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集刊19

考古学集刊1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庆柱 著
图书标签:
  • 考古学
  • 考古
  • 历史
  • 文化
  • 中国考古
  • 集刊
  • 学术
  • 研究
  • 文物
  • 考古报告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津安考古文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393432
版次:1
商品编码:1624120230
出版时间:2013-12-01

具体描述

考古学集刊19 刘庆柱 科学出版 9787030393432 12/01/2013

小贴士:  高校、考古所、博物馆等相关企事业单位采购图书可直接联系我书店销售客服,可同时索取书店实体店库存总书目表(目前约近5000种图书),

联系方式:QQ532439569、手机15117982194、邮箱linglingzhixin@163.com (销售客服 刘零)

内容简介

《考古学集刊(19集)》主要内容包括:山西陶寺遗址石制品及相关遗迹调查简报、陶寺圭表及相关问题研究、红山文化西台类型的发现与研究、夏商王朝对其东方地区经略的历史地理考察、华南地区秦汉土坑墓研究、先秦两汉席镇研究、汉代的坐具、坐姿及礼俗、河北省定州北魏石函出土遗物再研究、洛阳地区兽面纹瓦当的初步研究、扬州唐宋城东门遗址的发掘等。

内页插图

目录

山西陶寺遗址石制品及相关遗迹调查简报
陶寺圭表及相关问题研究
红山文化西台类型的发现与研究
夏商王朝对其东方地区经略的历史地理考察
华南地区秦汉土坑墓研究
先秦两汉席镇研究
汉代的坐具、坐姿及礼俗
河北省定州北魏石函出土遗物再研究
洛阳地区兽面纹瓦当的初步研究
扬州唐宋城东门遗址的发掘
江苏扬州城南门遗址发掘报告
勿里洞沉船与长沙窑瓷
更正
《考古学集刊19》 《考古学集刊19》汇集了国内外考古学界最新、最具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涵盖了从史前时期到近现代的广泛历史跨度,以及多元的地理区域。本期集刊重点关注考古学理论方法的新进展,以及对重要考古遗址的深入解读,旨在推动考古学研究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深化,为理解人类文明的演进提供更为精细和多维度的视角。 理论与方法篇 本辑专题深入探讨了当前考古学领域的前沿理论思潮与技术革新。 空间考古学的新视域: 研究者们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以及三维扫描等先进技术,对古代聚落分布、社会空间结构、交通网络进行了精细化重建与分析。通过对空间数据的多尺度、多维度解读,揭示了古代人类社会组织、经济活动与环境互动关系的复杂性。例如,一项关于某区域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的研究,不仅勾勒出不同聚落单元的空间关系,更分析了其与地形、水源、土壤等自然资源的依存模式,为理解早期农业社会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新的证据。 多学科交叉的实践探索: 集刊收录的多篇论文展示了考古学与环境考古学、体质人类学、古DNA分析、冶金考古、陶器成分分析等学科的深度融合。通过对出土遗物的微量元素分析、同位素测年,以及对人骨遗存的古DNA提取与比对,研究者得以重建古代人群的迁移史、饮食结构、健康状况,以及早期技术交流的路径。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一篇关于商代青铜器成分分析的论文,通过化学成分的细致比对,揭示了不同地域作坊之间的工艺传承与技术扩散,为理解中国青铜时代的技术网络提供了强有力的实证。 大数据与计算考古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分析和计算考古学方法正日益成为考古学研究的重要工具。《考古学集刊19》收录的研究尝试利用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技术,处理和分析海量的考古图像、文本和地质数据,以期发现隐藏在复杂数据背后的规律。一篇关于战国墓葬制度演变的论文,通过对大量出土器物组合、墓葬形制的数据建模,揭示了不同地区、不同等级墓葬之间存在的量化差异,为理解战国时期社会结构的分化提供了客观依据。 遗产保护与公众考古: 本辑亦关注考古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公众参与。多项研究探讨了数字化技术在考古遗址保护、信息传播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公众考古项目,提升社会大众对考古学的认知和参与度。一篇关于某古代城址数字化复原的案例研究,生动地展示了如何利用现代技术将遥远的古代文明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给公众,激发他们的历史兴趣。 遗址与区域研究篇 本期集刊在深入研究具体考古遗址的同时,更注重区域性考古成果的整合与比较分析。 史前聚落的动态演进: 对多处新石器时代及铜石并用时代的遗址进行了发掘报告与深入分析,勾勒出早期人类从采集狩猎向定居农业的转变过程,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组织、聚落形态的变迁。例如,一篇关于黄河中游某仰韶文化遗址的综合研究,详细阐述了该遗址的聚落布局、房址结构、灰坑内容,并结合地层学与年代学证据,重建了该遗址不同时期聚落的发展脉络,揭示了社会复杂化早期的诸多重要信息。 中国古代早期国家与文明的探索: 多项研究聚焦于中国早期国家形成、文明起源的关键时期,如夏商周时期。通过对重要遗址如殷墟、三星堆、二里头等地的最新发掘成果进行解读,结合文献资料与考古发现,探讨了古代政治制度、礼制文化、宗教信仰的演变。一篇关于三星堆遗址玉器研究的文章,通过对玉器造型、工艺、材质的细致分析,探讨了其与中原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以及其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为理解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格局提供了重要注脚。 丝绸之路沿线文化交流的再审视: 围绕丝绸之路沿线的重要考古发现,本期集刊有研究深入探讨了古代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技术交流。通过对出土陶器、金属器、纺织品等遗物的类型学分析、成分分析,以及古DNA研究,揭示了古代人群的迁徙、文化的传播路径。例如,一项关于新疆某墓葬出土丝织品的年代测定与成分分析,不仅确定了其年代,更揭示了其丝绸织造的技术特点,为研究东西方丝绸贸易的历史提供了新的实物证据。 近现代考古学的回溯与展望: 除了聚焦古代文明,本期集刊亦收录了几篇对近现代考古学史、考古发现的回顾与反思,以及对未来研究方向的探讨。这部分内容旨在梳理考古学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其自身发展演变的过程,为当下的研究提供历史纵深感。 《考古学集刊19》的出版,不仅是对当前考古学研究成果的一次系统性梳理,更是对未来考古学发展方向的一次深刻启示。本期集刊的研究成果,必将为学界提供宝贵的学术资源,推动考古学研究不断迈向新的高度。

用户评价

评分

在阅读《考古学集刊19》时,我被那些关于古代信仰与祭祀的章节深深吸引。那些神秘的符号,庄严的祭坛,以及出土的祭祀用品,都指向了古代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对神灵的敬畏。作者们通过对这些考古遗迹的解读,试图还原古代社会的精神世界,理解他们的宇宙观、人生观以及对死亡的看法。我常常会思考,在那个物质条件相对匮乏的时代,人们是如何寻求精神的慰藉,又是如何通过宗教仪式来维系社会秩序。集刊中对不同文化中祭祀习俗的对比,也让我看到了人类共同的精神需求,以及不同文明在信仰表达上的独特之处。

评分

当读到《考古学集刊19》中关于古代墓葬的研究时,我常常会陷入沉思。那些千姿百态的墓葬形制,以及其中出土的随葬品,都折射出古代社会对于死亡的态度和对于生死的理解。作者们通过对墓葬的研究,不仅揭示了古代的丧葬习俗,更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等级、家族观念、以及对来世的想象。我常常会为那些精美的陪葬品而惊叹,它们不仅仅是财富的象征,更是逝者生前地位和身份的体现。集刊中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墓葬文化的对比,也让我看到了人类在面对生老病死这一永恒主题时,所表现出的共性和个性。

评分

《考古学集刊19》中对于古代手工业生产的探讨,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些精美的青铜器、玉器、陶器,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古代技术水平的体现。作者们通过对这些文物的材质、工艺、纹饰的分析,展现了古代工匠们高超的技艺和创造力。我常常会好奇,在没有现代工具的时代,他们是如何将坚硬的金属打磨得如此光滑,又是如何将柔软的泥土塑造成如此精美的器皿。集刊中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手工业特点的比较,也让我看到了技术的传承与发展,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这些内容让我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

当捧着这本《考古学集刊19》的时候,我的心中就充满了期待,渴望深入那些被时光尘封的角落,去探寻人类文明的起源与演变。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探险,那些沉睡在地下的遗迹,在文字与图片的描绘下,重新焕发出生机。我特别欣赏那些研究者们严谨的态度和细致的考证,他们不仅仅是记录者,更是历史的解读人。他们如何从一块残破的陶片,推断出当时的制陶技术和生活习俗;如何从一堆散乱的骨骸,还原出古代的社会结构和埋葬仪式;如何通过比对不同遗址的出土文物,勾勒出古代民族迁徙和文化交流的脉络。这些细节的处理,让我深刻体会到考古学并非枯燥的堆砌,而是充满智慧与挑战的科学。

评分

《考古学集刊19》中关于古代环境与人类互动的章节,给我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它不仅仅关注人类文明的遗迹,更关注人类活动如何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以及这种作用如何影响了文明的兴衰。作者们通过对古代气候、地质、生态等方面的考古学研究,揭示了人类在不同时期所面临的环境挑战,以及他们如何适应或改变环境。我常常会思考,我们今天的环境问题,是否在古代就早已埋下了伏笔。集刊中对古代农业、水利、城市建设等与环境相关的研究,也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人类与自然的依存关系,以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评分

《考古学集刊19》对于古代交通与贸易的研究,为我描绘了一幅古代世界交流互通的生动画卷。那些古老的道路、港口,以及出土的来自遥远地区的商品,都证明了古代社会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么孤立。作者们通过对这些考古证据的分析,勾勒出了古代商贸网络的雏形,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经济联系。我常常会想象,那些穿越山川河流的商队,他们身上承载的不仅是货物,更是不同文化的信息和观念。集刊中对古代贸易路线、贸易商品以及贸易制度的研究,也让我看到了古代经济发展的规律和智慧。

评分

《考古学集刊19》中对于古代文字与记录的研究,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部分。那些刻在甲骨、青铜器、竹简上的古老文字,是连接我们与古代文明的重要桥梁。作者们通过对这些文字的释读,不仅让我们了解了当时的语言和文学,更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信息。我常常会对那些尚未完全破解的文字感到好奇,想象着如果能够完全理解它们,将会为我们揭示多少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集刊中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文字演变的研究,也让我看到了语言文字的生命力,以及它们在传播文明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评分

我对《考古学集刊19》中关于古代战争与军事的研究非常着迷。那些出土的兵器,坚固的城防遗址,以及描绘战争场面的艺术品,都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代社会的冲突与对抗。作者们通过对这些考古证据的解读,试图还原古代战争的规模、战术、以及对社会的影响。我常常会为那些古代士兵的英勇无畏而感动,也为战争带来的破坏与伤痛而唏嘘。集刊中对不同时期、不同文明军事制度和作战方式的研究,也让我看到了人类在追求生存和扩张过程中所付出的代价。

评分

我对《考古学集刊19》中关于古代城市考古的章节尤为关注。那些曾经繁华的都市,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但通过考古学家的努力,我们得以重建它们曾经的辉煌。想象一下,那些高大的城墙,宏伟的宫殿,繁忙的市集,以及熙熙攘攘的人群,都曾真实地存在过。集刊中对不同古代城市遗址的案例分析,从城市规划、建筑风格、功能分区到社会阶层划分,都进行了详尽的阐释。我尤其对那些关于城市排水系统、供水设施的研究感到惊叹,这充分说明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对生活品质的追求。阅读这些内容,仿佛置身于那些古老的城池之中,感受着历史的厚重与沧桑。

评分

《考古学集刊19》所呈现的研究成果,如同打开了一扇扇通往过去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那些辉煌而又神秘的文明。尤其令我着迷的是关于早期农业起源的研究,那些关于粟、黍、稻的种植演变,以及与之伴随的定居生活方式的形成,都让我感叹人类智慧的伟大。作者们通过对考古学证据的深入分析,揭示了从采集狩猎到农耕社会的巨大转变,是如何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组织、宗教信仰乃至思维方式。我常常会想象,在那些遥远的年代,人们是如何克服自然的艰辛,如何尝试不同的种植方法,如何从分散的部落逐渐形成复杂的社会群体。集刊中对不同地区农业起源的对比研究,也让我看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并非只有一条单一的路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