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思录》是儒学名著,卷目分为道体、为学、致知、存养、克己、家道、出处、治体、制度、处事、教学、警戒、异端、圣贤十四卷。书名取意于《论语》中的“切问而近思”,意思是由切己处思考,观照圣人言教,由近及远,下学上达,循序渐进。取此书名的用意在于,把《近思录》当作学习四子著作的阶梯。
《近思录》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文化发展成熟的理论形态,为确立儒家道统,传播理学思想起了积极的作用。与其说《近思录》是四子思想精华的缩影,不如说它是朱熹、吕祖谦借四子的言论而有意建构的道学体系,这才是此书X具原创性的价值。通过朱熹、吕祖谦的精心编排,《近思录》不仅清晰地勾勒出一个始于道体经由内外进修之道而直达圣贤境界的道学体系,也彰显出它区别于传统儒学的独特道学特质,时至今日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学集大成者。
吕祖谦(1137—1181),字伯恭,号东莱。曾任著作郎兼国史院编修官。
卷一 道体
【题解】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核心,贯穿于万事万物。本卷为《近思录》的大纲,探讨了性之本源,道之体统,是理学思想的纲领。
濂溪先生①曰:无极而太极②。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阴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③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④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行。无极之真,二五⑤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X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⑥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⑦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生死之说⑧。”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注释】
①濂溪先生: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号濂溪。
②太极:宇宙的本源,万物产生的根本。
③两仪:阴阳。
④五气:五行之气。
⑤二五:阴阳二气与五行。
⑥五性:仁、义、礼、智、信。
⑦立人极:圣人树立准则让人们有所持循,方得以成就圣贤,与天地同参。
⑧原始反终,故知生死之说:出自《易经·系辞上传》第四章。
【译文】
周敦颐说:作为宇宙本源,太极是广大无边的。太极一动就出现了阳,动到X致就出现了静。静就出现阴,静到X致就又回复到动。动和静相互成为对方出现的根本。太极分为阴和阳两仪。阳和阴转换就生成了水、火、木、金、土五行。五行之气顺次流布,推动了春、夏、秋、冬四季的运行。五行来源于阴阳,阴阳在太极之中统合。太极就是无极。水、火、木、金、土这五行生成以后,各自有其特性。无极的真谛与阴阳五行的精微,奇妙地融合而凝聚成形。象征天的“乾”成为男,象征地的“坤”成为女,阴阳二气交相感应,化育生成万物。万物生生不息,就有了无穷的变化。其中只有人类,独得天地间的精华而成为万物之灵长。身体形成后,神智受感发而有了心智。仁、义、礼、智、信感于外物而区分出善与恶,于是体现在世间万事万物上。圣人确定了中正仁义的标准,并主张心中常保清净无私,方能将灵性中的中正仁义之德表现出来,于是人的X高境界就产生了。因此,圣人的德行像天地一样广阔,眼光像日月一样明亮,行为像四季一样有序,判断像鬼神一样能察知吉凶。君子修行圣人之道就能吉祥,小人违背此道就会遇到凶险。所以《易经》说:“圣人确立了阴与阳为天之道,柔与刚为地之道,仁与义为人之道。”又说:“圣人追溯万物的开始,回顾万物的终结,所以知道生死的道理。”《易经》确实博大啊,真是到了至高无上的境界!
诚无为,几善恶。德爱曰仁,宜①曰义,理曰礼,通②曰智,守曰信。性焉安焉之谓圣;复焉执焉之谓贤;发微③不可见,充周不可穷④之谓神。
【注释】
①宜:适宜。
②通:通达。
③微:细微。
④穷:穷尽。
【译文】
“诚”的本体源于自然无为,一有杂念就产生了善恶。心存德爱是“仁”,举止适宜是“义”,符合天理是“礼”,通达万物是“智”,志有操守是“信”。行为能遵循天性安于天理的是圣人;能恢复人的本性并受持不失的是贤人;圣人之德微妙而不可视见,充塞而不可穷尽,这就称为“神”了。
体验《近思录》的时代回响:一场穿越千年的智慧对话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设计真的令人眼前一亮。它摒弃了那种传统古籍的刻板严肃感,采用了一种更贴近现代读者的视觉语言。那种文白对照的布局,不是简单地把原文和译文放在一起,而是做了非常精心的设计,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以轻松地在两个版本之间切换,这种交互性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我过去也尝试过阅读一些国学经典,常常因为晦涩的文言而望而却步,但这本书的注释部分做得非常到位,它不是那种机械式的逐字解释,而是深入到语境和思想背景的阐释,让人读起来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尤其是那些对朱熹原意的精准捕捉,让原本以为是枯燥的理学思辨,变得鲜活起来,仿佛能感受到那位宋代大儒的笔触和心跳。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经典并非尘封的古董,而是可以与当下生活产生共鸣的活水。它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处理人际关系和修身养性的新视角,这种体验远超出了仅仅“读懂”文字本身。对于初学者来说,它无疑是一把极佳的钥匙,开启了通往更深层次国学殿堂的大门。
评分文本呈现的细微之处:匠心独运的阅读体验 这本书在纸张选择和字体设计上,流露着一种对读者的尊重。纸张的质感适中,既有古典的厚重感,又不会过分反光影响阅读。字体的选择上,正文和注释的字号和间距拿捏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的疲劳感也明显减轻了许多。更妙的是,它在关键的哲学概念后所附带的简短“小贴士”或“概念辨析”,用非常现代的语言对核心术语进行了提炼,这种“小窗口”的设计,极大地帮助了读者快速抓住重点,避免在繁复的论述中迷失方向。这种对阅读体验的整体考量,显示出编纂者不仅仅是知识的搬运工,更是知识的“设计师”。它成功地做到了学术的严谨性与大众的可读性之间的完美平衡,这在同类出版物中是相当少见的成就。
评分一次从外了解到内化的精神旅程 初次接触这本书时,我以为它会是一本偏向学术研究的工具书,但读完前几章后,我才意识到这是一场深入骨髓的自我对话。不同于其他介绍性读物,它没有急于给出结论,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原文引导,带领读者自己去“悟”。这种“引导式学习”的模式,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主动性。我发现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去思考“朱熹当时是如何构想这个场景的?”“如果用我今天的经历来印证这句话,会得出什么新见解?” 这种内向的探索,让这本书的价值从知识层面提升到了精神层面。它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精神锚点,帮助我在纷乱的世事中,锚定自己的价值坐标。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真正促使你从“阅读”走向了“践行”,其影响是深远且持续的。
评分圣贤家训的当代价值:一份面向未来的生活指南 这本书将《近思录》置于“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圣贤家训经典读本”的系列中,这个定位非常精准。它不是高高在上的哲学论著,而是实实在在可以应用到家庭教育和个人品德塑造中的指导手册。我特别欣赏它在阐释“存天理,灭人欲”时所采取的平衡态度。它没有鼓吹禁欲,而是强调一种恰当的节制与自我约束,这对于当代家庭教育中如何平衡自由与规范,提供了极具智慧的参考。对照着原文和注释反复阅读,我发现许多困扰我许久的教育难题,似乎在古人的智慧中找到了影子。比如关于“孝”的讨论,它强调的不是盲从,而是理解和践行长辈的美德。这种深刻的洞察力,让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经典注释,成为了一份极具操作性的“人生工具箱”。
评分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点上重拾内心的宁静 坦白说,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其实是对当下社会焦虑感的一种反抗。现代生活节奏太快,信息爆炸,我们似乎失去了慢下来、向内审视自己的机会。《近思录》这本书,以其独特的结构和内容,强迫你放慢速度。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像是一种精神上的“慢食”。译文的处理尤其值得称赞,它没有为了追求“流畅”而牺牲原意的“力度”,保留了原文那种凝练、沉着的语感。阅读的过程中,我经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一句关于“格物致知”的论述,然后联系到自己最近工作中的困惑。这种“古为今用”的实践感,是其他纯粹的学术解读本所不具备的。它教会我的不是一套僵硬的教条,而是一种思维的框架——如何在一个日益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心性的稳定和判断的清晰。这种内在的滋养,是任何物质享受都无法替代的宝贵财富。
评分1块钱买的 虽然快递费很贵 但是还是有占便宜的赶脚
评分很好
评分1块钱买的 虽然快递费很贵 但是还是有占便宜的赶脚
评分好
评分1块钱买的 虽然快递费很贵 但是还是有占便宜的赶脚
评分1块钱买的 虽然快递费很贵 但是还是有占便宜的赶脚
评分好
评分哈哈,哈哈,
评分哈哈,哈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