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南海风云人物沉浮录
原价:48.00元
作者:顾保孜著
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8-1
ISBN:9787221096036
字数:230000
页码:37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标识:21111338
编辑*
一部可以被完整地“看”到的历史现场,100多幅珍贵照片瞬间“说”出的人物生活;披露鲜为人知的文革重大事件始末,揭示政坛风云人物沉浮的深层内幕。
文化大革命,十年,是中国历*不可忘却的十年。在这十年中,有多少党和国家久经考验的领导干部遭受迫害,家破人亡?在这十年中,又有多少政治野心家、阴谋家得逞一时,飞黄腾达?该书记述了建国后及“文革”期间政坛上风云人物的命运。重点刻画了包括政治斗争双方的三十多人的经历。该书除有内容丰富、编排独到的特点之外,还有擅长将零散材料集中,突出悲剧效果的特色,从而使该书有强烈的心理震撼力,对没有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人有很好的警示作用。此外,该书是严格尊重历史真实、力求客观反映人物本来面目的纪实作品。 *购买 : 《失落的一代——中国的上山下乡运动1968-1980(增订版)》
内容提要
“文化大革命”十年是中国历*不可忘却的十年,留给我们太多太多的思考。
在这场动乱中,我们党、国家和人民遭受了重大的挫折和损失。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兴风作浪,进行了大量祸国殃民的罪恶活动。许多党和国家的久经考验的领导干部遭受冲击,被迫害致死;大批的*知识分子和各界爱国人士横遭凌辱,饱受折磨,家破人亡..
但是,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人民的意志不可抗拒。“文化大革命”在亿万人民的愤怒中被制止了。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了,文革中的风云人物终于收到人民的审判,浮上高层又沉入地狱,成为历史的罪人。
十年生死、十年沉浮,前事不忘,后世之师。本书资料丰富、翔实,文字准确、流畅,既是一本政坛风云人物传记,又是一部披露鲜为人知的重大事件始末的纪实文集。
目录
*章李立三在悲剧中闪光
在当年的莫斯科,很多人一听到李立三这三个字就会警觉起来,离他远远的,唯恐被沾上“机会主义”的病毒。但叶莉扎维塔却认为,不管他是叫李明,还是叫李立三,都不能阻止她对他的友谊。
第二章“乐天派”廖承志
他在附给女儿的信中这样写道:“*幅画是爸爸在长征时的大致景象,千万不要忘记革命是千辛万苦、无数牺牲才得到的胜利。你爸爸要说诉苦忆甜,自问五谷不分,惭汗无地。但吃苦也在长征时尝过..”
第三章伍修权的“三八”传奇
伍修权是一个不幸而又有些许幸运的人。不幸的是,他没能躲过“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棍棒,在政治的大劫难中无力摆脱厄运,遭受到了无情而漫长的打击;而他到底没有在漩涡中彻底地沉下去..
第四章陈再道盼来平反的曙光
会议刚开始,谢富治就抢先发言,称“七二○事件”是陈再道一伙操纵独立师、公检法、人武部和“百万雄师”搞的“反革命暴乱”,矛头是对准毛主席、林副主席和“中央文革小组”的。
第五章“铁骨”立地罗瑞卿
罗瑞卿是四川省南充人,年轻时就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曾在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习过。他跟随毛泽东进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他身材高大魁梧,面孔憨厚和善,抗大*章李立三在悲剧中闪光
在当年的莫斯科,很多人一听到李立三这三个字就会警觉起来,离他远远的,唯恐被沾上“机会主义”的病毒。但叶莉扎维塔却认为,不管他是叫李明,还是叫李立三,都不能阻止她对他的友谊。
第二章“乐天派”廖承志
他在附给女儿的信中这样写道:“*幅画是爸爸在长征时的大致景象,千万不要忘记革命是千辛万苦、无数牺牲才得到的胜利。你爸爸要说诉苦忆甜,自问五谷不分,惭汗无地。但吃苦也在长征时尝过..”
第三章伍修权的“三八”传奇
伍修权是一个不幸而又有些许幸运的人。不幸的是,他没能躲过“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棍棒,在政治的大劫难中无力摆脱厄运,遭受到了无情而漫长的打击;而他到底没有在漩涡中彻底地沉下去..
第四章陈再道盼来平反的曙光
会议刚开始,谢富治就抢先发言,称“七二○事件”是陈再道一伙操纵独立师、公检法、人武部和“百万雄师”搞的“反革命暴乱”,矛头是对准毛主席、林副主席和“中央文革小组”的。
第五章“铁骨”立地罗瑞卿
罗瑞卿是四川省南充人,年轻时就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曾在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习过。他跟随毛泽东进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他身材高大魁梧,面孔憨厚和善,抗大的师生都亲切地称他“罗长子”。
第六章乔冠华的坎坷政治生涯
在新中国*代领袖时期,外交*,有三个人的形象在杜修贤的摄影镜头里特别富有个性。一个是周恩来,具有儒雅风度的外交家;一个是陈毅,具有大将风度的外交家;再一个就是乔冠华,具有才子风度的外交家。
第七章杨勇保卫北京军区
失去自由的杨勇也曾苦苦反思着自己的过去,究竟做了什么对不起党和人民的事情,以求找到被审查的原因。反思的结果,却是使他从怀疑自己变成了坚信自己,由不安变成了坦然。
第八章*个蒙难的张霖之部长
张霖之咬紧牙沉默着,沉默得像一座活火山,在酝酿着喷发,酝酿着怒吼!他在写交代用的白纸前坐了5个多小时,*后端端正正写道:“我再次申明,说我在党的会议上攻击毛主席的那些话,纯属造谣陷害..”
第九章海军参谋长张学思遭诱捕
在相当长的日子里,张学思受到了残酷的迫害和折磨。虽然参加革命几十年,但由于他特殊的身份和长期从事军事工作,他很少参加党内的政治运动,很少有党内斗争的经历和经验。
第十章被“漩涡”吞没的周小舟
毛泽东对周小舟颇为信任,他先派周小舟去新疆盛世才处做工作,以扩大统一战线并开拓与苏联的联系通道。他去了以后,做了不少工作,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毛泽东对他评价很高,认为他是一个可堪造就的人才。
第十一章历史跟杨荣国开了个玩笑
杨荣国死了。但他终究不明白,研究政治的学术不是政治,就像宗教学不是宗教而是*一样。他明白学术的价值在于真,到头来却用政治需要去衡量。
第十二章毛泽东秘书田家英
编辑毛泽东著作,宣传和普及毛泽东思想,是田家英毕生为之奋斗的事业。从到毛泽东身边开始,他就一直认真学习和领会毛泽东思想,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他曾这样说过:“毛泽东思想已渗入到我的骨髓里。”
第十三章陆定一因何被称为“阎王”
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陆定一以一支犀利的笔,撰写了大量的文章,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呐喊助威。然而,在当时的形势下,他的努力能见效吗?
第十四章邓拓栽倒在“三家村”
邓拓强抑住心头的隐隐疼痛,委婉地用曲笔进行一些揭露和反击。他不点名地提到了那个几十年一贯以整人为业的康生,康生看到这封信后,一直愤愤于怀,曾经恨恨地骂了一句:“邓拓临死前还咬了我一口!”
第十五章廖沫沙控诉“四人帮”
当身心遭到摧残的时候,有人万念俱焚、一蹶不振;而有的人则信念弥坚,不屈不挠。廖沫沙就属于后一种人。
在监所中,廖沫沙仍然坚持学习,用书籍来充实自己。读书的同时,他又慢慢开始学习做诗、改诗。
第十六章匆匆“谢幕”的王力、关峰、戚本禹
1965年对于王力来讲是关键性的一年。这年9月,中央决定以林彪名义发表《人民战争胜利万岁》一文。这篇文章的执笔者便是王力。文章受到了重视,王力从此开始平步青云,跻身上层。
第十七章“风流倜傥”的总长黄永胜
在开国一代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将领中,黄永胜称得上是一员名将。如果不是后来发生的“文化大革命”,黄永胜很可能把他那份辉煌的履历保持到生命的终点。然而,历史是不存在“如果”的,历史无情。
第十八章吴法宪——从王牌政委到阶下囚
公正而言,吴法宪是有过功劳的,但并非功勋卓著;他也是有才能的,但并非出类拔萃。在开国之初人民解放军的如云战将中,他是一个二流人物,但绝非草包。
第十九章李作鹏的沉浮人生
如果说吴法宪在黄、吴、李、邱四人中是认罪态度*好的,那么李作鹏则是四人中态度*坏的。他起初拒不交代任何罪行,也不承认自己有罪,认为自己是“城楼失火,殃及池鱼”。他仍把自己罩在过去功劳的光环里,并且以功臣自居。
第二十章林家“后勤部长”邱会作
邱会作为人机敏,善于随机应变,属于眼灵脑快的那一类人,多年从事军队的财经工作,更使他练就了精于盘算的本领。但是,当这些品质与个人野心结合起来的时候,*终却把邱会作推上了林彪的贼船。
第二十一章林立果和他的“联合舰队”
林立果在“讲用报告”中,把毛泽东思想的威力吹嘘得法力无边、神乎其神,说毛泽东思想是万能的,连精神病患者和疯子,只要一念毛主席语录,病人就会热泪盈眶、霍然痊愈。
第二十二章炙手可热的风云人物毛远新
江青对毛远新甚至比对她的亲生女儿李讷还要好。李讷有什么要求,自己又不敢贸然向江青开口,就开口叫毛远新出面与江青谈,这一招往往有效,因为江青对毛远新向来是有求必应的。
第二十三章“以工代干”的副委员长姚连蔚
提起24年前的那段辉煌时刻,姚连蔚感慨地说:“我能一步登天,自己做梦也没想到。那时选党的代表、人民代表,上面把阶级出身、民族、宗教信仰等这些都确定了,要下面按图索骥..只有我是正儿八经的陕西西安籍工人——这正是大会主席团要物色的人选。”
第二十四章马天水迷途入深渊
30年代初期参加革命,有过一段革命历史的马天水,在“文化大革命”中已步入晚年,竟然堕入了深渊,走上一条罪恶的道路,不但坑害了众多的上海干部和群众,而且葬送了自己的前程,以至古稀之年只能发出“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哀叹,来度过其余生。
第二十五章“四人帮”在1976年
杜修贤的镜头里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哪个镜头里有江青的身影哪个镜头里的人物表情就异常严肃,双足立正,两臂僵直,肌肉紧绷,活像木偶荟萃。如果镜头里没有江青,人物表情活泼自如,嬉笑轻松,其乐融融。
第二十六章王、张、江、姚落网实录
79岁高龄的叶剑英元帅,亲自来到怀仁堂正厅,指挥这一场决战。
决战的指挥所与战场,同在一间大厅。战役*高指挥员与*线战斗员,同在一个阵地,相距仅数步之遥。这是古今中外少有的战法,表现出*高指挥员恢宏的气魄和胆略。
第二十七章“四人帮”在上海滩的“小兄妹”
很有些文才的徐景贤,写起杂文、政论、影评来,头头是道,笔锋甚是厉害。这支笔杆子的频频外露,终于被张春桥发现,进入了上海市委写作班子。这是徐景贤发迹的关键一步棋..
作者介绍
顾保孜,女,1957年生,江苏兴化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任第二炮兵政治部正师职创作员,二炮电视艺术中心一级编剧。著有《红墙里的瞬间》、《铁血N4A》、《纳粹集中营的中国女孩》、《我的父亲朱德》、《红镜头》、《跨出中南海》、《中南海人物春秋》等纪实文学著作;并创作有多部电影、电视剧作品。先后获得全国**图书奖、“五个一”图书工程奖、中国图书奖、解放军首届图书奖、中国电影“华表奖”*编剧奖等全国奖项。
杜修贤,1926年出生,陕西米脂人。1940年参加革命,1944年在延安八路军电影团学习摄影,从师吴印咸先生。曾任八路军关中前线野战军政治部摄影员;*野战军政治部宣传部摄影组副组长。1954年调新华社北京分社任摄影组组长、新华社摄影部中央新闻摄影记者。1960年任新华社驻中南海摄影组副组长、新华社摄影部中央新闻组组长。1971年任新华社摄影部副主任兼中央新闻组组长、中央外事摄影协作小组组长。被选为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1980年任中国图片社副总经理、新华社高级记者。1986年离休。
文摘
暂无
媒体*
暂无
《中南海风云人物沉浮录/顾保孜著》这本书,我最近刚读完,真的给我带来了非常深刻的触动。顾保孜女士的笔触,我一直都很欣赏,她擅长以一种极其细腻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去描绘历史的洪流中那些鲜活的人物。这一次,她将目光聚焦在中南海,这个承载着中国近代史无数重要转折的地方,选择的切入点更是那些曾经叱咤风云,后来又经历跌宕起伏的人物。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处理这些人物时,那种客观又带着人文关怀的态度。她并没有一味地去褒扬或者批判,而是试图去还原人物最真实的一面,包括他们的思想、情感,以及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所做的每一个抉择。书中对于那些政治事件的梳理,虽然不是事无巨细的史学研究,但足够清晰地勾勒出大背景,让读者能更好地理解人物的命运与时代的脉搏是怎样紧密相连的。读的时候,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亲眼目睹了那些历史片段,感受到了决策者们内心的挣扎与无奈。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更多的是一种对历史复杂性的全新认识。我之前对一些历史人物的理解,可能更多来自于课本或者一些简化的叙述,总觉得他们似乎是某种脸谱化的符号。但《中南海风云人物沉浮录》让我看到了他们的“人”性,看到了他们作为普通人也会有的犹豫、痛苦,甚至失误。顾保孜女士的叙述风格,让我觉得她就像是一位老朋友,娓娓道来,没有丝毫的故作高深,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力量。她对人物心理的剖析尤其到位,常常会让我产生强烈的共鸣,甚至会思考,换做是我,在那种情境下,是否能做得更好?书中对于一些关键节点的描写,比如某个重要会议的讨论,某个重大决策的出台,都显得格外生动,仿佛亲历现场。这种代入感,是我在阅读其他历史书籍时很少能获得的。它让我明白,历史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张错综复杂的大网,每个人物都是网中的一个节点,相互牵扯,共同织就了那个时代。
评分每次翻开《中南海风云人物沉浮录》,我都会有一种想要一口气读完的冲动,但又舍不得太快结束。顾保孜女士的写作,有着一种独特的韵味,她善于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捕捉那些微小的细节,用这些细节去刻画人物,去推动故事。我特别欣赏她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那种抽丝剥茧的描写,让我能够深入地理解他们做出某些选择的动机,以及这些选择背后所承载的重量。书中不仅仅是记录了那些“风云人物”的起起落落,更重要的是,它展现了他们是如何在时代的大潮中,努力寻找自己的位置,如何去平衡理想与现实,如何去应对来自各方的压力。读这本书,我感受到的不仅是历史的厚重,更是一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它让我明白,即使是在最权力集中的地方,每一个个体也都有着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挣扎,自己的荣辱。
评分《中南海风云人物沉浮录》这本书,真的让我有一种“读史以明智”的感觉。顾保孜女士的文字功底深厚,她能够将那些复杂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梳理得清晰明了,同时又充满了故事性。我最欣赏的是她对于人物情感的细腻捕捉,她笔下的那些“风云人物”,不再是冰冷的政治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个体。书中对他们内心世界的描绘,常常让我动容,也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的理解。她不仅仅是在讲述他们的沉浮,更是在探索他们之所以沉浮的原因,以及这些沉浮背后所折射出的时代变迁和人性光辉。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感受着历史前进的脚步,也体会着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渺小与伟大。
评分我对《中南海风云人物沉浮录》的整体感受,可以用“引人入胜”来形容,但这个词又显得过于单薄。这本书让我对中国近代史的认识,可以说被刷新了好几次。顾保孜女士的叙事方式,非常善于制造悬念,又能在关键时刻给出令人拍案叫绝的解释。她笔下的人物,无论是意气风发的青年,还是历经沧桑的老者,都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我尤其喜欢她对人物性格的描绘,往往寥寥数语,就能勾勒出一个立体的形象,让我们看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也看到他们难以回避的局限性。书中对于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解读,也提供了新的视角,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那些复杂的背景和多方势力。读完之后,我对很多曾经模糊的概念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那个时代的复杂性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