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年农夫 中国朝鲜和日本的永续农业/东方经济文库》记录和研究了东方农业生产者真实的生活环境和耕作方法。几世纪之前,东亚三国的农业已经能够支撑起如此高度密集的人口,并且可持续发展至今,而且这个势头还将保持下去。美国人十分推崇远东地区人们的原生态农耕方式,认为推广中国、朝鲜和日本可持续农业经验对全人类都是有帮助的。在远东地区,所有可以食用的东西都被当作人类或者畜禽的食物,不能吃或者不能穿的东西则被用来当作燃料。在东方的农田,你看不见一块闲置的土地,见不到一点被浪费的资源。在现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弊端纷纷显现的时刻,东亚传统的耕作方式再一次引起了世界的重视。“回归自然”重新成为受人关注的理念。
富兰克林·H.金(F.H.King),曾任农业部土壤局局长,被称为美国土壤物理学之父。*有《土地》《灌溉与排水》《农业物理学》《住宅、乡村学校以及马厩的通风系统》。
程存旺,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好农场的CEO,曾参与创建了小毛驴市民农园、大水牛市民农园和分享收获农场,又创立了好农场APP,为有机生态农场提供专业的在线管理软件。
石嫣,分享收获农场主,中国人民大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国际社会生态农业联盟副主席,中国社会生态农业CSA发起人之一和重要推动者。
再版序言 中国农业的困境与出路
中文版序 言理解中国的小农
英文版序言
慨述
第一章 日本一瞥
第二章 中国的墓地
第三章 香港和广东
第四章 上溯西江
第五章 水渠和梯田
第六章 老百姓的习俗
第七章 燃料、建筑及纺织材料
第八章 漫步田野之问
第九章 废物利用
《四千年农夫》这本书,简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农业探险。我原本对“永续农业”这个概念只是模糊的了解,以为就是一种比较环保的耕作方式。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永续农业的根源要追溯到几千年前,并且在中国、朝鲜、日本这片东亚土地上,它早已蔚然成章,并发展出了令人惊叹的多样性。作者对于不同地区、不同朝代的农业模式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比较,让我看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如何体现在农业实践中,例如对节气、风水的利用;也看到了朝鲜半岛上,在相对闭塞的环境下,如何发展出独特的旱作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措施;更不用说日本,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通过精耕细作、因地制宜,将农业推向极致。书中对稻米种植的各种变迁,从选种、育苗到插秧、除草、收割,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古人的智慧。特别是关于土壤肥力管理的部分,让我大开眼界。不同于现在大量施用化肥的做法,古人很注重利用绿肥、堆肥、轮作等方式来维持土壤的活力,这种对土壤的尊重和养护,是现代农业最需要学习的地方。而且,作者还挖掘了很多关于农业社会结构的描写,比如家庭农场、社区协作、以及不同阶层在农业生产中的角色,这些都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有了更立体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是技术的介绍,更是对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存智慧的传承和解读,让我对“农”这个字有了全新的敬意。
评分阅读《四千年农夫》的过程,就像一次深入东亚古老农耕文明的心灵之旅。我原以为,对于“永续农业”的讨论,充其量是关于化肥的使用、土地的保护。但这本书却将视角拉得更长,更远,让我看到了数千年来,中国、朝鲜、日本的农夫们,是如何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摸索出与大地和谐共处的智慧。作者在书中详尽地描绘了各种古老的农耕技术,比如中国的水稻种植,从育秧、插秧、分蘖到灌浆、成熟,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精妙的设计。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生物防治”的介绍印象深刻,古人如何利用瓢虫、蚂蚁等天敌来控制害虫,这种自然的力量,比任何化学药剂都来得更加温和而持久。而在朝鲜和日本,在各自独特的地理和文化背景下,也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永续农业模式。比如,日本精耕细作的稻作技术,以及他们对于土壤养分的精细管理,都让我惊叹不已。这本书不仅仅是在介绍技术,更是在讲述一种生活哲学,一种与自然为伴、尊重生命的生存之道。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古老的田野,感受着农夫们辛勤劳作的身影,以及他们从土地中汲取的智慧和力量。书中关于“循环利用”的理念,贯穿始终,无论是废物的处理,还是资源的再生,都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循环规律的深刻理解。
评分《四千年农夫》这本书,简直是一部关于东方智慧的农业史诗。我一直以为,农业的进步就是不断地提高产量,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在追求产量的同时,古人是如何兼顾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作者在书中细致地描绘了中国、朝鲜、日本三国在农业实践中的各种创新和演变。我特别被书中关于“水利工程”的介绍所打动。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如都江堰,不仅仅是为了灌溉,更是为了防洪、航运,形成了一个多功能的生态系统。而朝鲜和日本,在有限的地理条件下,也发展出了独特的农业技术,例如,日本对狭小土地的极致利用,以及他们对水稻的精耕细作。书中关于“病虫害防治”的章节,更是让我惊叹不已。在没有现代农药的时代,古人是如何通过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甚至是一些我们现在看来非常朴素的经验,来控制病虫害的。这种对自然的尊重和顺应,是现代农业最应该学习的地方。而且,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技术,更重要的是,它将农业与当时的社会结构、经济模式、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紧密联系起来。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古老的农田中,感受着农夫们辛勤劳作的身影,以及他们从土地中获得的智慧和力量。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了农业的另一种可能性,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生生不息的可能性。
评分初读《四千年农夫》,我以为会是一本略显枯燥的学术著作,但很快就被书中生动翔实的叙述吸引了。作者并非简单地堆砌史料,而是将中国、朝鲜、日本三国数千年的农业发展史,编织成了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我尤其被书中对于“天人关系”的探讨所打动。中国古代农谚“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看似朴素,实则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智慧,知道如何顺应自然,而非对抗自然。书中列举的各种农耕技术,如梯田、水车、翻车等,都是在充分考虑了当地地形、气候、水文条件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而朝鲜和日本,在吸收中国农业文明精华的同时,也发展出了各自的特色。例如,朝鲜半岛上在不同气候带下形成的差异化种植模式,以及日本在土地资源极度有限的情况下,如何通过高度集约化的耕作,实现粮食自给自足。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生物多样性”的论述。在古代农业中,为了应对风险,人们往往会种植多种作物,并且保留一些野生植物,这种做法在今天看来,恰恰是维护生态平衡、抵抗病虫害的有效手段。作者还探讨了农业与社会经济、文化习俗的紧密联系,例如,不同地区的节庆习俗往往与农时紧密相关,这些都让我看到了农业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重要性。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了过去农业的伟大之处,也为我们今天如何构建更可持续的农业系统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评分我最近读了《四千年农夫》,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启发。我原本对“永续农业”的概念只停留在比较表面的理解,以为就是一种比较环保的耕作方式。但这本书却带我进入了一个更深邃的视野,让我看到了中国、朝鲜、日本在数千年的农业实践中所积累的宝贵经验。作者的叙述非常详实,他不仅仅是介绍技术,更重要的是,他将这些技术置于具体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语境中。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土壤管理”的章节印象深刻。在没有现代化学肥料的时代,古人是如何通过轮作、绿肥、堆肥等方式来保持土壤的肥力,并且让土地得以休养生息,这种对土地的敬畏之心,是现代农业最值得反思的地方。书中对朝鲜和日本农业的介绍也同样精彩,例如,朝鲜半岛上在不同气候带下形成的差异化种植模式,以及日本对狭小土地的极致利用,都让我大开眼界。而且,这本书并不局限于宏观的叙述,还深入到了一些非常具体的细节,比如不同地区的耕作工具、播种方式、病虫害防治方法等等,这些细节的呈现,让整个叙述更加生动和可信。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农”这个字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仅仅是生产食物,而是承载着历史、文化和智慧的宝贵财富。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可持续性,并非是简单的技术革新,而是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对生命万物的尊重。
评分《四千年农夫》这本书,让我对“可持续”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原本以为,可持续农业是近几十年来才提出的概念,但这本书却清晰地展示了,在中国、朝鲜、日本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永续农业的实践已经绵延了数千年。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巧妙,他不仅仅是介绍技术,更重要的是,他将这些技术置于具体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语境中。例如,书中对中国古代“稻鱼共生”模式的描述,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介绍,更是将其与当地的生态环境、经济需求、甚至人们的生活习俗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画面。我特别被书中关于土壤管理的章节所吸引。在没有现代化肥的时代,古人是如何通过轮作、绿肥、堆肥等方式,来保持土壤的肥力,并且让土地得以休养生息,这种对土地的敬畏之心,是现代农业最值得反思的地方。书中对朝鲜和日本农业的介绍也同样精彩,例如,朝鲜半岛上在丘陵地带发展出的旱作技术,以及日本对狭小土地的极致利用,都展现了不同地域的农业智慧。而且,这本书并不局限于宏观的叙述,还深入到了一些非常具体的细节,比如不同地区的耕作工具、播种方式、病虫害防治方法等等,这些细节的呈现,让整个叙述更加生动和可信。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农”这个字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仅仅是生产食物,而是承载着历史、文化和智慧的载体。
评分《四千年农夫》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是全方位的。我原本以为中国的农业历史是最悠久的,但这本书让我看到,朝鲜和日本在学习和借鉴中国农业文明的同时,也发展出了极具本土特色的永续农业模式。作者在对这三个国家农业历史的梳理中,展现了惊人的细节和深度。例如,书中关于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描述,从都江堰到坎儿井,再到各种小型水库和灌溉渠道,都体现了古人对水资源的精妙调控。而朝鲜半岛上,在有限的耕地资源下,如何通过精耕细作、提高单位产量,并且发展出独特的农作物轮作体系,也让我大开眼界。日本的农业,更是将“精细”二字发挥到了极致,从对土壤质地的细致划分,到对每一种作物生长习性的深入了解,再到对工具的不断改进,都展现了他们对农业的近乎偏执的追求。书中对“有机肥”的使用和制作的各种方法,更是让我觉得现代人在这方面反而落后了。那些用植物残渣、动物粪便、甚至一些意想不到的材料制作出的高效有机肥,充分体现了循环经济的理念。而且,这本书不仅仅是罗列技术,更重要的是,它将这些农业实践与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甚至哲学思想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多维度的理解。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土地”、“食物”和“生活”都有了全新的认知,不再是简单的生存必需品,而是承载着历史、文化和智慧的宝贵财富。
评分我最近读了《四千年农夫:中国、朝鲜和日本的永续农业》,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对农业的固有认知。原本以为农业就是单纯的种植和收割,但这本书却带领我进入了一个更深邃、更宏大的视野。作者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东亚地区数千年来在农业实践中所形成的独特智慧,这种智慧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生存需求,更是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生生不息的生活哲学。书中对中国、朝鲜、日本三国在不同历史时期,因地制宜发展出的各种农耕技术、土壤改良方法、水利灌溉系统、以及与当地生态环境相适应的作物选择,都有着详尽的描述。我特别被书中关于“自然农法”和“生态农业”的早期萌芽所吸引,例如中国古代的桑基鱼塘、日本的稻鱼共生系统,这些看似简单的模式,实则蕴含着精妙的生态循环原理。作者通过大量的历史文献、考古发现和实地考察,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农业画卷,让我仿佛置身于古老的田垄之间,感受着农夫们与土地的深情对话。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农业技术的书籍,更是一本关于文化、历史和人类生存智慧的百科全书。我惊叹于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巧妙运用,他们在没有现代科技的辅助下,却能创造出如此可持续、高效率的农业体系,这本身就是对现代社会过度依赖化学投入、破坏生态平衡的有力反思。这本书的叙述方式也非常引人入胜,作者的语言并非枯燥的学术论述,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历史的温度,让我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深刻体会到农业背后所承载的辛勤劳动和对土地的敬畏之心。
评分读完《四千年农夫》,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现代人在很多方面,其实是在“遗忘”和“倒退”。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在追求效率和产量过程中,忽视了许多重要的东西。作者在书中详细介绍了中国、朝鲜、日本古代的农业系统,这些系统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文化传统紧密结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链。比如,书中提到中国南方地区的梯田耕作,是如何巧妙地利用坡地,实现水土保持和灌溉;又比如,日本一些地区利用海洋资源作为肥料,这种循环利用的智慧,在现代社会显得尤为可贵。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关于病虫害防治的章节。在没有现代农药的时代,古人是如何通过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甚至是一些我们现在看来很朴素的经验,来控制病虫害的,这比单纯依赖化学物质来得更加根本和长远。这本书也让我看到,永续农业并非是“退步”,而是一种更高级、更智慧的农业形式。它追求的是长期的、可持续的产出,是人与自然的双赢,而非短期的、破坏性的掠夺。书中对于“社群”和“互助”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的描述,也让我反思了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疏离。在古代,农业生产往往是集体性的活动,邻里之间、村落之间相互协作,共同应对自然灾害和生产难题。这种紧密的社群联系,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这本书的内容之丰富,视角之独特,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四千年农夫》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传统”的价值。我一直觉得,现代科技是进步的象征,而传统农业可能是落后的代名词。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国、朝鲜、日本三国数千年的永续农业实践,让我看到了古人在有限的条件下,是如何创造出如此高效、环保的农业系统。我特别被书中关于“节气”与农耕的联系所吸引。中国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不仅仅是时间的划分,更是指导农耕的重要依据。顺应节气,才能最大程度地利用自然规律,提高产量,减少损失。而朝鲜和日本,在吸收中国农业文明的同时,也发展出了各自的特色。例如,朝鲜半岛上,在不同地区因地制宜的耕作方式,以及对水资源的精细管理,都让我印象深刻。日本的农业,更是将“精细”二字发挥到了极致,从土壤的改良,到作物的选择,再到病虫害的防治,每一个环节都做得一丝不苟。书中关于“有机肥料”的使用,更是让我觉得现代社会在这方面反而有些“舍本逐末”。那些利用动植物残渣、甚至生活垃圾制作出的高效有机肥,不仅能提供养分,还能改善土壤结构,实现真正的“循环利用”。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真正的智慧,往往蕴含在最朴素的实践中,而“传统”并非是需要被抛弃的包袱,而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传承的宝贵财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