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米芾墨迹选(二) | ||
| 定价 | 36.00 | |
| 出版社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
| 版次 | 1 | |
| 出版时间 | 2011年08月 | |
| 开本 | 8开 | |
| 作者 | 孙宝文 | |
| 装帧 | 平装 | |
| 页数 | ||
| 字数 | ||
| ISBN编码 | 9787532634736 | |
| 重量 | 193 | |
..................
这本书的装帧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设计古典又不失现代感,用色沉稳大气,拿在手里就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我一直对米芾的书法颇感兴趣,听说他用笔淋漓尽致,又带着点狂放不羁,特别想通过他的墨迹来体会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书的印刷质量也相当不错,纸张的触感温润,即使是黑白印刷的墨迹,细节之处也得到了很好的还原,没有模糊或者失真。翻开书页,那些熟悉又陌生的笔画扑面而来,字里行间仿佛还能感受到米芾当时创作时的心境。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部分作品的释文和简要赏析,虽然不是专业的书法家,但这些文字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意境和米芾的艺术追求,感觉就像请了一位老师在旁边耐心讲解一样,学习起来格外有成就感。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主要是被“传世墨迹”这几个字所吸引。能够亲眼看到这些历经千年传承下来的珍贵墨迹,感觉就像穿越时空,与古代的艺术家对话一样。米芾的墨迹,无论是在行书的潇洒飘逸,还是在行草的跌宕起伏,都展现了他独特的个人风格。我反复翻阅书中的《蜀素帖》、《苕溪诗帖》等作品,试图从中揣摩米芾下笔时的神韵和情感。书的装订方式也很牢固,即使经常翻阅也不会轻易散架,这一点对于经常使用的书籍来说非常重要。我还在学习如何通过观察墨迹的干湿浓淡来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绝佳的学习素材。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比我预期的还要丰富,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米芾墨迹集,更是一部关于书法和篆刻艺术的入门指南。我之前对篆刻了解不多,但通过书中对篆刻作品的介绍,我开始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那些方寸之间的方圆变化,刀笔下的线条勾勒,都充满了独特的魅力。与书法一样,篆刻也需要深厚的功底和艺术修养,看到米芾在这两方面的造诣,我感到由衷的钦佩。书中的“历代碑帖”部分,我还在努力消化,里面包含的字体和风格实在太丰富了,需要花时间去一一辨认和理解。我打算把这本书当作一本长期参考的书籍,时不时翻阅,慢慢品味其中的艺术精髓。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设计非常人性化,留白恰到好处,让我能够集中精力欣赏每一幅作品,而不会感到拥挤或压迫。我注意到书中对一些经典作品的处理方式很特别,比如放大局部细节,或者从不同的角度呈现,这让我能更仔细地观察到米芾笔尖的运行轨迹、墨色的浓淡变化,甚至感受到他下笔时的力道和速度。这对于想要学习他书法的初学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我尝试着临摹了几笔,发现真的能从中体会到一些之前无法领悟的奥妙。书中的“对帖临摹”这个部分,我尤其看重,能够看到原作和临摹范本对照,能帮助我更直观地发现自己临摹中的问题,并且及时调整。这种学习方式非常高效。
评分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就被它丰富的内涵所吸引。除了米芾的墨迹,书里还涉及了篆刻和历代碑帖,这对我来说简直是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艺术宝库。我一直觉得书法和篆刻是相辅相成的,它们都讲究线条的运用和章法的布局,而米芾的墨迹和他的篆刻作品放在一起,更能体现他艺术上的全面造诣。书中的碑帖部分,我还在慢慢研究,感觉里面的字体风格多样,有些非常古朴,有些又显得灵动,每一种都蕴含着独特的时代印记和审美情趣。我打算从中挑选一些自己喜欢的碑帖,结合米芾的用笔特点,尝试进行临摹,相信这对提高我的书法水平会有很大的帮助。这本书就像是一本百科全书,让我对中国传统艺术有了更深入、更系统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