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電網優化配置關鍵技術及應用 趙波 科學齣版社

微電網優化配置關鍵技術及應用 趙波 科學齣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趙波 著
圖書標籤:
  • 微電網
  • 優化配置
  • 關鍵技術
  • 趙波
  • 科學齣版社
  • 電力係統
  • 新能源
  • 分布式發電
  • 儲能
  • 智能電網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福州文豪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447456
商品編碼:17819840722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5-06-01

具體描述

   圖書基本信息
圖書名稱 微電網優化配置關鍵技術及應用 作者 趙波
定價 128.0元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 9787030447456 齣版日期 2015-06-01
字數 400000 頁碼
版次 1 裝幀 平裝
開本 16開 商品重量 0.4Kg

   內容簡介
《微電網優化配置關鍵技術及應用》較為全麵地介紹瞭微電網優化配置所涉及的內容,闡述瞭相關理論、模型和方法,並依托實際工程,對優化配置問題進行瞭詳細討論。《微電網優化配置關鍵技術及應用》共8章,第1章介紹可再生能源以及微電網基本概念;第2章介紹微電網優化配置技術體係和相關優化配置軟件;第3章討論微電網發電模型、經濟模型,以及自然資源模型;第4、5章分彆討論離網型微電網和並網型微電網的優化配置問題;第6章進一步討論瞭考慮綜閤因素下的微電網優化配置問題;第7章論述微電網優化配置軟件設計與實現;第8章以實際工程為例,對不同類型典型微電網優化配置問題進行分析。

   作者簡介

   目錄

   編輯推薦
《微電網優化配置關鍵技術及應用》可供從事微電網研究及工程設計的人員參考,也可作為相關電力專業的高年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

   文摘
第1章緒論
  近年來,基於可再生能源的分布式發電技術得到瞭越來越廣泛的應用,但分布式發電同樣會帶來諸多潛在的問題。當大量分布式電源接入電網時,有可能造成電網對其不可控製和難以管理的局麵,並引發諸如安全穩定性和電能質量等相關問題。國內外現有研究錶明,將分布式發電係統以微電網的形式接入電網,是發揮分布式發電係統效能的有效方式。本章首先對不同可再生能源及其特點進行簡要介紹,然後從微電網發展現狀、基本概念及關鍵技術等方麵進行闡述,為讀者全麵瞭解微電網優化配置的關鍵技術提供參考和幫助。
  1.1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是指在自然界中可以不斷再生、永續利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它對環境無害或危害極小,而且資源分布廣泛,適宜就地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太陽能、風能、水能、生物質能、地熱能和海洋能等。
  1.1.1太陽能
  太陽能(solar energy)是太陽內部連續不斷進行核聚變反應所産生的能量。廣義上的太陽能是地球上許多能量的來源,如風能、化學能、水的勢能。太陽能是一種潔淨能源,其開發和利用幾乎不産生任何汙染,加之其儲量的無限性,是人類理想的替代能源。
  地球上,太陽能資源的分布與各地的緯度、海拔、地理狀況和氣候條件有關,資源豐度一般以全年總輻射量和全年日照總時數錶示。就全球而言,美國西南部、非洲、澳大利亞、中國西藏、中東等地區的全年總輻射量或日照總時數大,為世界太陽能資源豐富地區。
  我國屬太陽能資源豐富國傢,太陽能年總輻射量大緻為930~2330kW?h/(m2?年)。以1630kW?h/(m2?年)為等值綫,自大興安嶺西麓嚮西南至滇藏交界處,把中國分為兩大部分,其西北地區高於1630kW?h/(m2?年),此綫東南側低於這個等值綫。大體上說,中國有2/3以上地區的太陽能資源較好,特彆是青藏高原和新疆、甘肅、內濛古一帶,利用太陽能的條件尤其有利。根據各地接受太陽總輻射量的多少,可將全國劃分為五類地區,如錶1.1所示。
  錶1.1我國太陽能資源區域劃分
  太陽能具有如下優點。
  (1)太陽光無地域限製,處處皆有,可直接開發和利用,無須開采和運輸,便於采集;
  (2)開發利用太陽能不會汙染環境,它是清潔的能源之一;
  (3)每年到達地球錶麵上的太陽輻射能約相當於130萬億t煤,是現今世界上可以開發的大能源;
  (4)根據太陽産生的核能速率估算,氫的儲量足夠維持上百億年,而地球的壽命也約為幾十億年,從這個意義上講,可以說太陽的能量是用之不竭的。
  其缺點如下。
  (1)盡管到達地球錶麵的太陽輻射總量很大,但是能流密度很低;
  (2)由於受到晝夜、季節、地理緯度和海拔等自然條件的限製及晴、陰、雲、雨等隨機因素的影響,到達某一地麵的太陽輻照度既是間斷的,又是極不穩定的;
  (3)太陽能利用裝置因為效率偏低,成本較高,經濟性還不能與常規能源相競爭。
  太陽能發電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太陽光發電(也稱太陽能光發電);另一類是太陽熱發電(也稱太陽能熱發電)。
  太陽能光發電是將太陽能直接轉變成電能的一種發電方式,包括光伏發電、光化學發電、光感應發電和光生物發電四種形式。在光化學發電中有電化學光伏電池、光電解電池和光催化電池。
  太陽能熱發電是先將太陽能轉化為熱能,再將熱能轉化成電能。它有兩種轉化方式。一種是將太陽熱能直接轉化成電能,如半導體或金屬材料的溫差發電,真空器件中的熱電子和熱電離子發電,堿金屬熱電轉換,以及磁流體發電等;另一種是將太陽熱能通過熱機(如汽輪機)帶動發電機發電,與常規熱力發電類似,隻不過其熱能不是來自燃料,而是來自太陽能。
  1.1.2風能
  風能(wind energy)是地球錶麵大量空氣流動産生的動能。由於地麵各處受太陽輻照後氣溫變化不同及空氣中水蒸氣的含量不同,因而引起各地氣壓的差異,在水平方嚮,高壓空氣嚮低壓地區流動,即形成風。風能資源取決於風能密度和可利用的風能年纍積小時數。
  地球上的風能資源十分豐富。根據相關資料統計,每年來自外層空間的輻射能為1.5×1018kW?h,其中2.5%(即3.8×1016kW?h)的能量被大氣吸收,産生大約4 3×1012kW?h的風能。風能資源受地形的影響較大,世界風能資源多集中在沿海和開闊大陸的收縮地帶,如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州沿岸和北歐一些國傢。世界氣象組織於1981年發錶瞭全世界範圍風能資源估計分布圖,按平均風能密度和相應的年平均風速將全世界風能資源分為10個等級。8級以上的風能高值區主要分布於南半球中高緯度洋麵和北半球的北大西洋、北太平洋及北冰洋的中高緯度部分洋麵上,大陸上風能則一般不超過7級,其中以美國西部、西北歐沿海、烏拉爾山頂部和黑海地區等多風地帶的風級較大。
  中國風能資源豐富,新風能資源普查初步統計結果顯示,中國陸上離地10m高度的風能資源總儲量約43.5億kW,居世界第1位。其中,技術可開發量為2.5億kW,技術可開發麵積約20萬km2,此外,還有潛在技術可開發量約7900萬kW。另外,海上10m高度的可開發和利用的風能儲量約為7.5億kW。全國10m高度的可開發和利用的風能儲量超過10億kW,僅次於美國、俄羅斯,居世界第3位。陸上風能資源豐富地區主要分布在三北地區(東北、華北、西北)、東南沿海和附近島嶼。
  風能具有如下優點。
  (1)風能為潔淨能源,無汙染,綠色環保;
  (2)風能設施日趨進步,大量生産降低成本,在適當地點,風力發電成本已低於其他發電機;
  (3)風能設施多為不立體化設施,可保護陸地和生態;
  (4)風能為可再生能源,可滿足未來長遠能源需求。
  其缺點如下。
  (1)風能具有間歇和波動性,風能無法存儲(除非儲存在電池裏),風能也不能被駕馭,以滿足電力需要的時機;
  (2)一般比較好的風力發電站往往設在偏遠地區,遠離城市及負荷中心區域;
  (3)風力發電需要大量土地來興建風力發電場,纔可以生産比較多的能源;
  (4)進行風力發電時,風力發電機會發齣巨大的噪聲,造成聲汙染。
  1.1.3水能
  水能(water energy)是一種清潔綠色能源,是指水體的動能、勢能和壓力能等能量資源。廣義的水能資源包括河流水能、潮汐水能、波浪能、海流能等能量資源;狹義的水能資源指河流的水能資源。全球水能資源的理論蘊藏量約為39.9萬億kW?h,技術可開發量約為14.6萬億kW?h,其中亞洲占比大。
  我國國土遼闊,河流眾多,大部分位於溫帶和帶季風氣候區,降水量和河流徑流量豐沛;地形西部多高山,並有世界上高的青藏高原,許多河流發源於此;東部則為江河的衝積平原;在高原與平原之間又分布著若乾次一級的高原區、盆地區和丘陵區。地勢的巨大高差,使大江大河形成極大的落差,如徑流豐沛的長江、黃河等落差均有4000多米。
  我國水能資源居世界。根據2003年全國水力資源復查結果,我國水能資源的理論蘊藏量、技術可開發量分彆為6.08萬億kW?h和2.47萬億kW?h(隨著進一步的勘察,水能資源量可能會進一步增加),均居世界,分彆占世界水能資源的15%和17%。從分布上看,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區和長江、雅魯藏布江等流域,四川、西藏、雲南、貴州、重慶等西南省(市、地區)占比在70%左右,長江、雅魯藏布江及西藏諸河、西南國際諸河占比80%左右。
  水能具有如下優點。
  (1)水能發電成本低,積纍多,投資迴收快,大中型水電站一般3~5年就可收迴全部投資;
  (2)水能無汙染,是一種清潔能源;
  (3)水電站一般都有防洪灌溉、航運、養殖、美化環境、旅遊等綜閤經濟效益;
  (4)水電投資與火電投資差不多,施工工期也並不長,屬於短期近利工程;
  (5)操作、管理人員少,一般不到火電1/3的人員就足夠瞭;
  (6)運營成本低,效率高;
  (7)可按需供電;
  (8)控製洪水泛濫,提供灌溉用水,改善河流航動。
  其缺點如下。
  (1)對生態有一定的破壞作用,大壩以下水流侵蝕加劇,河流的變化及對動植物的影響等;
  (2)需築壩移民等,基礎建設投資大,搬遷任務重;
  (3)在降水季節變化大的地區,少雨季節發電量少甚至停發電;
  (4)下遊肥沃的衝積土減少。
  1.1.4生物質能
  生物質是指通過光閤作用而形成的各種有機體,包括所有的動植物和微生物。而所謂生物質能(biomass energy)就是太陽能以化學能形式儲存在生物質中的能量形式,即以生物質為載體的能量。它直接或間接來源於綠色植物的光閤作用,可轉化為常規的固態、液態和氣態燃料,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是一種可再生能源,同時是一種可再生的碳源。生物質能的原始能量來源於太陽,所以從廣義上講,生物質能是太陽能的一種錶現形式。
  很多國傢都在積極研究和開發利用生物質能。生物質能蘊藏在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等可以生長的有機物中。有機物中除礦物燃料以外的所有來源於動植物的能源物質均屬於生物質能,通常包括木材、森林廢棄物、農業廢棄物、水生植物、油料植物、城市和工業有機廢棄物、動物糞便等。地球上的生物質能資源較為豐富,而且是一種無害的能源。地球每年經光閤作用産生的物質有1730億t,其中蘊含的能量相當於全世界能源消耗總量的10~20倍,利用率不到3%。
  依據來源的不同,可以將適閤於能源利用的生物質分為林業資源、農業資源、生活汙水和工業有機廢水、城市固體廢物和畜禽糞便等五大類。
  生物質能具有如下優點。
  (1)生物質能屬可再生資源,生物質能由於通過植物的光閤作用可以再生,可保證能源的永續利用;
  (2)生物質的硫含量、氮含量低、燃燒過程中生成的SOx、NOx較少,可有效地減輕溫室效應;
  (3)生物質能分布廣泛,缺乏煤炭的地域,可充分利用生物質能;
  (4)生物質能是世界第四大能源,僅次於煤炭、石油和天然氣。隨著農林業的發展,特彆是炭薪林的推廣,生物質資源還將越來越多;
  (5)生物質能源可以以沼氣、壓縮成型固體燃料、氣化生産燃氣、氣化發電、生産燃料酒精、熱裂解生産生物柴油等形式存在,應用在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
  其缺點如下。
  (1)由於其分散性,生物質能適閤於小規模分散利用;
  (2)植物的光閤作用僅能將少量的太陽能轉化為有機物,能量密度較低;
  (3)根據現有技術和相關支持政策,生物質能的規模利用和高效利用尚有一定的睏難,經濟效益較差。
  1.1.5地熱能
  地熱能(geothermal energy)是從地殼抽取的天然熱能,這種能量來自地球內部的熔岩,並以熱力形式存在,是引緻火山爆發及地震的能量。地球內部的溫度高達7000℃,而在80~100km的深度處,溫度會降至650~1200℃。透過地下水的流動和熔岩湧至離地麵1~5km的地殼,熱力得以轉送至較接近地麵的地方。高溫的熔岩將附近的地下水加熱,這些加熱瞭的水終會滲齣地麵。運用地熱能簡單和閤乎成本效益的方法,就是直接取用這些熱源,並抽取其能量。
  地熱能集中分布在構造闆塊邊緣一帶,該區域也是火山和地震多發區。如果熱量提取的速度不超過補充的速度,那麼地熱能便是可再生的。地熱能在世界很多地區的應用相當廣泛。據估計,每年從地球內部傳到地麵的熱能相當於100PW?h。據2010年世界地熱大會統計,全世界共有78個國傢正在開發利用地熱技術,27個國傢利用地熱發電,總裝機容量為10715MW,年發電量為67246GW?h,平均利用係數為72%。目前,世界上大的地熱電站是美國的蓋瑟爾斯地熱電站,其颱地熱發電機組(11MW)於1960年啓動,以後的10年中,2號(13MW)、3號(27MW)和4號(27MW)機組相繼投入運行。20世紀70年代共投産9颱機組,80年代以後又相繼投産一大批機組,其中除13號機組容量為135MW,其餘多為110MW機組。我國的地熱資源也很豐富,但開發利用程度很低,主要分布在雲南、西藏、河北等地區。
  地熱發電是地熱利用的重要方式,高溫地熱流體應首先應用於發電。地熱發電和火力發電的原理是一樣的,都是利用蒸汽的熱能在汽輪機中轉變為機械能,然後帶動發電機發電。不同的是,地熱發電不像火力發電那樣需要裝備龐大的鍋爐,也不需要消耗燃料,它所用的能源就是地熱能。地熱發電的過程,就是把地下熱能首先轉變為機械能,然後把機械能轉變為電能的過程。

  ……


   序言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