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天下墨宝 芾 墨迹选三
:22.00元
作者:吉林文史出版社 编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1
ISBN:9787547213087
字数:
页码:3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200kg
编辑推荐
暂无相关内容
目录
暂无相关内容
内容提要
芾(一零五一~一零七年),祖居太原,后迁湖北襄阳,定居润州(现江苏镇江),初名黻,后改作芾,字元章,号海岳外史,世称襄阳。工书画,精鉴别,为宋代书家。《天下墨宝·宋代行草书:芾墨迹选3》收芾墨迹共十五件。
《拜中岳命作》纵二十九点三厘,横一零一点八厘;《复官帖》纵二十七点一厘,横四十九点九厘;《粮院帖》纵二十五点六厘,横三十七点二厘;《秋暑憩多景楼诗帖》纵二十七点六厘,横三十四点三厘;《淡墨秋山诗帖》纵二十九点一厘,横三十一点九厘;《法华台诗帖》纵二十九点八厘,横四十二厘;《道林诗帖》纵三十点一厘,横四十二点八厘;《砂步诗帖》纵二十九点六厘,横三十八点五厘;《扁舟诗帖》纵二十九点五厘,横三十九点八厘;《穰侯出关诗帖》纵二十九点四厘,横三十六点四厘;《珊瑚帖》纵二十六点六厘,横四十七点一厘;《德行帖》册页纵二十七厘;以上十二件墨迹,均藏于故官博物院。《竹前槐后诗帖》纵二十九点五厘,横三十一点五厘;《紫金研帖》纵二十八点二厘,横三十九点七厘;这两件藏于台北故官博物院。《留筒帖》纵三十一点七厘,横三十九点七厘,现藏于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
为方便读者,《天下墨宝·宋代行草书:芾墨迹选3》附有释文并断句,仅供读者参考。
文摘
送268讲米芾书法视频讲座(收到书联系客服自行下载):
这本书的内容,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于“意境”的追求。它不仅仅是在教你如何临摹米芾的笔法,更是在引导你理解米芾书法背后所承载的文人情怀和审美追求。我注意到,书中的解说部分,往往会融入一些古代文人的诗词、文章,或者是对当时社会风貌的描绘。这些内容,并非是生硬地拼凑,而是与米芾的书法作品,形成了相互呼应、相得益彰的关系。例如,在展示一幅较为豪放的作品时,作者可能会引用一首慷慨激昂的诗歌,让你感受到字与诗的共鸣。这种“以文辅书,以书衬文”的编排方式,极大地拓展了欣赏的维度,让读者在学习书法的同时,也能在精神层面获得滋养。它让我明白,好的书法,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现,更是灵魂的表达。这种对“意境”的深度挖掘,是这本书超越一般字帖的关键所在。
评分在内容编排上,这本书展现出了一种独特的匠心。我翻阅了许多书法字帖,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却让我耳目一新。它不仅仅是按时间顺序排列,而是根据米芾书法的不同风格特点,将作品进行了分类。比如,有一些作品强调的是章法的跌宕起伏,另一些则侧重于笔画的遒劲有力,还有一些则充满了文人的闲适之气。这种分类,使得读者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去理解米芾书法的不同侧面,而不是被庞杂的作品所淹没。而且,在每一部分的开头,都会有一个小引,简要概括这一类作品的艺术特征。这种“纲举目张”的方式,让学习过程更加清晰明了。我尤其欣赏它在某些作品旁附带的“临池感悟”,这些感悟并不是技术性的指导,而是从一种更深层次的艺术审美角度去解读米芾的书法,让读者在临摹的同时,也能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这种对读者审美引导的关注,是许多普通字帖所不具备的。
评分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其对米芾书法艺术的呈现方式。它并非简单地将字帖堆砌,而是经过了细致的编排和选择。我注意到,在每一幅作品之前,都会附带一段简短的背景介绍,这段介绍非常人性化,它会点出作品的创作年代、书写动机,甚至是一些相关的历史典故。比如,在展示《蜀素帖》的时候,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告诉我们这是米芾写的,而是详细叙述了米芾在游历蜀地时的心境,以及为何会创作这幅作品。这种“故事化”的呈现方式,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孤立地在欣赏一个个字,而是能够理解这些字背后的情感和故事。而且,书中的作品选择也十分具有代表性,涵盖了米芾行书、草书的多个经典时期和代表作。我尤其喜欢它对细节的放大处理,一些极其细微的笔画起伏、墨色的浓淡变化,都被清晰地展现出来,让我能够近距离地观察米芾大师是如何运笔用墨的。这种细致入微的呈现,无疑极大地提升了学习和欣赏的价值。
评分从这本书的整体设计来看,它所传达的是一种“温润如玉”的书写精神。我仔细观察了米芾的这些墨迹,虽然有些作品充满了力量和动感,但整体上,却有一种挥洒自如、不失风雅的气质。这种气质,在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它没有采用过于鲜艳的色彩,也没有过多的花哨的装饰,而是以一种沉静、内敛的方式,将米芾的书法艺术呈现出来。纸张的触感,墨色的层次,字体的选择,都营造出一种温和而舒适的阅读感受。我常常觉得,在浮躁的现代社会,能够静下心来,去欣赏这样一本充满古韵的书籍,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享受。它让我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了一片可以安放自己心灵的角落。这种“温润”的感觉,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更是心灵上的触动。
评分这本书在内容编排上,还有一种令人惊喜的“留白”艺术。我并不是说字帖本身有空白,而是说它在信息呈现上,并没有将所有东西都塞满。在作品展示的部分,它会给读者留有一定的想象空间,不会把每一个细节都解释得过于透彻。有时候,只是简单地呈现一幅作品,然后让你自己去体会。但这种“留白”并非是敷衍,而是鼓励读者主动去思考和感悟。在某些作品的旁边,它可能会留下一段简洁的题跋,或者一个历史性的注脚,这些信息虽然不多,但却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激发你的好奇心,让你去进一步的探索。我甚至觉得,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引路书”,它为你打开了门,但前方的道路,需要你自己去走。这种“点到为止”的处理方式,反而让我在反复翻阅的过程中,每次都能有新的发现和体会。
评分当我第一次翻开这本书,映入眼帘的并非直接的字迹,而是一篇精心撰写的引言,这篇引言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带着一种古朴的诗意,仿佛一位隐居多年的老先生在娓娓道来。它没有直白地介绍米芾的生平,而是从一种更宏观的视角,谈论了书法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以及宋代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引言中对于“墨宝”二字的解读,更是让人眼前一亮,它将“墨宝”不仅仅看作是笔墨的痕迹,更是文人精神的寄托,是情感的宣泄,甚至是时代风貌的缩影。作者用了很多意象化的描写,比如“落笔如惊风雨,回笔如泣鬼神”,这样的比喻,立刻就勾勒出了米芾书法那种奔放而又极具力量感的特点。而且,这篇引言并没有使用过于学术化的语言,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让读者在接触书法作品之前,就能感受到一种文化温度。它引导我去思考,为何米芾的书法能够流传千古,为何他的作品至今仍能触动人心。这篇引言,与其说是在介绍一本书,不如说是在为读者打开一扇通往宋代文化的大门,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实在令人惊喜,封面那种沉静而内敛的墨色,仿佛自带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初拿到手时,那纸张的触感就十分考究,并非市面上常见的漂白纸,而是带有天然纹理的宣纸,摸上去温润而细腻,让人忍不住想用手指轻轻摩挲。翻开第一页,那种扑面而来的墨香,虽然是印刷品,却也试图还原古籍的韵味。装帧设计上,它采用了线装的形式,并且用一种复古的锦缎包裹,这种细节处理,立刻将人拉回到那个文人墨客挥毫泼墨的时代。书的整体尺寸也很适中,既方便携带,又能在展开时提供足够的阅读空间。封面上那个“米芾”二字,采用了烫金工艺,在光线下会折射出柔和的光泽,显得庄重而不失雅致。我甚至注意到,在书页的边缘,还有一种淡淡的仿古做旧处理,这无疑是为了营造一种古籍的质感,让读者在翻阅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沉浸感。它不仅仅是一本字帖,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从内到外的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设计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我常常在午后,一杯清茶,一盏台灯,就着这样的书,慢慢品味,感觉心境也随之沉静下来。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一种“静”与“动”的和谐统一。在视觉上,米芾的书法本身就充满了力量和速度感,那种“刷”的书写方式,极具动感。但这本书在呈现这些作品时,却又营造出一种沉静的氛围。我注意到,作品的背景色调非常素雅,没有过多的装饰,这使得米芾的书法本身得以充分地凸显出来。同时,在作品的选择和编排上,也似乎有意识地在展示米芾书法中不同情境下的表现。有些作品如同奔马,张扬而奔放;有些则如行云流水,舒缓而飘逸。这种动与静的对比,以及在动静之间的微妙变化,都让我在欣赏米芾书法时,能够感受到一种跌宕起伏的情感体验。它不仅仅是展示了字,更是传达了一种气韵,一种生命力。我在翻阅这本书的时候,常常会不自觉地放慢节奏,去体会那种墨迹背后蕴含的生命脉动。
评分这本书的细节处理,可以说是达到了“处处皆风景”的境界。从封面设计到内页排版,再到纸张选择,每一个环节都透露着一股对传统文化的敬意。我注意到,书中的字体选择,也并非随意为之,而是搭配了与米芾书法风格相得益彰的宋体,这种整体的视觉协调性,让阅读体验更加愉悦。而且,书中的页眉和页脚,也设计得相当别致,带有古籍的元素,但又不会显得过于杂乱。我尤其喜欢它在作品展示时,偶尔会插入一些与米芾相关的宋代绘画或器物插图,这些插图的风格与书法作品相得益彰,为读者营造了一种更加立体的文化场景。这种图文并茂、意境营造的做法,让整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本可以细细品味的书籍。我甚至在一些作品的留白处,发现了一些淡淡的暗纹,这些细微的纹理,仿佛在诉说着跨越千年的故事。
评分这本书在印刷质量上,可以说是达到了令人惊叹的水平。我一直认为,书法作品的欣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墨色和笔触的真实还原。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的色彩还原非常到位,能够真实地展现出米芾书法中那种“浓、淡、干、湿、枯、润”等丰富多变的墨色层次。我甚至能看到一些作品中,墨色晕染形成的独特肌理,这种肌理感,是普通印刷品很难捕捉到的。而且,纸张的选择也非常关键,它采用了一种厚实且带有一定吸墨性的特种纸,使得墨色既不会渗化得过于厉害,又能保持一种自然的晕染效果。我反复翻阅了几次,感觉每一次都能发现新的细节。书中的图片放大也处理得恰到好处,能够清晰地看到笔画的粗细变化、转折处的力度,以及飞白的运用。这对于想要深入研究米芾笔法的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