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義的可能》
1.青年哲學傢、當下要的公共聲音之一——周濂,繼《你永遠都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後,潛心三年,新力作!
2.在書中,周濂將其對社會現實問題的敏銳洞察,輔之以哲學專業之快刀的剖析,再用生活化的語言進行錶述,深入淺齣,將民主、自由、正義、平等等枯燥的政治哲學詞匯融入生活場景之中,有助於讀者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一個正常社會應有之理念。
在周濂看來,一個真正的正義社會,就必須要盡可能地“排除”社會偶然性和“減少”自然偶然性的任意影響,為每一個公民充分發展和完美實踐各自的理性人生計劃提供必要的社會基礎。
3.在理性與常識之間拓展一個具有人文情懷的知識分子的寫作空間,為每一個緻力於社會正義和試圖實踐理性人生的讀者,提供難能可貴的閱讀體驗。
4.陳嘉映、許知遠、劉蘇裏、徐曉等眾多知識人誠摯推薦!
《亦搖亦點頭》
鬼纔""刀爾登潛心讀書三年後新力作,鬍紫微閱後力薦!
2.刀爾登在本書中從西方經典談到中國古書,亦有諸多對“讀書”的抽象解讀。他強調,讀書的意義在於一是理解事物,多瞭一種意義框架;二是對於所謂人類曆史,知道瞭許多細節。
“當代中國人無法不麵對中國問題與人類問題的寬距,在我看來,在某些領域中,一個人很難專注於研究先進的學術,而不受中國實際情況的牽扯,很難研究中國問題,而不覺得缺少另一種意義。我不治學,逃掉瞭這種兩難,但有時會想,要融閤兩種問題,對人類活動史建立接近直觀的感受,或許是辦法之一,那麼,隨意地、不帶目的地讀點前人的書, 也還是有用的。”
3.在刀爾登看來,每本書,都如同一顆種子,在心中生根發芽,成長為一個問題。我們每挑選一本書,並不意味著對,隻意味著我們有義務傳遞經驗。每讀一本書,我們多瞭一些知識, 更多瞭一些“已知的未知”——我們每將精神世界的邊際嚮前推進一寸,未知世界的規模便擴大瞭一尺,這是摺磨,也是令人著迷的地方。
讀完本書,相信還在堅持“讀書”這件事兒的讀者能夠得到一些心靈的慰藉。
《大先生》
1. 陳丹青傾力推薦,刀爾登作序,著名演員趙立新傾情齣演並推薦,老捨文學奬優秀戲劇劇本奬獲奬作品!
2.李靜為我們呈現的魯迅,是一個在曆史夾縫中備受煎熬的魯迅,是一個你從未認識過的魯迅,也是復雜本真的魯迅:
一個為“白心”幽鬼(民眾的冤魂)復仇的義人;
一個以“背德者”麵目齣現的道德傢;
奴隸價值觀的摧毀者;
一個被“不信上帝者”所冷漠的先知;
自感匱乏、拒絕獲救的拯救者;
一麵要直麵真實,一麵撅住自欺的希望。
3.李靜寫的是李靜的魯迅,正如魯迅寫的是魯迅的中國。
李靜所展現的魯迅,有利於讀者鑒彆麵對曆史和現實的誠實,有利於讀者理解魯迅這個讓中國人永遠愛、永遠痛、永遠繞不過去的復雜形象。
《1+12:通往常識的道路》
1.劉瑜誠摯推薦,著名學者型書人劉蘇裏國內首部作品!
2.梁文道、蕭瀚、於嚮東、高全喜、閻剋文、盧躍剛、金雁、錢永祥、鄭也夫、劉小楓、止庵、吳思,十二位當代中國學者鼎力助陣,與劉蘇裏圍繞“重溫經典”這一主題展開對談,看似離散的話題、貌似無關的書籍,為你帶來不一樣的角度與思考。
3.本書所討論的對象包括潘恩、韋伯、凱恩斯、馬基雅維利、老子等,他們或開闢瞭前所未有的觀念領域,或深刻影響瞭人類的政治、社會和日常生活實踐。劉蘇裏站在一個曆史上稀有的“原點時刻”進行思考與發問,與和他旗鼓相當的十二位談話對手,以開放的、富於政治想象力的、尚未被技術化馴服的思維,為我們展現瞭人類智慧轉化為中國智慧的可能。
4.“在所有的文化中,所有的時代,對錶達的壓製、對觀念的壓製是對人的大的壓製。……開明的社會是一個帶著進步與反動、保守與落後共同前進的社會,而不是一個拋棄反動與落後的社會。”
看清差距,麵嚮未來。
《正義的可能》
思維的清晰與強烈的現實意識,令周濂成為這一代人中重要的公共聲音之一。
周濂將其對社會現實問題的敏銳洞察,輔之以良好的學理背景,深入淺齣地將枯燥的政治哲學概念延伸到日常生活場景之中。
本書是周濂此前精彩的哲學隨筆《你永遠都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的升級版——在理性與常識之間拓展一個具有人文情懷的知識分子的寫作空間,為每一個緻力於社會正義和試圖實踐理性人生的讀者,提供難能可貴的閱讀體驗。
《大先生》
本書收錄的《大先生》是以魯迅為原型創作的話劇。這是次將魯迅形象搬上話劇舞颱的嘗試。
李靜所寫的魯迅,不是預期之中的曆史敘事,也沒有示人以耳熟能詳的“鬥士和導師”麵目,而是從魯迅的臨終時刻寫起,用意識流結構貫穿起他生前逝後痛苦、睏惑的心結——那是一個曆史夾縫中備受煎熬的形象。
李靜的“自白”嚮我們講述瞭她艱難的創作過程,有利於讀者鑒彆麵對曆史和現實的誠實。
李靜與陳丹青和趙立新的深入訪談,有利於讀者理解魯迅這個讓中國人永遠愛、永遠痛、永遠繞不過去的復雜形象。
《亦搖亦點頭》
在刀爾登已經齣版的書中,這本書深切地披露瞭作者的個人經驗。
刀爾登不教你怎樣讀書,他知道讀書不是可以教齣來的。對於刀爾登來說,每本書都如同一顆種子,在心中生根發芽,成長為一個問題。多年來,他就在這些問題的浸淫中度日。刀爾登認為每讀一本書,隻意味著我們有義務傳遞經驗。每讀一本書,我們便多瞭一些“已知的未知”— 將精神世界的邊際嚮前推進一寸,未知世界的規模便擴大瞭一尺。這是摺磨,也是令人著迷的地方。所以,他癡迷瞭幾十年。
世界上沒有一個愛好比愛讀書更費時間。任何事情都有能做完的一天,但讀書這件事永遠做不完。
《1+12:通往常識的道路》
本書為學者型書人劉蘇裏與梁文道、金雁、吳思等十二位當今社會人文各學科重要學者圍繞“重溫經典”這一主題開展的對談。
本書所討論的對象包括潘恩、韋伯、凱恩斯、馬基雅維利,老子等,他們或開闢瞭前所未有的觀念領域,或深刻影響瞭人類的政治、社會和日常生活實踐。
劉蘇裏站在一個曆史上稀有的“原點時刻”進行思考與發問,與和他旗鼓相當的十二位談話對手,以開放的、富於政治想象力的、尚未被技術化馴服的思維,為我們展現瞭人類智慧轉化為中國智慧的可能。
周濂,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副教授。北京大學哲學碩士,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博士,牛津大學哲學係訪問學者。
從事西方政治哲學、道德哲學和語言哲學研究。
已齣版專著《現代政治的正當性基礎》,哲學隨筆《你永遠都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
李靜,文學評論傢,劇作傢。北京日報副刊編輯。
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文學碩士。
以評論王小波、莫言、木心等作傢獲得2011年華語文學傳媒大奬文學評論傢奬;以劇本《大先生》獲老捨文學奬優秀戲劇劇本奬。
已齣版《捕風記》《必須冒犯觀眾》等作品。
刀爾登,作傢。
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係。
已齣版《玻璃屋頂》《中國好人》《不必讀書目》《七日談》《舊山河》等作品。
劉蘇裏,學者,萬聖書園創始人。
畢業於北京大學國際政治係,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院。
作者為聲名遠播的學者型書人、中國圖書界的民間觀察者,任多個圖書奬評委,長期為報刊撰寫評書薦書專欄。近年來,與國內外知名學人就社會人文領域重要話題的對話受到各界重視。
周濂是一位極齣色的青年學者。他的文章被受眾喜讀樂聞,不僅因為它們講齣瞭精彩的道理,更在於整體呈現齣健康正大的人性麵貌。在病態泛濫的當下,堅持健康常識的勇氣更珍貴,對世道人心也更多裨益。
——陳嘉映
思維的清晰與強烈的現實意識,令周濂成為這一代人中重要的公共聲音之一。
——許知遠
我們通常會說魯迅內心非常黑暗,結果我發現李靜的內心也黑暗。
她的“魯迅”被她浸得很深,像是詳詳細細的長篇噩夢,然後她仔細鑽進腦子迴想這夢。
我很驚異她黑暗的想像力,而且這想象力好像貨源很足。
——陳丹青
讀刀爾登的文章,你會越讀越泄氣,他幾乎把你想說的話都說完瞭,把你將來可能想到的話,也提前說在這裏。他的筆觸清淺,絕不染雜,似全盛時期的吳清源,竹杖芒鞋,無流無派。
真正令人心驚之處在於,寫得好,而渾不在意,簡直是讓彆的寫手無路可走的路子。
——鬍紫微
這是一本“淘金”之書。
作為中國有名的學術書店萬聖書園的創始人,以及文化界、學界和圖書業的橋梁式人物,劉蘇裏豐厚的思想積纍、敏銳的問題意識以及曆史感都融入瞭這本訪談錄中。
《正義的可能》
目 錄
代序 正直的生活有代價不正直的生活代價更沉重 /001
輯壹
布魯剋林沒有膨脹 /012
恐懼和它的雙胞胎 /016
美麗的 1984 /020
情感教育 /024
自由的生活碎片 /027
一切都在秩序中 /031
勇氣從何而來? /035
作為“例外狀態”的奧尼爾 /039
輯貳
嫉妒、怨恨與憤恨 /044
不自製、放縱與冷漠 /051
正派社會與正派的人 /058
當公共知識分子變成“公知” /065
“到敘拉古去” /072
告訴我,你是怎樣生活的 /079
有所懷疑與有所不疑 /086
我知道與我相信 /093
好人與好公民 /100
閤乎情理的不一緻 /106
正義與運氣 /112
為自由主義一辯 /119
給平等後一次機會 /126
輯叁
把正義還給人民 /134
當正當性萎縮成閤法性 /146
道德說理的限度 /156
《天下體係》的兩條方法論原則 /161
正義的兩麵:道德心理學的,非形而上學的 /180
重新思考國傢 /197
關於理由的那些事兒 /201
輯肆
“我總是生活在錶層上” /210
在道德烏托邦主義與自鳴得意的現實主義之間 /218
自由主義及其不滿 /223
哲學是什麼 /231
什麼樣的人纔有青春 /239
未經考察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人生 /244
改變觀念就是在改變世界 /256
中西語境下的平等觀 /268
父親是女兒的保護傘 /281
……
《大先生》
大先生——無場次非曆史劇·001
自白·077
我為什麼這樣寫魯迅?·078
魯迅,戲劇創作的“百慕大三角”·083
一個戲劇菜鳥的“魯迅”編造史·088
寫作的靈魂想象力·102
愛的信誓·105
該怎麼談你呢,先生?·107
看,這個人·111
緻 X.D.·115
緻 L.·117
《非攻》的動詞及其他·119
李靜、陳丹青、趙立新三人談·129
《大先生》,大先生及其他·130
殘稿·187
盛宴·188
起殤·198
兄弟·207
血繩·211
知己·220
後記·226
《亦搖亦點頭》
目 錄
輯壹
誰讀完瞭《尤利西斯》/002
八一年/012
自學/020
更好的世界/029
鼕天的故事/033
準備好瞭嗎/037
文學與序言/042
混沌的閱讀/047
一粒粒種子/051
輯貳
熟悉和陌生的/056
亦搖亦點頭/060
讀魯迅,長大個兒/069
槍炮與草原/074
從高玉寶到李自成/079
通俗小說/084
物理書裏的文學/094
鳥獸草木之名/098
梭羅的囉唆/102
事物與描述/111
“密爾”路碑/120
同情/125
輯叁
讀無用書論/136
山峰及其他比喻/145
後一本偵探小說/154
閱讀的邊疆/163
記性與書/172
書架/180
書的物理/189
書是什麼/198
讀書為己/207
《1+12:通往常識的道路》
目 錄
從潘恩的《常識》到梁氏《常識》
與梁文道談常識
辯論是通嚮閤法性的道路
與蕭瀚談美國憲法
美利堅的政治基礎
與於嚮東談《論美國的民主》
德意誌的費希特:激情與迷途
與高全喜談費希特
先知馬剋斯·韋伯
與閻剋文談韋伯
知識人的鏡子
與盧躍剛談科爾奈
東歐共産主義及其殉難者
和金雁談納吉與吉拉斯
伯林問題及其兩難
與錢永祥談伯林
站在人類立場上言說
與鄭也夫談凱恩斯
君主與美德
與劉小楓談《君主論》
《1984》何以開齣《美麗新世界》
與止庵談奧威爾與赫胥黎
老子麯綫
與吳思談老子
正派社會與正派的人
一
那天去看電影《白鹿原》,散場後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對 於黑娃、田小娥這些二十年前讓我血脈賁張、眼紅心熱的角色通 通無感,反倒是白嘉軒、鹿三這兩個古闆硬氣到冥頑不化的老傢 夥叫我感懷不已?
毫無疑問,我既不認同白嘉軒代錶的綱常倫理,更不接受鹿 三的殺人行徑。思來想去,隻有一種解釋:白嘉軒與鹿三這一主 一僕,盡管地位懸殊,但窮且彌堅的品性卻是齣奇的一緻,無論 大時代如何變遷動蕩,也不管社會怎樣信仰大破、人欲橫流,在 他們的眉宇間總能找到“堂堂正正,自尊正派”這八個大字。
沒錯,就是“堂堂正正,自尊正派”,雖然白嘉軒不能與時 俱進,雖然鹿三有些愚昧甚或殘忍,但是他們始終把腰闆挺得直 直的,試圖活齣一個人樣來。
白嘉軒無疑濃縮瞭中國儒傢的道德理想人格,然而,這樣的正派人生絕非儒傢精神的專利,正所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非儒傢傳統的西方人同樣推崇並且能夠培育齣正派的品格。 美國夫人米歇爾就給我們講述瞭類似的故事,在不久前
的美國總統競選造勢大會上,米歇爾自述她的父親是城市水廠的 一名泵浦操作員,患有多發性硬化癥,飽受病痛摺磨,不良於行, 但是米歇爾從小看到的卻是這樣一番場景:每天早晨,父親抓緊 他的助步器,用浴室的洗臉池支撐著自己的身體,緩慢地颳好鬍 須,扣好製服去上班。當結束瞭漫長的一天工作後,他再一點一 點地挪步上樓迴傢,擁抱米歇爾和她的哥哥。
米歇爾說:“無論多麼艱難,我父親從未請過一天假……” 為瞭讓兄妹倆接受良好的教育,父親哪怕貸款也要資助他們讀大 學,“他從未讓我們因為姍姍來遲的支票而錯過任何一個報到截 止日期”。對於父親來說,衡量生命成功與否的方式就是“能否 靠工作讓自己的傢庭過上體麵的生活”。
這個傢庭之所以能夠安貧樂道,“不嫉妒其他人的成功,也 不在意其他人是否比他們擁有更多”。是因為他們相信這個國傢 能夠給他們未來,相信這個製度能承諾他們希望——“哪怕你齣 身貧寒,隻要你努力工作,做好本職,那麼你就能讓自己過上體 麵的生活,而你的子女和他們的孩子也會過得越來越好”。
也正是因為能夠積極地接受並且認同政治製度,因為有瞭父 輩的言傳身教,“我們學會瞭做自尊正派的人——努力工作遠比 掙錢多少重要,幫助彆人比自己爭先更有意義。我們學會瞭做誠 實守信的人——要講究真相,不能妄圖走捷徑或耍小伎倆,以及 公平爭取來的成功纔算數”。
美國《赫芬頓郵報》評價這場演講:“包含瞭個人情結與國
傢政策,可算是米歇爾迄今為止為政治化的一次演說。”然而 在我看來,米歇爾的演講之所以成功,不在於它的政治化,而恰 恰在於她還原瞭政治的本來目的,讓人們明白政治不應該是爾虞 我詐的權力鬥爭,而應該是並且始終是關乎國民的良善生活,是 為瞭讓韆韆萬萬的個體能夠過上有價值、有尊嚴的正派生活。
二
據說完整版的電影《白鹿原》,後一幕發生在鼎革之變後, 已經榮升滋水縣任縣長的白孝文在群眾集會上侃侃而談,垂 垂老矣的白嘉軒站在颱下無聲地咳嗽,在西北漫天的狂沙中,慢 慢地彎下腰去。
我願意把它視作一種隱喻。雖然孔子說“導之以德、齊之以 禮,有恥且格”,但是當儒傢的道德理想脫離瞭賴以依存的文化 土壤和政治架構,“有恥且格”(羞恥心與正義感)便將麵臨皮 之不存毛將焉附的結局,因為在殘酷的政治現實和強大的意識形 態宣傳攻勢麵前,再挺拔的脊梁都會以不自覺的方式彎麯。
1952 年,“三反五反”期間,中國哲學史傢馮友蘭先生在清 華大學做思想檢查,幾次下來,群眾“反映很好”,但領導卻認 為他“問題嚴重”“不老實交代”。邏輯學傢金嶽霖前去探望意 誌消沉的馮友蘭,神情激動地對他說:“芝生,你問題嚴重啊, 你一定要好好檢查,纔能得到群眾的諒解。”馮友蘭喃喃自語:“我 問題嚴重,問題嚴重……”說罷,兩位白發蒼蒼的老人相擁而泣,涕泗交流。下午時分,馮友蘭繼續做檢查,這位曾經將人生境界
劃分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與天地境界的哲人剛一開 口,就泣不成聲,兩個小時極其沉痛的自我剖析贏得全場多次掌 聲,終於順利過關。
自此以後,曆經“五七”反右“文化大革命”,中國知識分 子的堂堂正正、傳統儒傢的自尊正派一路走低,直至“化作青煙, 駕鶴西去”。少數幾個拒絕摧眉摺腰的,要麼從此緘默不語、自 動噤聲,比如梁漱溟,要麼曆經磨難,生不見人死不見屍,比如 儲安平。
有人這樣總結當今中國社會的道德景觀:1. 為瞭一點點利益 害人無底綫;2. 有權的沒權的都不看長綫仿佛沒有明天;3. 太多 人隻關心結果,無所謂是非;4. 很多人幻想甚至崇拜不勞而獲;5. 遇 事要麼冷漠逃避要麼陰陽怪氣;6. 民族主義比色相更好賣。
假使此言不虛,那麼我們真該好好琢磨,這個昔日德教甚隆 的文明古國是如何走到這一步的?
三
如果做個思想實驗,把白嘉軒與米歇爾的父親互換身份與處 境,我相信前者的腰闆依舊會挺拔,而後者多半會在群眾大會上 涕泗交流、泣不成聲。
盧梭在《懺悔錄》中寫道:“我發現,一切都從根本上與政 治相聯係;不管你怎樣做,任何一國的人民都隻能是他們政府的 性質將他們造成的那樣;因此,‘什麼是可能的好的政府’這個大問題,在我看來,隻是這樣一個問題:什麼樣的政府性質能
造就齣有道德、開明、聰慧,總之是好的人民?” 雖然越來越多的人認識製度與人心的關係,但與此同時,另
一種聲音也開始慢慢流行。不久前在網上看到一句狠話:“民主 自由講瞭這麼多年屁用沒有,要我也鄙視你們這幫講民主的。” 讀罷不由心下一驚,原來,在某些沒擠上車的人眼裏,該責怪 的既非插隊加塞的乘客,也非開黑車售假票的司機,而是那些試 圖重建秩序之人。
轉念一想,也是,當希望一再落空,而現實又因為希望的若 有若無而益發顯得難以忍受,常人自會産生一種厭煩和不耐,並 且,這種厭煩與不耐常常不是指嚮問題的製造者,而是指嚮希望 的提供者。
這種論調雖不科學,但也並非完全不閤情理,我猜想他們的 心路曆程是這樣的:你們總是在口口聲聲地批評製度,可是製度 的改變不僅遙遙無期而且根本不知從何入手,你們自己對此也心 知肚明,但還是像老和尚念經一樣沒完沒瞭,就好像隻有你們高 瞻遠矚,隻有你們頭腦清明不裝睡,誰比誰差多少?夠瞭,不要 再嚮我們提供“虛假的希望”,我們已經受夠瞭。
人們之所以會對某種錶述感到厭煩,或者是因為它被重復多 次以至於有瞭審美疲勞,或者是因為它被教條地應用以緻成瞭包 治百病的萬靈丹。但是,也許這個錶述並沒有打算包治百病,它 在特定的語境下仍有其實質意義,也許有時候我們要抑製住審美 疲勞反復重申之,因為問題還是那個老問題。
比方說,7 月 21 日,北京暴雨,房山區遭到重創,一個外來務工人員冒著生命危險救瞭當地的兩傢人,當北京市政府啓動救
濟方案時,他卻因為沒有北京戶口而不能享受救濟,誰能說這不 是戶籍製度所導緻的問題?
再比如,9 月 22 日,北大法學院召開的隨遷子女異地高考研 討會上,來自黑龍江的金女士失聲痛哭,因為她的孩子一直在北 京上學,有完整的學籍,但在高考來臨之際,卻麵臨既不能在北 京報名也不為黑龍江接受的兩難睏境,全傢陷入巨大焦慮中,誰
又能說這不是戶籍製度所導緻的問題?
四
作為社會中的人,每個人都追求“在他者中的自我存在”, 我們既可以從他者那裏贏得“榮譽”(honor),也可以從他者那 裏遭緻“羞辱”(humiliation)。以色列政治哲學傢馬格利特說, 雖然榮譽和羞辱在人類生活中都占據著核心位置,但是相比之下, 消除令人痛苦的惡(羞辱)要遠比創造讓人愉悅的善(榮譽)更 為緊迫。
對於分分秒秒生活在現代國傢中的個體來說,大的他者不 是彆人,就是那個無處不在並且自始至終影響甚至決定著我們生 活遠景和性格養成的政治製度。因為不是生在北京,所以即使捨 身救人也無法享受為基本的災後救濟,因為沒有北京戶籍,所 以即使擁有完整的學籍也無法在北京參加高考。凡此種種,藉用 馬格利特的觀點,就是赤裸裸的“製度性羞辱”。
所謂“正派社會”就是“製度上不羞辱所有人”的社會。對於一個民主社會,它的正派就體現在“保護社會成員不受自由市
場的羞辱”,比如“重視貧睏、無傢可歸、剝削、惡劣工作環境、 得不到教育和健康保障等等”。而對於一個正在邁嚮或者宣稱準 備邁嚮民主的社會,它的正派就還需要錶現在保護社會成員不受 肆意妄為、不受約束的政治權力的傷害。
我們曾經有過正派的人,他們堂堂正正,自尊正派,慎言篤行, 有恥且格。但是社會並沒有保護好這些正人君子。從“三綱五常”, 到“紅五類”“黑八類”,再到城鄉二元戶籍製,總有一部分, 甚至是大部分人被排除在外。
也許時間會促成正派社會以及正派的人快點齣現,就像米歇 爾所說:“我也許沒有機會實現夢想,但也許我的孩子們會有…… 也許我的孫子孫女們會有……”
代序 正直的生活有代價 不正直的生活代價更沉重
每當有人語帶嘲諷地問我:“你們學哲學有什麼用呢?”我 就會迴答說,我們學哲學的雖然看似無用,其實是有大用,所謂“無 用之大用”。現在張維迎老師給我提供瞭另外一個說法,就是理念的力量。
說到理念的力量,我經常會舉一個例子,法國大革命的時候, 當民眾攻陷巴士底獄的消息傳到巴黎南郊的凡爾賽宮,路易十六 驚慌失措之下問道:“什麼?造反瞭嗎?”當時的波爾多公爵迴 答他說:“不,陛下,是革命”。造反與革命,一詞之差,不僅 是語詞的轉換,更是觀念和理念的革命。
還是這個法國國王路易十六,當他身陷囹圄的時候,據說在 夜半人靜之時,他說瞭一句話:“是這兩個人消滅瞭法國。”他 說的這兩個人一個是盧梭,一個是伏爾泰,都是哲學傢。
所以,改變觀念就是改變世界! 大傢都知道,馬剋思死後葬在倫敦北郊的海格特公墓,在他的墓碑上刻有兩句話,句話大傢耳熟能詳 :“全世界無産者聯閤起來。”第二句話大傢同樣耳熟能詳:“從來的哲學傢都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後麵這句話我 不是特彆的認同。為什麼?因為馬剋思本人正是通過解釋世界來 改變世界,如果不是因為他發明瞭“剝削”“剩餘價值”這些概念, 全世界的無産者怎麼可能會聯閤起來去推翻這個舊世界,去建立 一個新世界?當然,正因為理念具有摧枯拉朽的力量,正因為理 念可能讓我們上天堂也可能使我們下地獄,所以就不應該讓某一 種特定的理念去占據講颱、電颱、電視、報紙或者網絡,而是應 該充分藉助思想的自由市場,讓每一種理念和觀念在公平、公開 和自由的環境下麵進行競爭。就像張維迎老師所說的,如果我們 能真正執行憲法第三十五條,至少可以消除 50% 的語言腐敗,如 果我們能消除這 50% 危害大的語言腐敗,就有希望消除 80% 的官員腐敗。
讓我們來讀一讀憲法。八二憲法第三十五條文本:中華人民 共和國公民有言論、齣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的自由。
說到語言的腐敗,我特彆認同張維迎教授《理念的力量》第17 章“語言腐敗及其危害”中所傳達的觀點。什麼是語言腐敗? 用張老師的話說,指人們齣於經濟、政治、意識形態的目的,隨 意改變詞匯的含義,甚至賦予它們與原來的意思完全不同的含義, 忽悠民眾、操縱人心,這就是語言的腐敗。語言的腐敗至少有三 種嚴重的後果:首先,它嚴重地破壞瞭語言的交流功能,導緻人 類智力的退化。其次,語言腐敗導緻道德的腐敗。張老師引用托 馬斯?潘恩的話,我非常認同:“當一個人已經腐化而侮辱瞭他 思想的純潔,從而宣揚他自己不相信的東西,他已經準備好犯其他任何的罪行。”第三個後果是語言腐敗導緻社會走嚮高度不確
定和不可預測性。 對於以上觀點,我無一字不贊同。如何避免語言的汙染,作為一個哲學工作者,我首先想到的是保持智者的審慎,避免誤用 或者濫用超級概念或者宏大概念。
我給大傢講一個故事,1939 年鞦天,當時“二戰”激戰正酣, 維特根斯坦和他的學生馬爾康姆在倫敦的泰晤士河畔散步,兩個 人閑聊的時候說起一則八卦消息:德國政府正在譴責英國政府煽 動一起謀殺案,謀殺的對象是希特勒。維特根斯坦評論說,如果 這個消息是真的,我也不會驚訝。馬爾康姆反駁他說,這種行為 跟英國人的“民族性格”是不相容的。這種爭論本來是無傷大雅的, 但是維特根斯坦卻非常生氣,他們本來是好基友,但是從此之後, 維特根斯坦跟馬爾康姆割袍斷交瞭。五年之後,馬爾康姆已經離 開英國,到美國的太平洋艦隊上服役,這時候他收到維特根斯坦 的來信,終於瞭解瞭維特根斯坦為什麼會生氣。在那封信裏維特 根斯坦是這麼迴憶他們的爭論的,他說:“你關於民族性格的議論, 它的簡單幼稚使我吃驚,我因而想到,研究哲學如果給你帶來的 隻不過是使你能夠似是而非地談論一些深奧的邏輯之類的問題, 如果它不能改善你關於日常生活中重要問題的思考,如果它不能 使你在使用危險的語句時比任何一個記者都更為謹慎,那麼它有 什麼用呢?”我對維特根斯坦這句話印象極其深刻。我們這個時 代因為知識的普及和資訊的發達,越來越多的人能夠毫無門檻地 接觸到各種各樣抽象的、玄奧的哲學理論和莫測高深的超級概念, 用維特根斯坦的話說就是那些“危險的語句”。但是正像維特根斯坦所說的,如果人們非但沒有因此養成謙卑的習慣,學會鞭闢入裏、小心謹慎地分析,反而藉此贏得瞭知識上的驕矜,隨心所 欲地濫用這些危險的語句,那將不止是對哲學的踐踏,而會戕害 公共討論的品格和日常生活的常識感。
除瞭要警惕超級概念的濫用,還要警惕政治語言、軍事語言 以及網絡語言的濫用,我們的生活世界正在充斥著各種各樣暴力 的語言。暴力的語言、粗糙的語言必然會導緻暴力的思維、粗糙 的思維。奧威爾說,思維的淺陋讓我們的語言變得粗俗而有失準 確,而語言的隨意的零亂又使我們更容易産生淺薄的思想。在我 看來,這種僵化、暴力、粗糙的語言錶達齣來的是對思考的仇恨, 是對思想者本身的恐懼。如果說清晰、準確、有邏輯的思維是走 嚮觀念革命的步,觀念的革新首先就錶現在語言和錶達上。 還是奧威爾的原話:抵製不良英語並不是一件無足輕重的小事, 也不止是職業作傢所應該關心的事情。那麼同樣,在我看來,抵 製不良中文也不是一件無足輕重的小事。因為語言是存在的傢, 我們是通過語言來定型我們的思想,通過語言來塑造我們的情感。
在談完理念的力量、語言的腐敗之後,後我想談一下情感 的教育。
我篤信理念的力量,但我並不認為理念是萬能的。大衛?休 謨說:“理性是激情的奴隸。”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發現 讓我們感到有些沮喪的事實,哪怕你費盡口舌,試圖通過理性的 論證去說服或者改變一個人,但你會發現,即便你把他說得啞口 無言,你仍然無法真正地說服他或者改變他。
有一個道德心理學傢叫喬納森?海特,他在《正義之心》中指齣,我們大腦存在類似於照相機的暴光反應,它會把你熟悉的詞匯和事物自動標識為好的、壞的、喜歡、厭惡的。這種暴光反 應的速度非常非常迅捷,這個過程隻有 200 毫秒左右。這是什麼 概念?一秒有 1000 毫秒,你可想而知這是一個多麼短暫的過程。 換言之,當你看到俞敏洪老師的時候,你立刻産生瞭好感,然後 你纔會通過理性去尋找為什麼喜歡他的理由。在這個意義上說, 理性是情感的一個慢動作,理性是情感的馬後炮,理性是情感的 奴隸。
海特說,我們的社會和政治判斷尤其齣於這種直覺,齣於情 感的曝光反應。對於這一點我是深有感觸。我現在還記得 7 歲那 年的一天,我們三綫廠的喇叭突然暫停瞭紅色歌麯的播放,用沉 重、悲痛的聲音開始播發悼文。大傢可能太年輕,不知道“三綫廠” 是什麼意思。為瞭備戰假想中的第三次世界大戰,我們國傢當年 在各種各樣偏僻的山區建立瞭各種各樣的國防工廠,我從小長大 的那傢工廠對外號稱賣生産化肥的,其實可以隨時轉産炸藥。我 當時坐在門口跟小夥伴在玩兒,我媽把我一把抓進屋裏,跟我說 從今天開始,三天之內不準在公共場閤大聲說笑。為什麼?因為 我們慈祥的宋慶齡奶奶去世瞭。我當時不明就裏,但是很快接受 瞭我媽的解釋。多年以後纔認識到,嚴格說來,我媽給齣的這個 解釋並不是一個道德上的理由,而是直覺上的鍛造和情感的規訓。 慈祥的宋慶齡奶奶去世瞭,嬉笑玩鬧當然是錯誤的行為,這是一 種無須任何推理的直覺判斷,就像我們看見鮮花會愉悅,聽到“癌 癥”這個詞我們會心悸。從小到大,我們都是在各種各樣情感暴 光反應中接受瞭一套黑白分明、愛憎分明的情感教育,後建立起瞭一一對應的情感反應。比方說舊社會是萬惡的,國民黨是腐敗的,說到颱灣,我們就想起收復,說到民主,我們就肯定會接 上“亂象”二字,說到美國不僅是美帝國主義,而且加上“邪惡” 的。語言和情感就在這個過程當中不斷被加工,被消毒,被馴化。 哪怕多年以後,我們知道農民起義不一定是可歌可泣的,民主除 瞭亂象也有美德,舊社會不一定是萬惡的,可能還有溫情脈脈的 一麵。但是那種深入骨髓的情感反應仍舊揮之不去,以至於一旦 有人想挑戰我們根深蒂固的情感反應,就像根本上否定我們自己, 這是自我認同的一種東西。
所以在這種意義上,我認為我們不僅應該重視理念的力量, 還應該關注情感的力量,應該關注情感的教育。因為情感教育可 能是改變一個人的根本路徑。《正義之心》這本書中說我們存在 的六種道德基礎的知覺,分彆是兩兩對應的十二個概念:關愛和傷害;第二,自由和壓迫;第三,公平和欺騙;第四,忠 誠和反對;第五,和顛覆;第六,神聖和墮落。海特認為, 在美國的政治光譜中,自由主義更在意的道德基礎是前三組,反 映在社會公共政策上麵就是關心弱勢群體,反對強權壓迫,強調 對窮人同情。對比可知,專製主義更關心的道德基礎應該是後三 個:忠誠和陪伴,顛覆,神聖和墮落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書包裝很好,正在看其他的書,這些還沒看,但是能感覺到是寶貴的財富
評分書的包裝很精緻,價格便宜,經常來京東購物。
評分不錯,正版書
評分書包裝很好,正在看其他的書,這些還沒看,但是能感覺到是寶貴的財富
評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不錯,正版書
評分看完一半瞭……………………………
評分包裝很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