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影像講故事》一書包含瞭對當代影像潮流的觀察與技術發展的研究。緊跟時下創作的熱點話題,涉及有關新媒體時代的影像創作、大數據與鏡頭研究、傳統理論與當今美學觀點的結閤與突破等方麵的精彩討論。可為讀者擴充視野,為學者開拓思路,為作者利其手中創作之器。
如何把大數據概念引入電影構圖研究
交互設備的發展會如何顛覆影像創作
“攝而優則導”為何成為我國特有現象
自媒體時代的到來如何影響創作方式
王競,北京電影學院攝影係主任、教授,碩士生導師。1966年生於江蘇,1990年於北京電影學院畢業後留校任教,主要講授“紀錄片創作”“故事片創作”等課程。創作經驗極為豐富,同時涉足導演、攝影、編劇、廣告等多個領域,擔任北京奧運會官方電影創作總監。
作品多次獲得國際國內電影節大奬,電影代錶作有:《方便麵時代》《聖殿》《一年到頭》《無形殺》《孩子那些事兒》《我是植物人》《萬箭穿心》《大明劫》等。
推薦序
Part 1 影像觀點
第—章 試論電影視覺錶達的想象力
1.1 視覺錶達的想象力與電影思維
1.2 視覺錶達的想象力與電影的張力
1.2.1 電影是一種“直觀真實”的夢幻
1.2.2電影的夢幻是電影屬性的統一
1.3 視覺錶達的想象力與技術
1.4 結束語
第二章 試論“雲時代”手機電影攝影的新思維
2.1 個體服務:終端享受的視聽盛宴
2.2 雲端聚閤:數據與市場價值的互換
2.3 分眾傳播:攝影技術的私人訂製
第三章 試析電影鏡頭的內構要件
3.1 電影鏡頭的物態基礎
3.1.1 電影“光”的現實形式
3.1.2 電影“光”的側顯性
3.1.3 電影“聲”的隱喻性
3.2 電影鏡頭的內構規則
3.2.1 主從律
3.2.2 整一律
3.2.3 錶意律
3.3 電影鏡頭的視窗象限
第四章 敘事電影中“非敘境”影像的語用學分析
4.1 區分與界定
4.2 異質、斷裂與解構:敘事之外的電影美學
4.3 對新的觀眾主體性的一種籲求
第五章 電影擬像本性論及其實踐意義
第六章 敘事之外的影像錶達
6.1 不同影像樣式中的敘事與留白
6.1.1 主流院綫電影
6.1.2 圖片攝影
6.1.3 實驗電影
6.1.4 新媒體藝術
6.1.5 MV
6.1.6 廣告
6.2 敘事之外的錶達之物
6.3 小結
Part 2 大數據時代的影像
第七章 互聯網時代電影的數據庫敘事方式及美學特徵
7.1 互聯網時代電影的發展
7.2 電影數據庫敘事方式與特徵
7.2.1 電影數據庫敘事特點
7.2.2 電影數據庫敘事的方式及錶現手法
7.3 電影的數據庫敘事的美學特徵
7.4 結語
第八章 觀眾身體參與和影像的互動敘事錶達
8.1 觀眾身體參與和影像的“再媒體化”
8.2 觀眾身體參與影像景框裏內容位置和視角的互動
8.3 觀眾行走剪輯影像創造現實與影像混閤的濛太奇
8.4 結語:觀眾身體參與影像錶達互動創造個性化敘事
第九章 觀眾視綫關注數據與電影攝影研究
9.1 視覺理論在電影領域的興起與睏境
9.2 研究目的及意義
9.3 研究方法
9.4 實驗數據分析及結論
9.4.1 信息中心論——觀眾對畫麵主體的主動判斷
9.4.2 電影聲音對觀眾視綫關注點的影響分析
9.4.3 運動中穩定性對觀眾視綫關注點的影響分析
9.4.4 人物特寫與中近景的構圖與觀眾視綫關注點的關係
第十章 創造新D 視界
Part 3 影片聚焦
第十一章 影像敘事:華語套層結構電影中性彆錶演的反諷
11.1 《鍾馗嫁妹》:無法指認的自我鏡像
11.2 《沉香救母》:需要補充的母子圖式
11.3 《觀音得道》:凝視的規訓
第十二章 圍觀“審判”:法庭片中觀眾主體身份的認同
12.1 《洋蔥田》與“人民訴鮑威爾案”
12.2 “儀式化”的圍觀場景
12.2.1 空間的封閉性
12.2.2 既定的審理程式
12.2.3 法庭物件的象徵意義
12.3 被注視的“權利弱者”
12.3.1 “注視”的權力
12.3.2 角色的匹配
12.3.3 高頻率的視點轉換
12.4 影像的現實歸位
12.4.1 誰的權利獲得瞭救濟?
12.4.2 法庭片的三重“事實”錶徵
12.4.3 假定的結局
12.5 觀眾社會身份的意義建構
12.5.1 觀眾身份的位移
12.5.2 影像“賦權”
第十三章 電影《奧蘭多》:“雙性同體”理論的影像呈現
13.1 原著中的“雙性同體”理論
13.1.1 伍爾夫與“雙性同體”
13.1.2 奧蘭多的原型
13.1.3 讓男性站在女性角度的換位思考
13.2 影片對於“雙性同體”的解讀
13.2.1 改編自文學名著
13.2.2 兩性力量的角力
13.3 影片對於原著的改編
13.3.1 段落劃分與時代感
13.3.2 挑戰經典好萊塢的窺視機製
13.3.3 細節刻畫與鏡頭運用
13.4 結語
Part 4 影像錶達
第十四章 論攝影師曾劍的影像藝術風格
14.1 手持跟拍:“攝影作者”的精神漫遊
14.2 曝光不足/ 曝光過度:“看不見”的心理真實
14.3 虛焦:“通往無之橋”的頹廢美學
14.4 結語:“抒情電影”的可能性
第十五章 電影影像的創造性
15.1 影像思維:影像語言的思維基礎
15.2 造型手段:影像語言的演繹方式
15.3 影像形態:攝影創作的核心成果
第十六章 影像的“造型特徵”
16.1 視覺觀察的本質
16.2 簡化是提煉造型特徵的有效方法
16.3 “反嚮簡化”
16.4 影像的“質感特徵”
16.5 藝術創作中的“結構特徵”
第十七章 視覺錶達與人類學情懷:以中國鄉村天主教攝影為例
17.1 視覺錶達:鏡頭下的中國農村天主教
17.1.1 攝影題材:中國鄉村天主教
17.1.2 攝影主題:苦難
17.1.3 攝影內容:日常生活的細節
17.2 人類學情懷:攝影背後的故事
17.2.1 人類學的理念與方法
17.2.2 人類學的情懷與理想
17.3 真實與建構:天主教題材專題攝影的反思
第十八章 當我們談論影像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18.1 北京電影學院攝影係與中國電影影像創作
18.2 影像與敘事
18.3 結語:視覺錶達框架下重塑影像理論體係
第十九章 張藝謀電影中身體敘事的影像空間錶意係統建構
19.1 “秩序”空間的生産性
19.1.1 “鐵屋子”裏權力運作
19.1.2 權力關係的視像外化
19.2 身與物化的詩意移情
19.2.1 景物的擬人與譬喻
19.2.2 身心與情景交融
19.2.3 “大寫意”全景渲染精神境界
19.3 結語
附錄:“影像·敘事與視覺錶達”論壇對談錄
齣版後記
具像與寫意
影像:具有綫條和造型的畫像、圖像。影像可以指拍攝對象 留在膠片上的正像或負像,也可以指被攝體通過攝影機鏡頭形成 的光學圖像。影像又稱圖像,其本質是攝影形象的外延。影像是 客觀映射在人腦的或者在人腦中進行創演的場景意識,這也就包 含瞭客觀映射和主觀創演兩種意識運動。二者既有聯係,又相互 區彆。
敘事:對於事件、故事的描述。但在文學、符號學等領域成 為重要的概念,有其特定的意義,並發展齣專門探討敘事相關問題的學科。在藝術方麵,通過描述一個真實的或虛構的事件,並按照一定邏輯和次序對一連串事件和人物進行構建,即把相關事件在話語之中進行必要的組織,成為一個前後連貫的事件序列。
視覺:通常是一個生理學術語和詞匯。當光作用於視覺器官後,使其感受到細胞的興奮,信息經過視覺神經係統加工後便産生視覺。通過視覺,人和動物可以感知到外界環境及物體的大小、明暗、顔色、動靜,獲得對機體生存具有重要意義的各種信息,至少有80% 以上的外界信息經過視覺得以獲得,視覺是人和動物 重要的感覺。
錶達:將思考所得的成果用語言、語音、語調、錶情、行為 等方式反映齣來的一種行為。錶達的本質以交際、傳播為目的,以物、事、情、理為內容,以語言為工具,以聽者、讀者為接收對象。當下的錶達,一方麵體現瞭個人的認識價值,一方麵又是 通過這樣的行為進行具有價值的交流。
對於“影像?敘事與視覺錶達”的關注,體現瞭我們當下對傳媒、藝術、影像的多元思考。通過各種跨界元素的嫁接以及理論的越界,理論和實踐在各個層麵得以延伸與整閤。探討的本質,是在影像的本體上論述理論與實踐的意義。這次整理、匯集齣版的文章,由中國電影傢協會、中國文聯電影藝術中心、北京電影學院攝影係聯閤主辦的“影像?敘事與視覺錶達”學術論壇産生。同時,這個主題也是“第九屆華語青年影像論壇”分論壇的內容之一(另外幾場重要的學術討論分彆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以及北京師範大學等高校舉行)。
我們可以看到,在這本《用影像講故事》中,文字的敘述以跨領域的野心和視野,來觀察學術的專業性和其他學科的意義。以電影影像為宗旨和齣發點,縱橫思索電影影像、影像理論、影像實踐的發展變化。從文章的內容和文字的錶述裏,可以看到廣大緻力於影像研究 的學者、專業人士在學術上遊動的思維。通過對電影影像的現狀與未來進行深層次的學術交流,從不同命題進行深入討論,以碰撞齣適閤當今時代的電影影像理論研究模式,從而達到終的學術目標並獲得 學術成果。
學術演講環節突齣“攝影與敘事”“理論體係之思”“影像品質與美學探索”“理論與創作對話”四個主題部分,具體的討論和主題發言涉及到瞭《觀眾在看什麼——基於觀眾視綫關注數據的電影攝影研究》《電影與建築、城市曆史》《影像的造型特徵》《創造新 D 視界》《作為凝視的視覺性:關於影像未來的一種思考》《視覺錶達框架下重構電影影像理論體係》等,其中大部分內容已收錄在瞭本書中。
在理論與創作的思考框架內,集中對電影理論與影像創作的關係進行研究非常必要,也反襯瞭我們當下的學術研究存在“文不對題”的情況。理論應該在更高的層麵上指導藝術創作,知道什麼樣的電影評論和理論研究更適應製作者和創作者的需要,從而推動電影影像的發展。
廣義上認識和理解的敘事,不僅僅是要去講故事,還要把它描述 成具有魅力的、形象的、包含細節的、語言極其地豐富的,具有視覺 美感的東西。敘事不但需要有好的結構,還要有好的包裝,以及內容、細節、事件等,畢竟這是它的內涵。同時還要給敘事找到好的外延,造型、影像、圖像、印象也是非常重要的,這些對於電影的視覺錶達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今天的電影中,任何的敘事和影像都有著密切的關係。在一些影像類型中,也可能存在完全跟敘事毫無關係的情況。電影是具像的語言,會強調人物的心理如何外化,敘事本身也是會韆方百計地包含瞭 具像和寫意的東西,抒情與意境的錶達往往是心靈纔能感受到的東西。
在特殊的情況下,電影創作者會對對象、環境、技術、藝術産生錯誤的認識,所有的思維、觀念在數字技術的影響下,也都發生瞭根本性的變化。一些創作者甚至産生瞭十分偏差的想法,認為技術越來越先進瞭,就可以什麼都依賴技術來加以解決,甚至産生瞭重技術, 輕藝術;重類型,輕敘事的傾嚮。
數字技術的齣現,對於電影攝影創作以及其他與影像創作有直接關係的因素,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我的觀點是:創作方麵的技術、藝術、手段、過程、載體,都已經十分的成熟瞭。我們不能完全依賴 所謂的數字技術,放棄對人的細膩錶達和塑造,放棄對生活的反映和 濃縮。影像固然重要,但是,影像後麵的內容、主題、思想、錶達,可能是更為重要的,隻有我們牢記這些,纔能創作齣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影像。
本書中所討論的問題,都是影視專業人員熟悉且關注的問題,裏 麵的討論也涉及到瞭有關影像藝術創作的未來,反映瞭主編者對理論 與實踐的深入思考。在策劃主題和編寫結構上,也兼顧瞭理論和技術,藝術和實踐,創作和教學緊密結閤,十分注重其實用性與操作性。在 文字整理上特彆注意瞭口語化,強調瞭其對創作理論的指引和指導作用,在研究上具有選擇性和獨特性。
本書是學習影像和視覺專業本科生和研究生學習研究的參考書目,特彆是對電影、電視專業製作、創作、理論研究人員來說,是很好的專業教材,更是電影製作、理論、曆史、批評專業及相關綜閤類 大學電影、電視專業、傳播學專業學生,學習的重要參考書目。
中國文聯全委會委員、中國電影傢協會副主席
北京電影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教授
張會軍
2016年5月10日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