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陶瓷史(增訂版)》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齣版。
葉喆民,字丹楓,1924年生於北京,滿族,北京大學文學院畢業,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離休教授。自幼隨父葉麟趾教授學習陶瓷,後在故宮博物院從陳萬裏、孫瀛洲二位先生,赴全國各大窯址考察,鑒定博物館藏瓷。1960年著書提倡科學研究中國古陶瓷。1977—1985年首先發現並認定汝窯窯址。曾受聘為輕工業齣版社編審,主編《中國名窯誌》;中國大百科全書齣版社編審,撰寫《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全部“中國古陶瓷”條目。八九十年代兼在北京大學、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講授“中國陶瓷史”、“中國書法史”課,並赴日、英、美、意、印尼、香港等地十所著名大學講學,同時考察所藏中國古陶瓷、書畫藏品。現受聘擔任故宮博物院客座研究員、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院特聘教授、中國矽酸鹽學會古陶瓷委員會顧問、中國古陶瓷學會顧問、北京中國書畫研究社顧問等職務。被國傢民委評選為“民族優秀藝術傢”,2008年被中國美術傢協會評選為“卓有成就的美術史論傢”。多年來,除在校培育中外學生外,還多次為國傢文物局培訓中心、文博單位及社會培育瞭大批古陶瓷與書畫研究人纔。自1960年始著有《中國古陶瓷科學淺說》、《中國陶瓷史綱要》、《中國古陶瓷文獻備考》、《尋瓷訪古漫記》、《汝窯聚珍》、《隋唐宋元陶瓷通論》、《中國書法史通論》、《飲流齋說瓷譯注》等十餘部專著及論文百餘篇,迄今未斷寫作。八十歲後仍主編《中國磁州窯》(2009年由河北美術齣版社齣版,翌年榮獲第三屆中華優秀齣版物奬);負責《中華大典·藝術典》副主編工作,並為美術院校研究生及中、青年學者們舉辦專題講座,敬業樂群,老而彌篤。
這是一本讓我感到“震撼”的書。我之前一直覺得,曆史,尤其中國曆史,總是在講述帝王將相的功過是非,或者是那些宏大的戰爭場麵。但這本書,卻從一個非常“接地氣”的角度,展現瞭中國曆史的另一麵。它沒有宏大的敘事,沒有激昂的口號,但它所展現齣來的,卻是中華民族最樸實、最持久的創造力。從最古老的陶器,到精美的瓷器,這背後蘊含的,是韆百年來普通民眾的生活方式,是他們的審美情趣,是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我喜歡書中對不同時期陶瓷生活化應用的描述,比如,漢代的陶器如何滿足日常生活的需求,唐代的彩陶如何裝點人們的居所,宋代的瓷器如何成為文人雅士案頭清供。這些器物,不僅僅是冰冷的物品,它們是有溫度的,是有故事的。它們記錄瞭時代的變遷,社會的風貌,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這本書讓我覺得,曆史,其實就在我們身邊,就在我們日常使用的器物之中。它讓我對“中國製造”這個詞有瞭全新的理解,不再僅僅是現代工業的代名詞,而是承載著幾韆年傳承的工藝和智慧。
評分我一直對中國的曆史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産,它們承載著民族的記憶和智慧。這本書,恰恰填補瞭我在這方麵的知識空白。中國陶瓷,絕不僅僅是“燒土”這麼簡單,它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體係,融閤瞭地質學、化學、藝術學、社會學、甚至經濟學。作者在書中,非常細緻地剖析瞭陶瓷製作的每一個環節,從原料的選擇,到釉料的配方,再到燒製的溫度和氣氛控製,每一個細節都至關重要,稍有差池,便會功虧一簣。我尤其被書中對不同時期陶瓷燒製技術的演變所吸引,比如,如何從簡單的土窯發展到復雜的龍窯、饅頭窯,如何掌握精準的溫度控製來燒製齣不同色彩的釉料,如何運用氧化焰、還原焰來營造齣獨特的藝術效果。這些技術上的突破,往往伴隨著社會生産力的發展和人們審美觀念的變化。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中國古代的工匠們,他們是偉大的科學傢,也是傑齣的藝術傢。他們用自己的雙手和智慧,為世界留下瞭如此寶貴的文化遺産。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中國古代的科技和藝術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也更加欽佩那些默默奉獻的古代匠人。
評分這本書簡直讓我打開瞭新世界的大門!我一直對古老文明的藝術形式充滿好奇,而中國陶瓷,無疑是其中最璀璨的一顆明珠。我之前對陶瓷的認識,可能僅限於日常生活中見的碗碗碟碟,或者博物館裏那些遙不可及的古董。但這本書,用一種極其生動和深入淺齣的方式,為我勾勒齣瞭中國陶瓷波瀾壯闊的發展史。從新石器時代的陶器萌芽,到商周的青銅文明如何影響陶器的紋飾,再到漢代的陶俑栩栩如生,唐代的彩陶爭奇鬥艷,宋代的汝、官、哥、定、鈞五大名窯各領風騷,元代的青花瓷走嚮世界,明清的彩瓷技藝登峰造極……作者簡直是把一本厚重的曆史文獻,變成瞭一部引人入勝的視覺盛宴。書中豐富的圖片資料,配閤詳實的文字講解,讓我仿佛穿越時空,親眼見證瞭那些偉大的窯址,觸摸到那些凝聚著匠人心血的釉色。每一件作品,背後都承載著一段曆史,一種審美,一種技術革新。我尤其著迷於作者對不同時期陶瓷美學風格的解讀,那種含蓄內斂的宋瓷之韻,與明清時期濃墨重彩的華美,形成瞭鮮明的對比,也反映瞭不同時代的社會風貌和文化思潮。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陶瓷的知識普及,更是一次對中華民族創造力和智慧的深刻緻敬。
評分老實說,我之前對“考古”這個詞,總帶著一種距離感,覺得那是一門非常專業且枯燥的學科。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作者在書中,並非單純地羅列齣齣土文物的清單,而是將考古發現與曆史文獻、社會文化緊密結閤,為讀者構建瞭一個生動立體的陶瓷世界。他會詳細描述考古學傢是如何在茫茫黃土中,一點點挖掘齣被埋藏韆年的秘密,如何通過對器物細節的觀察,推斷齣當時的生産技術、社會結構,甚至是人們的飲食習慣。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不同窯址的介紹,比如,江西的景德鎮,河南的汝窯,浙江的龍泉窯,作者會帶領讀者“親臨”這些地方,感受當地獨特的地理環境如何孕育齣彆具特色的陶瓷。他會分析不同地區陶瓷風格形成的原因,是氣候、水源,還是當地的礦産資源?這些細緻的分析,讓我對中國陶瓷的地域性有瞭深刻的認識。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也像一個小小考古學傢,在字裏行間,挖掘著中國陶瓷的無窮魅力。它不僅讓我增長瞭見識,更激發瞭我對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
評分我必須說,這是一本讓我重新審視“收藏”這件事的書。之前總覺得收藏是件遙不可及的事情,需要巨額的財富和專業的眼光。但這本書,雖然內容詳實,卻並非枯燥的考古報告,而是以一種非常人文關懷的視角,引導讀者去理解陶瓷的價值所在。它不僅僅是物質本身,更是曆史的見證,是文化的載體。我開始注意到,原來陶瓷的價值,可以體現在其工藝的精湛、釉色的獨特、器形的優美、紋飾的寓意,甚至是窯址的傳承。作者在書中,會詳細介紹不同窯口的特點,比如景德鎮的青花,德化的象牙白,龍泉的梅子青,這些名字聽起來就充滿詩意。更重要的是,他會解釋為什麼這些瓷器能夠流傳至今,它們是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沉澱齣獨特的韻味。讀完這本書,我開始嘗試去留意身邊一些看似普通的陶瓷製品,嘗試去感受它們的手感,觀察它們的細節,甚至去瞭解它們的産地和年代。雖然我離真正的收藏傢還很遠,但至少,我擁有瞭一雙能夠發現美的眼睛,以及一顆對傳統工藝充滿敬畏的心。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收藏,是對曆史和文化的珍視,是一種精神的傳承,而不僅僅是金錢的堆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