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是一種24小時營業全年無休的小商店,它是能給人帶來特彆的安全感的存在,甚至有的朋友自豪地說,便利店的存在,助長瞭自己隨心所欲安排進食和起居時間的氣焰。你所在的城市裏流行便利店嗎?受歡迎的是哪傢?你經常都去店裏買些什麼呢?在便利店裏發生過怎樣的故事?本期特輯,就將從這些闆塊和欄目齣發,帶給你一切有關便利店的有趣內容。
能夠直接影響心情和狀態的,往往都是日常生活中的那些小小的事物。而特彆喜歡探索細節的《文藝風象》,這一次的觀察對象,就是被許許多多細節塞滿的便利店。本期主題嘉賓,我們邀請到的是影視演員譚鬆韻,2012年她因在清宮劇《後宮·甄嬛傳》中扮演瞭嬌憨可愛的淳貴人一角而受到關注,之後又參演瞭如《鏇風少女》等頗受歡迎的影視劇作品。本期特輯的流行人物,是日本歌手阪本美雨,她的父親是日本音樂製作人阪本龍一,她的代錶作品有個人專輯《Aquascape》《Dawn Pink》等
落落,“校園女王”,人氣青年作傢。落落的作品擁有美好的少女情懷,以獨特的文學方式改變著新生代文學的麵貌,她創造瞭一個與當前流行的青春閱讀迥異的藝術世界。由她主編的文藝生活雜誌《文藝風象》也憑藉著清新治愈的風格給人耳目一新的印象,打破瞭時下商業雜誌的固有格局,開創齣一片專屬於文藝青年的美好天地,打造齣瞭特彆的期刊雜誌風格
P4 親愛的
P6 便利店便利的不止一點點
領銜
P18 元氣少女24小時不打烊·譚鬆韻專訪
散文
P024 無傢要齊/是寂寞吧/夜色溫柔/在無數種光芒中,我曾與你擦肩/宇宙粒子與廢棄商店
海報
P40 精靈手貼32
詮釋
P44 街角的便利店
P66 屬於你的24小時
P72 我的便利店人生
P76 便利店Q&A;
P78 便利店約大於全世界
演繹
P82 便利店摳門指南
P84 便利店係人生
測試
P88 從便利店看你的高效領域
號外
P90 沒有便利店
流行
P92 城市日記
P94 城市話題
P95 重點推薦
P96 人物·阪本美雨專訪
P98 GOODS·世紀戀愛“物”語
專欄
P100 女王和小醜|恒殊|
P101 流言電影院|圖賓根木匠|
P102 鯨骨火箭|小姬AI|
小說
P104 華耀|劉麥加|
連載
P112 白晝夢航綫 第五章|曹小優|
P120 兔子輪渡 第五章|陳奕潞|
P128 來坐·摩登復古庭院13
在外待瞭近一個月後迴傢,傢裏已經飄浮著一股良久空置後的黴味兒瞭,要開窗透氣,要開電腦製造“活力的”聲響,行李箱就先不收拾瞭,反正很快又要走,敞開肚子躺在客廳裏吧,那兒已經成瞭它的固定位置。發呆,洗衣服,處理工作內容,收拾相機儲存卡資料,一晃眼就到瞭半夜,餓得頭暈眼花,打算去附近的便利店買點吃的,拿著手機下樓,店就在一百米開外的十字路口。揉著眼睛打著嗬欠齣瞭小區門,朝前方看的時候,突然發現那個永遠亮著的便利店招牌燈帶居然是漆黑的,十字路口沒有瞭它那標誌性的燈帶。一點兒也不誇張地說,我那個時候真的“五雷轟頂”,稍微誇張一點兒地說,就宛如電影裏的角色,跌跌撞撞朝灰飛煙滅的故居跑過去那樣“激情飽滿”。
結果呢,我跑瞭兩步,看到什麼嘛,因為沒戴眼鏡,原來是進貨的大貨車停路口,擋住瞭便利店的燈光而已。它還好好地在那裏,一點兒問題也沒有。和過去每個日夜一樣在那裏。它沒打算離開。
你有沒有過,察覺自己對便利店傾注瞭過分感情的那個瞬間?
那個瞬間伴隨著對整個生活的觀察和質問,強烈的寂寞感,先是寂寞,隨後是非常非常溫柔的安慰。這個城市,半夜三點,或者清晨四點,天上的星星撒得像不要錢一樣,又或者濃重的霧霾覆成噎人的圍巾。這是工作日,這是工作日結束後的周末,自己還有許多事沒做,自己的人生還有一個過於傷感的願望怕是永遠不能實現瞭——而後穿過路口,穿過灑水車的歌,穿過掃地大叔的滾滾紅塵,去光顧一傢24小時便利店。
不自覺地會在那裏多逗留一會兒吧。等到將來的某一天,迴憶那個當下的自己,穿校服剛剛放學,直衝到店裏買一份關東煮。第二次穿高跟鞋,磨成灰姑娘的姐姐們,去便利店尋找紗布和OK綳。或者很頹喪的一張臉瞭,掛成年纍月熬夜後的黑眼圈,走進店裏的一瞬居然想不起要買什麼。失戀的時候,特彆冷靜地挑瞭五支巧剋力冰激淩,齣瞭店門居然一口氣全部吃光,心想自己真是個太蠢啦。
而後這些片段,每隔三個月,一年,五年,零星亮起,一瞬就隔齣瞭銀河般的距離,讓人看自己怎麼生,怎麼老,怎麼平淡無奇,怎麼充滿希望。
自從搬離傢開始獨立生活後,這十多年裏,便利店是自己光顧得多的場所。雷打不動,至少一天一次。有時齣差去彆處,倘若落腳的賓館對麵就有一傢便利店,那一切煩躁和疲憊都不再成為問題。賓館房間又小又帶著怪味也一點不成為問題。
我愛便利店像愛一個傢人。不僅僅是解決我的麻煩,照料我的生活。它早已成為我生活的組成,它成為我碌碌無為的一部分,成為我鬥誌昂揚的一部分,成為我悲傷的一部分,成為我打著哈欠裏伸著懶腰踩著拖鞋的安心的一部分。它讓每一天多瞭一個構成,它知道每個進店的人,把自己的日子怎麼過得很碎很小。它亮的燈在一個又一個路口邊,等下一位孤單的客人。沒有什麼人會時刻揣著名為“人生”的宏大詞語,每天都由雞毛蒜皮的念頭構成,餓瞭,好睏,想吃甜的,想吃口鹹的,想喝咖啡,需要碳酸的刺激,啊改交電費瞭,什麼時候纔能完工啊,怎麼還不給我短信迴復,他死瞭嗎,五分鍾內不迴就當他死瞭,不行我還得去吃口甜的……
它知道每個人的人生,像黑夜裏一直明亮的眼睛,注視路口四麵八方的心事
我根本離不開便利店。
因為——
很多時候,不想麵對鍋碗瓢盆,以及白菜土豆,蔥薑蒜。
想像小孩兒一樣,不去想按時吃飯和定量喝水這些事情;
想像小孩兒一樣,認真計算價錢和積分間的關係,去兌換一個簡單的奬品。
想像小孩兒一樣,眼中隻有琳琅滿目,隻有新奇獨特,隻有自由自在。
躲避突降暴雨的午後,終於結束加班的淩晨,穿著拖鞋負氣齣走的半夜……
每一天,我都有24小時可以用來突發事件,
每一天,我也都有一個24小時嚮我敞開懷抱的城堡。
熱的湯,涼的雪糕,甜的點心,辣的便當。
傾訴的話都不必多說一句,
它就能治愈我,
我也便依賴它
我最近發現,很多優秀的作者都擅長從最平凡的場景中提煉齣哲思。便利店,這個充滿瞭工業化標準化的空間,似乎是反文藝的,但恰恰是這種反差,提供瞭絕佳的文學實驗場。我希望作者能夠打破常規,用一種跳躍的、非綫性的敘事手法來組織這些觀察。也許不必拘泥於單一的“我”的視角,而是通過多個人物在便利店裏的交匯與分離,構建齣一個關於城市孤獨群像的拼圖。比如說,一個總是半夜光顧,隻買報紙的老人,他與店員之間可能有一段未曾說齣口的默契;又或者,是一對年輕情侶,在爭吵後,一人賭氣買下一堆零食,這些細節纔是構成“文藝風象”的真正土壤。這本書的價值,可能不在於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而在於提供一係列碎片化的、可以被讀者反復咀嚼的瞬間。如果它能讓我重新審視自己過去進齣便利店時的匆忙,並從中發現一絲詩意,那它就成功瞭。
評分從語言的質感上來看,這本書的命名有一種獨特的冷峻美學。不像某些文藝作品那樣追求華麗辭藻的堆砌,它用一種近乎白描的方式,搭建起一個充滿符號的場景。這種剋製,反而讓我對內容的期待值更高。我總覺得,真正的“文藝風象”,不是矯揉造作的抒情,而是恰到好處的留白,讓讀者自己的生活經驗可以投射進去。想象一下,在悶熱的七月,走進一傢燈光明亮的便利店,那種冷氣襲來,瞬間的清爽感,與外界的燥熱形成鮮明對比。這本書是否捕捉到瞭這種“物理隔離”帶來的心理狀態的轉變?我尤其想知道,作者是如何處理“時間感”的,2017年的夏天,它和現在有什麼不同?是通過那些便利店裏不變的商品,還是通過那些隨著季節更迭的短暫性産品,來展現時代的流逝與不變?這本書如果寫得好,應該能讓人讀齣一種“時間靜止”的錯覺,讓你覺得,你此刻就站在那個貨架前,思考著該買一瓶冰茶還是一罐咖啡。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那種帶著點疏離感卻又極其細膩的筆觸,仿佛一下子就把我拉進瞭一個夏日午後,陽光透過百葉窗,在木地闆上投下斑駁的光影。我尤其喜歡那種色調的運用,既有老電影的復古質感,又融入瞭當代人對“慢生活”的嚮往。雖然我還沒翻開內頁,但僅僅是這封麵和書名《文藝風象:2017/7便利店便利的不止一點》組閤在一起,就形成瞭一種奇妙的張力——“文藝風象”的飄渺與“便利店”的日常感形成瞭有趣的碰撞。我猜想,這本書裏收錄的文章,或許就像便利店裏那些琳琅滿目的小物件,看似尋常,卻在特定時刻能給予人極大的慰藉和靈感。那種“不止一點”的暗示,更讓人充滿瞭好奇心,究竟便利店裏藏著怎樣超乎尋常的哲學或故事?我期待作者能用最溫柔的筆觸,去描繪那些被我們匆忙走過、習以為常的日常瞬間,將其打磨成可以反復把玩的小寶石。這種對細節的敏銳捕捉能力,往往是優秀文藝作品的標誌,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次深入靈魂的微觀漫遊。
評分最近讀瞭不少關於城市精神和個體生存狀態的非虛構作品,但總覺得少瞭那麼一點點“煙火氣”的真實。這本書的標題裏那個具體的時間點——“2017/7”,非常有意思,它鎖定瞭一個稍顯久遠的夏日,這讓我忍不住去迴想那個夏天我自己在做什麼,那種時間的刻度感,本身就是一種敘事的力量。我猜測,作者可能並沒有刻意去追逐宏大的主題,而是聚焦於一個相對封閉又極具社會縮影的場所——便利店。便利店是現代都市的毛細血管,承載著加班族的深夜嘆息、淩晨趕路人的短暫補給,以及各種不期而遇的尷尬或溫暖。我期待這本書能像一位敏銳的社會觀察傢,用近乎人類學田野調查的耐心,去記錄那些發生在收銀颱前、冷櫃邊、甚至自動販賣機旁的微型戲劇。它不應該隻停留在“便利”的錶層,而是要深挖這“便利”背後,現代人對效率的崇拜、對即時滿足的依賴,以及在這一切機械化流程中,人性如何掙紮著留存一抹不被標準化的色彩。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結構非常具有現代感,結閤瞭主題詞、時間軸和具體場景描述,像是一份精心製作的“事件日誌”。這讓我聯想到那些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先鋒文學作品,它們喜歡用這種看似冰冷的數據和精確的錨點來固定創作的起點,然後在其之上構建一個充滿情緒和思考的內在世界。我期待這本書的文風能夠保持一種冷靜的疏離感,而不是過度煽情。七月的便利店,一定很悶熱,冷櫃裏冒著白氣,店員的錶情可能也有些疲憊,這種環境的真實感是營造氛圍的關鍵。我猜測,作者可能在探討“消費主義”與“個體精神需求”之間的張力。我們如此依賴這些提供即時滿足的地方,這種依賴是否正在悄悄地改變我們與世界互動的方式?這本書如果能像一把手術刀,精準地切開這層現代生活的錶皮,讓我們看到下麵跳動著的、略帶焦慮的心髒,那它就不僅僅是一本關於便利店的隨筆集瞭,而是一部關於我們當下生活狀態的切片記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