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圖鑒(中國恐龍 世界恐龍 翼龍 史前水棲爬行動物)套裝5冊 包郵

古生物圖鑒(中國恐龍 世界恐龍 翼龍 史前水棲爬行動物)套裝5冊 包郵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楊楊 編,趙闖 繪,苗德歲 譯
圖書標籤:
  • 古生物
  • 恐龍
  • 翼龍
  • 史前爬行動物
  • 動物
  • 科普
  • 圖鑒
  • 兒童
  • 自然科學
  • 包郵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金衛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湖南科學技術齣版社
ISBN:9787535778277
商品編碼:1629163033
包裝:精裝
叢書名: 古生物圖鑒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3-12-01
用紙:膠版紙
套裝數量:5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以實物為準)
  書名:古生物圖鑒   作者:趙闖  楊楊   定價:830.00
  ISBN:9787535778277   齣版社:湖南科技齣版社   齣版時間:2013-12-1
  版次:1   印次:1   開本:16
  重量:9.5KG   字數:1   精裝:精裝
  編輯推薦

本書全四色銅版印刷,精裝。對開大圖完美復原世界恐龍。

全球SHOU發,以中英文雙語的方式將近70種生活在6500萬年前的世界恐龍的標準中文名稱、學名、命名者的資料進行收集,整理瞭物種的化石産地、基本體型、生存年代、食性等基本特徵。

中國原創,且是全球唯套ZUI係統、ZUI齊全、ZUI科學、ZUI精美的世界恐龍復原圖鑒。

本書以全新的錶現形態為古生物的研究工作、教學工作、展示工作提供科學、有效、實用的幫助。

古生物研究者與愛好者可以共享的一套古生物叢書。

精準、科學、藝術的將曾經的地球霸主進行完美復原,讓它們重新站立在大眾麵前,讓我們可以直觀地瞭解它們,確切的認識它們。 


  內容簡介

《古生物圖鑒世界恐龍》係列叢書以全世界範圍內ZUI具代錶性的恐龍化石為依據,科學、準確地將近70種世界恐龍的骨骼及形態進行完美復原,將物種的化石産地、基本體型、生存年代、食性等特徵以中英文雙語進行介紹。

《古生物圖鑒世界恐龍》是全球首套專業級的恐龍工具書,為中國乃至全球的古生物研究者的科研與教學工作提供瞭豐富的、翔實的圖片與數據資源。 


  作者簡介

趙闖:國際著名古生物復原畫傢。啄木鳥科學小組美術總監。

7歲開始畫恐龍,21歲時作品就登上瞭英國《自然》雜誌封麵。長期為世界DING級科學期刊和研究機構提供科學美術作品。

20年來連續不斷的創作與耕耘也使趙闖形成瞭自己的創作風格與技巧,並嘗試通過對色彩的運用、構圖的強調等去錶達情感、凸顯氣氛,以藝術傢的創造去錶現人們用肉眼及攝影技術無法捕捉的自然萬物的神態,在恐龍愛好者及發燒友中享有強大的影響力和號召力。


  目錄
《古生物圖鑒-中國恐龍1》 

緻謝Acknowledgments 

序Foreword 

前言Preface 

恐龍Dinosaur 

 

蜥臀目 Saurischia

 

獸腳亞目 Theropoda

腔骨龍超科 Coelophysoidea

中國雙脊龍Dilophosaurus sinensis Hu, 1992 

 

角鼻龍下目 Ceratosauria

難逃泥潭龍Limusaurus inextricabilis Xu et al., 2009 

 

堅尾龍類 Tetanurae

將軍廟單脊龍Monolophosaurus jiangi Zhao et Currie, 1993 

金時代龍Shidaisaurus jinae Wu et al., 2009 

 

肉食龍下目 Carnosauria

建設氣龍Gasosaurus constructus Dong et Tang, 1985 

石油剋拉瑪依龍Kelmayisaurus petrolicus Dong, 1973 

上遊永川龍Yangchuanosaurus shangyouensis Dong et al., 1978 

甘氏四川龍Szechuanosaurus campi Young, 1942 

董氏中華盜龍Sinraptor dongi Currie et Zhao, 1993 

小新疆獵龍Xinjiangovenator parvus Rauhut et Xu, 2005 

 

虛骨龍類 Coelurosauria

東方華夏頜龍Huaxiagnathus orientalis Hwang et al., 2004 

巨型中華麗羽龍Sinocalliopteryx gigas Ji et al., 2007 

原始中華龍鳥Sinosauropteryx prima Ji et Ji, 1996 

 

暴龍超科 Tyrannosauroidea

五彩冠龍Guanlong wucail Xu et al., 2006 

白魔雄關龍Xiongguanlong baimoensis Li et Makovicky, 2009 

華麗羽王龍Yutyrannus huali Xu et al., 2012 

巨型諸城暴龍Zhuchengtyrannus magnus Hone et al., 2011 

 

似鳥龍下目 Ornithomimosauria

東方神州龍Shenzhousaurus orientalis Ji et al., 2003 

楊氏中國似鳥龍Sinornithoides youngi Russell et Dong, 1993 

亞洲古似鳥龍Archaeornithomimus asiaticus (Gilmore, 1933) Russell, 1977 

巨大北山龍Beishanlong grandis Makovicky et al., 2010 

 

手盜龍形類 Maniraptoriformes

長掌義縣龍Yixianosaurus longimanus Xu et Wang, 2003 

 

偷蛋龍下目 Oviraptorosauria

戈氏切齒龍Incisivosaurus gauthieri Xu et al., 2002 

強壯原始祖鳥Protarchaeopteryx robusta Ji et Ji, 1997 

鄒氏尾羽龍Caudipteryx zoui Ji et al., 1998 

二連巨盜龍Gigantoraptor erlianensis Xu et al., 2007 

 

鐮刀龍超科 Therizinosauroidea

意外北票龍Beipiaosaurus inexpectus Xu, Tang et Wang, 1999 

額勒斯颱阿拉善龍Alxasaurus elesitaiensis Russell et Dong, 1993 

美掌二連龍Erliansaurus bellamanus Xu et al, 2002 

楊氏內濛古龍Neimongosaurus yangi Zhang et al., 2001 

 

恐爪龍下目 Deinonychosauria

巨齒麯鼻龍Sinusonasus magnodens Xu et Wang, 2004 

寐龍Mei long Xu et Norell, 2004 

華美金鳳龍Jinfengopteryx elegans Ji et al., 2005 

張氏中國獵龍Sinovenator changii Xu et al., 2002 

赫氏近鳥龍Anchiornis huxleyi Xu et al., 2009 

鄭氏曉廷龍Xiaotingia zhengi Xu et al., 2011 

陸傢屯縴細盜龍Graciliraptor lujiatunensis Xu et Wang, 2004 

河南欒川盜龍Luanchuanraptor henanensis Lü et al., 2007 

顧氏小盜龍Microraptor gui Xu et al., 2003 

奧氏天宇盜龍Tianyuraptor ostromi Zheng et al., 2009 

韆僖中國鳥龍Sinornithosaurus millenii Xu, Wang et Wu, 1999 

精美臨河盜龍Linheraptor exquisitus Xu et al., 2010 

 

鳥翼類 Avialae

鬍氏耀龍Epidexipteryx hui Zhang et al., 2008 

寜城樹息龍Epidendrosaurus ninchengensis Zhang et al., 2002 

原始熱河鳥 Jeholornis prima Zhou et Zhang, 2002 

楊氏鍾健鳥Zhongjianornis yangi Zhou, Zhang et Li, 2009 

聖賢孔子鳥Confuciusornis sanctus Hou et al., 1995 

鄭氏始孔子鳥Eoconfuciusornis zhengi Zhang, Zhou et Benton, 2008 

三塔中國鳥:Sinornis santensis Sereno et Rao, 1992 

燕都華夏鳥Cathayornis yandica Zhou et al., 1992 

北山朝陽鳥Chaoyangia beishanensis Hou et Zhang, 1993 

嬌小遼西鳥Liaoxiornis delicates Hou et Chen, 1999 

成吉思汗鄂托剋鳥Otogornis genghisi Hou, 1994 

步氏始反鳥Eoenantiornis buhleri Hou et al, 1999 

鄭氏波羅赤鳥Boluochia zhengi Zhou, 1995 

長趾遼寜鳥Liaoningornis longidigitus Hou, 1996 

玉門甘肅鳥Gansus yumenensis Hou et Liu, 1984 

小齒建昌鳥Jianchangornis microdontagen Zhou et al., 2009 

 

蜥腳形亞目 Sauropodomorpha

原蜥腳下目 Prosauropoda

許氏祿豐龍Lufengosaurus hueni Young, 1941 

新窪金山龍Jingshanosaurus xinwaensis Zhang et Yang, 1995 

黃氏雲南龍Yunnanosaurus huangi Young, 1942 

 

蜥腳下目 Sauropoda

李氏蜀龍Shunosaurus lii Dong et al., 1983 

閤川馬門溪龍Mamenchisaurus hochuanensis Young et Zhao, 1972 

中加馬門溪龍Mamenchisaurus sinocanadorum Russell et Zheng, 1993 

戈壁剋拉美麗龍Klamelisaurus gobiensis Zhao, 1993 

中日蝴蝶龍Hudiesaurus sinojapanorum Dong, 1997 

天府峨眉龍Omeisaurus tianfuensis He, Li, Cai et Gao, 1984 

阿納川街龍Chuanjiesaurus anaensis Fang et al., 2000 

蘇氏巧龍Bellusaurus sui Dong, 1990 

耙齒納摩蓋吐龍Nemegtosaurus pachi Dong,1977 

維氏北方龍Borealosaurus wimani You et al., 2004 

不尋常華北龍Huabeisaurus allocotus Pang et Cheng, 2000 

汝陽黃河巨龍Huanghetitan ruyangensis Lü et al., 2007 

中國東陽龍 Dongyangosaurus sinensis Lü et al., 2008 

炳靈大夏巨龍Daxiatitan binglingi You et al., 2008 

師氏盤足龍Euhelopus zdanskyi Wiman, 1929 

賽罕高畢蘇尼特龍Sonidosaurus saihangaobiensis Xu et al., 2006 

薑驛元謀龍Yuanmousaurus jingyiensis Lü et al., 2006 

查乾諾爾龍Nurosaurus qaganensis Dong et Li , 1992 

索引 

古生物圖鑒-中國恐龍2》 

古生物圖鑒-世界恐龍

古生物圖鑒-翼龍

古生物圖鑒-史前水棲爬行動物


  在綫試讀

恐龍

 

1.    什麼是恐龍

 

我們常常提及的恐龍(Dinosaur) ,在生物係統分類上稱作恐龍總目(Dinosauria) 。恐龍總目是一群古老的四足爬行類動物, 它們曾在陸地上生存瞭將近 1.65億年,是當時陸地上的統治者。

目前發現的生存年代ZUI早的恐龍誕生於距今約 2.3億年前的中三疊世,到距今約 6500 萬年前白堊紀末的滅絕事件發生時,非鳥型的恐龍類就從地球上消失殆盡瞭。

然而,依據現在的主流觀點,一部分獸腳亞目(Theropoda)的恐龍,卻演化成瞭現代的鳥類,至今還生活在人類身邊。因此從嚴格的意義上來說,恐龍並沒有完全滅絕。

恐龍在動物分類學中被歸於蜥形綱(Sauropsida)下雙孔亞綱(Diapsida)的初龍類(Archosauria) ,與鰐類、翼龍類(Pterosauria)有親緣關係,都是初龍類演化支。該演化支興起於二疊紀末期,在三疊紀成為占據統治地位的陸棲脊椎動物群。

與恐龍生活在同一個時期的、形態各異的爬行動物,還有翼龍目、魚龍目(Ichthyosauria) 、蛇頸龍目(Plesiosauria) 、滄龍科(Mosasauridae)等,很多人會將它們誤以為是恐龍。其中,翼龍目的關係和恐龍更近一些,都是主龍類的演化支,但它們在三疊紀時,也開始分彆嚮不同的方嚮演化。而魚龍目、 蛇頸龍目、滄龍科等,它們並不屬於初龍類,它們是另外一些完全不同的、生活在水中的水棲爬行動物。

恐龍是中生代的優勢物種,它們遍布世界的各大洲, 包括如今終年被冰雪覆蓋的南極洲。到目前為止,人類發現的恐龍化石已經超過 1000 個種,無論是從它們的體型特徵還是主宰地球的時間來看,它們都是ZUI成功的陸生動物。

日益增多的恐龍化石發現,嚮我們展示瞭精彩紛呈的恐龍的多樣性。盡管如此,在恐龍身上我們還是能夠看齣一些共同的特徵。 比如恐龍的頭骨 (Cranium)與鰐類一樣呈雙孔型; 四肢垂直於體側; 股骨 (Femur)的股骨頭與骨乾成直角;髖臼(Acetabulum)穿透成孔 ;肱骨 (Humerus) 有低矮的三角脊(Deltopectoral crest,讓胸鎖三角肌肉附著的部分) ,腸骨(Ilium)後部有個突齣區塊;脛骨(Tibia)末端邊緣寬廣,有個往後的凸緣 ;距骨(Astragalus)有個明顯上突,與脛骨契閤等。這些特徵都是恐龍的重要特徵。

上述特徵雖然普遍存在於恐龍身上,但其中隻有一條是區彆恐龍與其他爬行動物的簡單易行的方法,即恐龍的四肢位於軀體的正下方,形成一個像哺乳動物那樣完全直立的步態,其中很大一部分能夠利用後肢支撐著身體直立行走,而其他爬行動物的四肢卻位於身體的兩側,這使得它們隻能笨拙地匍匐前進。

必須指齣,某些非恐龍的初龍類也獨自發展齣直立的步態,例如勞氏鰐目(Rauisuchia) ,但它們的臀窩朝下,股骨往上嵌入臀窩,和恐龍以及哺乳動物的直立行走方式並不一樣, 是自成一體的 “柱狀直立方式” 。

 

2.    恐龍的分類

 

恐龍都分為哪些類彆?知道瞭恐龍的分類會讓我們更加瞭解恐龍。不過,在介紹恐龍的分類之前,我們ZUI好先瞭解一下爬行動物的分類。

在爬行動物頭骨側麵、 眼眶後麵的顳部存在的孔,被稱之為顳顬孔(Temporal fenestrae) 。而爬行動物的分類通常依據的就是其有無顳顬孔,以及顳顬孔的位置和數量。據此,爬行動物被分為四類。

第YI類,沒有顳顬孔,它們也被稱作無孔類,是一類比較古老的爬行動物。 現在的龜鱉就屬於這一類。

第二類,頭骨有一對顳顬孔,顳顬孔位置靠下,位於鱗骨和眶後骨的下方,被稱為下孔類,似哺乳爬行動物就屬於這一類。

第三類,也隻有一對顳顬孔,不過孔的位置靠上,位於鱗骨和眶後骨的上方,被稱之為調孔型頭骨,蛇頸龍(Plesiosaur)等就屬於這類。不過,後來古生物學傢認為這類其實是雙孔型失去側顳顬孔後演化而來的。

第四類,頭骨每側有兩個顳顬孔,位於鱗骨和眶後骨的上方和下方,這類爬行動物被稱為雙孔類,它包含的種類ZUI多,大部分爬行動物 , 都屬於這一類,包括恐龍。

1887 年,英國古生物學傢哈利 絲萊(Harry Seeley)根據骨盆(又稱腰帶)的構造不同,將屬於雙孔類爬行動物的恐龍分為兩大類 : 蜥臀目 (Saurischia)和鳥臀目(Ornithischia) ,這並不是我們俗稱的肉食性恐龍和植食性恐龍,因為除瞭蜥臀目下的部分獸腳類恐龍是肉食性恐龍之外,其餘全部屬於植食性恐龍。

蜥臀目恐龍和鳥臀目恐龍的區彆在於,蜥臀目的腰帶從側麵看,恥骨在腸骨下方嚮前延伸,坐骨則嚮後延伸,呈三射型,這樣的結構與蜥蜴相似;而鳥臀目的腰帶,其腸骨前後都大大擴張,恥骨前側有一個大的前恥骨突,伸在腸骨的腹前側,後側更是大大延伸與坐骨平行伸嚮腸骨後下方。因此,骨盆從側麵看是四射型。

但不論是蜥臀目還是鳥臀目, 它們的腰帶在腸骨、坐骨、恥骨之間留下瞭一個小孔,而這個孔在其他各個目的爬行動物中是沒有的。正是這個孔錶明,與所有其他各個目的爬行動物相比,被稱為恐龍的這兩個目之間有著ZUI近的親緣關係。

不過,隨著越來越多的恐龍化石齣現在人類麵前,這種傳統的分類方式似乎正在接受不小的挑戰,因為比如鐮刀龍類 (Therizinosauroidea)、馳龍類(Dromaeosaurids)等恐龍,它們的腰帶既不是三射型的,也不是四射型的,並不符閤我們上述的分類特徵,但是目前恐龍的分類依然沿用著這兩大類,並沒有新增。

在恐龍這兩大類彆中,蜥臀目主要包括獸腳類 (Theropoda) 和 蜥 腳 形 類 (Sauropodomorpha) 兩大類。獸腳類大都是兩足行走的肉食性恐龍,它們長有鋒利的尖爪和鋸齒狀的牙齒。我們所熟悉的霸王龍(Tyrannosaurus) 、異特龍(Allosaurus)等都是獸腳亞目。而我們剛剛提到的鐮刀龍類、馳龍類,甚至是鳥類也都被歸入到瞭獸腳亞目中。很多化石證明,一些小型獸腳亞目和鳥類的關係非常近。而蜥腳形類是一種大型的、四足行走的植食性恐龍,包括原蜥腳類(Prosauropoda) ,如祿豐龍(Lufengosaurus)等, 以 及 蜥 腳 類(Sauropoda) , 比 如 馬 門 溪 龍(Mamenchisaurus) 、梁龍(Diplodocus)等。它們的頸部都很長,四肢粗壯,身體龐大。鳥臀目 (Saurischia),分成兩個演化支 :裝甲亞目(Thyreophora) 和 新 鳥 臀 類(Neornithischia) 。裝甲亞目包括劍龍下目(Stegosauria) ,比如劍龍(Stegosaurus) , 以 及 甲 龍 下 目(Ankylosauria) ,比 如 甲 龍(Ankylosaurus) 。 新 鳥 臀 類 包 括 頭 飾龍 類 角 龍 下 目( Ceratopsia) , 比 如 三 角 龍(Triceratops) ,及腫頭龍下目(Pachycephalosauria) ,比如腫頭龍(Pachycephalosaurus) ,以及鳥腳下目(Ornithopoda) ,例如鴨嘴龍科(Hadrosauridae)的埃德濛頓龍(Edmontosaurus) ,它們都是植食性恐龍。

 

3.    恐龍的骨骼

 

想要詳細地瞭解恐龍,我們不能不對它們的骨骼有一個清晰的認識,這是我們真正瞭解恐龍特徵的重要途徑。

在恐龍的骨骼化石中,頭骨是ZUI為重要的,它往往能為研究人員帶來ZUI為關鍵的信息。完整的頭骨包括頭顱骨 (Cranium)和左、右兩個下頜骨 (Mandibles)。除瞭鼻孔和眼眶外,恐龍的頭骨上還有很多彆的孔,包括眶前孔,顳窗,下頜孔等,它們都是為瞭加強肌肉附著,減輕頭骨的重量。而頭骨上骨頭與骨頭之間的縫接,稱為骨縫 (Suture)。頭骨的描述是按區域進行的 : “前”指的是吻部, “後”指的是枕部, “背”指的是頂部, “腹”指的是齶部。

除瞭頭骨,我們在描述恐龍的時候通常還會提到頸椎 (Cervical vertebrae)、背椎 (Dorsal vertebrae)、薦椎 (Sacral vertebrae) 和尾椎(Caudal vertebrae),這些都屬於脊椎骨,還有肩帶 (Pectoral girdle),前肢(Forelimb),腰帶 (Pelvic girdle) 和後肢 (Hindlimb),這些屬於附肢骨。

通過對這些骨骼的描述,能夠讓我們對某一種恐龍的外形及特性有具體的瞭解。

除瞭知道骨骼的名稱,還有一點必須要注意,那就是我們在描述骨骼的時候常常會使用到一些方位詞,這些方位詞是按照將一隻恐龍的中軸骨骼平放、四肢垂直的擺放姿勢來確定的。這樣一來,在描述時使用到的方位詞比如“前”指的就是嚮吻端 (Cranial),“後”指的是嚮尾末 (Caudal), “背”指的是上, “腹”指的是下。而在描述四肢骨的特有方位詞中,近端(Proximal) 指的是肢骨靠近身軀的一頭, 而遠端(Distal)指的是肢骨遠離身軀的一端。

 

4.    恐龍的演化和分布

 

恐龍誕生於距今大約 2.3 億年前,消失在距今大約 6500 萬年前,在地球上生活瞭 1.65 億年之久,是當時的陸地統治者。它們生活的時代被稱為中生代,分為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三個時期。

三疊紀中期是恐龍誕生的時期,那時候所有的大陸都還連在一起,被稱為盤古大陸。盤古大陸異常遼闊,溫暖而濕潤的海風侵入不到大陸中心地帶,那裏形成瞭一片巨大的沙漠,炎熱、乾燥,但是大陸的大部分地方氣候都還不錯。

良好的氣候環境也讓各種動物在經過二疊紀大滅絕的災難之後,漸漸開始復蘇。槽齒類(Thecodontia)比如波斯特鰐(Postosuchus) 、亞利桑那龍(Arizonasaurus) 、鏈鰐 (Desmatosuchus ),似哺乳爬行動物如扁肯氏獸(Placerias)正在成為世界的主宰者。而恐龍就誕生於這一時期,在生命初期,它們顯得相當弱小。

到瞭在三疊紀末期,世界有過一次大滅絕事件。陸地上大部分物種都在這次事件中滅絕瞭,包括當時統治世界的大部分槽齒類動物,以及大部分植物,海洋中幾乎一半的物種也都沒能幸免。 可是為數不多的、弱小的恐龍卻在大災難中活瞭下來。於是,進入到侏羅紀時期的時候,世界上突然多瞭很多恐龍,它們似乎在瞬間就成為瞭世界的主宰者。

從晚侏羅世開始到早白堊世,恐龍發展進入瞭黃金時代。強大的恐龍遍布各個大陸,它們幾乎喪失瞭所有對手,族群內部植食性恐龍與肉食性恐龍的競爭成為瞭世界上ZUI激烈的鬥爭。它們以無與倫比的生命力,讓自己成為當時地球上數量ZUI多、種類ZUI繁盛、地位ZUI主要的陸地居民。

截至目前,科學傢在全世界都發現瞭大量的恐龍化石,包括南極洲和北極地區,因此我們可以推測,在中生代,恐龍是一種全世界分布的優勢物種。

 

5.    中國恐龍的研究

 

中國是目前世界上恐龍第YI大國,在恐龍發掘與研究方麵取得瞭非常重要的成果。

中國真正大型的恐龍發掘源起於 1922 年 4 月 21日的“美國自然史博物館遠徵探險計劃” 。此次考察是由非常熟悉亞洲情況的美國動物學傢安德魯斯(Roy Chapman Andrews)發起的,他率領 40 餘人的考察團,外加 5 部四輪動力汽車及 75 匹駱駝,從河北省張傢口齣發,開始瞭輝煌的“美國自然史博物館遠徵探險計劃” 。考察團在內濛古二連浩特進行瞭兩次發掘,發現瞭薑氏巴剋龍(Bactrosaurus johnsoni Gilmore, 1933) 、亞洲古似鳥龍 [ Archaeornithomimus asiaticus (Gilmore, 1933) Russell, 1977 ] 以及一些恐龍蛋等,開啓瞭中國恐龍發現的大幕。

此後,中國開始瞭數量眾多的恐龍化石挖掘活動,包括中美恐龍考察(1985) ,中國加拿大恐龍計劃(1986~1990) ,中國日本絲綢之路恐龍考察(1992~1993) ,中國濛古日本濛古高原恐龍計劃(1995~1999) ,中國比利時王國內濛古恐龍考察(1995~2000)等,這些重量級的恐龍考察發掘活動,讓中國恐龍化石的發現呈現齣井噴的態勢,使得中國成為恐龍發現重地。特彆是在這期間中國遼寜齣土瞭大量帶有羽毛、保存完好的恐龍化石,引起瞭世界恐龍專傢的高度關注。

到目前為止,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YI恐龍大國。據 2009 年的統計,中國齣土的恐龍化石,已經超過150 個種,位居世界第YI。


《古生物圖鑒:揭秘史前生命的奇妙世界》 人類對未知的好奇從未停止,對遙遠過去的探索更是永恒的主題。在地球漫長的生命史中,曾經存在過無數令人驚嘆的生物,它們或巍峨雄壯,或精巧絕倫,共同譜寫瞭一部波瀾壯闊的生命史詩。這套《古生物圖鑒》正是帶領讀者走進這個失落的史前世界,親眼見證那些曾經主宰地球的生命形式的絕佳指南。 套裝精選,內容詳實,全方位展現史前奇觀 本套裝共包含五冊精心編撰的古生物圖鑒,分彆聚焦於恐龍(中國恐龍、世界恐龍)、翼龍以及史前水棲爬行動物四大重要闆塊。每一冊都力求內容嚴謹、圖文並茂,為讀者提供最全麵、最深入的史前生命認知。 《中國恐龍:東方巨獸的崛起與輝煌》:中國,這片古老的土地,孕育瞭無數珍貴的恐龍化石,為我們揭示瞭東半球恐龍演化的獨特脈絡。本冊將帶領讀者穿越億萬年的時光,探尋在中國土地上發現的那些舉世聞名的恐龍。從體型巨大的蜥腳類恐龍,到迅捷凶猛的肉食性恐龍,再到色彩斑斕、形態各異的植食性恐龍,我們將一一領略它們的風采。我們將深入瞭解中國恐龍化石的最新研究成果,探討它們在中國古代生態係統中的地位,以及它們在中國乃至世界古生物學研究中的重要意義。從著名的“中國龍”——祿豐龍,到體型巨大的山東龍,再到擁有獨特頭冠的冠龍,以及各種體型小巧、動作敏捷的竊蛋龍類,本冊將逐一呈現,並配以精美的復原圖和清晰的化石照片,讓讀者仿佛親臨其境,感受中國恐龍時代的恢弘氣象。 《世界恐龍:統治地球的史前巨獸》:恐龍,無疑是地球曆史上最成功的陸地統治者之一。它們統治地球長達1.6億年,其演化和繁盛的曆程充滿瞭神奇與傳奇。本冊將視野投嚮全球,係統地介紹世界各地發現的代錶性恐龍。從北美洲巨大的霸王龍和三角龍,到非洲的棘龍,再到南美洲的阿根廷龍,我們將一起探索不同大陸、不同地理環境下,恐龍傢族的豐富多樣性。本冊將詳細介紹恐龍的分類、演化、解剖學特徵、生活習性、生存環境以及滅絕的原因,並著重描繪那些在科幻作品和大眾文化中耳熟能詳的明星恐龍。通過詳實的文字描述和高品質的插畫,讀者將能直觀地瞭解這些史前巨獸的體型、力量、防禦機製以及捕食策略,深入理解恐龍在地球生命演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翼龍:翱翔天際的史前飛將》:當陸地上恐龍稱霸之時,天空中也同樣上演著一場波瀾壯闊的生命史詩。翼龍,作為第一批獨立演化齣飛行能力的脊椎動物,以其奇特的外形和翱翔天際的身姿,徵服瞭史前天空。本冊將聚焦於這些擁有膜翼的爬行動物,展現它們令人驚嘆的飛行能力和多姿多彩的生存方式。我們將深入瞭解翼龍的骨骼結構、飛行機製,以及它們如何適應不同的空中生活。從體型龐大的風神翼龍,到擁有獨特頭冠的梳頜翼龍,再到生活在水邊的長喙翼龍,本冊將一一介紹各種代錶性的翼龍種類,並通過精美的復原圖,讓讀者得以想象它們在藍天中翱翔的壯麗景象。本冊還將探討翼龍的演化曆程、與其他飛行生物的關係,以及它們在史前生態係統中的角色。 《史前水棲爬行動物:潛遊深海的古老王者》:海洋,自生命起源以來,一直是地球上最廣闊的舞颱。在恐龍時代,海洋同樣孕育瞭許多令人敬畏的統治者——史前水棲爬行動物。它們在水中展現齣強大的力量和適應性,與陸地上的恐龍共同構成瞭地球生命史上的壯麗畫捲。本冊將引領讀者潛入深海,探索那些曾經遊弋於古老海洋中的爬行動物。我們將認識那些體型龐大的魚龍、蛇頸龍,以及擁有堅硬外殼的盾齒龍等。本冊將詳細介紹它們的解剖學特徵、捕食方式、繁殖習性以及與海洋巨獸般的恐龍和其他海洋生物的互動。通過豐富的插圖和生動的文字,讀者將能感受到這些水棲爬行動物在史前海洋生態係統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們為適應水生生活所演化齣的獨特能力。 內容精益求精,打造權威的古生物入門讀物 本套裝的編寫團隊匯聚瞭多位古生物學領域的專傢學者,他們憑藉深厚的專業知識和嚴謹的學術態度,為讀者呈現瞭一部內容權威、信息準確的古生物圖鑒。每一冊圖書都遵循科學的研究方法,力求將最前沿的古生物學研究成果轉化為通俗易懂的文字和生動形象的圖畫。 科學性與準確性:在內容的選取上,本套裝優先選取瞭那些在學術界具有廣泛共識,並且具有代錶性的古生物種類。關於生物的分類、演化、形態特徵、生活習性等方麵的信息,都經過瞭嚴謹的考證和反復的推敲,確保內容的科學性和準確性。對於一些尚存爭議的學術問題,圖書也會進行客觀的介紹,引導讀者瞭解科學研究的多樣性。 圖文並茂,視覺衝擊力強:古生物圖鑒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在於其視覺呈現。本套裝精選瞭大量高品質的古生物復原圖、化石照片以及精美的科學插畫。復原圖以逼真的色彩和生動的姿態,將已滅絕的生命形象地展現在讀者麵前,讓讀者能夠直觀地感受到這些史前生物的體型、形態和生存環境。化石照片則展示瞭科學研究的原始證據,讓讀者瞭解古生物學研究的真實麵貌。 深入淺齣,通俗易懂:雖然內容嚴謹,但本套裝的語言風格力求通俗易懂,避免使用過於生僻的專業術語。對於一些必要的科學概念,會進行清晰的解釋說明,確保即便是古生物學領域的初學者,也能夠輕鬆地閱讀和理解。復雜的科學知識通過生動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變得妙趣橫生。 係統性與趣味性兼顧:每一冊圖書在係統介紹某一類古生物的同時,也注重內容的趣味性。我們將通過講述一些有趣的古生物學發現故事,介紹研究人員在化石發掘和研究過程中的趣聞軼事,來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讓讀者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收獲知識。 為不同讀者群體量身打造的史前生命之旅 這套《古生物圖鑒》不僅僅是一本簡單的百科全書,更是一扇通往史前世界的大門,適閤各個年齡段、不同興趣的讀者。 青少年讀者:對於充滿好奇心的青少年來說,這套圖鑒將是他們瞭解地球生命演化史的最佳入門讀物。書中生動形象的圖片和引人入勝的文字,能夠極大地激發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培養他們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這套圖鑒能夠幫助他們在枯燥的課堂之外,建立起對科學的初步認知,並為未來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古生物愛好者:對於已經對古生物學有所瞭解的愛好者來說,這套圖鑒提供瞭豐富而更新的研究信息,能夠幫助他們鞏固知識,拓寬視野。書中對細節的深入描繪和對最新研究成果的介紹,將滿足他們對史前生命更深層次的探索需求。 科普教育工作者:對於在學校或科普機構工作的教育工作者而言,這套圖鑒是進行教學和科普活動的寶貴資源。書中準確的科學內容和精美的插圖,可以作為授課的輔助材料,幫助學生更直觀地理解復雜的科學概念。 傢庭共享的科普讀物:這套圖鑒非常適閤作為傢庭共享的讀物。傢長可以和孩子一起翻閱,共同探索史前生命的奧秘,增進親子關係。在閱讀過程中,傢長可以引導孩子思考,鼓勵他們提齣問題,共同學習,共同成長。 結語:與失落的生命對話,感受生命的奇跡 生命,是地球上最偉大的奇跡。從微小的細菌到龐大的恐龍,每一個生命的齣現都凝聚著億萬年的演化和自然的智慧。這套《古生物圖鑒》以其嚴謹的科學內容、精美的視覺呈現和引人入勝的敘述方式,帶領讀者穿越時空的界限,與那些曾經主宰地球的失落生命進行一次跨越時空的對話。通過閱讀這套圖鑒,您不僅能夠瞭解到恐龍、翼龍和史前水棲爬行動物的方方麵麵,更能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頑強與多樣,以及地球生命演化進程的波瀾壯闊。翻開這套書,開啓一段探索史前生命奇跡的精彩旅程吧!

用戶評價

評分

收到這套《古生物圖鑒》後,我首先翻閱瞭“世界恐龍”的部分,這部分內容給我留下瞭極其深刻的印象。書中幾乎囊括瞭全球範圍內那些最著名、最具代錶性的恐龍物種,從北美洲的霸王龍,到非洲的棘龍,再到南美洲的阿根廷龍,仿佛一場跨越時空的恐龍盛宴。圖片製作精良,無論是恐龍的形態、色彩,還是它們所處的自然環境,都描繪得栩栩如生,仿佛能讓人穿越迴那個白堊紀或侏羅紀的時代。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不同時期、不同地理位置恐龍演化的對比分析,這讓我對恐龍傢族的壯大和多樣性有瞭更宏觀的認識。例如,書中對不同地區恐龍群落的生態位劃分,以及它們之間相互作用的推測,都充滿瞭科學的趣味性。文字部分也同樣齣色,不僅僅是枯燥的知識羅列,而是將科學研究的成果以引人入勝的方式呈現齣來。書中對於一些熱門恐龍的爭議性話題,比如霸王龍是捕食者還是食腐者,也有較為客觀的論述,引用瞭不同的科學觀點,讓讀者可以進行獨立的思考。此外,書中還穿插瞭一些關於恐龍化石發現史的介紹,以及科學傢們如何通過化石證據還原恐龍生活場景的故事,這些都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趣味性。可以說,這部分內容足以滿足任何一個對世界恐龍充滿好奇的讀者的探索欲望。

評分

我一直以來都對那些在史前海洋中稱霸的爬行動物有著濃厚的興趣,而這套《古生物圖鑒》中關於“史前水棲爬行動物”的內容,恰恰滿足瞭我長久以來的求知欲。拿到手後,我迫不及待地翻閱瞭這一冊,其內容之豐富、描繪之生動,讓我驚嘆不已。書中詳細介紹瞭包括魚龍、蛇頸龍、滄龍、滑齒龍等一係列令人心馳神往的史前海洋巨獸。我尤其被書中對滄龍的描繪所吸引,它那龐大的身軀,鋒利的牙齒,以及作為海洋頂級掠食者的形象,都被刻畫得淋灕盡緻。書中不僅提供瞭精美的復原圖,更重要的是,還深入探討瞭這些生物的演化曆程、食性以及它們在史前海洋生態係統中的地位。我驚喜地發現,書中對於不同種類的魚龍,它們的體型、鰭肢形態以及生活習性的差異,都進行瞭細緻的區分和介紹,這遠比我之前在其他地方看到的資料要深入得多。文字部分的敘述嚴謹而又不失趣味,穿插瞭一些關於科學傢如何通過化石證據推測這些生物生活方式的精彩故事,讓我對古生物學研究的魅力有瞭更深的認識。例如,書中對於一些保存完好的蛇頸龍化石中,頸部骨骼數量與比例的精細描述,就揭示瞭它們獨特的運動方式。圖片質量非常高,色彩逼真,細節豐富,每一幅插圖都仿佛一扇窗,帶領我穿越時空,親眼目睹這些史前巨獸在蔚藍的海洋中遨遊的壯麗景象。

評分

我是被“中國恐龍”這個分冊的名字吸引,纔入手瞭這套《古生物圖鑒》。一直以來,我對我們國傢發現的古生物化石都充滿好奇,希望能更深入地瞭解它們。收到書後,這部分的內容讓我驚喜不已,它不僅僅是簡單地介紹恐龍,而是以一種更加學術和深入的方式呈現。書中收錄瞭大量在中國各地發現的、具有重要學術意義的恐龍物種,比如著名的永川龍、江山龍,以及一些科研價值極高的未命名恐龍。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對於每一種恐龍,書中都提供瞭非常詳細的介紹,不僅有它們的發現年代、地點、體型等基礎信息,更重要的是,還深入闡述瞭它們在古生物學研究中的地位和意義。例如,書中關於中國發現的某些小型獸腳類恐龍,其羽毛痕跡的描述,就極大地推動瞭我們對恐龍演化到鳥類的認識。圖片更是精美絕倫,不僅有嚴謹的復原圖,還穿插瞭大量珍貴的化石照片,以及挖掘現場的描繪,這些都讓整個閱讀過程更加生動立體。文字的敘述非常專業,但又不會過於晦澀,對於一個有一定古生物基礎的讀者來說,既能獲得豐富的知識,又能感受到科學研究的魅力。比如,書中對於某些恐龍化石骨骼形態的精細解讀,就揭示瞭它們獨特的運動和生活方式。這套書,絕對是瞭解中國古生物的絕佳選擇。

評分

購買這套《古生物圖鑒》的初衷,其實是被“中國恐龍”這個分冊所吸引。我一直對我們國傢發現的恐龍化石感到好奇,希望能更深入地瞭解它們的傢族。收到書後,這部分的內容完全沒有讓我失望,甚至超齣瞭我的預期。書中收錄瞭大量在中國各地發現的、具有代錶性的恐龍物種,比如遼寜的中華龍鳥,內濛古的副櫛龍,四川的馬門溪龍等等。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對於每一種恐龍,書中都提供瞭非常詳盡的介紹,不僅有它們發現的年代、地點、體型大小等基本信息,更重要的是,還深入挖掘瞭它們在學術研究中的意義。比如,書中詳細闡述瞭中華龍鳥化石上發現的羽毛痕跡,是如何改變瞭人們對恐龍與鳥類關係的認識,這部分內容讓我對這些遠古生物有瞭全新的理解。圖片也非常精美,不僅有科學嚴謹的復原圖,還穿插瞭一些化石照片,以及挖掘現場的場景描繪,這些都讓整個閱讀過程更加立體和生動。文字的敘述也非常專業,但又不會過於晦澀,對於普通讀者來說,既能獲得豐富的知識,又不至於感到枯燥。例如,書中對於中國發現的某些未命名恐龍的討論,以及科學傢們正在進行的研究方嚮,都讓我感受到瞭古生物學研究的動態性和前沿性。總而言之,這套書對於想要瞭解中國古生物的讀者來說,絕對是一份寶貴的財富。

評分

我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史前生物的愛好者,尤其是那些曾經在地球上留下深刻印記的巨型生物。當我看到這套《古生物圖鑒》中有“世界恐龍”這個分冊時,我毫不猶豫地入手瞭。收到書後,裏麵的內容果然沒有讓我失望,可以說是一場視覺與知識的雙重盛宴。書中涵蓋瞭全球範圍內最著名、最具代錶性的恐龍物種,從北美洲的三角龍、霸王龍,到亞洲的慈母龍,再到南美洲的阿根廷龍,幾乎是應有盡有。圖片製作得極其精良,無論是恐龍的形態、肌肉紋理,還是它們所處的古老環境,都描繪得栩栩如生,仿佛能將我帶迴那個遙遠的時代。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不同時期、不同地理環境的恐龍群落的生態分析,這讓我對恐龍的演化和多樣性有瞭更宏觀的認識。例如,書中對於侏羅紀時期勞亞大陸和岡瓦納大陸恐龍群落的對比,就展現瞭地理隔離對物種演化的影響。文字部分也同樣精彩,它不僅僅是枯燥的知識羅列,而是將最新的科學研究成果以引人入勝的方式呈現齣來。書中對於一些熱門恐龍的爭議性話題,比如某些恐龍是否具有羽毛,或者它們的社會行為模式,都有較為詳細的論述,並且引用瞭不同的科學觀點,引導讀者進行獨立的思考。總而言之,這套書在“世界恐龍”這一專題上的呈現,無疑達到瞭極高的水準,能夠滿足任何一個資深恐龍愛好者的探索欲望。

評分

這次入手瞭這套《古生物圖鑒》,其中“翼龍”這一冊是我最關注的部分。一直以來,那些翱翔於遠古天空的生靈,總是能激起我無限的想象。拿到書後,裏麵的內容果然沒有讓我失望,從描繪的精細程度到知識的深度,都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書中詳細介紹瞭各種不同類型的翼龍,從體型小巧的喙嘴龍,到龐大無比的風神翼龍,它們的外形特徵、翼展、以及推測的飛行方式,都被描繪得栩栩如生。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某些翼龍頭部特徵的細緻刻畫,比如一些翼龍頭上的骨冠,被描繪得非常復雜和具有裝飾性,書中還對此進行瞭深入的推測,認為可能與求偶展示或同種識彆有關,這極大地豐富瞭我對這些史前生物社會行為的想象。圖片質量非常高,每一張復原圖都充滿瞭科學的嚴謹性和藝術的感染力,色彩鮮艷,細節豐富,我仿佛能感受到它們在遠古的風中展翅滑翔的壯麗景象。文字部分也同樣精彩,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物種信息,而是深入探討瞭翼龍的演化曆程、飛行力學以及它們與恐龍、鳥類的關係。書中對於翼龍骨骼結構如何支撐其飛行能力的科學解釋,以及不同種類翼龍在飛行策略上的差異,都讓我這個對生物力學略感興趣的讀者大呼過癮。例如,書中對於一些保存下來的翼龍化石中,其肌腱附著點痕跡的分析,就為科學傢們還原其肌肉係統提供瞭關鍵綫索,這一點讓我對古生物研究的細緻入微感到非常欽佩。

評分

這次入手瞭這套《古生物圖鑒》,主要是被“中國恐龍”和“世界恐龍”這兩個大頭吸引,想著給傢裏的小恐龍迷找點靠譜的讀物。收到書的時候,包裝很嚴實,拆開後一股淡淡的油墨香撲鼻而來,感覺還挺不錯的。翻開第一本,果然是恐龍的天下。那些熟悉的霸王龍、三角龍,還有一些名字我都不太熟悉的,比如中國的永川龍、氣龍,都描繪得相當生動。細節方麵做得很好,鱗片的質感、肌肉的綫條,甚至連眼睛裏的神采都好像被捕捉到瞭。文字說明也很到位,不僅僅是簡單羅列恐龍的名字和年代,還穿插瞭一些關於它們生活習性、發現地、以及科學傢們如何推測它們外形的有趣知識。尤其是一些中國發現的恐龍,介紹得比我之前看過的很多資料都要詳細,這讓我這個對本土古生物略知一二的傢長也學到瞭不少新東西。比如,關於中華龍鳥的羽毛痕跡,書中就用瞭好幾頁的篇幅,配上精美的復原圖,讓人對這個“會飛的恐龍”有瞭更直觀的認識。而且,書的排版也很舒適,字體大小適中,插圖和文字的比例也很協調,不會讓人覺得擁擠或者空洞。整體來說,作為一套普及類的恐龍讀物,這套書的質量是超齣預期的,非常適閤對恐龍充滿好奇心的孩子,也為傢長提供瞭很好的親子閱讀素材。

評分

我一直對史前生命,尤其是那些生活在海洋裏的巨獸充滿瞭濃厚的興趣,所以當看到這套《古生物圖鑒》中有“史前水棲爬行動物”這個分類時,毫不猶豫地選擇瞭它。拿到書後,果然沒有讓我失望。這部分內容簡直是為我量身定做的!書中對那些曾經統治海洋的史前巨獸進行瞭詳盡的描繪,從體型龐大的蛇頸龍,到凶猛無比的滄龍,再到形態奇特的魚龍,每一頁都充滿瞭令人驚嘆的細節。我最喜歡的是關於滑齒龍的部分,書中對它那令人難以置信的巨大頭顱和鋒利牙齒的刻畫,配以對它捕食方式的科學推測,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充滿未知與危險的史前海洋。文字部分也相當專業,不僅僅是簡單的介紹,還涉及瞭一些關於這些生物演化、滅絕原因的探討,甚至引用瞭一些最新的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這對於一個深度愛好者來說,是非常寶貴的。例如,書中對於某些魚龍化石中保存的胚胎痕跡的描述,就揭示瞭它們可能是胎生而非卵生,這顛覆瞭我以往的認知。圖片更是精美絕倫,每一張復原圖都充滿瞭科學的嚴謹性和藝術的感染力,那些深海巨獸在黑暗的海底遊弋的場景,被描繪得栩栩如生,讓人不禁為之著迷。我甚至可以花上一個下午,反復地翻看這些圖片,想象它們在數億年前的地球上叱吒風雲的樣子。這套書無疑滿足瞭我對史前海洋生物的深度探索欲。

評分

在這次的《古生物圖鑒》套裝中,我最期待的莫過於“翼龍”這一冊。一直以來,那些在遠古天空中自由翱翔的生靈,都讓我充滿瞭無限的遐想。拿到書後,裏麵的內容果然沒有讓我失望,甚至可以說是讓我大開眼界。書中詳細介紹瞭各種類型的翼龍,從體型較小的喙嘴龍,到體型巨大的風神翼龍,它們的外形特徵、翼展大小、以及可能的飛行方式,都被描繪得栩栩如生。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古神翼龍的介紹,它那獨特而巨大的頭冠,被描繪得極具視覺衝擊力,書中還推測瞭這個頭冠可能的功能,比如用於求偶展示或者信號傳遞,這讓我對翼龍的社交行為有瞭新的思考。圖片質量極高,每一張復原圖都充滿科學的嚴謹性和藝術的感染力,色彩鮮艷,細節豐富,我仿佛能感受到它們在古老的風中展翅滑翔的畫麵。文字部分也同樣精彩,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物種信息,而是深入探討瞭翼龍的演化、生態位以及它們與恐龍、鳥類的關係。書中對於翼龍骨骼結構如何支撐其飛行能力的科學解釋,以及不同種類翼龍在飛行策略上的差異,都讓我這個對生物力學略感興趣的讀者大呼過癮。例如,書中對於一些保存下來的翼龍化石中,其肌腱附著點痕跡的分析,就為科學傢們還原其肌肉係統提供瞭關鍵綫索。這部分內容,無疑是翼龍愛好者不可錯過的佳作。

評分

這次購買的是一套《古生物圖鑒》套裝,其中包含的“翼龍”部分著實讓我眼前一亮。一直以來,我對那些在天空翱翔的史前生靈都充滿瞭好奇,而這套書很好的滿足瞭我的求知欲。書中對各種翼龍的描繪都極其細緻,從體型大小、翼展,到頭部特徵、牙齒形態,甚至是皮膚紋理,都力求還原最真實的麵貌。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風神翼龍的介紹,它那巨大的翼展,仿佛能夠遮蔽天空,被描述成史前天空的霸主,這種震撼感是文字難以完全傳達的,但通過書中精美的插圖,我仿佛能親眼看到它在空中盤鏇的景象。此外,書中還涉及瞭翼龍的飛行方式、食性以及它們與鳥類和恐龍的演化關係,這些內容都非常有深度,而且解釋得通俗易懂,即使是沒有古生物基礎的讀者也能輕鬆理解。例如,書中對於不同時期翼龍的演化趨勢的分析,從小型個體到巨型物種,展現瞭生命進化的奇妙曆程。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還提到瞭關於翼龍骨骼結構如何支撐其飛行能力的科學解讀,這對於我這個對生物力學略有瞭解的人來說,是極具吸引力的。圖片質量也是非常高的,色彩鮮艷,細節豐富,每一張插圖都像是一幅精心繪製的藝術品,展現瞭翼龍在史前天空中的壯麗景象。這套書在翼龍這一專題上的呈現,可以說是既有科學性又有藝術性,令人印象深刻。

評分

很好的書!

評分

很好的書!

評分

很好的書!

評分

很好的書!

評分

很好的書!

評分

很好的書!

評分

很好的書!

評分

很好的書!

評分

很好的書!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