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先生一生从事中国古典诗词的教研,擅长以深入浅出的文字,把当代西方文学概念融会、应用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探讨和诠释。她天资敏慧,才思出众,加上典雅细腻的文笔,以及浮世坎坷的忧患经历,使她在谈诗论词之际,以直悟配合精析,见解独到,卓然成家。叶嘉莹先生在她的每一讲都是旁征博引,阅读时就像是回溯到了几千年前,似乎也能看见那些文人墨客或放荡或不羁,或迷茫或怅惘。
内容简介
《唐宋词十七讲》为作者叶嘉莹唐宋词系列讲座的讲演记录,内容是《唐宋词名家论稿》的补充和完善。书论析了温庭筠、韦庄、李煜、晏殊等词人十五家。追寻唐宋词的演变与发展轨迹,讲述中既兼顾他们纵横之间的影响及关联,清隽的言辞于含英咀华之中深探词人之用心,时时闪现的真知灼见足以启迪读者,浚发妙悟灵思。
《小词大雅——叶嘉莹说词的修养与境界》词,是一种传统的文学体裁。因为它篇幅短小,且常常描绘文人眼中难逃浮浪浅薄的美女和爱情,历来被称为“艳科”“小词”。小词如何从爱情的品格升华到人生的境界,如何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的修养?读者又如何能够从小词中领略这种修养和境界?叶嘉莹女士将为您细细评赏,虽小词,大雅存焉。
《人间词话七讲》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布向推荐中华传统文化普及图书!央视2014中国好书获奖图书!王国维与叶嘉莹的隔空对话,《人间词话等
叶嘉莹先生一生从事中国古典诗词的教研,擅长以深入浅出的文字,把当代西方文学概念融会、应用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探讨和诠释。她天资敏慧,才思出众,加上典雅细腻的文笔,以及浮世坎坷的忧患经历,使她在谈诗论词之际,以直悟配合精析,见解独到,卓然成家。
阅读这套书的过程,对我而言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它不仅仅是对文学作品的赏析,更是一种对古代士人精神世界的探寻。我常常在想,那些流传千古的词句,是如何在一个个特定的历史节点,从词人的胸腔中迸发出来的?这本书没有给我标准答案,但它构建了一种氛围,让我能够暂时抽离现代生活的喧嚣,去倾听历史的回响。比如,当作者谈及某一时期词风的流变时,我仿佛能感受到文人群体在社会变迁中的挣扎与寄托。这种深入到精神内核的解读,让我对“家国情怀”、“黍离之悲”等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化为具体可感的生命体验。这种精神层面的共鸣,是任何工具书都无法给予的宝贵财富。
评分我一直认为,好的学问读物,应当是能够引发持续思考的,而不是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一次性读物”。这套书的魅力就在于它的“耐读性”。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发现,就像拨开一层层迷雾,总能看到更深远的风景。比如第一次读可能侧重于词的典故和背景,第二次可能就会更关注词牌的音律之美和词人的个人风格演变,第三次则可能捕捉到其中蕴含的哲学思辨。作者巧妙地在宏大叙事与微观品鉴之间找到了平衡点,使得每个层次的读者都能有所收获。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石,让读者有信心和能力去探索更广阔的古典文学疆域,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我现在已经开始尝试自己去分析一些不甚熟悉的词作,这种自信的提升,得益于这套书打下的坚实基础。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打开快递盒,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种沉甸甸的质感,纸张的选取也颇为考究,摸上去有种温润的书卷气,不是那种轻飘飘的现代印刷品可以比拟的。特别是封面那几行烫金的字体,在光线下微微闪烁,透露出一种古典的韵味,丝毫没有现代设计中常见的浮躁感。我特意观察了字体排版,行距和字号的处理非常舒服,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无疑是出版社对内容尊重和对读者体验负责任态度的体现。在如今这个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能有一套如此用心的实体书呈现出来,实属难得。它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道风景,让人每每经过,都会忍不住伸手摩挲一下,心中涌起一种想要立刻沉浸其中的冲动。这种实体书的仪式感,是电子阅读永远无法替代的。我感觉,光是捧着它阅读,就已经完成了一次对古典美的初步熏陶。
评分我一直以来对传统诗词的理解都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层面,无非是记住几句名句,懂得一些基本的格律常识。直到我开始接触一些真正深入的文本解读,才发现自己过去阅读的肤浅。这套书的叙述方式,完全跳脱了那种枯燥的学术腔调。作者的讲解,更像是一位博学的朋友,带着你缓缓走进词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去体会他们笔下每一处景物描写的深层意蕴。比如对某一首词中“晚来天欲雪”的分析,并非简单解释字面意思,而是细致入微地剖析了词人彼时的心境与环境的呼应,让人瞬间对“境”与“情”的交融有了醍醐灌顶之感。这种由表及里、由物及情的引导,极大地丰富了我对古典文学的感知维度。它不是在“教”你知识,而是在“启”你心智,让人自然而然地领悟到古典文学的精髓所在,这种阅读体验是非常愉悦且富有启发性的。
评分不同于市面上许多打着“入门”旗号却堆砌了大量生僻典故的读物,这套书的语言运用简直是一门艺术。它在保持专业深度的同时,将复杂的理论和微妙的情感体验,转化为清晰、流畅且富有感染力的文字。我特别欣赏作者在阐述美学观点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而又精准的表达能力。很多时候,你会发现作者在描述一种难以言喻的意境时,所选用的词汇恰到好处,既没有过度渲染,也没有过于平淡。读到妙处,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精妙的措辞,感受文字在舌尖上回旋的美感。这种行文风格,本身就是对古典文学精神的一种传承和实践,让读者在学习内容的同时,也能潜移默化地提升自己的语言鉴赏力。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滋养,远胜于单纯的知识灌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