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高術莫用 《逝去的武林》續篇 薛顛傳世之作 武學尊師李仲軒傢世 凸顯京津地區一支世傢的百年沉浮
定價:39.00元
作者:李幗忠,徐駿峰
齣版社:人民文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4-01
ISBN:9787020099214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本書是《逝去的武林》續篇。由“傢世”和“武學”兩部分組成。
前者由武學大傢李仲軒(1915~2004)的後輩講述自戰爭至今,李仲軒的父係和母係傢族成員在曆史大變遷中的個人命運,以及他們眼中李仲軒的性格愛好和生活細節。凸顯瞭一支百年世係的血脈和文化傳承。
後者是象形術探佚。象形術是民國武術**高手薛顛的傳世之作,已經湮滅半個世紀之久。李仲軒生前的*後歲月便是講解象形術。本書根據薛顛《象形拳真詮》和李仲軒口傳,對象形術進行瞭完整的闡釋和解析。
《逝去的武林》曾在武術專業雜誌《武魂》上連載,在未齣版前已轟動外武術界,初版即成為暢銷書。鳳凰衛視竇文濤主持的《鏘鏘三人行》做瞭介紹,梁文道主持的鳳凰衛視《開捲八分鍾》欄目及崔永元主持的《小崔說事》欄目均做瞭專題推介。
薛顛的口氣之大,說象形術的先賢有伏羲、陰康、黃帝、孔子、華佗,隻是他們沒有將象形術化為拳,象形術在他們手中以易經、舞蹈、中醫、吐納禪定的形式流傳下來,現在由我以拳術的形式流傳。
薛顛說武術的真實情況是,四肢軀乾可以擊人,發聲、皮膚也可以擊人,甚至擊人於在數步之外。薛顛自評“言以離奇,實習則明”——你沒見過,但我練到瞭。武學尊師李仲軒傢世 凸顯京津地區一支世傢的百年沉浮
薛顛傳世之作——象形術 領悟人與自然的奇妙關係 一種開悟入道的修
內容提要
本書是《逝去的武林》續篇。由“傢世”和“武學”兩部分組成。
目錄
前言:貞觀二年 停祭周公 徐皓峰
上編
李仲軒傢世
一、王鷹憶舊
1、我的爺爺
2、我的父親
3、我與李仲軒
二、李幗忠憶舊
1、王門女子
2、
3、李傢與李仲軒
下編
象形術探佚
一、拳理
1、師承淵源 武藝道藝
2、九要八論 活子活午
3、樁法入道 抻筋拔骨
4、三步調息 點睛修心
5、六書能戰 八性傷敵
6、寸踐弓八 三角縱跳
7、五法用中 八象閤卦
二、五法
1、無極轉太極
2、飛法
3、雲法
4、搖法
5、晃法
6、五法閤五行
三、八象
1、八卦先後天
2、龍象
3、虎象
4、馬象
5、牛象
6、象象
7、獅象
8、熊象
9、猿象
後記 單峰劍 徐皓峰
作者介紹
李幗忠:
職業為醫生。形意拳名宿李仲軒的侄女,增協助父親整理天津李氏王氏傢族史料。
其父為李仲軒兄長李轅(字捷軒),天津寜河縣文史所榮譽研究員。
徐駿峰:
自由寫作者。曾為報社記者和雜誌撰稿人。李幗忠次子,上世紀八十年代曾和兄長徐皓峰追隨李仲軒先生一個時期。
李仲軒(1915~2004) 名軏,字仲軒,天津寜河縣人。師從形意拳三位大師唐維祿、尚雲祥、薛顛,武林名號“二先生”。其父係和母係均為京津地區的官宦大傢族。34歲自武林退隱,後在北京西單一傢電器商店值夜為生。因遵守師父尚雲祥的規定,一生未收徒弟。晚年在《武魂》 name='ref__641940'>雜誌上發錶係列文章,作為“中華武學*時期的後一位見證者”,披露瞭珍貴的史料和拳理。
文摘
序言
《逝去的武林》續篇,加上“薛顛傳世之作”和“武學尊師李仲軒傢世”,以及“京津地區一支世傢”的背景,這些元素組閤在一起,勾勒齣一個宏大敘事的雛形。我能想象,這很可能是一部融閤瞭傢族史、武林史,甚至是地方史的作品。薛顛的“傳世之作”,可能意味著他留下瞭重要的武學理論、秘籍,或者是一段影響深遠的江湖傳說,而李仲軒傢族,則可能是這些遺産的繼承者或守護者。故事可能圍繞著這個傢族,在京津這片特殊的土地上,如何發掘、解讀、傳承薛顛的武學,以及他們在這個過程中所經曆的種種挑戰和磨難。我非常好奇,薛顛究竟是一位怎樣的傳奇人物?他所傳下的“作品”,又包含著怎樣的智慧和力量?這個京津地區的世傢,他們的命運又將如何與這些“傳世之作”緊密相連?這仿佛是一場跨越時空的武學探尋之旅,我期待著作者能夠將這些綫索巧妙地編織在一起,呈現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
評分“凸顯京津地區一支世傢的百……”這段描述,讓我對本書的故事背景和文化土壤産生瞭濃厚的興趣。“京津地區”這幾個字,瞬間將我的思緒拉到瞭那片充滿曆史底蘊和地域風情的土地。北京和天津,既有皇城的威嚴,又有碼頭的江湖氣,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氣質交融在一起,會碰撞齣怎樣的武林火花?我猜想,這裏的武學,或許融閤瞭北方的剛猛與南方的細膩,也可能受到當地獨特文化習俗的影響,形成獨樹一幟的風格。而“一支世傢”,則預示著一個龐大而復雜的傢族網絡,他們的興衰史,很可能與京津地區的曆史變遷緊密相連。我好奇,這個世傢是如何在這片土地上紮根、發展、壯大的?他們是否曾是當地武林的一方霸主?他們與當時的權貴、官府、乃至其他武林門派又有著怎樣的盤根錯節的關係?“百……”這個未完待續的詞,更是一種引誘,似乎暗示著這個世傢百年的風雨、百年的榮耀、甚至是百年的滄桑。我期待作者能夠為我們呈現一幅京津地區武林世傢的立體畫捲,讓我們感受到地域文化如何滲透到武學之中。
評分《高術莫用:逝去的武林》續篇,單看這名字就足以勾起我心中那股對傳統武學失傳的惋惜與探尋的衝動。“高術莫用”四字,道齣瞭許多絕學深藏民間,不輕易示人的尷尬境遇,也暗示瞭本書的敘事基調,或許充滿瞭對時代變遷下武林秘技命運的沉思。而“逝去的武林”則是一個極具畫麵感的詞匯,它像一幅褪色的舊畫捲,承載著無數江湖恩怨、俠骨柔情,以及那些曾經叱吒風雲的人物。續篇的齣現,無疑是給那些熱愛武俠、對傳統文化有著深厚情結的讀者們注入瞭一針強心劑。我尤其期待它如何延續前作的輝煌,如何在“逝去”的背景下,重新構建一個鮮活、有血有肉的武林世界。作者的筆觸能否再次將我們帶入那個刀光劍影、快意恩仇的年代,讓我們在文字中感受拳腳的剛猛、內力的深邃,以及那份獨屬於武林人的傢國情懷?對於“薛顛傳世之作”的標注,更是吊足瞭胃口,不知道薛顛究竟是何方神聖,其武學造詣又到瞭何等境界?這無疑為故事增添瞭更多神秘色彩和期待值。
評分“武學尊師李仲軒傢世”這一信息,直接將我的好奇心引嚮瞭更為深層的層麵。在武俠世界裏,傢世往往是人物命運的重要伏筆,也常常承載著傢族的榮耀、傳承與責任。李仲軒,單從“尊師”二字,便可想見其在武學界的地位與聲望,他定是一位德高望重、武藝超群的前輩。而“傢世”,則意味著本書將不僅僅局限於個體武者的傳奇,更會深入探討一個武術世傢在曆史長河中的發展、變遷,以及其所麵臨的挑戰。我腦海中不禁浮現齣,這個李仲軒的傢族,是否擁有著世代相傳的絕世武功?他們是否經曆瞭輝煌的過去,又在時代的洪流中步履維艱?這種傢族敘事,往往能帶來更宏大的視角和更豐富的人物群像,讓讀者不僅僅關注主角的成長,更能窺見一個武術流派的興衰史。我期待作者能夠細緻描摹李仲軒傢族的譜係,挖掘傢族成員之間的愛恨情仇,以及他們如何堅守或遺失祖輩傳下來的武學精髓。這種對根脈的追溯,對於理解“逝去的武林”這一主題,必有其獨特之處。
評分這本書的係列定位——《逝去的武林》續篇,以及“高術莫用”的副標題,讓我對其內容充滿瞭期待,但也帶有一絲曆史的厚重感。我理解,“逝去的武林”並非僅僅是描寫過去的江湖,更可能是一種對當下社會中傳統文化、傳統技藝漸漸消亡的隱喻。作者可能是在通過一個武俠故事,來探討現代化進程中,那些曾經輝煌的技藝和精神是如何被遺忘,又是如何被重新發掘的。“高術莫用”恰恰點齣瞭這種睏境,很多高深的武學,或許因為不適應時代,或者因為傳承斷層,而變得“莫用”,甚至最終“逝去”。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在展現精彩武打場麵的同時,更深入地挖掘武學背後的哲學、文化內涵,以及那些傳承者們在時代洪流中的掙紮與堅守。這本書或許不僅僅是一個江湖故事,更可能是一部關於文化傳承的思考錄。它會讓我反思,我們如何在追求進步的同時,不遺忘那些寶貴的、屬於我們自己的傳統。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