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貢布裏希的藝術史傑作,此前買瞭中文版,忍不住又買瞭英文版收藏。貢布裏希以一本《藝術的故事》極為成功地教會瞭成韆上萬的人如何去欣賞前人的繪畫,這是一部博學動人的精彩之作,也是有關藝術的書籍中最著名、最流行,而又最經久不衰的著作之一。全書概括地敘述瞭從最早的洞窟繪畫到當今的實驗藝術的發展曆程,以闡明藝術史是"各種傳統不斷迂迴,不斷改變的曆史,每一件作品在曆史中都既迴顧過去又導嚮未來"。正如美國國立藝術館館長卡特·布朗所說:"在那項幫助人們熟悉藝術的偉大事業中,《藝術的故事》是一部巔峰之作……此書值得一讀再讀,就像美酒佳釀那樣,愈加品賞愈覺其味雋永。"在貢布裏希的眼裏,藝術的發展過程,乃是一個精彩的故事,是人類尋求"美"的真諦的偉大曆險故事,因此,在《藝術的故事》中他自己也就成瞭一個說故事的人。然而,這畢竟是洞悟之後的歸於平淡,"故事"中的字字句句,其實都沉澱著作者成熟獨特的學術觀和曆史觀,在閱讀此書的過程中,人們會時時感到貢布裏希那極具穿透力的眼光,他對藝術現象和藝術品的分析,讓每個人都有醍醐灌頂之感。因此,可以說《藝術的故事》已經遠遠超越瞭一般美術讀物的意義,它影響瞭西方幾代人的思維。一位英國藝術研究專業人士曾這樣說道:"正如我這一代的每一個藝術史傢一樣:我考慮繪畫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恩斯特·貢布裏希塑造成型的。"作者的另一個重要思想,即作者在前言中所交代的一個觀點:一方麵,在藝術問題的解決上,某個問題的解決方案無論怎樣激動人心,都毫無例外的在彆處激起瞭新問題;另一方麵,藝術發展在一個方麵有什麼所得或進步,都必然會在另一個方麵有所失,主觀的進步概念無論多麼重要也不等同於客觀的藝術價值的提高。正是由於這些原因,《藝術的故事》講述的是各種傳統不斷迂迴、不斷改變的故事,每一件作品在其故事中都既迴顧過去又導嚮未來,因為在這個故事中,哪一方麵也不如這樣的景觀奇妙:即一條有生命的傳統鎖鏈還繼續把當前的藝術跟金字塔時代的藝術聯係在一起。藝術的故事》的心理學齣發點正是這種觀念,作者談到瞭原始人和古埃及人畫他們的所知,而印象主義者卻想畫他們的所見。通讀全書,我們看到藝術傢如何從原始人和古埃及人的概念方法一步步走到印象主義的方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結尾寫道:在印象主義的方案中也許有某種矛盾導緻瞭再現藝術在20世紀的崩潰。因為實際上沒有哪位藝術傢可以拋棄所有的法規和程式,單純地畫他的所見。換言之,作者提齣瞭所見與所知理論本身存在的一個巨大問題。從而把這個理論問題留給瞭他的更高深的著作《藝術與錯覺》去解決。至此,我們可以進一步地說,《藝術的故事》不僅教給人們欣賞藝術,而且它還讓人們欣賞瞭知識和智慧的魅力。總之,作為經典之作,此書值得一讀再讀。
評分不知道為什麼現在要發500字纔可以獲得積分奬勵,難道我每一本書都要看完之後再來評論嗎?對於我這種小說控,遇到活動就買一堆書的人來說,這個實在不太現實。怪不得現在京東圖書的評價大傢都稀裏糊塗亂寫一氣,篇幅好長,結果啥內容沒有,復製一遍又一遍,毫無技術可言。這個要求跟讓我寫篇讀書筆記有啥區彆啊?從小寫到大,買書評論為瞭點積分還讓我寫讀書筆記?本來這個要求的齣發點倒是挺好的,可是結果如此不倫不類,有本事,你人工給積分啊?係統啥都不識彆,有用沒用的都亂塗一氣。我寫個讀書筆記交給老師,好歹老師還給個評論吧,不是一句話,起碼也是一個“優”字啊!現在倒好,我想買書都要翻不翻評論都是一個效果,寫的少的沒啥參考性,寫得多的一樣沒啥參考性,結果害我翻評論,鼠標的滾輪真的要“滾”好久!!!沒辦法,我也要開始長篇纍牘瞭,寫瞭這麼多我都不知道我的重點是啥,好吧,我就是來純吐槽的!當然,現在用積分換券沒多大用處瞭,因為我發現這幾個月來jd一直在做圖書活動,一波接著一波,300-100,400-150,150-50,現在又是300-100.看來以後買書,我也得先收藏囤著一起買瞭,單買不劃算啊!最後再說幾句,我也不知道我會說幾句,簡而言之就是說到字數夠瞭為止!好吧,就剩一句瞭:書還沒看,謝謝!
評分開頭翻看序言,隻幾頁就吸引得放不下手瞭,作者的功力到底是世界頂尖大師級彆的啊,視覺獨到新穎開闊,用辭簡潔明快。翻譯也有信達雅的意境,很不錯。20年前範先生就翻譯過黑白舊版,1999年新16版由三聯齣版,現在再過瞭10年總算又有齣版的,新編輯對明顯失誤的四、五十處小問題進行重新修正。
評分《藝術的故事》是有關藝術的書籍中最著名、最流行的著作之一。它概括地敘述瞭從最早的洞窟繪畫到當今的實驗藝術的發展曆程,以闡明藝術史是“各種傳統不斷迂迴、不斷改變的曆史,每一件作品在這曆史中都既迴顧過去又導嚮未來”。
評分的確是好書,值得一看,目前隻看瞭三分之一,有待繼續。
評分Love reading, love Jing Dong!
評分厚實的16版本,達688頁!完全按照外方標準製作的排版與彩印,超值瞭!
評分 評分3.對於某個藝術傢或流派盡量的拋棄偏見,進行客觀的描述。這比把藝術史當作進步的曆史觀念或者先入為主的把藝術的最高真理看作是反映現實的唯物史觀從而厚此薄彼的人要更像是個學者。比方李春的藝術史對於被認作是“現實主義”畫傢的格列柯、卡拉瓦喬等人作瞭專題進行介紹,而把普桑和洛蘭放在一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