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历程(第2版) 科普读物 科学史话 科学技术 科学起源 【新华书店官网正版书籍】

科学的历程(第2版) 科普读物 科学史话 科学技术 科学起源 【新华书店官网正版书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国盛 著
图书标签:
  • 科学史
  • 科普读物
  • 科学技术
  • 科学起源
  • 科学的历程
  • 新华书店
  • 第2版
  • 知识
  • 历史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凤凰新华书店旗舰店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058787
商品编码:22045111949
包装:平装-胶订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07-01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科学的历程》(第2版)作者吴国盛,科学技术是一生产力,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事业首先需要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我们不仅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在各自的领域奋发努力赶超世界一流水平,而且需要提高全体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惟有科学知识得以普及、科学精神深入人心,我们的社会才真正走入卫生站学时代,科技才能真正推动各个方面的现代化。

内容简介

《科学的历程》(第2版)主要内容包括东方:古老文明的源头、希腊:科学精神的起源、中世纪:西方不亮东方亮、16、17世纪:近代产学的诞生、18世纪:技术革命与理性启蒙、19世纪:古典科学的全面发展、19世纪:科学的技术化、社会化、20世纪:探究宇宙与生命之谜、20世纪:高技术时代、科学处在转折点上等内容。

作者简介

吴国盛,男,1964年9月5日生于湖北省武穴市(原广济县)。 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空间物理专业,1983年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 1983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自然辩证法专业攻读科学史与科学哲学,1986年毕业获哲学硕士学位。 1986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从事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 1997年被破格晋升,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年轻的研究员。 1995年师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叶秀山教授在职攻读西方哲学,1996年出版《时间的观念》,1998年毕业并获哲学博士学位。 1999年4月9日离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回到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 1999年12月被批准为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博士生指导教师。 2000年担任北京大学人文学部委员。 2001年出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副主任、北京大学应用伦理学中心主任、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主任。 2003年出任北京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 1986-1996年间,研究工作主要围绕西方自然哲学基本概念的历史而展开,涉及自然概念、宇宙概念、时间概念、空间概念等,旁及科学通史和科学编史学,亦关注本学科的基础建设,曾花过时间反思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事业。《哲学动态》记者访谈“探索科学时代思的可能性”对10多年来的研究工作做了一个初步的总结。 1996年以来,研习现象学和海德格尔哲学,关注环境问题,关注科学的未来和人类的命运,开展对现实中种种现代性“现象”的反思,形成了新的学术思路和写作意向: 学术研究方面,在如下四个方向致力于“科学技术哲学”的学科建设,即以“追思自然”为主题的自然哲学、以柯瓦雷概念分析为主要方法的科学思想史、以现象学解释学为哲学背景的科学哲学、以技术批判理论为特色的技术哲学;在“科学革命”和“技术理性”两大专题上积累文献、开拓思路。此外,探索和研究科学传播学、应用伦理学的理论问题。 大众写作方面,沟通科学人文、传播绿色观念、反思现代现象,持守科技时代思的可能性。

目录

版序 
第二版序 
第二版自序 
绪论 
一章 科学史的意义 
1. 科学史有助于理科教学 
2. 科学史有助于理解科学的批判性和统一性 
3. 科学史有助于理解科学的社会角色和人文意义 
第二章 科学史的方法 
1. 科学史与技术史:哲学家传统与工匠传统 
2. 思想史与社会史 
3. 综合史与分科史、断代史、国别史 
第三章 五千年的历程 
一卷 东方:古老文明的源头 
一章 从自然史到文明史 
1. 宇宙的起源与演化 
2. 地球演化与生命起源 
3. 人类的起源与进化 
4. 文明史的序幕 
第二章 东方的四大古老文明 
1. 埃及 
2. 美索不达米亚 
3. 印度 
4. 中国 
第二卷 希腊:科学精神的起源 
第三章 希腊奇迹与科学精神的起源 
1. 希腊奇迹 
2. 光大东方科学遗产 
3. 希腊奴隶制与城邦民主制 
4. 希腊思维方式与科学精神的起源 
第四章 希腊古典时代的科学 
1. 一个自然哲学家泰勒斯 
2. 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 
3. 芝诺的运动悖论 
4. 原子论思想 
5. 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 
6. 智者与希腊数学三大难题 
7. 默冬周期的发现 
8. 柏拉图学园:不懂数学者不得入内 
9. 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10. 希腊建筑 
第五章 希腊化时期的科学 
1. 亚历山大里亚 
2. 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 
3. 阿里斯塔克:日心说的先驱 
4. 古代科学巨匠阿基米德 
5. 埃拉托色尼测定地球大小 
6. 希帕克斯创立球面三角 
7. 希罗与亚历山大里亚的技术成就 
8. 希腊天文学的集大成者托勒密 
9. 希腊医学的集大成者盖伦 
10. 代数学的创始人刁番都 
第六章 罗马帝国时期的科学 
1. 罗马性格与希腊气质 
2. 儒略历的诞生 
3. 卢克莱修与《物性论》 
4. 维特鲁维:建筑学之鼻祖 
5. 塞尔苏斯与罗马医学的百科全书 
6. 普林尼与《自然史》 
7. 罗马人的技术成就 
第三卷 中世纪:西方不亮东方亮 
第七章 古典文化的衰落与欧洲黑暗年代 
1. 基督教的兴起 
2. 西罗马帝国灭亡 
3. 柏拉图学园被封闭 
4. 亚历山大图书馆被烧 
5. 蛮族入侵与五百年黑暗年代 
6. 波依修斯:漫漫长夜中的微弱星光 
第八章 阿拉伯人的科学与技术 
1. 阿拔斯朝与阿拉伯科学的兴盛 
2. 贾比尔:炼金术之父 
3. 花拉子模与阿拉伯数学 
4. 阿尔·巴塔尼与阿拉伯天文学 
5. 阿尔·哈曾与阿拉伯物理学 
6. 阿维森纳与阿拉伯医学 
7. 阿维罗意与亚里士多德学说的复活 
第九章 中国独立发展的科技文明 
1. 农学 
2. 中医药学 
3. 天文学 
4. 数学 
5. 陶瓷技术 
6. 丝织技术 
7. 华夏建筑 
第十章 中国对世界科学的贡献 
1. 纸的发明与西传 
2. 印刷术 
3. 火药与炼丹术 
4. 指南针与航海技术 
第十一章 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科学技术的落后 
1. 明末四大科技名著与传统科学技术体系的终结 
2. 满清社会对中国科学发展的影响 
3. 传教士与西学东渐 
4. 近代中国科学技术的落后及其原因 
第十二章 中世纪后期欧洲学术的复兴 
1. 十字军东征与欧洲学术的复兴 
2. 大学的出现 
3. 托马斯·阿奎那:经院哲学的峰巅 
4. 罗吉尔·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先驱 
5. 城市与教堂建筑 
第四卷 16、17世纪:近代科学的诞生 
第十三章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地理大发现 
1. 意大利文艺复兴 
2. 列奥那多·达·芬奇 
3. 宗教改革与人的解放 
4. 罗盘、枪炮、印刷术和钟表的出现 
5. 地理大发现: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 
第十四章 哥白尼革命 
1. 中世纪的宇宙结构 
2. 哥白尼革命 
3. 布鲁诺 
4. 第谷·布拉赫:天才的观测家 
5. 开普勒:天空立法者 
第十五章 新物理学的诞生 
1. 伽利略:近代物理学之父 
2. 斯台文的静力学研究 
3. 吉尔伯特的磁学研究 
4. 真空问题:托里拆利、帕斯卡、盖里克与波义尔 
5. 胡克与弹性定律 
6. 惠更斯:摆的研究 
7. 牛顿力学的建立 
第十六章 从炼金术到化学 
1. 帕拉塞尔苏斯:医药化学的创始者 
2. 阿格里科拉:近代矿物学之父 
3. 赫尔蒙特 
4. 波义尔:近代化学的诞生 
第十七章 近代生命科学的肇始 
1. 维萨留斯的《人体结构》 
2. 血液循环的发现:塞尔维特、法布里修斯和哈维 
3. 显微镜下的新世界: 马尔比基、列文虎克、胡克和斯旺麦丹 
第十八章 机械自然观与科学方法论的确立 
1. 弗兰西斯·培根:知识就是力量 
2.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3. 伽利略与牛顿的科学方法 
4. 伽桑狄、波义尔与原子论的复兴 
5. 自然的数学化与机械自然观的确立 
第十九章 科学活动的组织化与科研机构的建立 
1. 意大利:自然秘密研究会、林琴学院、齐曼托学院 
2. 英国:哲学学会、皇家学会 
3. 弗拉姆斯特德、哈雷与格林威治天文台 
4. 法国:巴黎科学院 
5. 皮卡尔、卡西尼与巴黎天文台 
6. 莱布尼兹与柏林科学院 
第五卷 18世纪:技术革命与理性启蒙 
第二十章 技术发明与英国产业革命 
第二十一章 法国启蒙运动与科学精神的传播 
第二十二章 力学的分析化与热学、电学的早期发展 
第二十三章 18世纪的天文学 
第二十四章 化学革命 
第二十五章 进化思想的起源 
第六卷 19世纪:古典科学的全面发展 
第二十六章 19世纪的电磁学 
第二十七章 19世纪的光学 
第二十八章 热力学与能量定律的建立 
第二十九章 物理和化学中的原子论的兴起 
第三十章 19世纪的天文学 
第三十一章 进化论的创立 
第三十二章 l9世纪的生物学与医学 
第七卷 19世纪:科学的技术化、社会化 
第三十三章 科学强国的兴衰 
第三十四章 运输机械的革命 
第三十五章 电力革命与电气时代 
第八卷 20世纪:探究宇宙与生命之谜 
第三十六章 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 
第三十七章 穷宇宙之际 
第三十八章 探粒子之微 
第三十九章 20世纪的遗传学 
第四十章 现代地学革命 
第九卷 20世纪:高技术时代 
第四十一章 原子能时代 
第四十二章 航空航天时代 
第四十三章 电子技术与信息时代 
第四十四章 生物技术时代 
第十卷 科学处在转折点上 
第四十五章 世界图景的重建 
第四十六章 科学与人类的未来 
注释与参考文献 
图片目录 
著名科学家编年表 
人名译名对照表 
人名索引

精彩书摘


精彩书摘 

  阿里斯塔克另一个重要的天文学成就是测量太阳、月亮与地球的距离以及相对大小。这个工作记载在他的《论日月的大小和距离》一书之中,该书流传到了现在。阿里斯塔克知道月光是月亮对太阳光的反射,所以,当从地球上看月亮正好半轮亮半轮暗时,太阳、月亮与地球组成了一个直角三角形,月亮处在直角顶点上,从地球上可以测出日地与月地之间的夹角,知道了夹角,就可以知道日地与月地之间的相对距离。阿里斯塔克测得的夹角是87。,因此,他估计日地距离是月地距离的20倍;实际上,夹角应该是89052,,日地距离是月地距离的346倍。但是,阿里斯塔克的方法是完全正确的。得出了相对距离后,他从地球上所看到的日轮与月轮的大小,推算出太阳与月亮的实际大小。同样,他因为没有足够精确的测量数据,其估计误差是很大的,但他至少认识到,太阳是比地球大很多的天体。正因为如此,他确实有理由相信不是太阳绕地球转,而是地球绕太阳转,因为,让大的物体绕小的物体转动总不是很自然。近两千年后,哥白尼才又继承了阿里斯塔克的事业,主张日心地动说。他所遭遇到的驳难几乎是同样的,他为自己辩护的理由也几乎是同样的,细节我们以后再讲。 
  4.古代科学巨匠阿基米德 
  古代世界伟大的科学家阿基米德约于公元前287年生于南意大利西西里岛的叙拉古,他的父亲是一位天文学家,这使阿基米德从小就学到了许多天文知识。青年时代,同许多求学青年一样,来到了古代世界的学术中心亚历山大里亚。在这里,他就学于欧几里得的弟子柯农门下,学习几何学,据说阿基米德螺线实际上是柯农的发现。几年之后,阿基米德没有继续呆在亚历山大城,而是回到了他的故乡叙拉古。据说,他与叙拉古国王希龙二世是亲戚,是希龙二世邀请他回国的。 
  阿基米德是希腊化时代的科学巨匠。希腊化时期,古典希腊人那种纯粹、理想、自由的演绎科学与东方人注重实利、应用的计算型科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融合,实际上为近代科学——既重数学、演绎又重操作、效益——树立了榜样,阿基米德是希腊化科学的杰出代表。他不仅在数理科学上是一流的天才,而且在工程技术上也颇多建树。阿基米德也是希腊富有传奇色彩的科学家,他的传奇故事很多,而且每一个故事都从一个侧面展露了希腊化科学的风采。 
  前面已经说过,阿基米德与欧几里得、阿波罗尼并列为希腊三大数学家,也有人甚至说他是有史以来伟大的三个数学家之一(其他二位是牛顿与高斯)。他的主要数学贡献是求面积和体积的工作。在他之前的希腊数学不重视算术计算,关于面积和体积,数学家们顶多证明一下两个面积或体积的比例就完了,而不再算出每一个面积或体积究竟是多少。当时连圆面积都算不出来,因为比较精确的π值还不知道。从阿基米德开始,或者说从以阿基米德为代表的亚历山大里亚的数学家开始,算术和代数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数学学科。阿基米德发现的一个著名的定理是,任一球面的面积是外切圆柱表面积的三分之二,而任一球的体积也是外切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二。这个定理是从球面积等于大圆面积的四倍这一定理推来的,据说,该定理遵遗嘱被刻在阿基米德的墓碑上。 
  …… 
收起全部↑ 
前言/序言 
  我和吴国盛同志是在1988年张家界开的天文学哲学会议上认识的,当时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觉得(当时与会的许多老一辈科学家也都这么看)他思想敏锐,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青年学者。这些年,他的研究成果一本接一本地出版,而且水平都很高,印证了我的一印象。 
  吴国盛同志涉及科学史和科学哲学两大研究领域,均出版过专著。他关于希腊空间概念、时间观念史、西方宇宙论思想史、西方自然观念史的专门研究和专题著作,在国内属开创性工作;他主编的《科学思想史指南》的出版,对国内科学史的学科建设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因为此前国内对西方科学编史学非常不了解,有些标榜“科学思想史”的书,实际上并不是科学思想史。 
  吴国盛同志的《科学的历程》自1995年底出版以来,深受众多读者的欢迎,也获得了不少学术上的荣誉。在荣誉面前他不自满,现在又把这部好书进一步修订,在保持原来定位和框架的情况下,新增文字约十万、图片两百多幅,补充了参考文献,编制了人名索引,可以说是更趋完善、更趋精美。并且,他还在努力工作,准备在不久的将来,推出一本学术性更强的、更高水平的科学通史教材,以满足高等学校教学的需要。 
  关于科学史的重要性,周光召先生在一版序中已经说得非常清楚。关于这部书的评论已经很多,1996年我也写过一篇短文,在那篇文章里我曾经称赞这本书“写得有声有色,既有深刻的理论分析,又有激情的描绘,雅俗共赏,晓畅易懂,可读性极强”,这里不再多说。这部书写作时,作者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而现在是在北京大学任教;这部书一版是由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而现在第二版转到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在人和书的转移过程中,我尽了一点引线作用。现在我愿意再次向广大读者引荐这个新的版本。是为序。

《星辰大海的召唤:人类探索宇宙的宏伟史诗》 内容简介: 自古以来,仰望星空,便是人类最古老、最执着的冲动之一。从远古先民在黑夜中辨认的星座,到今日探测器深入太阳系腹地,人类对宇宙的好奇与探索从未停歇。本书将带您踏上一段波澜壮阔的旅程,追溯人类文明如何一步步挣脱地球的束缚,将目光投向无垠的宇宙,并在这场伟大的探索中,揭示科学、技术与人类精神的深刻融合。 第一章:仰望与遐想——早期宇宙观的萌芽 在文字出现之前,人类便已在星空中寻找秩序与意义。本书将从古老的文明出发,探寻中国古代的观星术,巴比伦的星占学,古希腊的宇宙模型——从朴素的“地心说”到哲学家的宇宙思辨。我们将看到,尽管早期对宇宙的理解充满神话色彩与宗教哲学的影响,但对天体运行规律的观察与记录,已悄然播下科学的种子。从金字塔的精准指向,到玛雅历法的复杂精妙,人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都展现了对宇宙秩序的独特理解和早期探索的努力。我们将深入剖析不同文明如何通过肉眼观察,绘制星图,解释日月食,并探讨这些早期认知如何塑造了人类的世界观。 第二章:哥白尼的革命与伽利略的望远镜——科学思维的觉醒 十五世纪,当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时,他不仅仅是在挑战托勒密体系,更是在挑战根深蒂固的宇宙观与教会权威。本书将细致描绘这场颠覆性的思想革命,解析“日心说”为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以及它如何为后来的科学发展奠定基础。随后,我们将聚焦伽利略,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如何利用他亲手改进的望远镜,以前所未有的清晰度观测月球表面的环形山,发现木星的四颗卫星,以及金星的盈亏变化。这些观测证据,如同石破天惊,直接有力地支持了“日心说”,并开启了人类利用科学仪器认识宇宙的新纪元。我们将详细阐述伽利略的实验方法,他如何将数学应用于物理学,以及他因此遭遇的迫害,这背后所折射出的科学与世俗权力之间的复杂博弈。 第三章:牛顿的万有引力与宇宙的机械法则——经典物理学的辉煌 牛顿的出现,将宇宙的探索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本书将深入浅出地讲解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解释它如何统一了地面物体的运动和天体的运行,将宇宙描绘成一个由精准数学法则支配的巨大机械装置。我们将追溯牛顿从苹果落地到月球绕地运行的深刻洞察,理解他如何用一个简洁的公式解释了宇宙中最宏大的现象。同时,我们也将探讨牛顿力学在天文学领域的应用,如何解释行星轨道,预测天体运动,并为后来的天文学家提供强大的理论工具。本书还会涉及牛顿在光学领域的研究,他的棱镜实验如何揭示了光的本质,为我们理解宇宙的光谱提供了早期线索。 第四章:从星云假说到黑洞之谜——宇宙的宏观结构与演化 随着望远镜性能的提升和理论的进步,人类对宇宙的认识逐渐从太阳系扩展到更广阔的星系。本书将讲述十八世纪哲学家康德和拉普拉斯提出的“星云假说”,这是关于太阳系乃至银河系起源的早期科学尝试,展现了人类对宇宙演化的初步思考。我们将进入二十世纪,探索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如何彻底改变了我们对引力、空间和时间的理解,并预言了黑洞、引力波等奇妙的天体现象。本书将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相对论的基本概念,并描述天文学家如何通过观测寻找这些理论预言的证据,例如对引力透镜效应的发现,以及对脉冲星的观测如何支持了引力场的弯曲。 第五章:光谱分析与恒星的奥秘——揭示宇宙的化学组成 人类并非只能看到宇宙的亮度与运动。本书将介绍光谱分析技术是如何在十九世纪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通过分析星光通过棱镜后产生的独特光谱线,科学家们发现,遥远的恒星与我们太阳的成分惊相似。这将是一场关于“天上一天,地上一天”的科学革命,它证明了宇宙的物质构成是普遍的,我们并非孤例。我们将详细讲解光谱分析的原理,如何识别不同元素的特征光谱,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理解恒星的温度、年龄和化学组成。本书还将探讨恒星演化的早期理论,以及光谱学在发现新元素、理解化学元素起源方面的贡献。 第六章:电磁波的发现与射电天文学的兴起——倾听宇宙的低语 光仅仅是宇宙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本书将带您走进电磁波的世界,从麦克斯韦的理论预言到赫兹的实验验证,了解电磁波谱的发现是如何拓展了我们观测宇宙的疆域。特别是射电波段的发现,开启了射电天文学的时代。我们将讲述早期射电望远镜的建造,以及它们如何捕捉到来自遥远星系、类星体甚至宇宙大爆炸余晖的微弱信号。本书将阐述射电天文学如何帮助我们发现脉冲星、星际分子云,并提供了研究宇宙大尺度结构的全新视角。 第七章:空间时代的黎明——人造卫星与行星探测 冷战背景下的太空竞赛,极大地加速了人类的太空探索步伐。本书将回顾苏联斯普特尼克一号和美国探险家一号的发射,标志着人类进入了太空时代。我们将详细介绍早期人造卫星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例如监测地球大气层、进行空间辐射测量。随后,我们将聚焦行星探测器,从水手号飞掠金星、火星,到旅行者号穿越太阳系外围,再到现代的火星探测器、木星探测器和土星探测器。本书将展示这些机器人探险家传回的令人惊叹的图像和数据,它们如何揭示了行星的地质构造、大气特征、甚至搜寻地外生命的迹象。 第八章:望远镜的革命——从哈勃到詹姆斯·韦伯——看得更远、更深 太空望远镜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们观测宇宙的方式。本书将聚焦哈勃太空望远镜,讲述它如何克服大气干扰,以前所未有的清晰度拍摄了无数震撼人心的宇宙图像,揭示了星系的形成、演化,以及宇宙的年龄和膨胀速率。我们将深入介绍哈勃的科学贡献,例如“哈勃深场”和“哈勃超深场”项目,它们如何让我们窥探到宇宙最古老、最遥远的角落。随后,我们将展望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它又将如何通过红外观测,深入研究宇宙黎明时期的第一批恒星和星系,探测系外行星的大气成分,寻找生命存在的可能性。 第九章:宇宙的边界与未解之谜——暗物质、暗能量与地外生命 尽管人类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宇宙依然充满了谜团。本书将探讨当前天文学面临的几大未解之谜。我们将深入解释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概念,它们占据了宇宙绝大部分的质量与能量,但我们对它们的本质知之甚少。本书将介绍科学家们如何通过观测星系旋转曲线、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等证据推断它们的存在,以及目前正在进行的各种实验和探测项目。此外,本书还将探讨地外生命存在的可能性,从德雷克公式的思考,到搜寻系外行星的最新进展,以及SETI计划的努力,展现了人类对“我们是否孤独”这个古老问题的持续追寻。 第十章:星辰大海的未来——人类的太空梦想与科学的永恒前沿 本书的最后,我们将展望人类探索宇宙的未来。从载人登月、火星殖民的宏大设想,到更遥远的深空探测,如星际旅行的可能性。我们将讨论科学技术在未来太空探索中的关键作用,例如新型推进技术、生命支持系统、以及人工智能的应用。本书将强调,科学探索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人类好奇心、探索精神的体现,它不断拓展我们对自身以及宇宙的认知边界,激发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梦想。我们将以一种充满希望和敬畏的笔触,描绘人类与宇宙之间永恒的对话,以及科学精神在其中扮演的不可替代的角色。 《星辰大海的召唤:人类探索宇宙的宏伟史诗》是一部集科学性、历史性和人文性于一体的科普读物,它将带您领略人类从蒙昧到求知的智慧光芒,从仰望到实践的勇气与决心,以及科学技术如何一步步实现我们对宇宙的梦想。在这段旅程中,您将感受到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在浩瀚宇宙中所扮演的独特而重要的角色,以及我们对未知世界永不熄灭的探索热情。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技术发展充满兴趣的读者,我总是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够解释技术从何而来,又将如何影响未来的书。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需求。它不仅仅是停留在科学理论层面,而是将科学发现与实际应用紧密地结合起来。书中详细地介绍了从古代的简单工具到现代的复杂机械,从基础的物理原理到尖端的电子技术,每一步的发展都清晰可见。我特别喜欢它对那些改变世界的发明,比如蒸汽机、电灯、计算机等的起源和发展过程的描写,让我了解了这些技术背后所凝结的智慧和汗水。它让我看到,每一个伟大的技术成就,都是建立在无数个前人的科学探索和技术积累之上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突破的过程。而且,这本书还触及到了科学与社会、科学与伦理的交叉领域,让我开始思考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双刃剑效应,以及我们应该如何负责任地使用和引导科学力量。读完这本书,我对科技的未来充满了更多的思考,也更加认识到科学和技术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核心驱动作用。它不仅仅是一本科普读物,更是一本关于人类创造力和智慧的赞歌。

评分

我本来是对科学史没什么特别感觉的,觉得就是一些过去的知识,现在都用不上。但偶然翻到这本书,完全改变了我的看法。它不是那种按时间顺序简单堆砌事实的书,而是非常有深度地剖析了科学思想的演变和科学方法的形成。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科学革命”那一部分,它不仅仅是列举了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等人的成就,更是深入探讨了这些突破是如何发生的,是哪些社会、文化、哲学因素共同催生了这场伟大的变革。它让我意识到,科学的进步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思维方式的转变。书中对于一些重要概念的解释也非常到位,比如“实证主义”、“范式转移”等等,用通俗易懂的比喻将其阐释清楚,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有所领悟。而且,作者并没有回避科学发展中的一些争议和曲折,比如科学与宗教的冲突,科学发展中的一些错误理论等等,这反而让科学史显得更加真实可信,也让我看到了科学并非是完美无瑕的,它也是在不断自我修正和进步的。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独特,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引导,让我开始思考“为什么”和“如何”的问题,而不仅仅是“是什么”。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一直对科学的发展轨迹充满好奇,但市面上很多科普读物要么过于浅显,要么又过于晦涩,很难找到一本既能引人入胜又能深入浅出的。这本书做到了!它不像那些枯燥的教科书,而是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像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科学是如何一步步从模糊的猜测,经过无数次的探索、质疑、实验,最终演变成我们如今所知的样子。我尤其喜欢它对那些关键性科学发现背后人物故事的描绘,那些伟大的科学家们并非遥不可及的神祗,他们也有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有着面对困难时的挣扎与坚持,这让科学史变得鲜活而充满人情味。读这本书的过程,仿佛穿越时空,亲身经历了那些伟大的头脑们是如何思考,如何挑战权威,如何为人类知识的进步贡献力量的。它让我不再将科学视为一堆冰冷的公式和定理,而是看到了一种充满生命力的、不断进化的思想体系。这本书的逻辑性也很强,从各个学科的起源讲起,再到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与融合,层层递进,让我对科学的整体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虽然我不是科学专业出身,但阅读过程中丝毫没有感到吃力,反而充满了惊喜和启发。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吸引人,它没有用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语言,而是充满了故事性和画面感。读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旁观者,置身于那些伟大的科学发现现场,亲眼见证了那些决定人类命运的时刻。作者在对科学知识的阐述上,非常注重细节,比如关于古希腊数学的起源,关于文艺复兴时期天文学的变革,每一个时期、每一个科学家的贡献,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我特别欣赏它对科学思想的“演进”过程的把握,它不像是一些简单的技术史,而是更侧重于思想观念的转变,比如从亚里士多德的宇宙观到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这个过程的转变是如何发生的,又是如何影响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这一点被阐述得非常透彻。这本书让我深刻地理解到,科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打破旧有思维模式、建立新理论体系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充满了挑战和创新。它让我对科学的敬畏之心油然而生,也让我对人类求知欲的强大力量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是让我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对科学探索本身的兴趣。

评分

我一直认为,了解事物的起源是理解其本质的关键。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科学的“元宇宙”。它没有直接跳到复杂的现代科学概念,而是从最基础的“为什么”开始,一点点勾勒出科学的轮廓。我非常喜欢它对于不同文明在科学早期发展中的贡献的介绍,比如古巴比伦的数学、古埃及的医学,以及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等等,它让我看到了科学并非是西方独有的产物,而是人类共同的智慧结晶。书中对于科学方法论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是告诉你“是什么”,更是教你“如何去认识世界”。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实验”在科学发展中的核心作用的描述印象深刻,它让我明白,科学的进步离不开一次又一次的严谨的观察和验证。读这本书,就像在追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漫漫长河,每一个小的发现、每一次小的进步,都汇聚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辉煌。它让我意识到,科学的历程是一部宏大的人类智慧史,而我,也成为了这段历史的参与者和学习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