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地区 中国大连
语言种类 中英双语
杂志书号 ISSN 1672-7460
全年期数 双月刊,全年6期,分6次快递
全年定价 528 RMB/6本(2018年全年)
单期价格 88 RMB/本(2018年定价改为88元/期)
图书规格 平装.彩页.16开.页数:160左右
《景观设计》杂志社以出版者的敏锐触觉,出版发行的《景观设计》杂志和各种景观设计图书在业界都享有良好的口碑。
杂志着重介绍国内外景观设计实例,提供原创实质性资料;介绍设计师的设计思想和技法,加深同读者的对话与交流;多视点捕捉全新的景观设计理念,拓展景观设计新时尚;发现社会需求动态,提供新潮特辑题目和话题;探询循环性社会中人类与环境共存的方式。
哇,这本书,或者说这本“2018年杂志期刊订阅 景观设计杂志Landscape Design景观园林类”的合集,真的让我对当年的设计潮流有了个清晰的认识。我记得当时我刚开始接触这个领域,很多概念都还停留在书本上,但翻开这本2018年的合集,感觉一下子就被拉进了实战的语境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海绵城市”和“低影响开发(LID)”的专题报道,那时候这还不是一个烂大街的词汇,很多文章都在深入探讨具体的实施案例和技术难点。比如,某期详细分析了几个南方城市的雨水花园设计,不仅展示了精美的效果图,还配上了不同季节的植被变化照片,非常实在。再有就是对材料革新的关注,记得有一篇专门讲了再生骨料在景观铺装中的应用,从力学性能到美观度都做了横向对比,对我后来做一个关于生态步道的项目提供了不少思路。当然,作为年刊性质的合集,它在理论深度上可能不及专门的学术著作,但胜在时效性和广博性,让你能迅速掌握当时行业内大家都在热议什么,哪些项目成了标杆。它更像是一个行业精英的年度快照,帮你快速补齐了2018年那段时间错过的关键信息点,非常适合需要快速了解历史脉络的设计师或学生。
评分老实说,这本“2018年杂志期刊订阅”系列,最大的价值在于它对“植物配置”的细致入微的探讨。我个人对植物学和景观美学的结合点非常感兴趣,而2018年那会儿,大家似乎都在从“一季一景”向“全年有景”的方向努力。这本合集中,有专门针对北方寒冷地区的选择性植物名录,不仅列出了植物的学名和形态,还详细标注了它们对土壤pH值、日照时长的具体要求,甚至还附带了病虫害的预防小贴士,简直是野外施工人员的宝典。我当时负责一个小型的公园改造项目,因为对本地植物群落研究不够深入,差点选错了几种抗逆性差的灌木。翻阅这本合集里的相关文章后,我及时调整了方案,选择了一种当地原生且维护成本极低的乡土植物,结果效果出奇地好,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维护起来也省心得多。如果说有些设计杂志注重的是那些宏大叙事,这本合集在“干货”——那些具体到“哪种植物在什么环境下表现最佳”的细节上,做得非常扎实和负责任。
评分作为一名刚毕业不久的新人,我感觉这本2018年的合集,简直就是我职业生涯早期的“行业速成班”。它不像教材那样板着脸孔,而是以一种非常轻松、直观的方式,呈现了行业当时的“最佳实践”。我尤其欣赏它对“景观照明设计”的专题报道。在那个年代,很多人对景观照明还停留在简单地“打亮”雕塑或步道,但合集里深入探讨了色温、光污染控制以及如何利用光影来引导人流和划分空间层次。记得有一篇对比了某商业综合体夜景设计的优劣,通过不同时间段的光线照片对比,生动地展示了过度照明和恰当照明之间的巨大差异。这促使我在接下来的项目中,开始认真对待夜晚的景观效果,不再把它视为日间设计的附属品。而且,它还涉及到了版权和知识产权的讨论,提醒设计师要注意保护自己的原创设计成果,这种比较少见的行业规范性内容,对于新手来说是极其宝贵的警示。
评分说实话,2018年的设计趋势放到现在看,有些设计手法或许已经显得有些过时,比如某些参数化设计语言的滥用,在当时的杂志里还是亮点。但这正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它忠实地记录了一个时代的设计思潮的演变过程。我个人对“景观小品与家具设计”的那几期内容情有独钟。那时候,设计师们正努力摆脱那种“水泥墩子”式的固定思维,开始探索更多模块化、可移动的户外家具。合集里展示了好几个国外小型设计工作室的作品,他们如何用木材、金属和复合材料,创造出既符合人体工学又充满趣味性的座椅和休息平台。我记得有一个“漂浮休息区”的设计,用竹制格栅和水景结合,非常有诗意。虽然我们无法完全复制这些昂贵的进口设计,但它提供了一种“设计思维”的启示:景观不仅仅是硬景和软景的堆砌,它也包含了人与空间互动的细节体验。这本合集为我提供了一个横向比较的平台,让我看到了当时设计界的雄心壮志和努力方向,非常有启发性。
评分拿到这本厚厚的合集时,我首先注意到的是它的版式设计,即便是2018年的设计标准,放在现在看也毫不逊色,那种简洁、大气的版式处理,本身就是对“设计”这个主题的最好诠释。我当时主要关注的是住宅景观部分,那几年大家都在讨论如何打破传统院落的僵局,引入更多公共空间的理念。这本合集里收录的几篇关于“城市边缘化社区景观再造”的案例分析,简直是我的救星。它们没有一味地炫技,而是非常接地气地探讨了如何在有限的预算和复杂的社区关系中,实现景观价值的最大化。特别是其中关于“可渗透性边界”的讨论,让我明白了景观设计不只是围墙内的事情,它如何与周边的城市肌理发生有机的联系,这比单纯堆砌昂贵的硬质材料要有意义得多。我记得有一篇文章还提到了公众参与的重要性,通过几次社区工作坊的记录,展示了最终设计是如何被居民的需求所塑造的,这种“自下而上”的设计过程,在当年的设计圈里还属于比较前沿的探讨,这本书给了我一个很好的观察窗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