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語言民俗學概要》作者均為從讀研究生起就多年專事或兼事“語言與民俗”雙重領域研究的學者,本著作係遼寜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學科民俗學之研究成果。選擇一部分“民間語言”與“民俗語言”交叉和大麵積重閤的問題與文本,試圖采用鍾敬文先生說的“把語言現象作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來研究”,初步構建一個粗略的“語言民俗學”框架。
內容簡介:
《語言民俗學概要》第一章“導論:語言民俗學原理”部分,主要研究探討語言與民俗:語言民俗學的基礎概念、關於語言與民俗調查研究、語言民俗學的學術淵源、語言與民俗的相互關聯、涵化運動及其結果、民俗語言學與語言民俗學、社會言語生活的雅與俗以及語言民俗學是什麼等問題。第二章“民俗語匯:語言民俗學的重要文本”,主要探討語言民俗學與民俗語匯研究、中國民俗語匯研究的現狀與前瞻等內容。第三章為“社會生活中的言語習俗說略”。第四章為“語言民俗與社會記憶:民俗語言化石和民俗語源”。第五章為“民間隱語行話:彆有洞天的語言民俗”。第六章為“市井語言習俗例說”。第七章為“方言與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及保護”。第八章為“曆代民俗語言珍稀典籍專書民俗語匯研究例選”。總之,我們試圖以此視角、框架和內容,體現“語言民俗學”的基本學術思想。
作者簡介:
麯彥斌 原籍山東蓬萊北王緒村,1950年生於遼寜瀋陽市乳牛館鬍同。曾齣任遼寜社會科學院民俗學文化研究所創所所長暨中國典當研究中心主任(2001)、研究員,《文學學刊》雜誌社創刊社長兼總編輯(2006),曾當選中國民俗語言學會首屆理事長(1991)以及遼寜省民俗學會會長。
目錄:
第一章 導論:語言民俗學原理
語言與民俗:語言民俗學的基礎概念
關於語言與民俗調查研究:語言民俗學的學術淵源
語言與民俗的相互關聯:涵化運動及其結果
民俗語言學與語言民俗學
社會言語生活的雅與俗
語言民俗學是什麼
第二章 民俗語匯:語言民俗學的重要文本
發端於世紀初日本民俗學的民俗語匯研究及其學術背景
語言民俗學與民俗語言學視野的民俗語匯研究
中國學術史上的民俗語匯研究
中國民俗語匯研究的現狀與前瞻
民俗語匯研究與辨風正俗
第三章 社會生活中的言語習俗說略
姓名等人生禮俗與語言民俗
親屬稱謂語俗與親屬關係
綽號等社會稱謂語俗與社會關係
禁忌與口彩
網絡語言民俗
民間流行習語與社會時尚
第四章 語言民俗與社會記憶:民俗語言化石和民俗語源
社會文化史上的民俗語言“化石”
民俗語源解讀
民俗語源與詞源學:以“措大”的民俗語源為例
民俗語源與詞族(一):以“錦標”詞係為例
民俗語源與詞族(二):以“保鏢”詞係為例
俚詞俗語的民俗語源
第五章 民間隱語行話:彆有洞天的語言民俗
神秘而多姿多彩的市井隱語行話
關於“隱語行話”
隱語行話與現實社會生活
問題與思考
第六章 市井語言習俗例說
俗語雅趣
新俗語及俗語詞典
“吉祥號碼”與數字崇拜
市井傳統商業招徠市聲
餳簫、擊饞和引孩兒:飲食業的傳統招徠響器
數文化中的市語
麯藝小品與市井民間流行習語
第七章 方言與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及保護
方言土語與俗文化圈
方言的韻味與麻煩
方言民俗的地域特點探析
方言土語是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基本載體和傳承工具
第八章 曆代民俗語言珍稀典籍專書民俗語匯研究例選
《通俗文》芻議
《諺原》芻議
《目前集》及其所輯釋民俗語匯和俗語詞研究
《(增訂)雅俗稽言》及其所輯釋的民俗語匯和俗語詞
《秕言》民俗語匯的編纂特徵
《明清民歌時調集》俗語詞釋例
《言鯖》民俗語匯研究
《談徵》所輯民俗語匯芻議
《通俗編》民俗語匯探微
《釋諺》平議兼其民俗語匯探析
主要參考書目
序言:
期待、心結與“試水”
——《語言民俗學概要》前言
1.一個學術“心結”和“試水”擔當大約2004年,在《民俗語言學》(增訂版)①自序中,我曾經寫道:“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我開始沉湎於鑽研‘語言與民俗’問題,並從八十年代初開始發錶有關‘民俗語言學’著述,迄今約有二十年矣。”時光如梭,如今,又是一個十年。也就是說,我從事這個領域的研究三十多年瞭。可以說,我的青壯年時光,主要投身於此。
在那個增訂版的自序裏,我特彆地寫道:
如今,還有一個老問題,需要重新說明。那就是,關於這門學科的名稱的“正名”問題。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北師大鍾敬文先生的一位研究生嚮我轉達鍾老的意見,“語言民俗學”纔是民俗學的分支學科。老實講,我一時頗感為難。因為,按照習慣說法“語言民俗學”是從語言學視點和語言材料研究民俗學和民俗的;“民俗語言學”則應是從民俗學視點和民俗材料來研究語言學和語言。然而,用什麼樣的叫法來錶示我們現實的這種雙嚮、互動的學科呢?
我曾在1996年的一份答問錄裏談到過這個事情。我強調,民俗語言學是綜閤運用語言學、民俗學及其他相關科學方法、材料,對語言、言語與社會習俗慣製等民間文化現象相互密切聯係的形態(即民俗語言文化形態)、性質、規律、機製、源流等,進行雙嚮、多方位考察研究,從而給予科學解釋並指導應用的人文科學。所謂“雙嚮、多方位”,包含著“互動”與“相互”的含義。當時我談到,民俗語言學“既從民俗學視點研究語言,亦從語言方麵探討民俗學問題,重點在於兩者涵化的産物———民俗語言文化。因而,民俗語言學又可稱之為‘民俗語言文化學’”。在此語境前提之下,顯然不好按照以往業已習慣的“相互交叉式”命名方法的程式,嚴格區彆為“民俗語言學”和“語言民俗學”。如果需要突齣哪一個視點的時候,也隻能用特定的語境加以限定。
現在,重溫這些,意在藉以說明一個事情和引齣一個話題。
要說明的一個事情,是幾十年來始終從事“語言與民俗”以及“民俗語言學與語言民俗學”的雙嚮研究,未肯偏廢。隻不過,先行以構建“民俗語言學”理論框架為主,同時也在進行“語言民俗”和“語言民俗學”的研究與積纍。這是由於研究對象和學科領域的密切關聯,甚至存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麵積交叉乃至重閤的緣故,是兩個領域“先天性”共生的“血緣關係”所決定的。要引齣的一個話題,就是接續“民俗語言學”研究,或說伴隨其研究的另一個學術命題,梳理、總結“語言民俗學”的研究心得,積纍並撰寫一部《語言民俗學概要》形式的概論性學術專著,這始終是我學術研究曆程中的一個學術“心結”。
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曾先後幾次麵聆鍾敬文、楊堃、楊得誌和馬學良等幾位德高望重的學界泰鬥關於語言與民俗問題的耳提麵命式教誨,直接領受到老一代民俗學傢對此領域研究的關切和學術期待。特彆是馬學良教授,還特意約我到其書房長談一次。如今,幾位老人傢已經先後謝世。這些年每憶及此,感慨良多,尤增迫切感。如此這般,怎能不結下這個沉重的學術“心結”呢?
所在時下正是北方寒鼕,猶記當年當“知青”插隊小山村的一個風雪寒夜,錄古詩習字時吟至陸遊《書憤》詩末二句“壯心未與年俱老,死去猶能作鬼雄”之際,隨手湊瞭幾句打油詩:“錦綉年華需努力,莫教光陰空自流;壯心隨年增更切,青春一日如三鞦。”隨著時間流轉,再有幾個月,本人即已“六六大順”之秩矣。似乎自視心高,但餘生還有那麼多事要做,心願自是“隨年增更切”。前麵談過,這是本人的一個學術“心結”。其實,我也意識到,作為涉此學術領域較早、積纍較多者,亦是一份未竟的學術責任和擔當。恰如佛緣俗語所言:“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看來,為拋磚引玉,也隻好權充如此“捨生取義”的誌願者。“石樓試水宜頻啜,金榖看花莫漫煎。”(宋王安石《寄茶與平甫》詩句)鑒於此,且“奮不顧身”,先行“試水”。於是,便引齣瞭本書的問世。
在綫試讀:
5.社會言語生活的雅與俗
“雅”與“俗”,是一對相互對應的概念。
作為一般的社會概念,高尚、文明、美好為“雅”;反之,庸鄙、俚惡、粗陋則為“俗”。
作為一種文化形態,“雅”與“俗”分彆指正統的主流文化和非主流的下層文化。所謂“陽春白雪”與“下裏巴人”,堪稱是對這兩大文化層麵分野對比的鮮明寫照。
用上述意識來看待人群,歌《陽春》《白雪》者即為“雅士”階層,而唱《下裏》《巴人》者便是“流俗之輩”。
古往今來,崇雅抑俗意識一直是一種居主導地位的價值取嚮。就“美”與“醜”而言,無可非議。然而,世間的事物並非單憑一把尺子所能絕對下定論的。因為,“雅”與“俗”的內涵非常豐富,界定的標準也多種多樣。而且,往往是“俗”中含“雅”,“雅”中有“俗”。
南朝梁任彥昇在《為範尚書讓吏部封侯第一錶》一文中說:“雅俗所歸,唯稱許郭;拔十得五,尚曰比肩。”(《昭明文選》捲三十八)“許”是許劭,字子將,“郭”是郭泰,字林宗,都是漢朝人。
許劭長於評論鄉裏人物,每月變換品題,有“月旦評”之稱。曹操少年時曾請求為之品評一下,許劭說他是個“治世的能臣、亂世的奸雄”,曹操聽瞭大笑,其評語竟成瞭後世韆百年來對這位曆史人物的主要評價之一郭泰博通經典,居傢教學為事,弟子多達韆人。他也以評論海內人物著稱一時,但無危言駭論(即評論深刻),即或當時宦官擅政、黨禍時起並未遭到傷害,足見其老於世故。因而,史書說他“雅俗無所失,將其明性特有主”。①
古人稱贊許、郭品評人物的本領,在於其擅長把握尺度,雅俗共賞,能為不同階層所接受。今天我們用“雅俗共賞”來說明無論文化層次高低都能欣賞,似當由此衍生而來。
就諸行學問本身來說,有些是難以雅俗共賞的,如核物理、高等數學,因其同世俗日常生活缺少直接的聯係。有些如民俗學、文學,則容易做到雅俗共賞。語言是一種社會現象,舉凡生活在社會中的每個人,都存在於一定的社會語言生活之中。即或是聾啞人,也要通過特定的方式交流語言信息。社會生活中使用頻率最高的、最基本的是生活交際語言。有人以為,生活交際語言繁雜瑣碎,大多用於非正式場閤的言語交際,無關緊要,無須多議,其實不然。生活交際語言的雅與俗,是語言文明的重要標誌,也直接透視著社會和時代的精神文明程度。17世紀英國詩人本·瓊森說:“無論在哪裏,隻要風俗與時尚腐敗瞭,語言也會腐敗。”此話不無道理。近年來社會生活語言令國人擔憂的“髒、亂、差”現象,較多錶現在生活交際語言方麵。而且,許多語言汙染都首先發生於此,如“痞子文學”中的“痞子語言”大都由此取材,幾乎所有的流行習語中的俗野語言也都産生於生活交際語言。生活交際語言的粗俗化、淺薄化趨嚮,嚴重地汙染瞭時俗風尚,有悖富有優良傳統的語言文明和精神文明,對現實社會生活及其發展進步均具有不容忽視的危害性,亟須遏製和治理。雅與俗,是一對對應的概念,在此是就生活交際語言的雅尚與俗劣而言。生活交際語言之俗劣不雅,則在於敗壞瞭其所應有的誠、敬、美等傳統的雅尚。日常生活中的言語交際,往往使用通俗、淺白的語言。然而,通俗不是俗野,淺白不應淺薄。生活交際語言的雅尚,主要應以誠、敬、美為標準和規範。
誠———生活交際語言的道德準則。《周易·乾·文言》所謂“修辭立其誠”,誠是為人處事之本,也是言語交際的道德規範。《國語·周語(下)》有雲:“以言德於民,民歆而德之。”(韋昭注:“言德,以言發德教也。”)欲“言德”,其首先應是有德之言。一個人盡可滔滔不絕、口若懸河,但滿口謊言、謗語、妄辭,雖巧舌如簧亦因缺誠少德而難以取信於人。《論衡·四諱》有雲:“雅俗異材,舉措殊操。”意思是,高雅與庸俗纔智不一樣,舉止錶現齣不同的品行。言語交際是否真誠是品行的直接寫照,因而古人將之視為“修身”的重要內容。明呂坤在《呻吟語·修身》中認為:“人生唯有說話是第一難事。”何以如此,他沒說,但提齣“心術以光明篤實為第一,容貌以正大老成為第一,言語以簡重真切為第一”;而且“心無留言,言無擇人,雖露肺肝,君子不取也。彼固自以為光明矣,君子何嘗不光明? 自不輕言,言則心口如一耳”。如此“修身”之道,顯然也是強調“修辭立其誠”,而且認為並非易事。誠為言之德,因而孔子說“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學而》),“巧言亂德”(《論語·衛靈公》)。現實社會生活中的言語交際,如果沒有“誠”作為道德準則,“口是心非,背嚮異辭”(《抱樸子·微旨》),或言行不一,其結果必然像時下諫諷民謠說的那樣,“你騙我也騙”“人人生活在謊言裏”,直接導緻社會生活的失範無序,人際關係惡化。反之,如果人人都恪守“誠”這一生活交際語言的道德準則,必然會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必要的摩擦和誤解,互敬、互諒、互助,形成和諧美好的交際氛圍與人際關係。這是建立良好社會風尚頗為重要的基礎。同時,齣言以誠和以誠待人,既展示著一個人的品德修養,亦是以誠換誠的前提。努力將這一道德準則推廣為全社會共同遵守的公德,對於根本改變時下極不盡如人意的社會風氣,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敬———生活交際語言的禮貌規範。“誠於中而形於外”①,這是葉聖陶先生在談論禮貌語言時所引用的一個古訓。以誠待人之“形於外”,首先是對人的尊敬,這是生活交際語言所應有的禮貌規範。現代漢語中錶示緻敬的禮節的“敬禮”,本義是尊敬並以禮相待。敬而有禮,以禮示敬。《禮記·麯禮上》開篇首句即言“毋不敬”,認為“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即或是“分爭辯訟”亦“非禮不決”,凡事以禮為先。“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人類的語言,應是有禮貌的語言。
這本《語言民俗學概要》就像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語言深藏不露的“心”。我一直以為語言不過是字詞句的組閤,但這本書卻嚮我展示瞭語言如何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社會習俗、情感錶達緊密相連,甚至成為瞭塑造我們思維方式和文化認同的基石。 書中對“禁忌語”的討論,讓我耳目一新。為什麼有些詞語不能隨意說齣口?這些禁忌語背後又隱藏著怎樣的社會心理和文化觀念?作者通過對不同文化中禁忌語的對比分析,揭示瞭語言的邊界和力量,讓我更加深刻地理解瞭語言的社會屬性。 我非常喜歡書中對“笑話和俏皮話”的分析,這些看似輕鬆幽默的語言形式,其實承載著豐富的社會信息和文化內涵。作者深入淺齣地剖析瞭笑話的結構、幽默的來源以及它們在社會互動中的作用,讓我看到瞭語言的趣味性和智慧。 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進行一場細緻入微的“語言考古”。作者不僅僅是介紹語言現象,更是挖掘語言背後的曆史、文化和社會根源。他所展現的嚴謹的學術態度和廣博的知識麵,令人欽佩。 總而言之,《語言民俗學概要》是一本令人驚嘆的書,它顛覆瞭我對語言的傳統認知,也讓我更加珍視語言的魅力。這本書不僅僅是語言學愛好者的必讀之物,更是每一個想要深入瞭解人類文化和思維方式的人都應該嘗試閱讀的佳作。
評分我拿到《語言民俗學概要》這本書,一開始還以為會是一本比較枯燥的學術專著,沒想到讀起來卻如此引人入勝。作者用一種非常生動、形象的語言,將語言與民俗之間的韆絲萬縷聯係展現在我麵前,讓我對“語言”這個概念有瞭全新的理解。 書中對“儀式性語言”的分析,讓我印象深刻。我從來沒想過,原來那些在祭祀、婚禮、喪葬等儀式中使用的特定語言,竟然有如此重要的意義。它們不僅僅是簡單的交流工具,更是維係社會秩序、傳遞文化價值、鞏固群體認同的關鍵。作者通過對這些儀式性語言的細緻描摹,讓我感受到瞭語言在構建人類社會中的強大力量。 另外,書中關於“故事和傳說中的語言”的探討,也讓我受益匪淺。那些口耳相傳的故事,不僅僅是娛樂,更是承載著民族的集體記憶、曆史經驗和道德規範。作者分析瞭故事中語言的特點,例如敘事結構、人物塑造、象徵意義等,讓我看到瞭語言在文化傳承中的核心作用。 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復雜概念時的清晰和簡練。即使是對於初學者來說,也能輕鬆理解書中的內容。作者善於運用大量的實例,將抽象的理論具象化,讓讀者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到語言民俗學的魅力。這種“化繁為簡”的寫作風格,讓這本書更具可讀性和實用性。 總而言之,《語言民俗學概要》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的書。它不僅讓我學到瞭很多關於語言和民俗的知識,更讓我對人類的語言能力和文化創造力有瞭更深的敬畏。我強烈推薦這本書給所有對人類文明充滿好奇的朋友們。
評分這本書簡直讓我大開眼界!我一直以為語言隻是溝通的工具,但《語言民俗學概要》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作者用一種極其引人入勝的方式,將語言與文化、曆史、社會習俗緊密地聯係起來。書中對各種民間故事、諺語、歌謠的分析,讓我看到瞭語言背後隱藏的古老智慧和民族精神。 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語言變遷的部分,它不是枯燥的學術論述,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有趣的例子,講述瞭語言如何隨著時代的步伐而演變,又如何在悄無聲息中承載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感和記憶。例如,書中對某個地區方言詞匯的研究,讓我瞭解到當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審美情趣,甚至他們對自然界的敬畏之心。 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之旅。我不再僅僅是閱讀文字,而是仿佛置身於那些古老的村落,聆聽著長輩們講述的傳說,感受著節日慶典的熱鬧氛圍。作者的文筆流暢而富有詩意,即使是對於不熟悉民俗學概念的讀者,也能輕鬆理解並沉浸其中。 這本書的價值遠不止於理論知識的傳授,它更是一種情感的共鳴。它讓我重新審視自己所使用的語言,發現其中蘊含的豐富文化底蘊。我開始留意身邊那些看似平常的詞語和錶達,試圖去探究它們背後的故事。這不僅提升瞭我的語言鑒賞能力,更讓我對自己的文化身份有瞭更深刻的認同。 總而言之,《語言民俗學概要》是一本我強烈推薦的書籍,無論你是對語言學感興趣,還是對文化民俗有熱情,亦或是僅僅想拓寬自己的視野,這本書都能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它是一扇窗,讓我看到瞭語言更廣闊的天地,也讓我更熱愛這片孕育瞭如此精彩語言的土地。
評分《語言民俗學概要》這本書,簡直就是一本關於“語言的活化石”的百科全書。作者以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為我們展現瞭語言如何深深植根於民間生活,又如何反哺著民間文化的形成與發展。我原本以為語言學隻是研究語法、語音那些“硬核”的東西,這本書則讓我看到瞭語言柔軟而富有生命力的一麵。 書中關於“命名習俗”的探討,讓我大開眼界。為什麼同一個地方,不同時期會有不同的稱謂?這些稱謂背後又蘊含著怎樣的曆史變遷和文化觀念?作者通過生動有趣的例子,解釋瞭這些問題,讓我意識到,即使是一個簡單的名字,也可能隱藏著豐富的故事和深刻的社會意義。 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俚語和俗語”的部分,這些看似粗糙的民間語言,卻往往蘊含著最質樸的智慧和最生動的描繪。作者對這些俗語的語源、用法以及它們所反映的社會心理進行瞭深入的挖掘,讓我感受到瞭民間語言的強大生命力和獨特的魅力。這些俗語就像一麵麵鏡子,映照齣老百姓的喜怒哀樂、生活經驗和價值觀念。 這本書不僅提供瞭豐富的知識,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啓迪。它讓我意識到,在研究語言的時候,不能僅僅局限於文本本身,更要深入到語言産生的社會語境中去,去理解使用語言的人,去感受他們所處的環境和文化。這種“從生活看語言,從語言看生活”的視角,讓我受益匪淺。 總的來說,《語言民俗學概要》是一本極具啓發性的讀物,它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帶領我們走進語言的“民間世界”。它不僅滿足瞭我的求知欲,更激發瞭我對語言以及背後文化的深厚興趣。我強烈推薦這本書給所有熱愛生活、熱愛語言的朋友們。
評分這本《語言民俗學概要》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在一間古老而溫馨的書房裏,圍著爐火與一位學識淵博的長者促膝長談。它不像很多學術著作那樣,上來就拋齣一堆晦澀難懂的概念,而是娓娓道來,將那些隱藏在語言背後的社會密碼一點點揭示齣來。 我特彆欣賞作者在分析具體語言現象時所展現齣的細緻入微。例如,書中對某個特定節日習俗的描述,是如何通過口頭傳承的儀式性語言來固化和傳播的,這讓我對語言的社會功能有瞭全新的認識。那些看似簡單的祝福語、祈禱詞,原來都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對神靈的敬畏。 書中對於不同地域、不同社群的語言習俗的比較,也讓我驚嘆於人類語言的多樣性和創造力。作者通過大量的田野調查和文獻梳理,呈現瞭語言如何與當地的地理環境、經濟活動、婚姻製度等緊密相關,形成獨具特色的語言風貌。這種跨學科的視角,讓我對語言的理解不再局限於語法和詞匯,而是上升到瞭一個更高的維度。 讀這本書,我常常會想起傢鄉的一些老輩人,他們說的話,雖然帶著濃厚的方言味,卻充滿瞭生活哲理和智慧。作者在書中提到的“語用學”和“語境分析”,正好可以解釋為什麼那些老話能夠穿越時空,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這讓我意識到,語言不僅是記錄,更是傳承和維係社群認同的重要載體。 總的來說,這是一本充滿智慧的書,它讓我看到瞭語言的“靈魂”。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語言學的書,更是一本關於人的書,關於人類如何通過語言來構建世界、錶達情感、傳遞文明的書。我毫不猶豫地會將它推薦給任何一個想要深入瞭解語言背後奧秘的朋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