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瑶海编著的《航天器微振动--理论与实践(精) 》主要介绍了航天领域多年来在微振动方面取得的研 究成果,涉及微振动测试、分析及抑制等多个方面。
全书主要介绍了微振动的基本概念、国内外的研究现 状;微振动对敏感载荷的影响;微振动的产生机理; 微振动抑制技术;航天器微振动试验技术及其发展趋 势。本书可供从事航天器微振动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领域研究生和本科高年级学 生的教学参考书。
**章 绪论
1.1 微振动的概念与内涵
1.2 微振动的主要影响
1.3 微振动研究体系
1.3.1 微振动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内在联系
1.3.2 微振动研究规划
1.4 本书章节安排
第2章 微振动对光学载荷性能的影响
2.1 光学像质评价
2.1.1 分辨率法
2.1.2 星点法
2.1.3 点列图
2.1.4 光学传递函数
2.2 振动条件下光学像质分析
2.2.1 相机在轨运动分析
2.2.2 高光谱相机在轨运动分析
2.3 微振动环境下的光学性能仿真
2.3.1 空间成像相机微振动影响仿真
2.3.2 空间高光谱相机微振动影响仿真
2.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振源特性分析
3.1 微振动源
3.2 微振动产生机理
3.2.1 转子不平衡
3.2.2 轴系不对中
3.2.3 转子碰摩
3.2.4 基础松动
3.2.5 轴承分析
3.3 典型微振动源特性及建模技术
3.3.1 飞轮
3.3.2 力矩陀螺
3.3.3 驱动机构
3.3.4 压缩机
3.3.5 扫描机构
3.3.6 太阳翼的挠性振动
3.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微振动仿真分析
4.1 微振动仿真系统构成
4.2 结构平台建模
4.2.1 结构平台建模内容
4.2.2 提高模态分析准确性的手段
4.3 太阳翼等卫星展开附件建模
4.3.1 太阳翼建模内容
4.3.2 模型性能对比验证
4.4 微振动多体动力学建模
4.4.1 多体动力学建模内容
4.4.2 多体动力学中的问题
4.5 微振动仿真分析方法及流程
4.5.1 分析方法与流程
4.5.2 带控制系统的微振动仿真分析案例
4.5.3 微振动环境预示案例
4.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微振动振源抑制设计
5.1 动力吸振器的原理
5.2 动力吸振器参数设计
5.2.1 李雅普诺夫法*优吸振器参数设计
5.2.2 基于多变异位自适应遗传算法的*优吸振器参数设计
5.2.3 动力吸振器*优参数表达式
5.3 吸振器结构设计实例
5.3.1 实验平台设计
5.3.2 吸振器结构设计
5.3.3 弹簧设计
5.3.4 动力吸振器振动控制实验
5.4 变频动力吸振技术
5.4.1 变频动力吸振器的分类
5.4.2 变频动力吸振器的减振原理
5.4.3 变频动力吸振器设计实例
5.5 颗粒阻尼减振技术
5.5.1 颗粒阻尼减振原理
5.5.2 颗粒阻尼减振试验
5.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敏感载荷微振动被动隔振设计
6.1 被动隔振系统设计
6.1. 1隔振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6.1.2 隔振系统设计关注的事项
6.1.3 隔振系统固有频率分析
6.1.4 隔振系统耦合度分析
6.1.5 弹性元件刚度影响分析
6.1.6 隔振器放置形式分析
6.1.7 隔振系统主要参数分析
6.1.8 隔振系统仿真分析
6.2 隔振器刚度设计
6.2.1 螺旋弹簧隔振器设计
6.2.2 花纹弹簧隔振器设计
6.2.3 横槽弹簧隔振器设计
6.3 隔振器阻尼设计
6.3.1 哈勃望远镜液体阻尼隔振器
6.3.2 三参数液体阻尼隔振器设计
6.3.3 阻尼可调式液阻设计
6.4 隔振效果评估
6.4.1 振动传递率
6.4.2 振级落差
6.4.3 功率流指标
6.5 隔振系统试验
6.5.1 隔振器刚度试验
6.5.2 隔振器蠕变试验
6.5.3 隔振系统模态试验
6.5.4 隔振系统减振试验
6.5.5 隔振系统解锁试验
6.5.6 隔振系统整星级试验
6.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敏感载荷微振动主动隔振设计
7.1 微振动主动控制技术研究状况
7.1.1 Hexapod平台作动器研究现状
7.1.2 Hexapod平台控制器研究现状
7.2 Hexapod平台设计
7.2.1 Hexapod平台尺寸参数设计
7.2.2 Hexapod平台作动器选择
7.2.3 Hexapod平台铰链设计
7.2.4 Hexapod平台作动腿设计
7.2.5 Hexapod平台控制系统选择
7.3 Hexapod平台仿真分析
7.3.1 Hexapod平台数学模型
7.3.2 Hexapod平台数学模型验证
7.3.3 Hexapod平台微振动控制效果验证
7.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8章 挠性附件错频设计
8.1 挠性附件常见的抑制方法
8.2 悬臂梁绳索模型的分析
8.3 大挠性附件绳索增频设计实例
8.3.1 设计需求
8.3.2 仿真分析
8.3.3 具体设计
8.3.4 试验设计
8.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9章 微振动测量与试验技术
9.1 地面微振动试验
9.1.1 概述
9.1.2 国外对地面微振动的研究现状
9.1.3 微振动低噪声环境
9.1.4 微振动失重环境模拟
9.1.5 微振动激励源
9.1.6 地面微振动测量系统
9.2 微振动信号处理
9.2.1 信号预处理
9.2.2 信号处理
9.3 微振动在轨试验
9.3.1 在轨微振动测量系统设计
9.3.2 在轨测量及数据应用
9.3.3 在轨模态辨识
9.4 小结
参考文献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特别是封面上“精”字的处理,立刻吸引了我的目光。它仿佛在告诉我,这本书并非泛泛而谈,而是深入到航天器微振动这一特定领域的精髓。作为一个业余的航天爱好者,我总觉得航天器身上存在着许多我们难以触及的“秘密”。微振动,这个词汇本身就带有一种精巧而又神秘的意味。我总是想象,在浩瀚的宇宙中,航天器就像一个在黑暗中行走的精妙钟表,每一个细小的齿轮、每一个微小的零件都必须精准运转。那么,这些“微振动”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它们是来自飞船内部哪个不起眼的设备?是某个推进器喷射瞬间产生的反作用力?还是遥远的恒星发出的微弱射线撞击?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我脑海中。这本书的“理论与实践”的表述,让我看到了它解决这些疑惑的潜力。我期待它能用清晰易懂的语言,解释微振动的物理学原理,以及它们对航天器各部件,尤其是精密科学仪器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详细介绍工程师们在实践中是如何应对这些挑战的,比如采用什么样的减振材料,设计什么样的隔振结构,或者利用什么样的控制算法来抵消这些微小的扰动。
评分当我在书店看到《航天器微振动——理论与实践(精)》这本书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绝对是一本值得深入研究的书籍。封面的设计简洁而专业,深邃的蓝色背景如同浩瀚的宇宙,而烫金的标题则如同闪耀的星辰,预示着书中蕴含着不凡的知识。我一直对航天事业怀有深厚的感情,但更吸引我的是那些支撑起伟大航天工程的细微之处,而“微振动”正是其中之一。我常常会想象,航天器在执行一项极其精密的科学探测任务时,即使是极其微小的振动,也可能导致光学仪器的对焦失准,或者传感器读数产生干扰,最终影响数据的准确性。这种“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效应,正是微振动研究的关键所在。这本书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意味着它将带我深入了解微振动的根源,例如它们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它们如何传播,并最终影响航天器的性能。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理论与实践”的表述深感好奇,尤其是在“精”这个字的点缀下,更是让我对内容的深度和严谨性充满了期待。微振动,这个在日常生活中听起来微不足道,但在航天器这样对精度要求极高的载体上,却可能成为决定任务成败的关键因素。我常常想象,当航天器在执行一项极其精密的科学探测任务时,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振动,都可能导致光学望远镜的对焦出现偏差,或者传感器的读数产生误判,进而影响整个实验数据的准确性。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正是微振动研究的魅力所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耐心地向我解释这些微振动的“前世今生”。从微振动的物理学原理出发,讲解其产生的根源,无论是来自内部的设备工作、结构件的相互作用,还是外部的宇宙环境扰动。然后,再深入到“实践”层面,介绍工程师们是如何通过精密的计算和设计,来规避、抑制或补偿这些微振动的。我尤其希望能够看到一些实际的工程案例,例如在设计大型空间望远镜、高精度卫星、或者空间站内部的精密实验设备时,是如何针对性地解决微振动问题的。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航天器微振动——理论与实践(精)》——简直就是为我这样的科技爱好者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觉得,航天器之所以能够成为人类探索宇宙的先锋,绝不仅仅是依靠宏伟的设计和强大的动力,更重要的是其内部无数精密的细节和不为人知的工程智慧。而“微振动”,这个词汇,正是我一直以来所好奇的焦点。我常常会想象,在漫长而孤寂的太空中,航天器上的各种精密科学仪器,例如高分辨率相机、光谱分析仪、或者是精确的陀螺仪,是如何在毫厘之间保持其超高的稳定性和准确度的?这些微小的、难以察觉的振动,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它们是来自推进系统微小的能量波动,还是电子设备运行时产生的电磁干扰引发的机械共振?它们对航天器整体的运行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本书的“理论与实践”的组合,让我看到了它能够解答这些疑问的潜力。我期待它能够从最基础的物理学原理出发,深入浅出地讲解微振动的产生机理,以及这些微振动对航天器各关键部件可能造成的细微但却至关重要的影响。
评分作为一个对航天工程领域略有涉猎的爱好者,我对“航天器微振动”这个主题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时,便觉得它直击了航天器设计与运行中的一个关键且往往被忽视的细节。微振动,顾名思义,是指那些幅度极小、频率可能很高,但累积起来却可能对航天器性能产生显著影响的振动。我常常会思考,在极端环境下,如真空、零重力、剧烈的温差变化,以及不断遭受的宇宙辐射和微流星体撞击,航天器上的精密仪器,如光学传感器、导航系统、通信设备,是如何保持其极高的精度和稳定性的?这本书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预示着它不仅会深入剖析这些微振动的产生机理、传播路径、以及可能造成的负面效应,更会提供实际的解决方案和工程实践。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各种类型的微振动源,例如推进器工作时的微小推力波动、结构部件之间的共振、电子设备的电磁干扰产生的机械振动,甚至是温度变化引起的材料形变所引发的次声波效应。同时,关于“实践”的部分,我希望能够看到具体的减振、隔振、阻尼技术的应用案例,以及如何通过先进的监测手段来实时评估和控制这些微振动。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人类科技的巅峰之作——航天器——充满了敬畏之情,而这本书的标题“航天器微振动——理论与实践(精)”更是精准地击中了我的好奇心。微振动,这个词汇本身就带有一种精巧而又严谨的科学气息。我常常会思考,在真空、失重、剧烈温差等极端环境下,航天器上的精密仪器,如高分辨率相机、激光测距仪、或者惯性导航系统,是如何在微观层面上保持其非凡的稳定性和精度?这些微小的振动,是来自航天器内部的各种设备在运行时产生的细微能量传递?是结构件之间由于温度变化而产生的微小形变?还是外部宇宙环境中微小粒子的撞击?它们虽然微不足道,但一旦累积起来,是否会成为影响航天器任务成败的“致命伤”?这本书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我看到了它解决这些疑问的希望,我期待它能从根本上讲解微振动的产生机制,并进一步阐述在实际的航天器设计与制造过程中,工程师们是如何通过精密的计算、创新的材料和巧妙的结构设计,来有效地控制和抑制这些微振动,从而确保航天器的可靠运行。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尤其是“精”字,让我对它所承载的内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我一直认为,航天器,这个人类智慧的结晶,其背后隐藏着无数精密的工程技术和不为人知的挑战。微振动,这个词汇本身就充满了挑战性,它代表着那些难以察觉却又至关重要的细微扰动。我常常会好奇,在真空、失重、强辐射等极端环境中,航天器上的各种精密设备,如高分辨率相机、光谱仪、导航传感器等,是如何保持其无与伦比的精确度的?这些微振动,是来自火箭发射时的巨大冲击的残余效应,还是航天器内部不同部件工作时产生的细微能量传递,抑或是来自宇宙本身不可预测的干扰?这本书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正是我所期待的。我希望它能够从科学的根本原理出发,深入浅出地阐述微振动的产生机制,并详细解析这些振动对航天器性能造成的潜在影响。同时,我也热切期盼它能展现出在实际工程中,工程师们如何运用各种创新技术和巧妙设计,来有效地抑制、隔离或补偿这些微振动,从而确保航天器的可靠运行和任务的成功。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着实令人惊艳,封面采用了一种哑光处理的深蓝色,上面印着烫金的“航天器微振动——理论与实践(精)”几个大字,字体古朴而又不失现代感。翻开书页,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厚实而细腻,散发着淡淡的书香,让人忍不住想要沉浸其中。我一直对太空探索充满好奇,尤其对那些在太空中默默工作的精巧装置——航天器——有着特别的迷恋。它们承载着人类的智慧与梦想,穿越浩瀚的宇宙,执行着一项项艰巨的任务。然而,我们普通人往往只能看到它们宏伟的外表和辉煌的成就,却很少有机会了解到它们内部那些极其精密的运行机制。特别是“微振动”这个词,听起来就充满了技术挑战和科学的严谨性。我想象着,在寂静的太空环境中,那些微小的、肉眼几乎无法察觉的振动,究竟是如何影响航天器的正常工作的?它们是来自推进系统的微小脉冲?还是仪器设备在运行中产生的细微震颤?抑或是宇宙射线撞击产生的瞬间扰动?这些问题都让我充满了求知欲。这本书的“精”字,也暗示了它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让我期待能够从中获得对这些奥秘的深入解答,甚至能够窥见航天器设计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工程智慧。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航天器微振动——理论与实践(精)”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作为一个对航天技术充满热情的爱好者,我深知航天器设计的复杂性和精密性。然而,相比于宏大的外观和复杂的系统,那些肉眼几乎无法察觉的“微振动”却是我一直以来都很好奇且觉得十分神秘的领域。我想象着,在远离地球喧嚣的寂静太空,航天器上的精密仪器,如光学传感器、惯性导航系统、甚至通信天线,如何在微观层面上保持其完美的性能?这些微振动究竟是从何而来?是推进系统微小的脉冲效应?是温度变化导致的材料形变?还是宇宙粒子撞击产生的短暂扰动?它们虽然微小,但如果累积起来,会不会对整个航天器的任务执行造成毁灭性的影响?这本书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正是我所期望的,它预示着我不仅能了解到这些微振动的科学原理,更能看到工程师们是如何在实际工程中克服这些挑战的。
评分初次翻阅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其精心设计的封面,深邃的蓝色配以烫金的标题,散发着一种沉稳而专业的科技感。“航天器微振动——理论与实践(精)”这个标题本身就足够引人遐想,它勾勒出了一个充满挑战和精密的领域。我一直对航天器这个复杂而又迷人的系统深感兴趣,尤其对其内部的运作机制充满了好奇。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振动”往往意味着不稳定和破坏,但在航天器这个极端环境下,微振动却可能扮演着更为复杂而关键的角色。我常常会思考,这些肉眼几乎无法察觉的振动,究竟是如何影响航天器上那些对精度要求极高的科学仪器,比如望远镜的成像质量,或者导航系统的定位精度?它们是否会像涓涓细流般,最终汇聚成影响任务成败的洪流?这本书的“理论与实践”的表述,让我看到了它在解答这些疑问方面的潜力。我期待它能从最基础的物理学原理入手,解释微振动的来源、传播方式以及其对航天器各组成部分的具体影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