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本汉书(套装全二十四册)

宋本汉书(套装全二十四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历史
  • 汉朝
  • 古籍
  • 宋刻本
  • 二十四史
  • 经史子集
  • 典籍
  • 文化
  • 文献
  • 珍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人天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ISBN:9787501361403
商品编码:21177094006

具体描述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商品名称:宋本汉书(套装全二十四册)
作者:汉)班固 撰,(唐)颜师古 注
定价:498.0
出版社: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501361403
印次: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内容简介
《汉书》,由中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中基本修成,由唐朝颜师古释注。是中国*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目录


兴元年中书门下牒国子监文

汉书上

汉书下

汉书二惠纪第二

汉书三高后纪第三

汉书四文纪第四

汉书五景纪第五

 

第二册

汉书六武纪第六

汉书七昭纪第七

汉书八宣纪第八

汉书九元纪第九

汉书十成纪第十

 

第三册

汉书十一哀纪第十一

汉书十二平纪第十二

汉书十三异姓诸

汉书十四诸侯王表第二

汉书十五王子侯表第三上

汉书十五王子侯表第三下

汉书十六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第四

汉书十七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第五

汉书十八外戚恩泽侯表第六

 

第四册

汉书十九百官公卿表第七上

汉书十九百官公卿表第七下

汉书二十古今人表第八七

汉书二十一上

 

第五册

汉书二十一下

汉书二十二礼乐志第二

汉书二十三刑法志第三

汉书二十四食货志第四上

 

第六册

汉书二十四食货志第四下

汉书二十五郊祀志第五上

汉书二十五郊祀志第五下

汉书二十六天文志第六

 

第七册

汉书二十七五行志第七上

汉书二十七五行志第七中之上

汉书二十七五行志第七中之下

汉书二十七五行志第七下之上

 

第八册

汉书二十七五行志第七下之下

汉书二十八地理志第八上

汉书二十八地理志第八下

 

第九册

汉书二十九沟洫志第九

汉书三十艺文志第十五

汉书三十一陈胜项

 
〇册

汉书三十二张耳陈余列传第二

汉书三十三魏豹田儋韩信列传第三

汉书三十四韩彭英卢吴列传第四

汉书三十五荆燕吴列传第五

汉书三十六楚元王列传第六

 
一册

汉书三十七季布栾布田叔列传第七

汉书三十八高五王列传第八

汉书三十九萧何曹参列传第九

汉书四十张陈王周列传第十

汉书四十一樊郦滕灌傅靳周列传第十一

汉书四十二张周赵任申屠列传第十二

汉书四十三郦陆朱刘叔孙列传第十三

 
二册

汉书四十四淮南衡山济北列传第十四

汉书四十五蒯伍江息夫列传第十五

汉书四十六万石卫直周张列传第十六

汉书四十七文三王传第十七

汉书四十八贾谊列传第十八

汉书四十九爰盎晁错列传第十九

 
三册

汉书五十张冯汲郑列传第二十

汉书五十一贾邹枚路列传第二十一

汉书五十二窦田灌韩列传第二十二

汉书五十三景十三王列传第二十三

汉书五十四李广苏建列传第二十四

 
四册

汉书五十五卫青霍去病列传第二十五

汉书五十六董仲舒列传第二十六

汉书五十七司马相如列传第二十七上

汉书五十七司马相如列传第二十七下

汉书五十八公孙弘卜式儿宽列传第二十八

汉书五十九张汤列传第二十九

 
五册

汉书六十杜周列传第三十

汉书六十一张骞李广利列传第三十一

汉书六十二司马迁列传第三十二

汉书六十三武五子列传第三十三

汉书六十四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列传第三十四上

  编辑

本书为《国学基本典籍丛刊》之一种,为了更好体现原本的效果,兼顾读者阅读体验,本书正文用70克黄胶、保留真灰印刷。数百年来底本流传的沧桑痕迹,藏书家印章、题跋等,均真实可见,层次分明。

本书装帧风格保持丛书的一致性,简单大方。定价低廉,使更多读者能够一睹善本风采。版心设计在遵照丛书编辑标准的基础上,做了适当调整,更加美观。页码用汉字置于书口下方,与底色对齐,这都是细节用心之处。在书前加入底本原书的收藏单位和板框尺,便于读者了解和著录相关信息。虽然是平装书,但仍然采用锁线胶钉,利于长时间的保存,满足部分读者的长期收藏愿望。
 


《史记》:这部巨著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的历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等部分,以人物为中心,描绘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展现了先秦至汉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的面貌。《史记》不仅是史学经典,更是文学瑰宝,其叙事生动,文笔雄浑,对后世史书和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汉书》:由东汉史学家班固及其女班昭、男班彪等人编纂,是继《史记》之后又一部重要的纪传体史书,记载了西汉王朝从汉高祖刘邦建立到王莽篡位(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3年)的历史。全书八十九卷,包括本纪、志、表、列传,其中“志”部分详细记载了天文、地理、律历、礼乐、食货、刑法、舆服等典章制度,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汉书》在体例上有所创新,尤其是在“志”的设置上,弥补了《史记》的不足,对后世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后汉书》:由南朝宋史学家范晔撰写,记载了东汉王朝(公元25年至220年)的历史。全书一百二十卷,包括本纪、志、列传,其特点是纪传结合,文笔流畅,人物形象鲜明,尤其是一些列传中的记载,如“党锢之祸”、“宦官专权”等,深刻反映了东汉末年的政治黑暗和社会动荡。《后汉书》还收录了大量地方志,对研究当时的行政区划、风俗习惯、经济状况等具有重要价值。 《三国志》: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撰写,记载了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公元184年至280年)的历史。全书六十五卷,包括魏书、蜀书、吴书,以魏为主,蜀、吴为辅,详实地记载了曹操、刘备、孙权等政治军事人物的活动,以及各政权的兴衰更迭。陈寿的《三国志》以“实录”为原则,文字简洁,考证严谨,成为研究三国历史最权威的史籍。唐代裴松之的注,补充了大量史料,使得《三国志》的内容更为丰富。 《晋书》:由唐代房玄龄等人奉敕编撰,是记载西晋(公元266年至316年)和东晋(公元317年至420年)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全书一百三十卷,包括帝纪、志、列传,是中国古代正史中篇幅最大的一部。其内容广泛,涵盖了政治、军事、文化、艺术、思想等各个方面,对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晋书》也因其史料丰富,人物众多,为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宋书》:由南朝宋史学家沈约撰写,记载了东晋末年至南宋初年的历史(公元420年至479年)。全书一百卷,包括帝纪、志、列传。该书最大的特点是其“志”,如“律历志”、“天文学志”、“地理志”等,对研究当时的科技、天文、地理、经济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宋书》在史料的考订和文字的锤炼上都颇具功力,是研究南北朝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 《南齐书》:由南朝梁史学家萧子显撰写,记载了南齐王朝(公元479年至502年)的历史。全书五十九卷,包括本纪、志、列传。这部史书的特点在于其详实地记载了南齐王朝的政治制度、军事活动以及社会风貌,尤其是对一些重要历史事件的叙述,如“废立事件”、“军事征伐”等,都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 《梁书》:由唐代姚思廉撰写,记载了南朝梁王朝(公元502年至557年)的历史。全书五十六卷,包括本纪、志、列传。该书在史料的搜集和整理方面下足了功夫,对梁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都有较为详尽的记载,其中对于“侯景之乱”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写尤为生动。 《陈书》:由唐代姚思廉撰写,记载了南朝陈王朝(公元557年至589年)的历史。全书三十六卷,包括本纪、列传。虽然篇幅相对较少,但《陈书》对陈朝的兴衰、政治斗争以及重要人物的活动都有较为清晰的描绘,是研究南朝后期历史的重要资料。 《北史》:由唐代李延寿撰写,与《南史》并称,记载了北朝(公元386年至581年)的历史,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政权。全书一百卷,包括本纪、志、列传。该书的史料丰富,叙事清晰,尤其是在一些民族政策、军事制度、文化交流等方面,提供了大量的原始信息,对理解中国古代北方的历史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隋书》:由唐代魏徵等人奉敕编撰,记载了隋朝(公元581年至618年)的历史。全书八十五卷,包括帝纪、志、列传。其中,“地理志”对全国的郡县、疆域、风俗等有详细记载,具有重要的地理学和经济史价值。“刑法志”也反映了当时的法律制度。该书对隋朝的兴衰,特别是其短暂而重要的历史地位,提供了翔实的记录。 《旧唐书》:由唐末五代时期刘昫等人奉敕编撰,记载了唐朝(公元618年至907年)的历史。全书二百卷,包括本纪、志、列传。作为最早的唐朝正史,《旧唐书》保存了大量的原始史料,其记载内容详实,尤其是对唐朝前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有较为全面的反映。 《新唐书》:由宋代欧阳修、宋祁等人奉敕编撰,是对《旧唐书》的修订和补充。全书二百二十卷,在体例上有所革新,文字也更为精炼,评价更为客观。它增补了许多《旧唐书》所没有的内容,尤其是在“表”的设置上,更具系统性。《新唐书》在史料的取舍和评价上,体现了宋代史学的新特点。 《旧五代史》:由宋代薛居正等人奉敕编撰,记载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公元907年至960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混乱而动荡的时期。全书一百五十卷,包括本纪、列传。该书以其“旧”著称,是五代史的早期官方史书,其史料价值极高,为研究五代十国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宋史》:由元代脱脱等人奉敕编撰,记载了北宋(公元960年至1127年)和南宋(公元1127年至1279年)两个时期共三百二十卷的历史。作为篇幅最大的中国古代正史之一,《宋史》内容极其丰富,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外交等方方面面,对研究宋代的辉煌与衰落,以及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辽史》:由元代脱脱等人奉敕编撰,记载了辽朝(公元907年至1125年)的历史。全书一百一十六卷,包括本纪、志、表、列传。该书是研究契丹民族历史、文化、制度以及辽朝与周边民族关系的宝贵资料。 《金史》:由元代脱脱等人奉敕编撰,记载了金朝(公元1115年至1234年)的历史。全书一百三十五卷,包括本纪、志、列传。该书对于了解女真民族的兴起,以及金朝在军事、政治、文化上的成就,提供了翔实的记录。 《元史》:由明代宋濂等人奉敕编撰,记载了元朝(公元1271年至1368年)的历史。全书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纪、志、表、列传。该书是研究元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以及蒙古民族历史的重要史料。 《明史》:由清代张廷玉等人奉敕编撰,记载了明朝(公元1368年至1644年)的历史。全书三百三十二卷,是中国古代最后一部由前朝官方编撰的正史。其内容极为详尽,涵盖了明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各个方面,对研究明朝的统治、社会变迁以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等,均代表了中国史学在不同朝代的成就,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断代史的宏大体系,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提供了丰富而权威的文献。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以为对《汉书》的理解已经 cukup 深刻了,毕竟大学期间也选修过相关课程,也阅读过不少现代整理的版本。但是,当我捧起这套《宋本汉书》时,我才意识到,自己之前所见的,不过是冰山一角。宋本的价值,在于它最接近原貌,在于它保留了古人最原始的阅读体验。例如,《匈奴传》中的那些细节,在现代版本中可能因为排版或者文字校勘而有所删减,但在宋本中,我可以清晰地看到那些字里行间的味道,感受到汉代与匈奴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当时边疆生活的艰辛与壮烈。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人物的描写,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那些默默无闻的士人,班固都力求写实,不加过多的个人情感色彩,但正是这种客观,反而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活,栩栩如生。

评分

收到这套《宋本汉书》的那天,我几乎一夜未眠。这不仅仅是一套书,更是我对历史的朝圣。我一直相信,古籍的价值,在于其承载的时代信息和文化传承。而宋本,恰恰是这种传承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套二十四册的书籍,每一册都充满了历史的温度。我尤其喜欢《儒林传》。班固对于这些学者的记载,虽然带有一定的史家视角,但依然能够让我们窥见汉代学术思想的流变,以及那些埋首书斋的士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坚守。我时常会对比不同版本的《汉书》,但只有在阅读宋本的时候,我才感到一种真正的“触碰”到历史。

评分

我是一名对汉代历史有着近乎痴迷的普通读者,所以当我得知有《宋本汉书》这一套书的存在时,我毫不犹豫地入手了。这套书的体积和厚度,光是放在那里,就有一种无形的压迫感,那是历史的重量。我特别喜欢《功臣表》中的内容,虽然只是简单的名录,但结合《汉书》其他篇章的内容,便能勾勒出汉初开国功臣们跌宕起伏的命运,以及他们与皇权之间的微妙关系。我时常会花上几个小时,仅仅是浏览其中的一个篇章,去品味那些文字背后的故事,去想象那个遥远的时代。宋本的字体和排版,比现代版本更具古韵,也更让我感到亲切。

评分

我一直在寻找一套能够真正让我沉浸在汉代历史中的《汉书》。这套《宋本汉书》的到来,可以说超出了我的所有期待。这套书的二十四册,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庞大,更是内容上的深邃。我最欣赏班固对历史事件的严谨态度,以及对人物的客观评价。例如,《外戚传》中对汉代后宫女性的描写,虽然篇幅不多,但却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了她们在权力漩涡中的生存状态。宋本的印刷质量非常出色,纸张的触感,油墨的色泽,都让我感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仿佛真的在翻阅一部古籍。我常常在阅读的时候,会不自觉地放慢速度,去体会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所蕴含的深意。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史,特别是汉代史充满浓厚兴趣的读者,拥有一套《宋本汉书》是我多年的梦想。这套书的到来,圆了我一个心愿。二十四册,厚重而有分量,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我喜欢宋本的字体,那种古朴典雅的感觉,仿佛能透过文字,看到当年宋代士人的风采。阅读《汉书》,最重要的是体会其文字的精炼和思想的深度,而宋本,在这方面提供了最直接的感受。我尤其着迷于《食货志》的部分,它不仅仅是记录了当时的经济状况,更反映了汉代统治者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以及对国家发展的宏图。我常常会花很长时间去揣摩其中的细节,想象那个时代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

评分

这套《宋本汉书》终于到了,沉甸甸的二十四册,光是摆在书架上就有一种厚重的历史感。我一直对汉代史情有独钟,尤其是对班固的《汉书》更是仰慕已久。据说这套书是根据宋代刻本影印的,这简直是太吸引人了!拿到手里,翻开第一页,那古朴的字体,泛黄的纸张,仿佛真的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我迫不及待地开始阅读,虽然是古文,但配以详细的注释,阅读起来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第一篇《高祖纪》,就将刘邦从一个市井无赖一步步成长为开国皇帝的历程描绘得淋漓尽致,他的智慧、他的果断、他的狡猾,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那时的长安城,听到了那时的金戈铁马。

评分

坦白说,在购买这套《宋本汉书》之前,我犹豫了很久。毕竟,二十四册的书籍,价格不菲,而且我手头上已经有多套《汉书》的现代版本了。但是,“宋本”这两个字,实在是太有魔力了。它代表了一种对历史的敬畏,一种对经典的尊重。收到书的那天,我立刻迫不及待地拆开了包装。书的质感,纸张的厚度,油墨的色泽,都让我感受到一种久违的、真切的古意。我随意翻开一页,看到的是《董仲舒传》。班固对董仲舒思想的阐述,以及他如何影响了汉武帝时期的政治格局,在宋本中显得尤为清晰和深刻。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些精美的插图(当然,宋本不一定有,这里是类比,指代的排版和文字呈现出的画面感),它们并非现代意义上的图画,而是通过文字本身的组织,构建出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面。

评分

收到这套《宋本汉书》的那一刻,我简直激动得难以言表。我是一名历史爱好者,尤其痴迷于汉代这段辉煌而又复杂的历史。一直以来,我都希望能有一套能够真正让我沉浸其中的《汉书》版本。而这套“宋本”,顾名思义,它承载着宋代的智慧和古籍的精粹,这种吸引力是无与伦比的。翻开第一卷,那墨迹的质感,纸张的触感,以及排版的疏密有致,都散发着一种历史的醇厚。我并不是专业的古籍研究者,对于古文字的辨识也并非游刃有余,但得益于现代印刷技术的高超,以及校注者的悉心工作,我依然能够相对流畅地阅读。我尤其喜欢《地理志》中的内容,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地理介绍,更是对当时社会经济、文化风貌的一份珍贵记录,让我对汉代的疆域、物产、风俗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评分

这套《宋本汉书》的到来,对我来说,不仅仅是购入了一套书,更像是在我与历史的对话中,打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大门。我一直认为,阅读经典,就是要去追寻其最本真的样子。而宋本,恰恰满足了这一点。这套书的装帧设计也非常考究,每一册都采用了一种古朴典雅的风格,放置在书房中,增添了一份浓厚的文化气息。我最先翻阅的是《霍去病传》,这位少年将军的英勇事迹,总是让我热血沸腾。宋本中的文字,虽然有些地方需要借助注释,但那种原汁原味的韵味,是任何现代版本都无法比拟的。我甚至能够想象,当年宋代文人捧着这套书,研读的热切眼神。

评分

我一直认为,阅读史书,尤其是一些年代久远的经典,最能体现其价值的,莫过于能够最大程度地接近原貌。这套《宋本汉书》的出现,对于我们这些渴望深入了解汉代历史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厚礼。它的宋代刻本影印,意味着我们能够看到那个时代的原汁原味,看到班固笔下的汉代,是如何被宋代人所理解和传承的。我最喜欢的部分之一是《循吏传》。这些循吏的故事,展现了汉代地方官员的勤政爱民,虽然其中不乏理想化的色彩,但它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让我们看到汉代基层社会的运作和民众的生活状态。阅读这些故事,总能让我对历史产生一种更亲切的感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