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教育2019国家公务员考试教材2018公务员考试用书 法律基础知识

中公教育2019国家公务员考试教材2018公务员考试用书 法律基础知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公教育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ISBN:9787511503312
商品编码:19999569644
品牌:中公教育
开本:16开

具体描述


 

0px;">

知识结构图(2)

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3)

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原理(3)

第二节法治工作的基本格局(4)

第二章法的概述(9)

节法的概念和特征(9)

第二节法的本质和作用(10)

第三节法的价值(11)

第三章法律要素(13)

节法律规则(13)

第二节法律原则(14)

第四章法的效力与法律关系(15)

节法的效力(15)

第二节法律关系(16)

第三节法律事实(19)

第五章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20)

节法律责任(20)

第二节法律制裁(21)

第六章法的运行(23)

节立法(23)

第二节司法(24)

第三节守法(26)

实战训练(27)

知识结构图(30)

章宪法基本理论(31)

节宪法概述(31)

第二节国体、政体与国家结构形式(34)

第三节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36)

第二章选举制度(41)

节我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41)

第二节选举程序及人大代表的产生、罢免、辞职和补选(43)

第三章国家机构(47)

实战训练(51)

知识结构图(54)

章民法总论(56)

节绪论(56)

第二节民事主体(60)

第三节民事法律行为(65)

第四节代理(69)

第五节诉讼时效(71)

第六节人身权(73)

第二章物权(76)

节物权法原理(76)

第二节占有(77)

第三节物权变动(78)

第四节所有权(80)

第五节共有(83)

第六节用益物权(84)

第七节担保物权(86)

第三章债权(91)

节债的原理(91)

第二节不当得利与无因管理(92)

第四章合同法(95)

节合同原理(95)

第二节要约与承诺(96)

第三节缔约过失责任(98)

第四节合同的成立与生效(99)

第五节合同的履行与保全(101)

第六节合同的变更、转让与终止(103)

第七节违约责任(106)

第八节合同法分则(109)

第五章侵权责任法(115)

 

第六章婚姻继承法(122)

节结婚与婚姻效力(122)

第二节夫妻关系(123)

第三节离婚(124)

第四节继承法原理(127)

第五节继承方式与遗产分配(129)

第七章知识产权法(132)

节著作权与邻接权(132)

第二节商标权(136)

第三节专利权(137)

实战训练(140)

知识结构图(144)

 

章刑法总论(146)

节刑法基本原理(146)

第二节犯罪和犯罪构成(148)

第三节排除犯罪性的行为(153)

第四节犯罪的停止形态(155)

第五节共同犯罪(157)

第六节单位犯罪(160)

第七节罪数(162)

第八节刑种(165)

第九节量刑制度(167)

第十节行刑制度(171)

第十一节时效制度(175)

第二章刑法分则(178)

节危害公共安全罪(178)

第二节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181)

第三节侵犯人身权利罪(185)

第四节侵犯财产罪(189)

第五节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194)

第六节贪污贿赂罪(197)

第七节渎职罪(201)

实战训练(203)

知识结构图(206)

章行政法基本理论(208)

节行政法的概念及基本原则(208)

第二节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210)

第二章公务员法(212)

节公务员概述(212)

第二节职务的取得、履行和丧失(213)

第三章行政行为(220)

节行政行为概述(220)

第二节行政许可(221)

第三节行政处罚(224)

第四节行政强制、行政确认与行政裁决(228)

第五节政府信息公开(230)

第四章行政复议(233)

节行政复议概述(233)

第二节行政复议的程序(236)

第五章国家赔偿(239)

节国家赔偿概述(239)

第二节行政赔偿(240)

第三节司法赔偿(242)

实战训练(245)

知识结构图(248)

章民事诉讼法(249)

第二章刑事诉讼法(258)

第三章行政诉讼法(265)

实战训练(271)

知识结构图(274)

章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反垄断法(275)

节反不正当竞争法(275)

第二节反垄断法(279)

第二章消费者法(281)

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281)

第二节产品质量法(283)

第三节食品安全法(285)

第三章个人所得税法(287)

实战训练(289)

知识结构图(292)

章公司法(293)

第二章合伙企业法(298)

第三章票据法(302)

实战训练(305)

知识结构图(308)

章劳动法与劳动合同法(309)

节劳动法(309)

第二节劳动合同法(312)

第二章老年人权益保障法(316)

第三章反家庭暴力法(320)

第四章慈善法(323)

实战训练(327)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330)


《中公版·2019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zhuan业教材:法律基础知识》是中公教育考试研究院相关老师在深入研究公务员录用考试大纲和历年真题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本书内容丰富,体系严谨。书中包含法律基础知识重要考点,让考生充分把握考试方向,了解考试高频考点,切实提高实战能力。通过本书,我们希望能够切实帮助考生从整体上把握法律基础知识备考要点,并且能够进行系统复习,掌握考点,提升学习效率等。

《中公版·2019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zhuan业教材:法律基础知识》由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诉讼法、社会法、经济法、商法、法理学以及司法制度共十章内容组成,集合了公务员录用考试法律学科的核心考点,各个部分囊括法律学科知识重要考点,高度契合考试,满足考生复习备战需求,助力考生轻松备战2018年公职考试。


法理学
通过分析历年真题可知,本篇主要考查法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以及法律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多同法律谚语相结合进行考查:一是要求考生具备相应的基础理论知识;二是理解法律谚语的含义;三是能够将二者有机结合,综合分析并作出正确选择。
学习目标:
1.了解法理学的基本知识点,对相关内容进行联想记忆,在考试中灵活运用。
2.掌握法学理论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培养职业的法律素质。
3.结合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实践,初步学会运用法学理论来分析法律现象。
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原理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
(一)依法治国的含义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个人意志而改变。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价值意义
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和总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决维护宪法和法律,依法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二)总目标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根本的保证。
(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三)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四)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五)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
党的第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为了实现这个总目标必须坚持的原则的是()。
A.从中国实际出发B.人民民主专政
C.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解析:《中共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这个总目标,必须坚持以下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故本题答案选B。
第二节法治工作的基本格局
一、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
总体价值意义: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要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理念,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要把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贯穿立法全过程,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增强法律法规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
具体方法:
(一)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
1.巩固宪法的高法律效力:坚持依宪治国,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
2.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加强法律法规的立法审查和备案工作,把所有规范性文件纳入备案审查的范围,禁止地方发放带有立法性质的文件。
3.确定国家宪法日(12月4日),建立由人大及人大常委会选举或决定产生的国家工作人员就职时向宪法宣誓的制度。
(二)完善立法体制
1.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重大立法问题向党报告,党向全国人大提出宪法修改的建议,依照法定程序修改宪法。
2.健全以人大为主导的立法体制,加强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和法律工作委员会的立法作用。
3.改进政府的立法制度,完善行政法规、规章的制定程序,保障公众参与,强化政府法制机构的法律起草功能。
4.明确立法权力边界,防止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干预立法,加强法律解释工作。对部门间争议较大的重要立法事项,由决策机关引入第三方评估,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协调决定,不能久拖不决。
(三)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
1.加强人大对立法工作的组织协调作用,健全向下级人大征询立法意见机制,建立基层立法联系点制度,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在立法中的作用,探索第三方起草法律法规草案。
2.健全立法机关和社会公众沟通机制,拓宽公民及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参与立法协商的渠道,完善立法公开及立法意见征询制度,强化立法论证咨询机制。
3.完善法律草案表决程序,对重要条款可以单独表决。
(四)加强重点领域立法
1.加强公民权利领域立法,实现公民权利保障法治化。
2.加强市场经济领域立法,为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3.加强民主政治领域立法,实现社会制度民主的制度化和法治化。
4.加强文化领域立法,为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昌盛提供法治保障。
5.加强保障改进民生和推进社会治理体制立法,推进民生改善和各类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制定社区矫正法。
6.加强国家安全领域立法,推进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法治化。
7.加强保护生态环境领域立法,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强化生产者环保责任,大幅提高违法成本。
8.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的有效衔接,为改革发展提供法律保障,扫清法律障碍。
二、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一)总体价值意义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也在于实施。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创新执法体制,完善执法程序,推进综合执法,严格执法责任、建立权责统一、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
(二)具体方法
1.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
(1)积极履行政府法定职责,推行权力清单制度,行政机关不得法外创设权力。
(2)推进各级政府职权的规范化和法律化,强化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强化省级政府区域统筹职能,强化市县政府的执行职能。
2.健全依法决策机制
(1)完善决策程序,推进政府决策的公开化、民主化、规范化,建立重大决策的合法性审查机制,做到重大决策于法有据。将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未经合法性审查或经审查不合法的,不得提交讨论。
(2)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充分发挥政府法制机构人员和法律专家、律师的法律咨询职能。
(3)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机制和责任倒查机制,强化对政府官员违法失职行为的法律责任追究。
3.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1)推进综合执法,有条件的领域可以推行跨部门执法,精简市县两级执法队伍。
(2)完善市县两级行政执法管理,提高执法和服务水平。
(3)严格实行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严格执行罚缴分离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严禁收费罚没收入同部门利益直接或者变相挂钩。
(4)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紧密配合,信息共享,实现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无缝对接。

……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