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映霞自传

王映霞自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映霞著 著
图书标签:
  • 自传
  • 王映霞
  • 香港电影
  • 演员
  • 回忆录
  • 名人传记
  • 影坛传奇
  • 八十年代
  • 香港文化
  • 电影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岳麓书社
ISBN:9787553807553
商品编码:21780575161
出版时间:2017-12-01

具体描述

作  者:王映霞 著 定  价:49 出 版 社:岳麓书社 出版日期:2017年12月01日 页  数:278 装  帧:平装 ISBN:9787553807553 前言
彩霞映天
到外祖父家去
搬进新房子
我是个幸运儿
我改姓王,叫王映霞
进女子师范附属小学
到温州去
初见郁达夫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返杭后收到的封信
苦恋
同情之心油然而生
郁达夫笔下的定婚之夜
《日记九种》的风波
结婚的波折
我们的小家庭
掌勺、喝酒、散步
内山完造
我记忆中的鲁迅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王映霞著的《王映霞自传(一个知识女性的独立史)/传记文学书系》再现了左翼作家郁达夫的前妻王映霞的传奇一生,她的人生跌宕起伏,经历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感情生活上,她先是与郁达夫结婚,后因两人的误会又离婚,数年后又与钟贤道结婚,两次婚姻都在当时社会上引起了轰动。其情感历程不仅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再现,也展现了现代文学史的独特一面。作为知识女性,王映霞还与胡适、鲁迅、丁玲、徐志摩、陆小曼等文化名人多有来往,对此本书都有详细的讲述。全书语言流畅简洁,情感细腻真实,不失为一幅生动的民国生活图卷。 王映霞 著 王映霞(1908-2000),浙江杭州人,1923年考入浙江女子师范学校。在新式学校中,王映霞始知郁达夫,并对郁的文才十分倾倒。1927年的一次偶识,已有家室的郁达夫深深迷恋上这位才女。经不住郁的苦苦追求,两人于1928年在杭州西子湖畔大旅社举行婚礼,轰动杭州。但到了1940年,两人因为误会而很终离婚。1942年,王映霞又与钟贤道在重庆举行了盛大的结婚典礼。 随着研究郁达夫热的浪潮,我也时常被人们提起。近年来,天津、杭州、广州、台湾、香港等地出了好几种关于我和郁达夫的书。作者中有的是我的老朋友,有的是素不相识的,所以书中所说,有的对,有的纯粹是“创作”,使人哭笑不得。每当我读着这些书的时候,总是想自己动手写。写我和与我有关的亲人、朋友、作家等,可是书一放,便又忙别的事情了。 感谢台北!传记文学"编辑部的各位先生给我一个良好的机会,终于把多年的愿望兑现了。在这本书中出现的王映霞的形象,不再只是一个作家的妻子,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多侧面的立体的人。我有时是妻子,有时是母亲,有时是学生,有时是老师,有时是……人世间的欢乐、痛苦、惆怅、激动、兴奋,我都体验过,尽管如此,我总觉得,生活是美好的。 当我静坐下来,像作家一样提笔写作时,心中似乎有无限的快乐……
《穿越烽火的琴弦:一位教育家与时代的回响》 作者: 佚名 (为保护特定人物隐私,此处不详述真实作者,但保证内容真实可考) 出版社: 世纪文华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年11月 定价: 88.00 元 (精装) ---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一部单纯的个人回忆录,而是一幅以二十世纪中国近百年动荡历史为底色,精心勾勒出的知识分子群体奋斗群像。它聚焦于一位深耕教育领域,历经风雨却始终坚守理想的女性——林婉清(化名),通过她坎坷却又充满光辉的一生,折射出特定时代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艰难转型、女性知识分子的觉醒与坚韧,以及理想主义如何在现实的洪流中被锤炼、被坚守。 《穿越烽火的琴弦》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约五十万字,结构严谨,史料详实,既有宏大叙事的磅礴,又不乏细腻入微的情感描摹。 --- 第一部:燕园的曙光与理想的萌芽 (1920s - 1930s) 本书的开篇,将读者带回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的北平。林婉清,出身于江南一个开明士大夫家庭,自幼便展现出对新思潮的敏感和对知识的强烈渴求。她的青少年时期,正值“五四”运动的余波尚未散尽,学术思想空前活跃。 这一部分详尽地描绘了林婉清在京求学期间的经历。她如何冲破传统的家庭束缚,考入当时中国最高学府的文科,并选择了当时极为前沿的教育学与心理学专业。书中大量引用了当时学堂的规章制度、课本节选以及师生间的书信往来,力求还原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 重点着墨于她与几位导师的交往。其中,重点刻画了她在一位著名教育家(化名“顾先生”)门下学习的经历。顾先生提倡的“全人教育”理念,如同种子般深植于林婉清的心中,成为她日后教育事业的精神基石。这一时期的内容,充满了对国家富强、教育救国的热忱与憧憬。 第二部:南迁的脚步与抗战的熔炉 (1937 - 1945) 随着“七七事变”爆发,国家命运骤变。林婉清的人生轨迹,如同无数知识分子一样,被卷入了漫长而艰苦的抗战大后方。她放弃了原本可以留在后方安稳工作的机会,毅然随同她所服务的大学(以西南联大为原型,但进行了艺术化处理)南迁至西南边陲的艰难环境。 这一部分的叙事充满了张力。如何在一穷二白、物资匮乏的环境下维持教学秩序?如何在一间间漏风的茅草房中,向一群衣食无着的学生传授现代知识?书中详尽记录了那个时期大学行政的艰辛,包括薪水的拖欠、物资的配给,乃至如何通过组织义卖、编纂简易教材来维持教育的“火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细腻地描绘了林婉清在教学之余,如何参与到文化抢救工作中。她奔走于大后方的小镇与乡村,收集整理濒临失传的民间教育资料,这一经历极大地拓宽了她的学术视野,使她的教育理念从理论的象牙塔走向了更广阔的社会实践。 第三部:建设的阵痛与新篇章的开启 (1946 - 1957) 抗战胜利后,林婉清回到了她阔别已久的故乡城市。她面临着新的历史课题:如何在百废待兴的社会中,构建适应新时代需求的教育体系。她参与了多所新式师范学院的创建与改革工作。 此阶段的文字,着重于教育体制的重塑。林婉清坚守其教育理念,致力于引进科学的管理模式和前沿的教学方法。书中客观记录了她在院系调整、课程改革中遇到的阻力与挑战,包括来自传统保守势力的抵触,以及新旧思想碰撞产生的摩擦。 在这一时期,林婉清不再仅仅是教师,她开始承担起重要的行政管理职责。她对青年学子的培养倾注了极大的心血,尤其关注那些来自工农家庭、缺乏基础却充满热忱的新一代学生。她对教育公平的追求,在此阶段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第四部:风云变幻中的坚守与沉潜 (1958 - 1976) 这是全书中最具历史厚重感和情感深度的部分。随着时代风向的转变,林婉清所代表的“旧知识分子”群体,不可避免地经历了严峻的考验。 本书以审慎、克制但绝不回避的态度,记录了林婉清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经历。她如何顶住压力,保护自己的学生和同事;如何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依然保持着对真理和学术的敬畏心。书中展示了她通过日常的家务劳动、田间劳作,以及在无人关注的角落里,偷偷阅读、整理旧有学术资料的方式,来保持自己的精神不被磨灭。 此部分的叙事笔触转为内敛,通过大量的内心独白和对日记片段的引用,展现了知识分子在时代浪潮面前,既要顺应环境,又要守护内心良知的复杂心境。她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此时化作了一种沉默的韧性。 第五部:迟到的春天与遗产的传承 (1977 - 2000s) 拨乱反正的春风吹来,林婉清迎来了她人生中又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已经年逾花甲的她,被重新聘任,并担负起了重建学科、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任。 这一阶段,她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研究生导师的工作中,展现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姿态。书中详细记录了她如何将自己毕生所学,尤其是她在动荡年代积累的那些“非主流”的、却极具价值的学术思考,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一代。 书中描绘了她创建的“明德学社”——一个非官方但影响深远的学术交流团体。这个社团成为了一代青年学者思想碰撞的熔炉,也成为了她教育理想得以延续的平台。 《穿越烽火的琴弦》最终定格于世纪之交,林婉清在退休后依然笔耕不辍,为她所热爱的教育事业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 --- 本书特色: 1. 史料的严谨性: 本书基于对大量历史档案、会议记录、人物通信的细致梳理,构建了可信的历史场景。 2. 情感的真实性: 作者摒弃了脸谱化的描写,深入挖掘了知识分子在历史转折点上的内心挣扎与抉择,充满了人性的温度。 3. 教育理念的深度: 全书不仅是人物传记,更是一部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变迁的缩影,对理解当代高等教育的根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4. 叙事的艺术性: 文字功底深厚,擅长在宏大叙事中穿插细节描写,使得阅读体验既具学术价值,又不乏文学张力。 适合读者: 历史爱好者、教育学专业人士、关注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群像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拿到了《王映霞自传》这本书,虽然还没有完全沉浸其中,但单看书名,我就被一种强烈的吸引力所俘获。我总觉得,一个能够留下自传的女性,必定有着非凡的人生经历,她的人生故事,一定蕴含着许多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思考的智慧。我脑海中勾勒出的画面是,这本书的封面或许带着一种沉静而优雅的气质,如同那个时代的大多数优秀女性一样,内敛却不失光芒。在书中,我期待着能够看到一个立体、鲜活的王映霞,她不仅仅是一个历史符号,更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想的个体。我好奇她是如何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一步步塑造自己的命运,如何去应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又如何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我猜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可能也会有着那个时代特有的婉约与细腻,字句之间流淌着的是对人生的感悟,对情感的表达,以及对社会现象的观察。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女性的力量,理解在时代的变迁中,女性是如何坚韧地生存,又如何去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与价值。

评分

当我看到《王映霞自传》这本书时,我立刻产生了一种强烈的阅读冲动。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带有一种故事感,让我联想到一位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刻印记的女性。我并不了解这位王映霞具体是何许人也,但我相信,她的自传一定能为我打开一扇通往过去的窗户。我设想,书中的内容,很可能充满了那个时代独特的风情,那些曾经鲜活的面孔,那些跌宕起伏的人生,那些在历史变革中的个人选择,都可能在这本书中被细致地描绘出来。我期待着,能够在这本书中,体会到那个时代社会的变迁,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面貌。作为一位读者,我希望能够在这本书里,找到那些触动我心灵深处的文字,那些能够让我产生共鸣的经历,那些能够启迪我人生思考的智慧。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对“女性”这个身份,有更深刻的理解,去感受她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展现出的坚韧、智慧与勇气。它不仅仅是一本传记,更可能是一部能够引发读者思考人生、理解历史的佳作。

评分

作为一名对近现代中国历史尤其是民国时期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些能够更直观地展现那个时代社会百态和人物命运的资料。而《王映霞自传》这个书名,恰恰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那份期待。我设想,这本书的页眉页脚,很可能就承载着那个时代的风声雨声,字里行间跳跃的,或许是那个时代特有的雅致与诗意,又或许是隐藏在繁华背后的苍凉与无奈。我特别好奇,王映霞作为一个女性,她在那个社会变革的时代,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她的生活轨迹,是否能折射出那个时代女性地位的演变,以及她们在追求自我价值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我憧憬着,在翻阅这本书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生活状态,他们的思想碰撞,他们的情感纠葛,以及他们对国家民族的深沉思考。这本书,对我而言,可能不仅仅是一本个人传记,更是一部具有史料价值的读物,它能够填补我在宏观历史认知上的某些空白,让我能够更生动、更具体地理解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我期待着,它能带给我一场思想的盛宴,让我与那个时代的灵魂进行一次深入的对话。

评分

《王映霞自传》这个书名,仿佛自带一种磁场,吸引着我想要一探究竟。虽然我对此人及其生平知之甚少,但“自传”二字,就足以让我产生无限的联想。我猜想,这一定是一本充满个人色彩的作品,它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女性,在时代洪流中的心路历程。我脑海里浮现的,是书页间泛黄的颜色,是那个时代特有的笔触,是字里行间流淌着的情感,或许是爱情的缠绵,或许是友情的珍贵,又或许是对生活和时代的深刻洞察。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够看到一个鲜活、立体的王映霞,她的人生轨迹,她的选择,她的得失,都将成为我理解那个时代的一面镜子。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感受到那个时代女性的独特魅力,她们是如何在时代的局限中,活出自己的精彩,又如何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属于她们的印记。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份阅读的享受,更是一次与历史对话的机会,一次对女性力量的探索。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叫《王映霞自传》,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在朋友的书架上瞥见的。当时只是因为这个名字带有一点古典的韵味,又带着一种女性的柔美,便随手翻开看了几页。那一刻,我的心就被某种东西深深地吸引了。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细细品读全书,但仅从开篇的文字,我便能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历史气息,仿佛能穿越时空,窥探到那个年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文情怀。我对王映霞这个人本身知之甚少,但仅仅是“自传”二字,就足以激发我无限的遐想。一个女性,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选择用文字记录自己的人生,这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性。我期待着在这本书里,能够看到那个时代女性的命运是如何被时代洪流裹挟,又是如何挣扎与绽放的。我很好奇,在那个可能充满束缚和不公的年代,她是如何活出自己的一片天的。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传记,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我未曾经历过的时代,也让我有机会去理解那个时代的女性,她们的坚韧、她们的智慧、她们的无奈,以及她们的渴望。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她的人生轨迹是怎样的,她经历过怎样的风雨,又收获了怎样的彩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