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作业疗法学(第2版高等医学院校康复治疗学专业教材)》编著者陈小梅。 作业疗法作为康复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具有某种目的性的作业和活动,来促进人们健康地生活,是功能障碍者回归家庭正常生活、重返社会的桥梁。《临床作业疗法学》是”高等医学院校康复治疗学专业教材”中的一部,主要为康复治疗学专业的教学所用,同时也可作为临床康复医学工作者参考之用。本着规划教材的三基、五性要求,本书的编写分为二大部分:前三章主要是介绍作业疗法的基本知识,重点介绍作业疗法的定义、种类、对象、基本理论和发展、评定、治疗方法以及特点等方面的知识;从第四章开始按疾病分类进行编写,主要包括疾病的一般临床知识和诊断、功能障碍的特点、作业评定方法、治疗目标和治疗技术。
**章 绪论
**节 作业疗法的基本概念及发展简史
一、作业疗法的基本概念
二、作业疗法的起源——将活动作为治疗方法
三、作业疗法的创始人
四、作业疗法的发展
五、我国作业疗法的进程
第二节 作业疗法分类
一、按作业活动名称分类
二、按作业活动对象分类
三、按治疗目的和作用分类
四、按疾病的类别分类
五、按实际应用分类
第三节 作业疗法对象
一、广义上的作业疗法对象
二、特殊的或主要的服务对象
第四节 作业疗法师的职责和主要工作内容
一、作业疗法师的职责与作用
二、作业疗法师的工作内容
第五节 作业疗法的基本理论
一、作业活动在作业疗法中的意义
二、作业疗法基本理论
第六节 作业疗法的目的、特点和服务内容
一、作业疗法的目的
二、作业疗法的特点
三、作业疗法的服务内容
第七节 作业疗法的循证实践
一、循证实践的内容和步骤
二、循证实践模式图
第二章 作业疗法功能评定
**节 概述
一、目的
二、方法
三、工作方式、步骤
四、意义
第二节 作业评定
一、作业评定与物理评定的区别
二、作业评定的内容
三、作业技能评定
四、作业能力评定
五、环境评定
第三章 作业疗法的原则和技术
**节 选择治疗手段和措施的原则
一、选择的作业活动应与康复目标相一致
二、根据患者的愿望和兴趣选择作业活动
三、选择患者能够在80%的程度上完成的作业活动
四、考虑局部效果的同时要注意对全身功能的影响
五、作业治疗活动的选择需考虑患者所处的环境条件
六、选择合理的作业治疗量
第二节 作业疗法治疗技术分类
一、按照作业功能分类的治疗技术
二、按照作业技能分类的治疗技术
第三节 作业治疗常用用具及辅助设备
一、作业疗法的常用治疗用具
二、自助具的应用
三、矫形器和其他辅助器具的应用
第四节 不同障碍的作业治疗原则
一、身体障碍的作业治疗原则
二、发育障碍的作业治疗原则
三、老年人的作业治疗原则
四、精神障碍患者的作业治疗原则
第四章 脑卒中的康复
**节 概述
一、脑卒中的解剖与生理
……
第五章 颅脑损伤的康复
第六章 发育障碍的作业疗法
第七章 脊髓损伤的康复
第八章 退行性神经病变的康复
第九章 周围神经病损的康复
第十章 四肢骨折的康复
第十一章 骨关节病的康复
第十二章 截肢和假肢的康复
第十三章 心血管疾病的康复
第十四章 呼吸系统疾病的康复
第十五章 精神疾病的康复
第十六章 烧伤的康复
第十七章 其他疾患的康复
主要参考文献
这本书在案例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列举几个成功的治疗案例,而是对每一个案例都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例如,书中对一位因脑卒中导致上肢功能障碍的患者的案例,进行了多维度的剖析:从患者的病史、伤残程度、心理状态,到家庭环境、社会支持系统,再到具体的治疗目标设定、干预措施的选择、实施过程中的调整,以及最终的预后评估,每一个环节都如同剥洋葱一般,层层深入。书中对于治疗方案的解释,更是精益求精,不仅仅是列出使用了哪些技术,而是详细阐述了这些技术为何适合这位患者,其潜在的风险是什么,以及如何根据患者的即时反馈进行动态调整。更让我惊叹的是,书中还包含了大量的失败案例和挑战性案例的分析,这些案例的呈现,并没有回避困难和不足,而是坦诚地探讨了治疗过程中遇到的瓶颈,以及从中吸取的教训。这种“知之甚详”的案例研究,极大地提升了我的临床思维能力,让我明白了理论知识如何真正落地,以及如何在复杂的临床实践中做出明智的决策。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深刻的感受,是它在理论深度上的开拓。作为一本高等医学院校的教材,我原以为它会在基础知识和临床实践的结合上做到平衡,但它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在解读职业治疗学的核心概念时,作者并没有停留在表面的定义和分类,而是深入剖析了每个概念背后的理论根源,例如,在探讨“本体感受”这一概念时,书中不仅详细阐述了其生理学基础,还追溯了相关理论的发展历程,并列举了多个经典案例来说明其在不同临床情境下的应用。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一些前沿理论的引入,如“生态系统视角”在职业治疗中的应用,它不仅仅是简单介绍,而是通过大量的研究文献和实证数据支撑,展现了这一理论如何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个体与环境的互动,从而设计出更具针对性和可持续性的治疗方案。这种深度挖掘,使得我在阅读过程中,仿佛在进行一场学术的深度探索,每一次翻页都充满了发现新知的惊喜。对于希望深入理解职业治疗学理论精髓,并将其应用于科研或高级临床实践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石。它鼓励读者去思考“为什么”,而不是仅仅记住“是什么”,这种治学态度本身就极具启发性。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仿佛不是一本枯燥的教科书,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临床导师在娓娓道来。在描述临床评估时,作者并没有采用刻板的步骤罗列,而是通过生动的案例故事,将评估过程“演”了出来。比如,在介绍如何评估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时,书中描绘了一个具体的场景:一位独居老人,通过几个精巧的对话和动作观察,就能够捕捉到其潜在的困难,例如,老人起身拿取高处的物品时,评估者是如何通过提问“您通常如何拿取您喜欢的茶杯?”,来间接了解其肩关节的活动度和力量。这种叙事性的描述,让抽象的评估技巧变得形象化,也更容易被读者记住和模仿。此外,书中对于一些复杂病症的解读,也避免了冰冷的医学术语堆砌,而是用通俗易懂的比喻来解释,比如,在解释“感觉统合失调”时,作者将其比作“大脑信号的交通堵塞”,生动地展现了信息传递受阻的现象。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式,使得阅读过程轻松愉快,同时又能有效地掌握知识,对于初学者或者希望在理论学习中获得更多趣味性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宝贵的礼物。
评分这本书的另一个突出优点,在于它对职业治疗师的专业伦理和人文关怀的深刻探讨。在强调技术和理论的同时,作者并没有忽视职业治疗师作为个体,其所面临的伦理困境和情感挑战。书中设置了专门的章节来讨论“患者自主权”、“知情同意”以及“保密原则”等核心伦理议题,并通过多个极具争议性的案例,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在复杂的临床情境下,做出符合伦理原则的判断。例如,书中描述了一个案例,患者在认知能力受损的情况下,坚持拒绝接受某项重要的康复训练,职业治疗师如何在尊重患者意愿的同时,寻求最佳的干预方案,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书中对这一过程的细致呈现,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职业治疗师在实践中所承担的责任和压力。此外,书中对于“同理心”、“倾听”和“沟通技巧”的强调,更是将人文关怀贯穿始终,它让我明白,真正的职业治疗,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操作,更是心灵层面的连接和支持。这种对职业精神的深度挖掘,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传递者,更是一本职业精神的塑造者。
评分这本书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其对跨学科合作的强调和对新兴技术应用的探索。在职业治疗的范畴内,它并没有将自己局限于传统的理论框架,而是积极地将心理学、社会学、工程学甚至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融入其中。例如,书中在探讨如何提升儿童的游戏能力时,不仅借鉴了发展心理学的理论,还引入了设计思维的理念,鼓励读者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设计更具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游戏活动。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专门开辟了章节来介绍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在职业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并列举了相关的研究和实践案例。这让我看到了职业治疗学的未来发展方向,也激发了我对这些新技术在康复领域应用的浓厚兴趣。它鼓励读者跳出思维定势,用更广阔的视野去审视职业治疗学,并勇于探索和应用新的工具和方法,这对于希望站在行业前沿,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的读者来说,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