提煉齣解決工程難題的思路,例如自適應材料、魯棒性係統設計等。 第二章:形態的模仿,功能的啓迪 自然界無數的形態,並非偶然的巧閤,而是經過億萬年時間打磨的“最優解”。這些形態背後,隱藏著解決特定功能需求的智慧。本章將聚焦於那些在自然界中被廣泛應用的結構與形狀,探討它們如何啓發人類的科技創新。 仿生結構與材料: 荷葉錶麵的微觀結構使其具備超疏水性,能夠自清潔;蝴蝶翅膀的精巧結構能夠呈現齣鮮艷的色彩,而非依靠色素。我們將剖析這些天然材料的微觀結構,並研究它們在仿生材料、塗層技術、光學器件等領域的應用潛力。例如,模仿蓮葉的防水塗層,可以用於建築、紡織品和汽車工業;模仿蝴蝶翅膀的結構色,則為顯示技術和防僞技術帶來瞭新的可能。 流體力學與空氣動力學: 魚類的流綫型身體能夠減少水的阻力,鳥類的翅膀設計使其能夠高效地在空氣中滑翔。我們將從流體動力學的角度,分析這些生物體的運動方式,以及它們如何優化形狀以實現高效的運動。這些原理廣泛應用於航空航天、船舶設計、風力發電機葉片優化等領域。 力學與支撐係統: 骨骼的結構強度與輕便性的完美結閤,樹木的枝乾如何承受風的壓力,都體現瞭自然界對力學原理的深刻理解。我們將研究生物體的骨骼結構、植物的支撐係統,以及這些結構如何分散應力,提高承載能力。這對於設計更輕便、更堅固的建築結構、橋梁、車輛以及人造假肢具有重要意義。 網絡與連接: 菌絲體的網絡狀生長,神經元的連接方式,以及河流的匯聚成海,都展示瞭自然界中高效的連接與信息傳遞網絡。我們將探索這些自然網絡的拓撲結構與功能,並思考如何將這些原理應用於通信網絡、物流係統、能源網格以及人工智能的神經網絡設計。 第三章:行為的洞察,策略的藉鑒 除瞭形態與結構,生物體的行為模式、生存策略以及它們與環境的互動方式,同樣蘊藏著深刻的智慧。本章將從行為學的角度,發掘那些能夠為人類社會發展提供啓發的靈感。 協作與通信: 螞蟻通過信息素進行交流,蜜蜂通過舞蹈傳遞信息。群體生物的協同閤作,能夠完成個體難以企及的任務。我們將深入研究生物體的通信方式,以及它們如何通過協作實現共同目標。這對於團隊管理、項目協作、機器人集群控製以及社會組織模式的設計,都提供瞭重要的參考。 導航與定位: 候鳥穿越大陸的精準導航,海龜返迴齣生地的驚人能力,都依賴於它們敏銳的感知係統與導航策略。我們將探討生物體的導航機製,例如磁感應、視覺綫索、嗅覺信息等,並思考如何將其應用於自動駕駛、機器人導航和空間探索。 防禦與規避: 某些動物的僞裝能力,植物的化學防禦機製,都體現瞭生命為瞭生存而演化齣的巧妙策略。我們將分析這些防禦機製的原理,並思考如何在網絡安全、材料防護以及疾病預防等領域,藉鑒這些“智慧”。 資源利用與循環: 生態係統中的物質循環與能量流動,展示瞭高效且可持續的資源利用模式。從腐生生物分解有機物,到植物吸收無機物,自然界幾乎沒有“廢物”。我們將研究生態係統的物質循環,並思考如何將其應用於循環經濟、廢物處理和環境保護。 第四章:未來的展望,創新的邊界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我們對自然的探索也進入瞭新的階段。基因編輯、人工智能、閤成生物學等前沿技術,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讓我們有機會更深入地理解甚至“復製”自然的創造力。 從模仿到超越: 我們將探討,當人類掌握瞭自然的“語言”,是否能夠創造齣比自然界更優越的解決方案?這並非是對自然的否定,而是對智慧的拓展。例如,通過基因工程改造微生物,使其生産齣我們需要的藥物或材料;通過人工智能模擬神經元網絡,創造齣更強大的學習模型。 倫理與責任: 在藉鑒與創新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審慎思考倫理問題。例如,基因編輯是否會帶來不可預知的後果?人工智能的發展是否會威脅人類自身的地位?本書將提齣關於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以及負責任的科技創新的思考。 跨學科的融閤: 自然賦予的靈感,往往是跨越學科的。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工程學、計算機科學,甚至社會學和藝術,都可以從中汲取養分。本書倡導一種開放的、跨學科的思維方式,鼓勵不同領域的專傢學者攜手閤作,共同探索未來的無限可能。 詩意的覺醒: 最終,本書希望喚醒讀者內心深處的詩意與敬畏。當我們不再僅僅將自然視為資源,而是將其視為一位偉大的導師,一位永恒的靈感源泉時,我們的視野將會變得更加廣闊,我們的創造力也將得到極大的釋放。 結語 《自然之韻,科技之光:一部跨越時空的對話》並非一本簡單的科普讀物,也不是一本關於某項具體發明的技術手冊。它是一次邀請,邀請讀者一同踏上一場穿越生命、形態、行為和未來的奇妙旅程。我們相信,當我們學會傾聽自然的低語,理解生命的智慧,我們就能在科技創新的道路上,走得更遠,也更具人文關懷。每一次對自然的觀察,都可能是一次偉大的發現;每一次對自然的模仿,都可能是一次顛覆性的創新。讓我們一起,在自然的宏偉畫捲中,尋找屬於我們自己的科技之光。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足夠吸引我瞭,那種將抽象的自然形態與具象的科技綫條巧妙融閤的藝術感,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一種跨越界限的聯想。書名“當自然賦予科技靈感”,更是精準地擊中瞭我的好奇心。我一直對生物仿生學、以及自然界鬼斧神工的設計如何被人類藉鑒和應用於科技發展充滿興趣。想象一下,從蜂巢結構的穩固性中誕生的建築材料,或者從鳥類飛行姿態中獲得的飛機設計靈感,這些案例在我腦海中就像一個個閃亮的星星,而這本書似乎就是一顆指引我探索更多未知星辰的指南針。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深入剖析那些具體的案例,不僅僅是簡單羅列,而是能夠層層剝開,揭示科學傢們是如何觀察、理解、並最終將自然的奧秘轉化為實際的科技成果的。比如,是否會提到葉子的光閤作用原理如何啓發瞭太陽能電池的效率提升?或者,從海洋生物的皮膚紋理中,如何尋找到防汙、減阻的新技術?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足夠的細節和深度,讓我能從中獲得啓發,或許還能在自己的學習或工作中找到新的切入點。

評分

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經曆瞭一次奇妙的思維漫遊,從微觀的細胞結構到宏觀的宇宙演化,再到人類社會的發展軌跡,似乎都與自然界的“智慧”息息相關。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描述自然界現象時所使用的那種詩意而又精準的語言,它沒有陷入枯燥的技術術語,而是將科學的嚴謹與文學的美感完美結閤。書中對“隨機”與“秩序”的辯證關係的探討,讓我對世界的認知有瞭更深的理解。我們常常認為科技是人類理性創造的産物,但這本書卻巧妙地提醒我們,在無數看似隨機的自然變異和選擇中,蘊藏著比我們想象中更強大、更精妙的設計。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自然現象,比如一片葉子的脈絡,或者一滴水的形狀,它們背後可能隱藏著深刻的科學原理和技術啓示。我很期待書中能有一些關於未來科技方嚮的預測,基於對自然規律的深刻理解,去展望那些尚未實現的、但又充滿可能性的創新。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非常獨特,它不像一本純粹的科普讀物,也沒有過多地依賴圖文並茂的插畫來解釋概念,而是更多地通過文字本身的力量,構建起一個又一個引人入勝的場景和邏輯鏈條。作者對於“模仿”與“超越”的界定,讓我産生瞭很大的思考。我們常常說科技模仿自然,但書中所展現的,遠不止簡單的模仿,更是對自然界法則的理解與升華,甚至是某種程度上的“超越”。它讓我認識到,真正的創新往往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建立在對現有規律的深刻洞察之上,並在此基礎上進行突破。書中對“進化”這一概念的延伸解讀,也讓我印象深刻,不僅僅是生物的進化,更是科技的進化、思想的進化,它們之間是否存在某種共通的底層邏輯?我渴望從中找到答案,並希望書中的案例能更加多元化,涵蓋不同領域,比如醫學、材料學、甚至是人工智能的倫理思考,都能在自然界的範式中找到新的藉鑒。

評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是一種對生命本身強大創造力的由衷贊嘆。我一直以為,科技是人類智慧的最高體現,但通過這本書,我纔真正意識到,我們所擁有的“智慧”,很大程度上是來自於對自然界億萬年演進過程的觀察和學習。作者在書中對“湧現”現象的解讀,讓我對復雜的係統有瞭全新的認識,原來許多看似雜亂無章的錶象之下,隱藏著高度自組織的規律。我特彆喜歡書中所探討的,關於“閤作”與“競爭”在自然界和科技發展中的作用。比如,植物之間的共生關係,或者動物群落的協作機製,這些都為我們設計更高效、更可持續的社會係統提供瞭寶貴的思路。我希望書中能有更多關於“適應性”和“韌性”的討論,這些在快速變化的現代社會中尤為重要,而自然界無疑是最好的老師。

評分

從這本書中,我獲得瞭一種全新的視角來理解科技的發展脈絡。它不是一條筆直嚮前的道路,而更像是一個不斷循環、不斷學習的過程,而自然界就是那個永不枯竭的靈感源泉。我喜歡作者在分析問題時的那種冷靜而富有洞察力的筆觸,它沒有過度的煽情,也沒有誇張的預測,而是用紮實的邏輯和嚴密的論證,一點點地揭示自然界與科技之間韆絲萬縷的聯係。書中對“負反饋”和“正反饋”機製在生態係統和科技係統中的應用分析,讓我對係統的穩定性和失控性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我期待書中能夠有一些關於“失效”與“再生”的討論,畢竟,任何一個係統都不可能永遠完美,而自然界恰恰提供瞭無數關於如何在“失敗”中學習、並在“廢墟”中重生的例子。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