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柳如是别传》,原题《钱柳因缘诗释证稿》,是陈寅恪先生留给我们的最后一部著作,也是他酝酿久、写作时间长、篇幅大、体例完备的一部著作。
《柳如是別傳(套装上中下册)》是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全部著述中影响大的一部。远在80年代上海古籍出版社曾经出版该书,却没有再版,读者长时间内只能面对绝版无可奈何。随着一代对文史类读物不乏兴趣的读者的不断成长,自然而然地将这本书作为必读、必买、必典藏的书籍之一。
陈寅恪的名著《柳如是别传》撰于暮年,版于身后。作品虽以传记形式写成,实为一部反映明末士人动态的史诗。以甲申前后天翻地覆的历史为主轴,通过柳如是这位奇特女子的经历,展现柳氏身边钱谦益等士人在严酷的命运面前如何抉择自己的归宿,以其对待国家命运的态度为准,予以表扬或贬斥,以达到“贬斥势利,尊崇气节”的目的。这一巨著,为阐扬中国文化的精义做出了新的贡献。
对于这部著作,曾有种种不同意见。有人认为,以作者这么高的声望却去表彰一个妓女,真是匪夷所思。何况柳氏其人,历史上不乏丑诋她的记载,作者是否想做出奇制胜的翻案文章?
然则本书自初版至今35年,深受读者欢迎。仅三联版的十数年间即印行七次,销售四万多套,是《陈寅恪集》中关注度极高的作品,具有长久不衰的文化魅力。
经典作品常读常新。
《陈寅恪集》十三种十四册,含专著、论文集、书信、诗作、读书札记、讲义、备课笔记及其他杂著,总计约三百五十万字,另附各类图片一百四十余幅,全面呈现了作者平生的著述。《陈寅恪集》是20世纪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文献,受到学术文化界和社会各界的长期关注,2001年1月初版。八年后,2009年第二版(精装本)全集整套上市。此次应广大读者的要求,重装再印第三版,单品种销售。
内容简介
陈寅恪集之一种,分上、中、下三册。以柳如是和钱谦益的姻缘为核心,考察明清之际社会与思想文化之变迁,揭示历史存亡关头的士人心灵和生命形态。作者通过研究“红妆”之身世与著作,藉以揭示当时政治(夷夏)、道德(气节)之真实情况,是作者在“失明膑足”的晚境中,十年辛苦不寻常的心血结晶。
本及欧美,就读于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和美国哈佛大学。1925年受聘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回国任教,兼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抗战期间,先后任教于西南联合大学、香港大学、广西大学和燕京大学。1946年回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南迁广州,为中山大学教授。
陈寅恪是一位对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卓越学者。他在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蒙古史、西域民族史、宗教史、古典文学、敦煌学等诸多领域的精湛研究,均达到很高的境界,具有开拓和奠基的意义。他对中国文化的独特认识和深刻阐述,形成自成一体的“历史文化观”。他以终生的学术实践标举现代学术精神,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精彩书评
★总之,寅恪之研究“红妆”之身世与著作,盖藉此以察出当时政治(夷夏)、道德(气节)之真实情况,盖有深意存焉,绝非消闲、风流之行事……
——吴宓
★我认识、了解得陈寅恪先生,是否可以用这样12个字来概括:儒生思想、诗人气质、史家学术。
——周一良
★《别传》熔史识与情思于一炉,充分表现出义宁之学“史有诗心,诗有史笔”的特色。洋洋80万言,证明陈寅恪先生是在“卧榻沉思”中追寻那种他唯恐失落的民族精神,自觉地承担起华夏文化的托命,决不可与“文儒老病销愁松送日之具”等量齐观。
——蔡鸿生
目录
《柳如是别转·上》
《柳如是别转·中》
《柳如是别转·下》
作者简介
陈寅恪(1890—1969),江西修水人。早年留学日本及欧美,就读于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和美国哈佛大学。1925年受聘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回国任教,兼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抗战期间,先后任教于西南联合大学、香港大学、广西大学和燕京大学。1946年回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南迁广州,为中山大学教授。
陈寅恪是一位对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卓越学者。他在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蒙古史、西域民族史、宗教史、古典文学、敦煌学等诸多领域的精湛研究,均达到很高的境界,具有开拓和奠基的意义。他对中国文化的独特认识和深刻阐述,形成自成一体的“历史文化观”。他以终生的学术实践标举现代学术精神,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我一直认为,一部好的历史著作,不应仅仅是枯燥的史实堆砌,更应能触动读者的心灵,引发深入的思考。陈寅恪先生的《柳如是别传》,恰恰做到了这一点。我并非历史专业的科班出身,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和深刻见解,却深深地吸引了我。它让我看到了一个鲜活的柳如是,一个在乱世中不失风骨的女性,而不仅仅是一个符号。陈寅恪先生的笔触,细腻而又不失力度,他不仅仅描写了柳如是的个人经历,更将其置于广阔的历史背景之下,展现了那个时代政治的动荡、文化的繁荣与衰落,以及士大夫阶层的挣扎与无奈。我尤其赞赏先生在书中对“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阐释,这并非简单的口号,而是通过对历史人物命运的细致描摹,得以深刻体现。读这本书,我仿佛能听到那个时代的回响,感受到那些人物的悲欢离合,也对历史的进程有了更宏观的认识。
评分我一直对明清时期的历史人物和文化思潮颇感兴趣,而陈寅恪先生的《柳如是别传》这本书,在我看来,更是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去窥探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翻阅这本书,仿佛穿越了时空的界限,亲身经历了一段跌宕起伏的人生。陈寅恪先生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独特的洞察力,将柳如是这位传奇女性的生平事迹娓娓道来,不仅仅是简单的传记,更是一幅展现晚明社会风貌、政治格局、文人士大夫群体生活状态的宏大画卷。书中的字里行间,流淌着那个时代文人的风骨与无奈,也折射出社会变迁的动荡与不安。我尤其欣赏陈寅恪先生的写作风格,那种严谨的考证、细腻的描绘,以及对历史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剖析,都让我为之折服。读这本书,不仅仅是在了解一位女性,更是在理解一个时代,理解那个时代下,知识分子所面临的困境与选择。它让我对“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也让我对历史的厚重感和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本书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思想的启迪,一种对历史和人生的全新思考。
评分在我看来,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不仅仅是记录过去,更是要启发未来。陈寅恪先生的《柳如是别传》,无疑就是这样一部著作。我一直对那个时代的文人命运和女性地位有着好奇,而这本书,则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陈寅恪先生以其超凡的学识和独到的视角,将柳如是的生平事迹与整个明清交替时期的历史进程紧密结合,勾勒出一幅幅生动而深刻的画面。我尤其欣赏先生在书中对历史细节的挖掘和解读,以及由此展现出的对历史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把握。读这本书,我不仅仅是在了解柳如是,更是在理解那个时代的政治风云、文化变迁,以及士大夫阶层的复杂处境。先生在书中反复强调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更是让我体会到了历史人物在逆境中依然坚守的精神追求。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一种思想上的洗礼,更是一种对历史和人生的深度探索。
评分第一次拿到这套《柳如是别传》精装典藏版,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精美的装帧所吸引。打开书页,扑面而来的便是陈寅恪先生那引人入胜的文字。这并非我第一次接触陈寅恪先生的作品,但《柳如是别传》无疑是他学术成就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对一位名妓的生平记录,它更像是一部融汇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史于一体的百科全书。陈寅恪先生通过柳如是这条线索,抽丝剥茧地揭示了明末清初那个复杂多变的时代背景。我尤其惊叹于先生对于史料的驾驭能力,他对各种文献的梳理、考证,以及由此得出的精辟见解,都展现了他非凡的史学功底。读这本书,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意。它让我看到了一个女性如何在时代洪流中挣扎求生,如何在男性主导的社会中展现出非凡的智慧和勇气。这本书也让我更加理解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与历史人物的境遇和选择息息相关。
评分作为一个对传统文化和历史人物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对陈寅恪先生的学术造诣深感敬佩。而《柳如是别传》,作为他晚年最重要的学术著作之一,更是我一直以来想要深入研读的作品。这套书的出版,让我有机会近距离地接触到先生的智慧结晶。翻阅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明末清初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与柳如是一起经历了人生的起伏。陈寅恪先生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严谨的考证,将柳如是的传奇一生展现在我们面前,这不仅仅是一个女性的传记,更是一部反映那个时代社会风貌、文人心态的百科全书。书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先生的心血,每一个论断,都建立在扎实的史料之上。它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复杂性,也让我对“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种精神并非凭空而生,而是与历史人物的境遇和选择紧密相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