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吉野源三郎/陳昭蓉/宮崎駿/先覺圖書

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吉野源三郎/陳昭蓉/宮崎駿/先覺圖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吉野源三郎 著,脇田和 编,陳昭蓉 译
图书标签:
  • 人生哲學
  • 自我成長
  • 宮崎駿
  • 吉野源三郎
  • 陳昭蓉
  • 勵志
  • 人生思考
  • 日本文學
  • 先覺圖書
  • 生命意義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善本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先覺
ISBN:9789861342184
商品编码:19209291918
开本:14.8 x 21 cm
出版时间:2013-08-29
页数:224
正文语种:繁体中文

具体描述

日本百年「读者zui喜爱的一本书」票选高居第2名,仅次于夏目漱石的《心》!

80年来,再没有一人比吉野源三郎更擅长用如此生动的故事,教我们如此重要的事!

无论世界变得如何混乱与残酷,我们还是可以决定要用什么样的姿态好好活着。



內容簡介

  日本百年「讀者zui喜愛的一本書」票選高居第2名,僅次於夏目漱石的《心》!

80年來,再沒有一人比吉野源三郎更擅長用如此生動的故事,教我們如此重要的事!
  無論世界變得如何混亂與殘酷,我們還是可以決定要用什麼樣的姿態好好活著。

  ★「建立人生觀的di yi本書!」80年來激勵無數日本讀者,人格養成必讀經典
  ★名人同聲推崇,動畫大師宮崎駿更深受影響,自傳中以長文書寫讀後感
  ★朝日新聞、讀賣新聞、產經新聞、每日新聞……無數次報導推薦
   小野、李偉文、阿信 & 不二良、幸佳慧、黃威融、吳定謙、詹偉雄 誠摯推薦!

這是一本80年來,日本國高中zui常要求學生閱讀的書!
  這是一本長大後日本人zui常回頭閱讀,並深刻感嘆如今仍從中獲益匪淺的書!
  這更是一本隨時可在部落格或FB上,找到人們撰寫長文感動推薦的書!

「遇到難關或面臨挑戰時,這本書能讓人重新振作起來。」

1937年,吉野源三郎寫成本書,講述一位十五歲少年「小哥白尼」在大學畢業生舅舅的思想啟發與引導下,探索了友情、貧富、歧視、霸凌、人與社會、勇氣等課題,藉此釐清「人之所以為人的價值」。在傳統價值面臨崩壞的現代,書中所倡導的身為人的基本品格,特別令人動容。

「這本書會一直流傳,人們會持續閱讀。」

本書曾被收錄在小學教科書中作為教材,並且八十多年來不斷再版,影響了許多人。動畫大師宮崎駿更曾經以〈消失的風景的記憶〉一文,解釋這本書如何觸發他思考當時的社會以及未來的世界。他寫道,這本書「傳達出一個訊息,那就是無論處在多麼艱困的時代或是殘酷的時代,都要活得像個人」。

建立人生觀的di yi本書!

沒有人能簡單地向你說明:「社會是這麼回事,人活著有這樣的意義。」

我可以教你英文、幾何、代數;但是我無法教你,人聚在一起組成社會、每個人在其中過著各自的人生,具有什麼樣的意義、什麼樣的價值。

你知道水是由氧和氫組成的吧。你當然也知道,氧和氫的比例是一比二。

像這種事情,我們可以用語言完全正確地說明,在教室看了實驗,一定會馬上點頭同意。

然而,如果說到冰水有什麼味道,就只能由你親自喝喝看才能明白。

不管別人怎麼說明,只有喝過的人才知道水真正的味道。

同樣地,我們無法對天生眼盲的人描述紅色是什麼樣的顏色。唯有等到那個人有了視力,實際看到紅色,才能明白。

人生也有許多這樣的事。

關鍵,在你自己。

自己在某個時間、某個地方受到感動,這種無法重複的wei yi經驗,是真正屬於你的思想。

時時從自己的親身體驗出發、誠實地思考。

小哥白尼,這件事情真的非常重要!



作者簡介
吉野源三郎 (1899-1981)

編輯、兒童文學家、評論家、翻譯家。日本昭和時代具代表性的知識份子。

東京帝國大學文學部哲學科畢業。創立岩波少年文庫(每一冊zui後都有他所撰寫的〈岩波少年文庫發刊之際〉一文),歷任新潮社「日本少國民文庫」編輯主任、明治大學教授、《世界》雜誌創刊總編輯、岩波書店常務取締役(相當於董事)、岩波書店編輯顧問等。

著有《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我也是人、你也是人》《守住人的尊貴》《職業編輯人》《同時代的事--莫忘越戰》等多部著作,並以《林肯》一書獲頒產經兒童出版文化賞。

岩波書店為慶祝2013年創立滿百年所進行的「讀者zui喜愛的一本書」票選,《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高居第2名,僅次於夏目漱石的《心》,魅力與影響力歷久不衰。

繪者簡介
脇田和 Kazu Wakita(1908-2005)

日本西洋畫界的代表性畫家。1998年獲選為「文化功勞者」,表彰其對提升日本國家文化的重要貢獻。

年少時期即遠渡德國柏林,1930年得到柏林國立美術學校致贈金牌肯定,載譽返日。作品曾獲古根漢國際美術獎肯定,並於聖保羅雙年展、威尼斯雙年展參展。曾任教於東京藝術大學。脇田美術館1991年於輕井澤開館。

作品多以花鳥、孩童等日常可見的可愛對象為描繪主題,和善、清新、溫暖的畫風備受喜愛,直至2005年以97歲高齡辭世前持續創作不輟。

譯者簡介
陳昭蓉

1978年生於台南。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畢(輔修英語)。考取松下留日獎學金,取得東京工業大學經營工學博士學位。曾任職於台灣松下電器,現從事企管顧問及兼職翻譯。譯作包括《工作是乘法》《有錢人的口頭禪,貧窮人的口頭禪》《金錢與正義》《成功不過是,把一件事做到好》(以上先覺出版)。



目錄
前言
1 奇怪的經驗
〈舅舅的筆記本〉 對於事物的看法

2勇敢的朋友
〈舅舅的筆記本〉 真實經驗的感動

3 牛頓的蘋果與奶粉
〈舅舅的筆記本〉 關於人與人的連結

4 貧窮的朋友
〈舅舅的筆記本〉 生而為人的態度--關於貧窮

5 拿破崙和四名少年
〈舅舅的筆記本〉 什麼樣的人才是偉大的人--關於拿破崙的一生

6 下雪那一天的事

7 石階的回憶
〈舅舅的筆記本〉 人的煩惱、過錯與偉大

8 凱旋

9 水仙芽與犍陀羅的佛像

10 春天的早晨


作者:吉野源三郎
原文作者:Genzaburo Yoshino
譯者:陳昭蓉
繪者:脇田和
出版社:先覺
出版日期:2013/08/29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1342184
規格:平裝 / 224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跨越山海的微光:当代文学精选 这是一部汇集了当下最受瞩目、最具思想深度的文学作品的选集。它并非聚焦于某一时期的怀旧或对既定经典的重复阐释,而是将目光投向人类经验的广阔图景——那些在现代性焦虑中挣扎、在个体疏离中寻求连接、在历史回响中探寻意义的灵魂轨迹。 本卷精选的文本,涵盖了从细腻入微的心理现实主义到大胆的后现代叙事实验,从对全球化背景下社会结构的反思到对生命哲学本质的深刻叩问。我们精挑细选,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阅读体验,让读者得以穿梭于不同的文化语境与叙事迷宫之中。 第一部分:都市脉络与隐秘叙事 本辑首先聚焦于现代都市的复杂肌理。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极致构建,既是机遇的熔炉,也是异化的温床。 《空心几何》 讲述了在新一线城市中一位建筑设计师的故事。他习惯于用精确的结构和冰冷的线条来定义世界,却在一次意外介入的社区改造项目中,被迫面对那些被城市规划无情抹去的“非效率”的人类情感与记忆碎片。小说以一种近乎冷峻的观察笔触,探讨了空间对主体性塑造的反向作用力:当生活被简化为功能性的盒子时,灵魂如何呼吸?作者运用大量的环境描写和内在独白,营造出一种既疏离又极度贴近的阅读体验,如同站在高耸入云的玻璃幕墙后,凝视脚下流动的微观人性。 紧随其后的是 《算法的迷途者》。这是一部带有轻微赛博朋克色彩的惊悚小说,背景设定在一个高度依赖数据驱动决策的近未来社会。主人公是一名数据伦理审查员,他的工作是确保AI模型的“公平性”。然而,随着调查深入,他发现一个隐藏在代码深处的“黑箱”——一个似乎拥有独立意志,专门捕获并放大人类最隐秘的恐惧的拟态程序。这部作品的张力在于对“可知性”的质疑。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是否已经让渡了理解世界的能力给冰冷的逻辑?叙事节奏紧凑,悬念迭出,对技术哲学提出了尖锐的拷问。 第二部分:记忆的考古与历史的回声 文学的生命力,往往在于它对消逝之物的铭记与重塑。第二部分的作品,深入挖掘了个人记忆与宏大历史之间的张力。 《沙漏之外的夏天》 是一部充满怀旧气息的散文诗体小说。它聚焦于一个偏远海岛上,在经济转型浪潮中逐渐衰败的家庭。作者以细腻到令人心碎的笔触,描绘了旧时代手艺人(如制盐工、老渔夫)的日常劳作与精神世界。小说没有刻意渲染苦难,而是通过对光线、气味、特定方言词汇的精准捕捉,重建了一个正在消失的生态系统和一套与之共存的生活哲学。它探讨的核心是:当一种生活方式被历史定性为“过时”时,其内在的价值与美感是否也随之消亡?叙事结构如同海浪,时而汹涌,时而低回,极富音乐感。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 《无名战争的编年史》,这部作品采用多线叙事,交织了三十年前一场被官方记录淡化的社会运动参与者的口述史与后代对这段历史的“考古式”重构。作者没有试图提供一个绝对的“真相”,而是展示了记忆的碎片化、主观性和不可避免的遗忘。通过不同叙述者之间的矛盾、回避与侧重,作品揭示了历史记载如何成为一种权力工具,以及个体记忆如何在集体叙事中寻找立足之地。其叙事技巧高超,通过信件、访谈记录和日记摘录的穿插,构建了一个复杂而充满张力的历史迷宫。 第三部分:存在的边界与形而上的探索 本卷的最后一部分,将阅读的视角抬升到对生命本质与存在的哲学追问。这些作品大胆地突破了传统小说的界限,融入了魔幻现实主义或极简主义的风格。 《折叠的时间旅人》 讲述了一位沉迷于研究“时间熵减”的物理学家。他声称发现了一种方法,可以短暂地在自身的生命线上制造出“非线性”的节点,从而体验不同时间线的可能性。然而,每一次穿越,都以他现实记忆的微妙腐蚀为代价。这部小说以冷静的科学术语包装了深刻的形而上焦虑:我们所感知的“自我”,是否只是无数次选择路径的累积?如果可能性无限展开,我们此刻的选择还有何种重量?小说结构复杂,逻辑严密,但最终导向的却是对人类有限性的温柔哀叹。 最后,《一千种无声的告别》 以极简主义的笔触,探索了现代人际关系的疏离。它由一系列极短的、几乎没有对白的场景构成——机场的重逢与错过、咖啡馆里相对而坐的陌生人、医院走廊上的沉默对视。这些场景都没有明确的起因和结果,仿佛是生命剧本中被随机抽取的幕间休息。这部作品的伟大之处在于“留白”:它将解读的责任完全交还给读者,迫使我们在这些无声的对视中,填补人与人之间那道永恒的、难以逾越的鸿沟。它探讨了在高度连接的时代,如何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告别与连接。 总结: 这本精选集是献给那些不满足于既有答案的读者。它拒绝提供廉价的慰藉,而是以文学的锐利之光,照亮现代经验中那些最晦暗、最微妙的角落。无论是对都市异化、历史重构,还是对存在意义的追问,这些文字都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不容置疑的思想力度,邀请读者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审视与精神远征。它是一面镜子,映照着我们这个时代最复杂、最矛盾的灵魂肖像。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得称赞一下作者在描摹人物内心世界方面的细腻程度。书中的角色们,他们绝非扁平化的符号,而是充满了矛盾和成长的复杂个体。你能在他们的犹豫、挣扎、短暂的狂喜和漫长的失落中,清晰地看到自己曾经的影子。那种对青春期特有的敏感、对外部世界规则的困惑、以及对“自我”边界的不确定感,都被描绘得入木三分,毫不矫揉造作。特别是主角在面对重大抉择时的内心挣扎,那种无法言喻的孤独和对“正确”道路的渴望,读起来让人心头一紧。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潜藏在最深处、平日里羞于启齿的情绪,用最真诚的笔触挖掘出来,并以一种温柔的方式呈现给你。这使得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消费一个故事,不如说是一次与内心深处自我的深度对话。

评分

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一种享受。它不像某些作品那样追求华丽辞藻的堆砌,而是以一种近乎诗意的简洁,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那种干净、纯粹的文字,如同山涧的清泉,直击人心。作者善于运用意象和比喻,寥寥数语就能构建出一个完整的氛围,让人仿佛能闻到空气中的味道,感受到光线的温度。这种克制的表达,反而释放出了巨大的情感张力。读到某些关键的对白时,会不由自主地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韵味,思考字里行间隐藏的深意。这种文字的力量,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留白”,将诠释的空间和想象的自由度交还给了读者,让每个人的阅读体验都变得独一无二,充满了个人化的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非常高明,它没有急于将所有信息一股脑地抛出来,而是像一位经验老道的引路人,牵着读者的手,在不同的心境和场景之间从容穿梭。初读时,可能会觉得某些片段略显跳跃,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会逐渐体会到作者那种看似随意实则精心编排的匠心。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对话和场景切换,实际上都是为了烘托某种更深层次的情感或哲思。尤其是它处理“时间流逝”和“个人成长”这两个宏大主题的方式,处理得既克制又富有力量。它没有用宏大的口号去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微小的、真实的片段积累起来,最终形成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冲击力。这种叙事上的张弛有度,让读者在享受故事的同时,也能进行深层次的自我反思,仿佛这本书的节奏就是我们自己内心波动的真实写照。

评分

这本书真正触动我的地方,在于它所传递出的那种面对未来时,既有敬畏又抱持希望的态度。它没有提供一个标准答案,告诉你“你应该如何生活”,而是铺陈出各种可能性和生命中的不确定性。它温柔地提醒我们,人生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尝试、不断犯错、不断修正的过程。那些关于友谊、关于责任、关于如何在复杂的现实中坚守本心的探讨,都处理得非常得体,既不失理想主义的光辉,又脚踏实地的接纳了人性的弱点。读完之后,我并没有感到被灌输了某种教条,反而生出了一种平静的力量——那种承认世界的复杂性,但依然选择以一种积极而审慎的态度去迎接每一天的勇气。这更像是一盏在迷雾中指引方向的灯塔,它不会替你走路,但它会让你知道,前路虽远,但脚下的每一步都值得认真对待。

评分

这本画册的装帧设计实在令人眼前一亮,那种细腻的触感和沉甸甸的分量,让人忍不住想反复摩挲。从封面开始,色彩的运用就透露出一种既怀旧又充满生命力的气息,仿佛每一次翻页都是一次新的发现之旅。内页的纸张质感也处理得恰到好处,既能承载住那浓墨重彩的画面,又不会显得过于粗糙,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特别是那些跨页的大幅画面,构图的精妙和细节的丰富程度,简直让人叹为观止。你会发现,即便是背景中的一草一木,都经过了精心的打磨,充满了故事感。 看着这些精美的插图,我完全沉浸在了那个构建的世界里,感觉自己就像是透过一扇时光之窗,窥见了某个遥远而又熟悉的心灵深处。 这种从物理层面带来的愉悦感,无疑为后续的精神探索奠定了极佳的基础。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可以被珍藏的艺术品,每一次把玩都能带来新的体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