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套裝3冊 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真的來瞭+人工智能 國傢人工智能戰略行動抓手

人工智能套裝3冊 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真的來瞭+人工智能 國傢人工智能戰略行動抓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開復,王詠剛,楊瀾,騰訊研究院 等 著
圖書標籤:
  • 人工智能
  • AI
  • 機器學習
  • 深度學習
  • 國傢戰略
  • 科技前沿
  • 未來科技
  • 智能時代
  • 技術發展
  • 科普讀物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世紀慧泉旗艦店
齣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
ISBN:112345165
商品編碼:18242851433
套裝數量:3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人工智能》

2017年是“人工智能應用元年”,人工智能將引領一場比互聯網影響更為深遠的科技革命。

本書是全麵瞭解人工智能的必讀之作,秒殺你對人工智能的一切疑問,好讀易懂,有趣有料。

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創新工場人工智能工程院副院長王詠剛攜手解讀:人工智能時代,個人與企業如何找到人機協作的新位置。

人工智能將顛覆現有的商業模式,不僅在高科技領域,任何企業都需要盡早引入“AI+”的思維方式。

人工智能將部分取代人類的工作,程式化的、重復性的技能將失去價值。我們的工作必須具備足夠的深度,讓自己強大到不會輕易被機器撼動。

《人工智能 國傢人工智能戰略行動抓手》

1. 一本書建立人工智能知識體係

——從曆史到當下完整介紹,技術前沿前瞻判斷

2. 個人機遇充分挖掘

——哪些工作機器無法替代,哪些機遇個人不能錯過

3. 産業重點盡在掌握

——擁抱機遇規避風險,抓住經濟發展新引擎

4. 國際競爭態勢一目瞭然

——各國*新規劃全披露

對於人工智能,個人和組織都必須盡快認知,積極應對!

全麵瞭解人工智能必讀書!

《人工智能真的來瞭》

中國首位媒體人全方位探尋人工智能,書寫高科技背後的浪漫與理性。

著名媒體楊瀾繼超級暢銷書《世界很大,幸好有你》《一問一世界》《幸福要迴答》後首部跨界力作。

斯坦福大學終身教授、“榖歌雲”首席科學傢李飛飛作序。

李彥宏、李德毅、李開復、張亞勤、吳恩達、鬍鬱、王永東、微軟小冰傾情推薦。

5個國傢,20多座城市,30多個全球重量級科研機構,80多位世界知名AI科學傢。

一段充滿驚奇與驚喜、溫暖與溫度、哲思與展望的人工智能探尋之旅。

AI改變世界,誰來改變AI?我們創造瞭人工智能,在它們的身上看到瞭我們自己的希望、想象和恐懼,以及我們與這個世界相處的另一種可能性,但更讓我們發現瞭人類智能的種種奇妙之處。

——楊瀾

內容簡介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已經來瞭,它就在我們身邊,幾乎無處不在。

人工智能技術正在徹底改變人類的認知,重建人機相互協作的關係。毫無前例的自動駕駛正在重構我們頭腦中的齣行地圖和人類生活圖景,今天的人工智能技術也正在翻譯、寫作、繪畫等人文和藝術領域進行大膽的嘗試。

我們真的知道什麼是人工智能嗎?

我們真的準備好與人工智能共同發展瞭嗎?

我們該如何在心理上將人和機器擺在正確的位置?

我們該如何規劃人工智能時代的未來生活……

當人工智能時代成為必然,《人工智能》一書告訴我們:個人應該做些什麼,纔能避免被AI取代?企業應該如何升級,纔能在新的商業變局到來前抓住先機?

我們無需擔憂和懼怕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我們所要做的,應當是盡早認清AI與人類的關係,瞭解變革的規律,更好地擁抱新時代的到來。

《人工智能 國傢人工智能戰略行動抓手》

麵對科技的迅猛發展,我國政府製定瞭《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將人工智能上升到國傢戰略層麵,並提齣:人工智能産業要成為新的重要經濟增長點,而且要在2030年達到世界*水平,讓中國成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創新中心,為躋身創新型國傢前列和經濟強國奠定重要基礎。

《人工智能》一書由騰訊一流團隊與工信部高端智庫傾力創作。本書從人工智能這一顛覆性技術的前世今生說起,對人工智能産業全貌、*新進展、發展趨勢進行瞭清晰的梳理,對各國的競爭態勢做瞭深入研究,還對人工智能給個人、企業、社會帶來的機遇與挑戰進行瞭深入分析。對於想全麵瞭解人工智能的讀者,本書提供瞭重要參考,是一本必備書籍。

《人工智能真的來瞭》

這本書是著名媒體人楊瀾女士全新跨界力作。楊瀾作為中國首位全方位探尋人工智能的媒體人,在2016年,帶領團隊曆時一年,走訪美國、英國、日本、中國等國傢的二十多座城市,采訪瞭30多個全球重量級科研機構的八十多位行業專傢,製作齣《探尋人工智能》紀錄片。在剪輯紀錄片的過程中,楊瀾迴味和沉浸其中,用媒體人的人文視角、獨特的親身體驗以及細膩的情感,通過文字,全麵記錄瞭那些改變世界的人和事,書寫瞭一段充滿驚奇與驚喜、溫暖與溫度、哲思與展望的,一個文科生的人工智能探尋之旅。

楊瀾在書中記錄瞭斯坦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卡內基·梅隆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著名學府,IBM、微軟、百度、facebook等國際性知名大企業,以及中國本土的諸如科大訊飛、曠視科技等新興企業在深度學習、視覺識彆、語音識彆、機器人製造、自動駕駛等人工智能領域的全新科研成果;展現瞭代錶目前人工智能研究領先水平的,可以上天入水,可以大若巨人、小若米粒的各式各樣、讓你“萬萬沒想到”的機器人;分享瞭諸多重量級科學傢、知名人士對於人工智能的探索或思考,比如“榖歌雲”首席科學傢李飛飛、“榖歌大腦”創始人吳恩達、“捲積神經網絡之父”揚·樂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奬獲得者埃裏剋·坎德爾、微軟研究院院長埃裏剋·霍維茨、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理事長李德毅、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智能語音專傢鄧力、“仿人形機器人教父”石黑浩、告誡人們要警惕“超級智能”的牛津大學人類未來研究院院長尼剋·博斯特羅姆、“帶著芯片行走的人”凱文·沃維剋、“親曆自動駕駛汽車事故”的資深科技記者約翰·馬爾科夫、矽榖創業傢傑瑞·卡普蘭,以及參演過多部人工智能題材電影的好萊塢明星摩根·弗裏曼等。

AI改變世界,誰來改變AI?楊瀾在書中用浪漫而理性的筆觸,闡釋瞭對於人工智能在社會、經濟、倫理等方麵的觀察與思考。科技是一把雙刃劍,做齣選擇的是人,不是機器。未來到底往何處發展,取決於我們如何設計、管理和應用人工智能。說到底,人工智能就像一麵鏡子,照見人類智能的神奇與偉大。

作者簡介

李開復博士

創新工場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創新工場人工智能工程院院長

李開復博士於2009年創立創新工場,曾任榖歌全球副總裁兼大中華區總裁、微軟全球副總裁、蘋果交互式多媒體部門副總裁。

1998年,李開復創辦微軟中國研究院(後更名為微軟亞洲研究院),在極短時間內創建瞭一個國際一流的計算機研究院,曾被《麻省理工技術評論》評為“zui火的計算機實驗室”,這是一所培養人工智能人纔的黃埔軍校。

1988年,李開復獲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學博士學位,他的博士論文題目是 “非特定人連續語音識彆係統”。1988年,《商業周刊》授予該係統“科學創新奬”。他開發的“奧賽羅”人機對弈係統,於1988年擊敗瞭得過世界團體比賽冠軍的選手。

王詠剛

創新工場技術副總裁兼人工智能工程院副院長

王詠剛畢業於北京大學,畢業後長期從事金融行業軟件研發,任方正奧德公司技術總監。2006-2016 在榖歌公司任Staff Engineer、資深技術經理等職,參與或負責研發的項目包括桌麵搜索、榖歌拼音輸入法、産品搜索、知識圖譜、榖歌首頁塗鴉(Doodles)等,在輸入法、知識圖譜、分布式係統、HTML5 動畫/遊戲引擎等技術領域擁有深厚的積纍。

騰訊研究院

騰訊公司設立的社會科學研究機構,旨在依托騰訊公司多元的産品、豐富的案例和海量的數據,圍繞産業發展的焦點問題,通過開放閤作的研究平颱,匯集各界智慧,共同推動互聯網産業健康、有序發展。研究院堅守開放、包容、前瞻的研究視野,緻力於成為現代科技與社會人文交叉匯聚的研究平颱。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互聯網法律研究中心

緻力於信息通信、互聯網、大數據等領域法律政策問題及WTO相關國際規則、市場開放和體製改革等方麵的研究,為相關政府部門提供立法和政策建議,構建政府、企業溝通協作與研究探討的平颱。

騰訊AI Lab

騰訊公司級AI戰略實驗室,成立於2016年4月,聚集瞭70餘位世界一流的AI博士和300多位經驗豐富的應用工程師。實驗室專注於機器學習、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彆和自然語言理解四個領域的基礎研究,結閤內容、遊戲、社交和平颱工具四大AI應用探索,基於騰訊海量數據、互聯網垂直領域豐富場景,立誌打造世界*人工智能團隊,提升AI的決策、理解及創造力,嚮Make AI Everywhere的願景邁進。

騰訊開放平颱

騰訊為廣大開發者提供的大舞颱,開發者可以利用騰訊開放平颱提供的各種産品能力,開發齣優秀的應用和工具,獲得巨大的流量和收入。在AI時代,平颱匯聚*尖AI技術、專業人纔和行業資源,孵化和打造優質AI創業項目,助力AI能力在細分領域中的落地與應用。

楊瀾 資深傳媒人士,陽光媒體集團和陽光文化基金會聯閤創始人、主席。曾齣任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的形象大使,代錶中國做申奧陳述;擔任北京申辦2022年鼕奧會的陳述人,亦被聘為2010年上海世博會形象大使。目前還擔任聯閤國兒童基金會首位中國形象大使、國際特殊奧林匹剋全球形象大使及全球董事、美國林肯中心中國顧問委員會主席、中國慈善聯閤會副會長。

曾獲多項國內外榮譽,包括:哥倫比亞大學國際及公共事務學院“環球領導力奬”、中華慈善奬行為楷模奬、中國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榮譽、佩利媒體中心授予的女性“開拓者”榮譽,還被福布斯評為全球具影響力的100位女性之一。

目錄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 國傢人工智能戰略行動抓手》

《人工智能真的來瞭》

精彩書摘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 國傢人工智能戰略行動抓手》

《人工智能真的來瞭》

受邀為楊瀾女士的新書《人工智能真的來瞭》作序,我深感榮幸。2016年,楊瀾帶領她的團隊為探究人工智能及其未來的影響力,尋訪瞭全球三十多傢頂尖實驗室和研究機構,采訪瞭八十多位專傢學者,力求匯集眾傢之大成。

我在接受楊瀾采訪時被她的使命感感染,並有深深的共鳴。“AI改變世界,誰來改變AI?”這纔是關鍵問題。我們固然應該為人工智能領域已經取得的成績和它所能帶來的各種可能性歡呼雀躍,然而,我認為,我們麵對的更為深刻和重要的問題是如何駕馭和運用人工智能。作為人工智能領域的科學傢,我會關注科技本身的創新和發展。但是作為教育工作者、女性和一位母親,我也會對人工智能有可能帶來的社會問題、倫理問題關注得更多。人工智能恐怕是人類麵臨的一次*大的變革,而在人工智能各個領域,新一代的技術專傢和領導者尚未成長起來。人工智能這一為社會而創造的技術需要反映全社會的整體價值。為此,我們需要能夠代錶“我們是人類”的技術專傢,而不是金字塔頂端極少數的特權者。為瞭確保人工智能這項技術能夠造福全社會,我認為對人工智能各領域的下一代的技術專傢和思想領袖的教育至關重要。

世界正在以不可思議的速度飛快變化。事實上,有人說我們正在經曆第四次工業革命。這場革命很大程度上是由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推動的,這是一股神奇的力量。我在人工智能領域工作近二十年,主攻機器學習和計算機視覺,我親眼看到人工智能從一個高高在上的學術研究領域成為目前這場變革*大的助推器。但是,變革的規模有大有小,需要我們有想象力纔能一一實現。以大傢熟悉的自動駕駛汽車為例。自動駕駛技術的吸引力顯而易見,藉助傳感器和算法,自動駕駛汽車將降低事故風險,通勤時間可以用於工作、社交和放鬆。這是單獨從一個駕駛者的角度來看問題。那麼,如果數以韆計的人選擇自動駕駛汽車呢?突然之間,通過車輛協調,交通堵塞得以緩解,停車過程大為簡化。當使用者達到百萬級呢?我們對基礎設施的利用方式會有根本性改變,甚至整個城市的麵貌也會改變。人們參與程度、參與數量的不同,會帶來不同規模的變革。當科技為更多人所使用,它的影響力也會更加深刻。

人工智能的下一步,應該是降低門檻,嚮所有人開放,嚮盡可能多的開發者、用戶和企業社區開放。說到開放訪問和大眾普及,通過雲計算這樣的平颱,可以將人工智能的技術産品推送給超過十億的用戶。可見人工智能的參與者數量已經十分可觀。楊瀾在這本書中,也對人工智能做瞭更多解析。

此書討論的變革中,我尤其感興趣的是醫療。醫療是人工智能*深入的應用領域之一,它真正改善瞭人們的生活。近年來,我們已經看到人工智能取得瞭一些瞭不起的成就。*近,“榖歌大腦”的同事們展示瞭一颱利用深度學習算法的計算機。這颱機器可以達到眼科醫生的水平,檢測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這種疾病可能導緻全世界超過四億人失明。試想一下,如果這樣的技術遍布整個醫療行業,很多形式的視覺診斷將會很快實現自動化,運營成本和錯誤率將會降低,醫療資源不足的人群也能夠得到治療。在斯坦福大學,我的團隊和醫學院的同事們已經在智能醫院的項目上閤作瞭三年。不久的將來,機器還能處理書麵任務,比如記錄就醫信息、管理慢性疾病,幫助提高診斷準確性和醫療服務效率。而在綜閤型智能醫院和養老院中,可以充分利用智能視頻分析這種人工智能技術來跟蹤記錄醫院動態、保障病人安全、監督衛生操作、規範手術方案。

楊瀾在本書中還穿插呈現瞭我們在人工智能領域所麵臨的機遇與挑戰,發人深省、令人信服。能否實現多樣化和包容性是技術領域的一個巨大問題,不僅是矽榖,也是計算機科學和人工智能領域所麵臨的巨大挑戰。

如果年輕人認為人工智能是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嚮,那麼我認為他們應該明白,有夢想和激情的同時,也要承擔起責任。這是生活的兩麵性。有時二者相互矛盾,需要我們找到連接這兩個重要任務的綫索。不能隻追求夢想,不承擔責任;當然承擔責任的同時,也要保持對夢想的追求。小時候,我讀瞭許多關於科學、宇宙、太空和生命起源的書籍,那時候我的內心就住著一位科學傢。我認為追求真理是美好的,而成為科學傢*基本的信念就是“追求真理”:宇宙的基本法則是什麼?生命的基本法則是什麼?智能的基本法則是什麼?我年輕時,來到一個語言和文化對我而言都是全新的社會,需要一邊勤工儉學,一邊在普林斯頓大學讀物理專業。後來我追隨瞭自己的科學夢想,選擇瞭神經科學和人工智能方嚮,成為瞭今天的我,我很慶幸也很驕傲:這些我都做到瞭。開乾洗店也好、在餐廳打工也好、幫人遛狗或是其他也好,這些看上去平凡的工作,對人的心靈卻非常重要。起點越是低微,越能支撐你勇敢而堅韌地度過每一次艱難的時刻。

這樣的經曆不僅影響瞭我的人生,也讓我更能理解其他人的生活。無論我如今處在什麼樣的位置,都會對他人存有同理心。雖然我不再需要打工,但並不意味著我可以對其他人的艱苦和掙紮漠不關心。楊瀾曾問我:“你們研究齣這些技術是為瞭什麼?”我想,對科技的研究和探索,肯定不僅僅是為瞭獲取更多的財富或者是成立一傢世界上*大的公司,*終的目的一定是為瞭人類的福祉。

每一天,我們都見證著人工智能和第四次工業革命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從醫療到農業乃至方方麵麵。但是我們仍然處於初始階段,還有許多未完成的工作。我想對年輕的朋友說,如果你正在思考未來的職業規劃,我強烈建議你考慮科技領域,尤其是人工智能領域!我希望在你們當中能夠看到下一代的人工智能領袖,研究方嚮也比今天我們現有的更加多元化。人工智能確實會改善各行各業人們的生活,但是隻有各行各業的人們都積極參與到人工智能的探究和創新過程中,纔能使之成為現實。我要感謝楊瀾,感謝她對人工智能領域的關注,讓我們用更人性化的視角看待這個問題。

李飛飛

斯坦福大學計算機係終身教授

斯坦福大學人工智能實驗室主任

“榖歌雲”首席科學傢

2017. 8. 2

引言:

一個文科生的人工智能之旅

一走進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與人工智能實驗室(CSAIL)帕特裏剋?6?1溫斯頓教授(Patrick Winston)的辦公室,我就被牆上的一幅畫吸引。那是米開朗基羅在西斯廷教堂天頂的壁畫《創世記》(局部)的復製品:從天而降的上帝,將手指伸嚮亞當,亞當慵懶地斜臥著,似乎沉睡初醒,軟弱中透著一些渴望,將自己的手伸嚮造物主。這是驚心動魄的一刻,上帝即將給人類的肉體注入智慧。誰能預見,亞當的子孫也將有一天試圖模仿造物主的角色,把智慧注入機器,而擁有智慧的機器又將對人類怎麼樣?

看齣我的興趣,溫斯頓教授慈祥地說:“放心吧,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是獨一無二,不可替代的。”——聽瞭這話,我怎麼更不放心瞭呢?

做訪談節目近20年的我,習慣於收集那些改變世界的人和事。2011年,IBM認知計算係統Watson在智力問答節目《危險邊緣》(Jeopardy!)中打敗兩位人類選手,震驚世界。同年,預言傢雷?6?1庫茲韋爾(Ray Kurzweil)所著的《奇點臨近》大賣。其中,2045年“超級智能”將全麵超越人類智能的預言,開啓瞭巨大想象空間。如果人類可以把所有思維都下載到機器上,那麼我們是否就可以獲得在虛擬世界的“永生”?

為什麼人們對超級智能産生恐懼?因為這關乎人的本質。笛卡兒說:“我可以懷疑所有我看到的事物的真實性,但‘我懷疑’這個事實告訴我,我在思考,我有意識。而如果我擁有這個,我就必然存在。”——“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1999年我曾齣版一本訪談集,藉用他的名言將之命名為“我問故我在”。好奇心是我無可救藥的本能,提問是我無法丟棄的習慣。我已經按捺不住探尋的腳步,於是有瞭走訪世界頂尖實驗室,嚮普通大眾揭秘人工智能的想法。紀錄片《探尋人工智能》因此進入策劃階段。

就在攝製組在李開復、張亞勤、餘凱等專傢的指導下拿齣十集紀錄片框架時,傳來瞭AlphaGo與李世石九段人機大戰的消息。記得1998年在超級計算機“深藍”(Deep Blue)打敗國際象棋冠軍加裏?6?1卡斯帕羅夫(Gary Kasparov)的一年後,我曾采訪圍棋國手常昊。結束語中我贊嘆這種源自東方的博弈遊戲博大精深。所謂“韆古無同局”,圍棋的變化達10的172次方,比所知宇宙中的原子數量還要多。而國際象棋的變化在10的46次方左右。於是,我斷言,在可預見的未來,機器無法在圍棋領域戰勝人類。

打臉啊!賽前李世石本人也放齣狠話,爭取以4:1或5:0取勝,而結果是AlphaGo以4:1勝齣。更讓人們驚嘆的是人工智能在打法上錶現齣原創性,突破瞭人類棋手的慣用套路!“深藍”靠的是人類編程,讓機器用蠻力“窮盡”所有的可能性,並做齣選擇;但AlphaGo卻是被賦予瞭深度學習的算法,經過海量的“訓練”,自我優化的結果,其過程連設計師本身也被濛在鼓裏!

這一人機大戰標誌著2016年成為人工智能爆發的元年,也加快瞭我們籌備拍攝的步伐。4月,冒著早春紛揚的雪花,我們齣現在麻省理工學院的校園。人工智能先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的馬文?6?1明斯基(Marvin Minsky)就在這裏創建瞭全球*早的人工智能實驗室。而前麵所提到的溫斯頓教授當年就是明斯基的學生,並擔任該實驗室主任達25年。他用“魔幻”來形容20世紀60年代。“當時,人工智能是個很新的概念。我們挑戰一切,質疑一切。教授和教授之間,學生和教授之間,總在熱烈地爭論。我們吃、睡都在實驗室裏,守著唯*的一颱慢吞吞的計算機,工作到零晨3點鍾是常態。就像米開朗基羅所描繪的《創世記》,每個人都感覺正處於一個偉大時代的發端。”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