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古醫籍整理叢書·傷寒金匱 | 作者:[清] 張锡駒 著 | 定價:614 |
ISBN:9787513221337 | 齣版社:中國中醫藥齣版社 | 齣版時間:2015-01-01 |
版次:1 | 印次:1 | 開本:16開 |
重量: | 字數: | 裝幀:平裝 |
套裝目錄
序號 | ISBN | 書名 | 單價(元) | 作者 |
1 | 9787513221337 | 傷寒論直解 | 57 | [清] 張锡駒 著 |
2 | 9787513221542 | | 27 | [明] 童養學<輯> 著 |
3 | 9787513221443 | | 51 | [清] 瀋明宗 著 |
4 | 9787513221733 | | 46 | [清] 程林<撰> 著 |
5 | 9787513221597 | 傷寒指歸 | 59 | [清] 戈頌平 著 |
6 | 9787513221580 | | 58 | [明] 繆存濟 著 |
7 | 9787513221351 | 傷寒啓濛集稿 | 31 | [清] 餘景和 著 |
8 | 9787513221719 | 傷寒緒論/中國古醫籍整理叢書 | 51 | [清] 張璐 著 |
9 | 9787513222105 | | 79 | [清] 吳儀洛 著 |
10 | 9787513222365 | 傷寒微旨論/中國古醫籍整理叢書 | 25 | [宋] 韓祗和 著 |
11 | 9787513221344 | 傷寒活人指掌補注辨疑/中國古醫籍整理叢書 | 25 | |
12 | 9787513222181 | | 56 | |
13 | 9787513222327 | 傷寒全生集 | 49 |
內容簡介
《傷寒論直解》初刻於清康熙年間,題“漢張仲景著,錢塘後學張含韶注解”。《中國古醫籍整理叢書:傷寒論直解》共八捲,內容包括對《脈法》《辨脈法》《辨三陽三陰病脈證並治》《辨霍亂陰陽易差後勞復》《辨痤濕暍脈證》以及《辨諸可與不可脈證》的注解。六捲之後,附有《傷寒附餘》作為補充。本次整理以清康熙刻本本衙藏闆為底本。
《傷寒六書纂要辨疑》明代童養學輯,初刻於明崇禎五年(1632),全書共四捲。童氏認為陶節庵《傷寒六書》辨陰陽有經,錶裏有癥,虛實有脈,臨病製方服藥有法,井井有條。
且辨叔和之謬,正無己之訛,足補仲景書之未備,惜其立論不免屢見疊書。實因陶氏六書成非一時,故有重復及先後倒置之處。因此,在原書基礎上去其繁蕪,補其闕略,刪繁就簡,重為詮次而成《中國古醫籍整理叢書·傷寒金匱02:傷寒六書纂要辨疑》。本次整理以明崇禎五年壬申金陵刻本為底本。
《張仲景金匱要略》係清代醫傢瀋明宗對中醫經典《金匱要略》進行注解的著作。書中首列《金匱要略》原文,後附作者對原文的注解。全書共24捲,基本對應《金匱要略》原書順序。本次整理以康熙三十一年(1692)緻和堂本為底本。
《中國古醫籍整理叢書:金匱要略直解》為《金匱要略》較早且較好的注本,後世注傢多所引用。全書分上、中、下三捲,上捲自“髒腑經絡先後第一”至“血痹虛勞第六”6篇,中捲自“肺瘻肺癰咳嗽上氣第七”至“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第十六”10篇,下捲自“嘔吐噦下利第十七”至“果實菜榖禁忌第二十五”9篇,書前有李錦、曹溶、程應旄三傢之序及林億“金匱要略方論序”等。本次整理以清康熙十二年(1673)刻本為底本。
《傷寒指歸》清代醫傢戈頌平著,是對《傷寒論》條文逐字逐句釋義,推理窮源,結閤作者個人心得並旁徵博引加以論述,所論頗多獨到見解的一部傷寒學專著。《中國古醫籍整理叢書:傷寒指歸》共計10冊。本次整理以光緒十一年稿本為底本。
《中國古醫籍整理叢書:傷寒撮要》共分六捲,捲一總論,簡要闡述全書大意宏旨。捲二至捲六序貫相連。捲一述傷寒識病;捲二列傷寒六經病證治、變證治法及禁忌;捲三論正傷寒、相類傷寒、傷寒變病及治療;捲四、捲五仍為傷寒變病及治療;捲六列傷寒用方449首。
《中國古醫籍整理叢書:傷寒撮要》本次整理以明隆慶一年(1576)新安汪滋刻本為底本。
《中國古醫籍整理叢書·傷寒金匱07:傷寒啓濛集稿》七捲,係餘景和對柯琴《傷寒論翼》捲下依次之注釋。捲一至捲六為太陽病解、陽明病解、少陽病解、太陰病解、少陰病解、厥陰病解.捲七為製方大法。本次整理以遼寜中醫藥大學館藏清光緒十五年(1889)《傷寒啓濛集稿》稿本為底本。
《傷寒緒論》與《傷寒纘論》是清初名醫張璐研究《傷寒論》的姊妹篇著作。全書共分上下兩捲,上捲敘述六經傳變、閤病、並病、三陰中寒等40餘證及脈法、查色、辨舌、宜禁、劫法等,下捲論述發熱、頭痛、惡風等100種病證,最後還載148首方劑(包括附方35首),本次整理以清康熙六年(1667)恩德堂刻本為底本。
《傷寒分經》清·吳儀洛著。此書係《吳氏醫學述》第五種,是以鼕春夏鞦四時之序主病大綱來詳解《傷寒論》、係統闡發傷寒外感熱病之著述。該書共十捲20篇。凡太陽經3篇,陽明經3篇,少陽經一篇,太陰經1篇,少陰經2篇,厥陰經1篇,春溫3篇,夏熱1篇,脈法2篇,諸方1篇,補卒病論1篇,鞦燥一篇。本次整理以現存清乾隆丙戌年(1766)新鎸硤川利濟堂藏闆刻《吳氏醫學述》本為底本。
《傷寒分經》,清·吳儀洛著,刊行於乾隆丙戌年(1766)。吳氏以喻嘉言《尚論篇》為基礎,重訂補注其文,串解詳釋《傷寒論》條文,以鼕春夏鞦四時之序主病大綱統領傷寒外感熱病之旨,條理清晰,文辭簡練,易於初學者理解和掌握《傷寒論》原文精神,是學習《傷寒論》之入門參考書和通俗讀本。
《傷寒微旨論》是北宋醫傢韓祗和所著外感熱病專著。原書已散佚,今本由清代《四庫全書》整理者於乾隆四十六年(1781)從《永樂大典》輯復而成1分上下兩捲,共17篇。
《中國古醫籍整理叢書·傷寒金匱10:傷寒微旨論》對傷寒病機、外感熱病分類、傷寒傳經學說、汗下溫治法、外感熱病因時治療、陰黃證治、蓄血證治等均有論述與創新。本次整理以《四庫全書》輯復本為底本。
《傷寒微旨論》是北宋醫傢韓祗和撰著的外感熱病專著。
《中國古醫籍整理叢書·傷寒金匱10:傷寒微旨論》在繼承張仲景《傷寒論》學術思想基礎上結閤北宋臨床實際情況進行闡發。
《中國古醫籍整理叢書·傷寒金匱10:傷寒微旨論》豐富瞭中醫外感熱病理論與實踐,開宋代研究《傷寒論》之先河,對後世産生瞭很大影響。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