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技术 预测未来30年的全球突破性技术 中信出版社

超级技术 预测未来30年的全球突破性技术 中信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梅琳达·盖茨,丹尼尔·富兰克林 著,黄强 译
图书标签:
  • 科技趋势
  • 未来科技
  • 技术预测
  • 创新
  • 人工智能
  • 生物科技
  • 能源科技
  • 前沿科技
  • 科技发展
  • 中信出版社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信出版社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83249
商品编码:20407487401
品牌:中信出版(Citic Press)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30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未来简史》没有说清楚的问题。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等科技大咖,预测未来30年的全球突破性技术:脑机接口、测序、机器学习、量子计算、智能制造…… 2050年,技术将如何改变我们的世界?谷歌、苹果、、脸谱网正在哪些领域布局?


《超级技术》是未来社会的预言书。

任何人都无法准确地告诉你,2050年将会涌现哪些改变世界的黑科技;就像30年前,没人可以预测到今天的苹果、*、脸谱网和谷歌。虽然预测未来十分困难,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正在发生的趋势,有依据地发现未来技术的蛛丝马迹,并预测其大规模商业化的潜力,以及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的重大影响。

未来已经到来,只是还分布不均。本书提出了勾勒未来科技图景的三大工具:从过去,从现在,从科幻故事中构建未来世界。

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把自己的大脑接入互联网,替换身体中损坏的“零件”,食用实验室里培育的奶制品。如果足够幸运,我们将生活在一个生产力更高、能源更丰富,并且更加平等的社会里。


序 邂逅超级技术 // V

第一部分 基础

第 1 章 预测未来的水晶球 // 003

如果要窥探技术的未来, 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过去、现在, 以及科幻小说中的未来世界。

历史之镜 // 004

明天重复今天 // 005

从科幻小说中发现未来 // 007

实战 // 009

未来在加速前进? // 015

第 2 章 未来技术的物理基石 // 017

基础物理的进步为其与技术的关系开创了一个质变的新局面。 牢固的基础能够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机会和挑战。光明的前途就在前面,也潜伏着危险。

从神秘到精通 // 018

世界系统化 // 022

臆想之事 // 031

机遇 // 032

第 3 章 生物技术的潜能 // 041

从制药到生产,生物技术将为个人、企业和经济打开一扇充满无限可能的大门。

把互联网接入自己的大脑 // 044

当软件遇上湿件 // 046

生物技术繁荣的基础 // 047

生物工程的未来 // 050

从磁盘到 DNA // 053

牛奶工厂和生物经济 // 054

你好! 机器牛 // 056

第 4 章 超越摩尔定律 // 058

微处理器性能的巨大进步使得计算革命成为可能。未来, 革命还将以其他方式继续下去。

强弩之末 // 059

3D芯片和量子计算 // 062

消逝的计算机 // 065

摩尔定律的终结 // 067

第 5 章 技术发展史:凡是过去,皆为序章 // 069

要想了解未来 30 年事情将如何变化, 可以参考过去 30年各种技术浪潮是如何形成的。

第一波浪潮: IBM和七个小矮人 // 070

第二波浪潮的赢家: 微软和甲骨文 // 072

一浪快过一浪: 第三波和第四波浪潮 // 073

技术浪潮与风险投资家 // 074

第五波和第六波:大数据和物联网 // 076

第七波到来: 人工智能浪潮 // 076

浪潮退去之后 // 081

第 6 章 创新大辩论 // 084

关于在未来技术是否能像过去一样给发展和生产力带来飞跃引起了激烈的争辩。

令人悲观的数据和统计的假象 // 086

被低估的指数效应 // 088

技术充分发挥潜力的滞后效应 // 090

技术变革带来的麻烦 // 093

更加不平等的未来 // 096

第二部分  各个行业的超级技术

第 7 章 欢迎来到 2050 年的农场 // 101

一个拥有 100 亿人口的星球如何养活自己。

农业革命 // 104

都市中的田园 // 107

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 // 109

第 8 章 医疗保健和病人的权利 // 111

医学的快速进步将同时让人类和社会受益匪浅。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 // 112

个性化医疗和“组学” 的时代 // 116

分子影像 // 119

超伦理问题 // 119

超级技术 MEGATECH

第 9 章 能源技术:再生能源的崛起 // 121

由于太阳能和风能发电, 以及储电技术的进步, 能源的消费模式即将迎来剧变。

阳光普照 // 123

风中摇曳 // 126

人民的力量 // 128

加州之梦 // 129

路漫漫 // 131

煤炭工人的烦恼 // 134

变革的时代 // 135

第 10 章 制造业的新材料 // 138

新材料与新技术的结合将同时改变可以生产什么以及怎么生产。

“编织” 汽车 // 138

黑色艺术品 // 140

回收利用 // 147

制造业回流 // 148

第 11 章 技术改革战争:巫术和非对称 // 151

西方国家将从武器和信息技术的巨大进步中受益匪浅,但这也为敌人留下了可以利用的新漏洞。

创造性破坏 // 153

火与硫黄, 精确制导武器 // 156

思想之战 // 160

上九天揽月 // 163

已知的未知 // 165

第 12 章 个人技术 // 167

随着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之间的关联越来越紧密, 数字技术将进一步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 很有可能渗透到我们的身体里面。

虚拟现实 // 168

增强现实的世界 // 171

为什么这次与众不同 // 173

技术最终植入人的身体 // 175

无处可藏 // 177

第三部分?6?9 超级技术与社会

第 13 章 人工智能的伦理 // 185

虽然怪物机器统治人类的威胁目前还是杞人忧天,人类滥用机器的风险却是真实存在的。

为人工智能设定边界 // 188

“信息圈” 里的婚姻 // 191

小心人类 // 194

第 14 章 数据驱动的世界 // 197

大规模的、 创新的、 无处不在的数据应用将使得很多事情变得更容易、 更便宜、 更丰富。

自我疗愈 // 199

数据与教育 // 201

取代律师 // 203

就业的末日? // 206

因果倒置 // 208

数据, 无处不在 // 209

第 15 章 掌握自己的命运 // 211

如果这个世界上的每位女性都有一部智能手机, 那将彻底改变她们的生活。

并不难实现 // 214

第 16 章 超级技术和超级不平等 // 215

技术带来了很多的不平等, 但是它在很大程度上也能解决不平等。

分界与学校 // 217

可汗学院 // 220

免费教育 // 222

数据革命 // 225

技术与政治家 // 226

第 17 章 工作岗位和机器的崛起 // 229

技术正在挑起一系列关于未来工作的问题,但有一点是明确的: 任何机构成功的关键是具有适应性。

机器能解放我们的大脑吗 // 230

机器能否决定一切 // 232

机器能否让权力扁平化 // 233

第 18 章 短篇故事:探视时间 // 238

这是 2050 年,技术带来了身心方面的各种问题。

第 19 章 短篇故事:恒河水 // 249

2050 年,是各种星际探险和科研活动的时代。

第 20 章 史海钩沉:工业革命的教训 // 265

为了评估本书对于技术未来的看法是否合理,我们可以看看过去的一些关键事件。

自我意识? // 268

蒸汽动力 // 271

意外的后果 // 275

对策 // 276

致 谢 // 281


梅琳达·盖茨(Melinda Gates)

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联合创始人、联合主席。

丹尼尔·富兰克林(Daniel Franklin)

《经济学人》执行主编。1983加入《经济学人》,以前主要撰写关于苏联以及东欧的文章,后来担任华盛顿分社社长。他还是《大转变:2050年的世界》(Megachange)一书的合编者。

译者简介:

黄强

本科毕业于中山大学计算机系,研究生毕业于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目前任职于中国农业银行某境外机构,高级工程师、金融风险管理师(FRM),曾多次获得人民银行科技进步奖。

引力波为我们在宇宙中打开了一扇新窗户,能够让我们探索宇宙中被隐藏的时空以及各种狂暴事件。为了发挥其全部的潜力,我们需要在太空中部署数百万公里的精密仪器阵列。

弗朗克·韦尔切克 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技术本身并不会带来性别平等。但是,通过帮助女性建立以前她们不曾有过的联系,智能手机一定能够改变这个世界。

梅琳达·盖茨 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联合创始人、联合主席

当人工智能在数据分析、决策等方面变得更加复杂时,当机器人能够胜任日常工作时,当机器学习为专业能力*好、技术*好的工人的工作带来革命时,所有的岗位、人才和专业都将岌岌可危。

琳达·格拉顿 伦敦商学院管理实践学教授

如果要窥探技术的未来,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过去、现在,以及科幻小说中的未来世界。

汤姆·斯丹迪奇 《经济学人》 杂志副主编

大数据不会把天堂带到地球上来,人工智能也不会让我们长生不老。狮子不会躺在羔羊旁边, 我们也不会把冲锋枪换成自拍杆。但是几乎所有的事物都将被数据优化,世界能够变得更美好。

肯尼思·库克耶 畅销书《大数据时代》作者


序 邂逅超级技术

本书旨在从较长的时间维度来思考技术的发展。我们把目光锁定在2050年,是为了找到这段时间内有可能改变世界的基本动力。本系列书的前一本——《大转变:2050年的世界》(Megachange: The World in 2050)于2012年出版,对全球的人口、宗教、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进行了预测。本书仅关注一点——技术,但是超级技术的范围很广泛,几乎会给所有一切带来影响。

显然,我们无法肯定2050年的技术将会是什么样,就像30年前,没人可以预测到今天的苹果、*、脸谱网和谷歌,但进行有根据的预测还是很有趣、很有意义的。本书汇集了各个领域的专家的观点,囊括了科学家、企业家、学者、科幻作家以及《经济学人》杂志的记者等,大家对于未来几十年技术将怎样演变和影响我们做出了预测。

工具和平台

本书从基础开始,第一部分的前六章,讨论了未来技术的一些基本问题,以及技术变革的驱动力和限制。我们应如何着手研究未来的发展?科学,特别是物理学和生物学将取得哪些进展?技术的发展将会遇到哪些瓶颈?投资者如何看待新技术,目前他们正把资金投到哪些领域?技术的变革是否会像大家预测的那样迅猛,抑或逊色于20世纪的技术革命?

为了更好地预测未来的技术,最好是找到相关工具。汤姆·斯丹迪奇(Tom Standage)为我们提供了一些这样的工具,他建议我们到过去的发展模式、现有的“边界案例”,以及科幻作家的“想象中的未来”里寻找线索。然后,他把这些工具在四个很有前景的领域进行测试:虚拟现实、自动驾驶、私人太空旅行以及基因工程。这些案例表明我们将迎来一个技术的孕育期(两位科幻作家称这个即将到来的变革时代为“加速带”),这将与17世纪中期的科学革命遥相呼应。

科学领域的进步让“加速带”看起来是可行的。弗朗克·韦尔切克(Frank Wilczek)在其对基础物理学的精湛概述(很多读者会觉得相见恨晚,如果大学里面有如此清晰的解释就好了)中,给出了一个惊人的论断:

今天我们有准确的、完整的公式来为核物理、材料科学、化学以及所有合理形式的工程提供基础。

因此,计算可以越来越多地取代技术开发中的实验,从而实现更快的进步。这让我们“有更多的机会为人类服务”,同时“为我们取得更高水平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带来了令人振奋的前景”。但是,它也为我们呈现了一些可怕的错误(或“失败模式”),其中最令人担忧的三种是:核战争、生态崩溃,以及人工智能战争。

如果说物理学已经成熟到可以进行创新,那么生物学就是刚刚升起的太阳。罗伯特·卡尔森(Robert Carlson)预测,到2050年之前的几十年中,我们将会研究生命科学中各个部分和各个系统是如何协调工作的。在未来一段时间可能会出现的一些技术,包括人的大脑连接互联网、身体各个部件以旧换新,都可能带来伦理方面的问题。同时,整个行业(从食物到制药)都将因为生物工程而转变,因为它将成为一个“制造任何我们在大自然中看到的物体”的平台,以及其他更多的可能。

生物技术巨大潜力的背后是DNA(脱氧核糖核酸)测序能力的“超指数”增长。十年前,《经济学人》把这种效率的飙升称为“卡尔森曲线”(Carlson’s curve),类似于芯片行业驱动数字技术发展的、大家熟知的“摩尔定律”。其实,摩尔定律的效用正在消失。这是否意味着对于计算能力的巨大需求(本书中提及的很多有趣的事情都需要运用计算能力)将来会受制于物理极限呢?在蒂姆·克罗斯(Tim Cross)看来,答案很简单:也许不会。其他技术将弥补摩尔定律的失效。没有摩尔定律这个“主节拍器”,进步可能不会那么规律和可预测,但是结合3D芯片、量子计算以及云计算,计算革命将继续下去。

根据近几十年的经验来看,信息技术总是以技术“浪潮”的形式出现。从20世纪50年代起,大概经历了六波这样的浪潮,从早期的大型主机到现在的智能设备以及物联网。在每一波浪潮中,都会涌现一堆公司,但只有很少的公司能够顺利到达岸边。每一波浪潮都会吸取上一波浪潮的力量,长江后浪推前浪。硅谷的投资者已经站上了最新的第七波浪潮,目前还处于形成阶段:人工智能。早期的风险投资家在2010年左右就开始投资人工智能,目前,有数十亿美元正砸向人工智能软件工具和应用公司。安·温布莱德(Ann Winblad)认为“第七波浪潮中,一个快速的、良性的、互相竞争的创新循环为第七波浪潮的形成带来了无形的动力”,我们将在未来几十年内感受到这种力量。

人工智能以及其他新技术的影响到底会有多大呢?包括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戈登(Robert Gordon)在内的一些人认为,数字革命虽然影响深刻,但是与19世纪下半叶伟大的工业革命相比,它带来的潜在变革还是相对有限的。电力、汽车、室内下水管道和现代医学推动了生产力一个多世纪的快速增长,尽管今天互联网、智能手机、移动应用以及机器人的应用很广泛,生产力及其收入增长速度却让人失望。这些技术增加的只是社会的不平等和愤怒,但是正如赖恩·埃文特(Ryan Avent)阐述的那样,对于未来几十年,我们还是有充足的理由更加乐观些。学会如何充分利用新技术需要一定的时间,对于当时的电气化也是如此(事实上,到目前为止,信息技术时代的劳动生产率增长模式与电气化时代基本一致)。与以前技术驱动的经济增长相比,未来的进步将以现在很难想象的方式出现。这并不是说未来的快速变革会很容易应对。相反,它会很困难并且带有破坏性,本书后面的章节将更深入地分析这个问题。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另一本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与您提供的书名无关: --- 图书名称: 迷雾中的灯塔: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适应的未来图景 作者: (此处留空,模拟真实图书信息,或可填写虚构作者名,如:艾莉森·雷诺兹) 出版社: (此处留空,模拟真实图书信息,如:蓝星文化) 正文简介: 我们正站在一个历史的十字路口。气候变化不再是一个遥远的预警,而是已然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从不断升高的海平面到愈发极端的天气模式,从生物多样性的锐减到全球粮食安全面临的严峻挑战,《迷雾中的灯塔: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适应的未来图景》提供了一份对我们这个时代最紧迫危机的深度剖析和前瞻性思考。 本书并非仅仅罗列数据和描绘灾难。作者以深厚的跨学科知识背景,将气候科学的严谨性、社会经济学的洞察力与地缘政治的复杂性融为一炉,构建了一个全面、立体的气候危机叙事框架。全书共分为五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引导读者穿越气候变暖的迷雾,探寻可持续的生存之道。 第一部分:地球系统的失衡——科学的清晰呼唤 本部分深入浅出地阐释了气候变化背后的核心科学机制。它详细梳理了温室气体效应的百年历史,剖析了冰芯数据、古气候记录所揭示的地球系统对扰动的敏感性。不同于常见的科普读物,本书特别关注了“气候临界点”(Tipping Points)理论,如亚马逊雨林生态系统的潜在崩溃、西南极冰盖的不可逆融化,以及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MOC)减弱的连锁反应。作者强调,理解这些非线性反馈机制,是制定有效减缓策略的前提。此外,书中对“碳预算”进行了细致的解读,清晰说明了实现《巴黎协定》目标所剩无虚的“碳空间”,以及其对各国未来能源政策的约束力。 第二部分:冲击波的蔓延——社会经济与人类安全 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多维度的。第二部分将焦点从大气层转移到人类社会,探讨气候冲击如何转化为现实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动荡。书中详尽分析了气候移民潮的驱动因素,预测了因水资源短缺和农业歉收而加剧的区域性冲突风险。一个引人深思的章节专门探讨了“气候正义”议题,对比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责任与能力上的巨大鸿沟,以及这种不平衡如何反噬全球合作的努力。同时,本书也审视了保险业、金融市场在重新评估气候风险时的困境与转型,为理解未来全球经济的脆弱性提供了新的视角。 第三部分:适应的艺术与挑战——构建韧性社会 如果说减缓(Mitigation)是争取时间,那么适应(Adaptation)就是我们必须立即采取的行动。本部分是全书最具操作性的部分。作者考察了全球范围内成功的适应案例,从荷兰利用“软工程”与自然系统共生的海防策略,到新加坡在城市热岛效应治理上的创新,再到非洲萨赫勒地区社区如何恢复传统旱作技术以应对降水模式的改变。书中深入探讨了“基于生态系统的适应”(EbA)的潜力,并批判性地评估了“硬性基础设施”(如海堤、水坝)在面对不断加速的气候变化时的局限性。核心观点在于,适应需要与发展规划深度融合,成为一种持续的、动态的社会治理能力。 第四部分:技术与伦理的十字路口——干预地球的边界 随着传统减排速度的滞后,地球工程(Geoengineering)的概念日益浮出水面,引发了激烈的伦理和政治辩论。本书公正地梳理了太阳辐射管理(SRM)和碳去除技术(CDR)的科学原理、潜在益处和巨大风险。作者并未简单地鼓吹或谴责这些技术,而是侧重于分析其潜在的“反作用力”和治理困境——谁来决定何时启动或停止地球的“空调”?这些技术可能带来的地缘政治武器化风险,以及在尚未达成全球共识的情况下,单方面实施干预可能引发的灾难性后果。它迫使读者思考,人类是否有权也拥有智慧去管理整个星球的气候系统。 第五部分:重塑未来——全球治理与个体责任 最终,本书将目光投向未来几十年的人类集体行动。《迷雾中的灯塔》强调,气候危机的解决,本质上是一场社会、政治和文化系统的重构。本部分分析了当前全球气候治理机制的有效性与不足,并探讨了地方政府、私营部门、公民社会在加速转型中的关键角色。作者呼吁超越狭隘的国家利益,构建一个以长期生存和代际公平为核心的新型全球契约。从个人选择的“小变革”,到技术创新的“大飞跃”,再到政治决断的“关键一步”,本书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行动框架,旨在激励读者从被动的担忧者,转变为积极的塑造者。 《迷雾中的灯塔》是一部兼具学术深度和现实紧迫感的杰作。它不仅是气候科学的指南,更是对人类智慧、韧性与未来责任感的深刻叩问。它告诉我们,尽管挑战巨大,但通往可持续未来的路径并非完全被迷雾笼罩,总有一座灯塔指引着前行的方向。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是个对未来趋势特别敏感的人,喜欢未雨绸缪,而《超级技术》恰恰满足了我这种需求。作者的分析非常透彻,他不仅指出了哪些技术会在未来30年扮演关键角色,更重要的是,他深入挖掘了这些技术背后的驱动力,以及它们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比如,书中对“通用人工智能”(AGI)的阐述,让我认识到这不仅仅是AI的升级,而是一种可能催生出全新文明形态的颠覆。他详细分析了AGI在科学发现、艺术创作、甚至是人类意识探索方面的潜力,让我对接下来的科技浪潮充满了敬畏和好奇。同时,作者也并没有回避技术发展可能带来的挑战,比如伦理困境、社会不平等加剧等问题,并对此提出了建设性的思考。这种既有前瞻性又不失审慎的态度,让我觉得这本书的观点非常客观且具有参考价值。我迫不及待地想将书中的一些观点分享给我的朋友们,和他们一起探讨未来的可能性。

评分

这本书真的让我大开眼界,对未来科技的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一直对科技进步充满好奇,但很多时候只是零散地接收各种信息,缺乏一个系统的梳理。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世界的大门。作者以宏大的视角,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未来30年可能发生的颠覆性技术革命,从人工智能的无限可能,到生物技术的深刻变革,再到新能源的绿色浪潮,以及太空探索的壮丽图景,每一个篇章都充满了令人兴奋的想象和严谨的逻辑。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人工智能的部分,它不仅仅是关于算法和算力,更是对人类思维方式、社会结构甚至生命本身的重新定义。书中对AI在医疗、教育、交通等各个领域的潜在应用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智能、高效、便捷的未来。而生物技术的发展,更是触及到了生命的本质,基因编辑、再生医学等概念,虽然听起来有些科幻,但书中通过大量的研究和案例,展现了其巨大的潜力和现实意义。阅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能够积极地去思考和感知科技的脉搏,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期待和信心。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远超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科技的科普读物,更是一本关于思考未来、理解世界的深度之作。作者以一种近乎预言家的姿态,描绘了未来30年技术变革的壮丽图景。我特别喜欢他对于“数字孪生”和“元宇宙”的解读,这不仅仅是虚拟世界的概念,更是现实世界与数字世界融合的必然趋势。书中对这些技术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模式,甚至人际交往方式进行了生动的描绘,让我对未来的数字化生存充满了期待。而对太空探索的展望,更是激发了我内心深处的浪漫情怀。书中关于“太空采矿”和“星际殖民”的设想,虽然听起来遥远,但作者通过严谨的科学论证,让我看到了人类向宇宙进发的必然性。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能够将如此宏大而复杂的技术议题,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我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脑子里充满了各种关于科技和社会未来的图景,感觉就像经历了一场思想的洗礼。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技术名词,而是将这些复杂的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探讨它们可能带来的深远影响。例如,在讨论清洁能源时,他不仅仅强调了技术本身的突破,更深入地分析了能源转型对全球经济格局、地缘政治以及环境保护的深层影响。书中关于“碳中和”和“可持续发展”的讨论,让我深刻认识到技术进步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人类的生存环境息息相关。另外,作者在探讨量子计算和新材料时,展现了惊人的洞察力,他描绘了这些技术如何能够彻底改变信息处理、科学研究乃至制造业的运作方式。最让我震撼的是,他将这些前沿技术置于一个宏观的时间轴上,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科技演进的逻辑和方向。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提供了关于未来科技的预测,更激发了我对人类自身发展和社会责任的深刻反思。

评分

坦白说,我带着一点点怀疑的态度开始阅读这本书的,毕竟“预测未来”这四个字总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些空泛的概念。但《超级技术》用它的实力证明了我的顾虑是多余的。作者的论证过程严谨而扎实,他并非天马行空地臆测,而是基于当前的技术发展趋势,结合科学研究和专家观点,进行逻辑推理和大胆设想。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关于“生物计算”和“脑机接口”的章节,这些技术听起来非常前卫,甚至有些令人不安,但作者通过详实的资料和深入的分析,让我看到了它们在解决重大疾病、增强人类能力方面的巨大潜力。他对于这些技术可能带来的伦理和社会挑战也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展现了他作为一个科技观察者应有的担当和智慧。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未来30年的技术发展有了清晰的认知,更对人类自身的创造力和适应力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是一次绝佳的思维拓展体验,强烈推荐给每一个对未来充满好奇的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