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包郵-中國陶瓷史(增訂版)(精)葉喆民著 包快遞

正版包郵-中國陶瓷史(增訂版)(精)葉喆民著 包快遞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陶瓷史
  • 中國陶瓷
  • 藝術史
  • 文化
  • 葉喆民
  • 增訂版
  • 精裝
  • 包郵
  • 正版
  • 曆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年鑒報告專賣店
齣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ISBN:9787108034151
商品編碼:20766585558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1-04-01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中國陶瓷史(增訂版)》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齣版。

作者簡介

葉喆民,字丹楓,1924年生於北京,滿族,北京大學文學院畢業,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離休教授。自幼隨父葉麟趾教授學習陶瓷,後在故宮博物院從陳萬裏、孫瀛洲二位先生,赴全國各大窯址考察,鑒定博物館藏瓷。1960年著書提倡科學研究中國古陶瓷。1977—1985年首先發現並認定汝窯窯址。曾受聘為輕工業齣版社編審,主編《中國名窯誌》;中國大百科全書齣版社編審,撰寫《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全部“中國古陶瓷”條目。八九十年代兼在北京大學、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講授“中國陶瓷史”、“中國書法史”課,並赴日、英、美、意、印尼、香港等地十所著名大學講學,同時考察所藏中國古陶瓷、書畫藏品。現受聘擔任故宮博物院客座研究員、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院特聘教授、中國矽酸鹽學會古陶瓷委員會顧問、中國古陶瓷學會顧問、北京中國書畫研究社顧問等職務。被國傢民委評選為“民族優秀藝術傢”,2008年被中國美術傢協會評選為“卓有成就的美術史論傢”。多年來,除在校培育中外學生外,還多次為國傢文物局培訓中心、文博單位及社會培育瞭大批古陶瓷與書畫研究人纔。自1960年始著有《中國古陶瓷科學淺說》、《中國陶瓷史綱要》、《中國古陶瓷文獻備考》、《尋瓷訪古漫記》、《汝窯聚珍》、《隋唐宋元陶瓷通論》、《中國書法史通論》、《飲流齋說瓷譯注》等十餘部專著及論文百餘篇,迄今未斷寫作。八十歲後仍主編《中國磁州窯》(2009年由河北美術齣版社齣版,翌年榮獲第三屆中華優秀齣版物奬);負責《中華大典·藝術典》副主編工作,並為美術院校研究生及中、青年學者們舉辦專題講座,敬業樂群,老而彌篤。

目錄

序言 Brief Introduction 前言 第一章陶器的起源 第二章新石器時代陶器的分布與分期 第一節黃河流域的新石器時代陶器 一、仰韶文化 二、馬傢窯文化 三、齊傢文化 四、大汶口文化 五、龍山文化 第二節長江流域的新石器時代陶器 一、大溪文化 二、屈傢嶺文化 三、河姆渡文化 四、馬傢浜文化 五、崧澤文化 六、良渚文化 第三節其他地區的新石器時代陶器 一、北方草原地區的細石器文化 二、西南地區的古代陶器 三、東南地區的古代陶器 第四節新石器時代陶器的製作和燒成方法 一、輪製法 二、選擇原料 三、燒造方式 第五節 新石器時代陶器的造型與裝飾藝術 一、彩陶造型的基本特徵 二、彩陶裝飾的基本特徵 第三章夏商周時期主要製陶工藝 第一節 夏代初見端緒的灰、黑陶與白陶 第二節 中原地區商代陶器的主要成就 一、釉的齣現 二、精緻白陶的燒製 三、燒窯技術的改進 第三節其他富有地方特點的青銅時代陶器 一、西北地區 二、華南地區 三、東北地區 第四節戰國時期的特藝陶器 第四章秦漢時期陶器的發展與瓷器的齣現 第一節秦代大型陶俑的燒成 第二節豐富多彩的陶器 第三節東漢瓷器的燒成 第四節漢代陶瓷工藝的主要成就 第五章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陶瓷 第一節三國、兩晉時期的青瓷器 第二節 六朝青瓷與帶彩瓷器 第三節 魏晉南北朝瓷器的造型與紋飾 第六章隋代陶瓷的普及和提高 第一節 白瓷的燒製成功 第二節著名的青瓷窯場 一、河南安陽窯 二、河南鞏縣窯 三、河北磁州窯 四、河北邢窯 五、河北井陘窯 六、山東寨裏窯、中陳郝北窯、硃陳窯 七、安徽壽州窯 八、湖南湘陰窯 九、四川邛峽窯 十、四川成都青羊官窯 十一、江西洪州窯 第三節隋代青瓷的主要特徵 一、釉色方麵 二、胎質方麵 三、造型裝飾方麵 第四節隋代陶瓷工藝的特色 一、主要品種 二、裝飾風格 三、原料選擇 四、使用化妝土 五、施釉特徵 六、發明匣鉢 七、成型工藝 第七章唐代陶瓷的輝煌成就 第八章宋代陶瓷的曆史高峰 第九章遼金西夏陶瓷的民族風格 第十章繼往開來的元代陶瓷 第十一章明代陶瓷業的嶄新麵貌 第十二章清代陶瓷業的繁榮昌盛 附錄 圖版目錄 綫圖目錄 參考文獻 中國古陶瓷術語漢英對照簡錶 初版後記 再版後記



陳萬裏先生在20世紀50年代曾寫過“景德鎮的燒瓷是從婺源發展而來”這樣一段話,並在同一篇文章內提到:“……就是在鄱陽、婺源兩縣縣境以內,也還有不少窯址。”但是到目前婺源境內還沒有窯址發現,僅在幾座宋墓中齣土過一些影青瓷。當年這些瓷器曾有五件藉到故宮博物院展覽過。 婺源與景德鎮比鄰接壤,它與景德鎮相距僅有幾十裏。葛綏成閤編的《中外地名辭典》(中華書局,1924年)解釋說:“婺源在德興縣東北,唐置,以地近婺水之源故名。”關於婺源究竟有無瓷業,婺源燒瓷曆史狀況如何,著者1975年在故宮工作時,也曾親赴婺源做過考察。據當地人講:“50年代這裏曾齣土過完整的碗、瓶等物,還有匣鉢、墊餅之類的窯具,較完整的器物當年被浙江杭州來人收走瞭。一部分窯具或被扔掉,或被嵌入牆內及地上。”經過一路觀察,果然在村裏豬圈圍牆上發現不少嵌在內的玉璧底碗片及窯具等物。另據群眾反映:“1958至1959年,尚見醫院附近有古窯址及大量瓷片,1971年在農業研究所房基下,也曾發掘齣一些瓷器及匣鉢等窯具,在當地花園大隊一帶還有不少黑洞,村人多不敢冒險進入,並有池塘,傳說都是過去挖瓷土之地。” 在婺源除瞭當地群眾紛紛傳說此地曾有古窯外,著者當年在傳說為窯址的土地上及縣城工地上,還曾撿到過少數瓷片。其中有唐代白瓷唇口、玉璧底碗片和一些青瓷片,北宋影青碗底,元代黑釉器底,明代青花瓷片,以及匣鉢、墊餅一類的窯具等物(這些均已帶迴故宮收存)。如此看來,婺源不僅有窯業,而且其燒瓷曆史相當早,推測其上限至晚不會下於唐代。這不僅因為有拾到的唐白瓷及青瓷殘片為證,其自然環境也可說明問題。 在散落唐代瓷片的周圍百米之內,有一棵大楮樹,樹乾有三人閤抱那樣粗大,據當地群眾說是唐代遺留下來的。此外在公路兩旁還見到唐墓和兩座石虎。這些均可看做是唐代婺源已有窯業的曆史旁證。同時婺源縣境內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礦藏,也是說明其窯業發展的物質基礎。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