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浪直營】中國社會經濟通史

【後浪直營】中國社會經濟通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全漢昇 著,葉龍 編
圖書標籤:
  • 曆史
  • 經濟史
  • 中國曆史
  • 社會發展
  • 通史
  • 後浪
  • 文化
  • 教育
  • 社科
  • 國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後浪齣版公司官方旗艦店
齣版社: 北京聯閤齣版公司
ISBN:9787550274280
商品編碼:22396295238
品牌:後浪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00
字數:15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中國經濟史學全漢昇先生講授,一部係統、深入而簡明的經濟通史
在會通古今、中西比較的宏大視野下,運用豐富的史料、數據與西方社會科學理論展開分析
一代學術名傢深入淺齣、生動易讀的講解,瞭解和概觀中國經濟社會古今演變的讀物

作者簡介

全漢昇(1912—2001),廣東順德人,曆史學傢、教育傢、著名的中國經濟史研究專傢。 
193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曆史係,潛心於中國經濟史研究,是中國經濟史學科的開拓者之一。曆任“中央研究院”總乾事及曆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颱灣大學經濟係教授兼係主任、香港中文大學教授、新亞書院院長、新亞研究所所長,1984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其主要著作有《唐宋帝國與運河》《中國行會製度史》《中國經濟史論叢》《中國經濟史研究》《明清經濟史研究》《中國近代經濟史論叢》等。

葉龍,香港能仁書院前院長、能仁哲學研究所及中國文史研究所前教授及前所長。
新亞書院哲學教育係及新亞研究所畢業,曾師從錢穆多年。後獲香港中文大學曆史學係榮譽文學士、教育文憑,香港大學哲學碩士及哲學博士。著有《桐城派文學史》《桐城派文學藝術欣賞》《中國古典詩文論集》《王安石詩研究》《孟子思想及其文學研究》及《中國、日本近代史要略》等。

目錄

序 
導論 研究中國社會經濟史的方法 
一、什麼是“經濟史” 2 
二、為什麼要研究經濟史 4 
三、如何研究中國社會經濟史 6 
1.材料的收集 6 
2.材料的彆擇取捨和審定 9 
第—章 古代社會經濟概況 
一、傳說中的古代社會經濟 12 
二、從考古學所見的古代社會經濟 15 
三、殷商社會經濟概況 18 
1.殷商為農業社會而非畜牧社會 18 
2.殷商工業生産情形 21 
3.殷商的財産繼承製 22 
四、周代社會經濟概況 23 
1.周人的農業生産 23 
2.周代的井田製度 25 
3.周代的商業與貨幣 27 
4.西周的封建製度與宗法社會 29 
五、春鞦戰國時代社會經濟概況 31 
1.春鞦時齊國發展之情形 31 
2.秦國的興起與強盛 33 
3.春鞦戰國時代農業情形 35 
4.春鞦戰國時代工業情形 39 
5.春鞦戰國時代的商業與貨幣 40 
6.春鞦戰國時代的經濟思想 44 
7.春鞦戰國時代的傢族製度 46 
結 論 48 
第二章 秦漢社會經濟概況 
一、秦代社會經濟概況 50 
二、漢代社會經濟狀況的變動 53 
1.曹參“ 無為而治” 53 
2.武帝的經濟政策 54 
三、漢代農業情形 56 
四、漢代工業情形 59 
五、漢代的商業與貨幣 61 
1.漢代的商業與對外貿易 61 
2.漢代貨幣情形 63 
六、漢代的財政與租稅 66 
1.漢代財政情形 66 
2.漢代租稅情形 67 
七、漢代的社會階級 69 
八、王莽的改革 72 
九、東漢的地主階級政權與大傢族製度 74 
第三章 魏晉南北朝社會經濟的轉變 
一、豪傢大族 77 
二、佛教寺院 78 
三、屯田與均田 79 
第四章 隋唐宋社會經濟概況 
一、戶口情形 82 
二、隋代社會經濟概況 84 
三、經濟中心之南移 85 
四、唐宋運河情形 86 
1.唐代運河 86 
2.宋代運河 90 
五、唐宋商業與國際貿易情形 92 
1.唐宋時商業之發展 92 
2.唐宋國際貿易情形 93 
六、唐宋時的城市 96 
1.揚州 96 
2.汴京 98 
3.杭州 100 
七、唐宋工業情形 102 
八、唐宋貨幣情形 106 
1.唐宋時銅錢使用情形 106 
2.唐宋時的紙幣 108 
九、唐宋的田製與農業 111 
1.均田製與唐宋農業生産情形 111 
2.從租庸調製到兩稅法 112 
3.鹽、 酒、 茶的專賣 113 
4.王安石的新法 114 
結 論 116 
第五章 元代社會經濟概況 
一、元代之海運 121 
二、元代之貨幣 122 
第六章 明代社會經濟概況 
一、明代人口情形 127 
二、明代農業情形 132 
1.土地與農業生産情形 132 
2.外來作物與經濟作物 135 
3.明代的軍屯 137 
三、明代工業情形 139 
四、明代商業與國際貿易情形 142 
1.明代商業情形 142 
2.朝貢與國際貿易情形 143 
五、明代貨幣與財政情形 147 
第七章 清鴉片戰爭前的經濟概況(1644—1840 年) 
一、清代人口情形 152 
二、清代農業情形 154 
三、清代國內外貿易情形 157 
1.國內貿易情形 157 
2.國際貿易情形 158 
3.物價情形 162 
四、清代財政情形 166 
結 論 168 
第八章 近代中國工業化的曆史 
一、中國近代工業化的三個階段 174 
1.第—階段:軍事工業建設時期( 1865—1894 年) 174 
2.第二階段:商辦民生日用工業發展時期( 1895—1913 年) 178 
3.第三階段: 民族工業資本興起及發展時期( 1914—1937 年)179 
二、中國近代工業化成績不如理想的原因 182 
齣版後記 187

序言

我聽全漢昇教授講“中國社會經濟史”這門課是在1967年至1968年間,翌年也修讀瞭全先生的“中國近代經濟史”。當時新亞仍在九龍土瓜灣農圃道,但由於走上農圃道有一段百多米的斜坡路,自從馬駿聲校友不再管理學校大門以後,大傢便都走天光道的後門瞭。
記得有一次放學,我去離校近的巴士站等車返傢時,正巧全教授也在等車,我就順便問道:“全先生,您是北京大學畢業的,那您是否也聽過錢賓四先生的課呢?”全先生答道:“我與錢先生是同一天進北大的,我是學生,錢先生是以副教授資曆受邀去北大教書的,我聽過他的‘中國通史’與‘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兩門課。”可惜我當時沒有問他是哪一年,大概是1932年至1935年間的其中一年吧!我所以把這番話記下來,是由於一些有關他們兩位的書中都說得不清楚,故值得在此補述。
我本來是哲學教育係畢業的(1953—1957年),接著的兩年又在錢賓四先生指導下畢業於新亞研究所。後來香港中文大學李卓敏校長準我們重讀一年,並寫一篇論文,通過後可獲中大正式的英聯邦碩士學位,可惜我沒有機緣,便隻得轉讀曆史係學士學位。要感謝王佶
教務長在校務會議中支持我重讀,兩年後在曆史係獲文學士學位,然後我在香港大學羅忼烈教授的準許及協助下,先後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這主要是賓四師與忼烈師兩位的深厚交情所緻,在此要萬分緻以謝意的,也得感謝王佶教務長的幫助。
記得當年我用兩年時間重讀曆史係的學位,選課並不寬鬆,為什麼呢?因為我這兩年是在教中學,星期一至五的下午四時下課,就急急趕返新亞上課。由於中學與新亞距離很近,快步五分鍾便可趕到新亞,對我來說實在是一件幸運的事。不然便讀不成這個學位,也休想
再讀碩士、博士。
這兩年我在曆史係的選課,限於每周一至五的下午四時後的兩小時,再加星期六上午的一門課,湊起來勉強剛夠學分。可以這樣說,這兩年我隻修讀三位教授的課,剛好湊夠學分。因為其中兩位是下午四時上課,另一位是星期六上午。本來我肯定可以拿到二等甲級榮譽
文學士的學位,因為平常這三位教授都給我高分。可惜有一位教授受到一位他係教授的拉攏,把我的分數打低瞭,於是隻拿到二等乙級的榮譽學位,也算過得去瞭,夫復何言。
我聽瞭全漢昇先生的兩門課,覺得他與賓四先生的學問是一脈相承的,上麵已有說明。全先生來新亞前,是颱灣“中央研究院”的院士兼研究員,他亦在颱灣大學授課,當時已是中國經濟史的首擘。他在新亞退休後,便返迴“中研院”任職,在颱灣終老。
前麵說過,我聽過全先生上述兩門課,稍早幾年,我亦聽過錢賓四先生的“中國經濟史”與“中國社會經濟史”。現在錢賓四先生上述兩書,前者已由北京後浪齣版公司齣版,銷路,是簡體字本,後者亦將由後浪齣版。至於繁體字本,則均由香港商務印書館齣版,也甚暢銷。至於全先生的書,亦將由後浪與商務齣版。錢、全兩位大師,著書立說,各呈精彩,相信一定不會使讀者失望的。


葉龍
2015年4月18日
於香港青衣美景花園

文摘

導論
研究中國社會經濟史的方法

一、什麼是“經濟史”
英國牛津大學經濟史教授漢考剋(W. K. Hancock)在其《經濟理論》(Economic History at Oxford)一書中,提到一“經濟史”的定義曰“the historical study of man as getters and spenders”,意即研究人類賺錢(獲取財物)和花錢(消費財物)的曆史。“財物”者,
包括各種貨物(goods)與勞務(services)。人類要生存,必須滿足各種基本的物質需求(衣、食、住等),故須設法去取得“財物”,而人類謀生的能力曆來是不斷變化的。
1934年,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厄謝爾(A. P. Usher)在其著作An Economic History of Europe Since 1750中說,經濟史的任務主要在於研究“天然資源”“技術”與“製度”三因素對人類經濟生活的影響。
天然資源(natural resources)中主要的是土地,而地理條件的不同對人類經濟影響極大。例如在沙漠中從事農業,即便成功,亦必産生報酬遞減的現象,必不便利與閤算,故隻好從事遊牧。近代歐洲西部及北美洲之所以能發展成富有的工業國傢,乃因其天然資源
特豐,煤鐵等礦藏豐富,利用大規模的機器來生産,故其生産能力特強。機器的主要原料為鐵,煉鐵要用煤,故一國的機器工業能否發展要看其煤鐵礦産是否豐富,即推動機器的動力來源是否充足。故上述因素與人類謀生的能力及一國的經濟發展有著極密切的關係。
技術(technology)為幫助人類開采及利用天然資源的一種手段。如世界上第—口石油井於1869年在美國東部的賓夕法尼亞州開始開采,石油早有,但過去印第安人居住時代因技術落後而不能利用,即使偶然發現,也隻是疑為有魔術性的藥品而已,此即“貨棄於地”之謂也。又如颱灣日月潭,在高山族居住時代隻知潭水可飲可漁,因技術落後故也,近幾十年來利用現代化的技術開一大隧道直通山下,其水力便可發動一個水力發電廠。
此外,人類的社會製度(institution)對經濟生活亦有重要影響。如奴隸社會中,奴隸勞動所得大部分須送給主人,自己隻能取得活命所需,是不自由的勞動者。歐洲中古時代的莊園領主下有農奴,為半自由勞動者。到瞭近代社會,勞動者與雇主間則是一種自由契約
的關係,是為自由勞動者。故製度不同,生産情形不同,生産所得的分配便不同,生産效率也不同。又如資本主義社會中,人們財産私有,可自己投資,而共産主義社會下的財産為國有,一切支配權力在國傢。故製度不同,其生産的組織與管理各不相同,資本的籌集方式
也不同。

二、為什麼要研究經濟史
漢考剋教授提到,19世紀時殖民者在南美洲開礦,當時有流行諺語曰:“白人每日一英鎊工資,黑人每周一英鎊工資。”(?1 a day for the white man, ?1 a week for the black man .)由此可知工人因種族不同而有不同待遇。此隻知其後果,而不知其起因,欲知起因,則必須研究“經濟史”纔能知也。
研究中國經濟史之意義有二:
首先,可對世界經濟史的研究有所貢獻,世界經濟史上有許多問題的答案可在中國經濟史裏找尋。


華夏文明的脈絡:一部關於中國古代政治、文化與社會演變的恢弘史詩 圖書名稱: 《華夏文明的脈絡:一部關於中國古代政治、文化與社會演變的恢弘史詩》 內容概述: 本書並非對某一特定時期或某一特定領域的淺嘗輒止,而是以宏大的曆史視野,深入剖析瞭自上古時代直至清朝覆滅,中華文明數韆年間的核心脈絡與關鍵轉摺點。它旨在構建一幅完整、立體且富於細節的中國古代社會發展全景圖,重點聚焦於權力結構的演變、思想文化的深層互動,以及底層社會生活的真實樣態。全書力求在宏觀敘事與微觀考據之間取得平衡,揭示曆史進程中那些不易察覺的內在邏輯。 --- 第一部分:文明的肇始與早期國傢的構建(史前至周代) 第一章:河洛之間的曙光——史前文化與文明的起源 本章追溯黃河、長江流域新石器時代的文化譜係,從仰韶、龍山到良渚、石峁,探討早期聚落形態如何嚮復雜社會過渡。重點分析瞭“二裏頭”遺址所代錶的早期國傢形態的特徵,著重探討瞭權力中心形成的技術基礎(如冶金術的初步應用)與社會組織模式。 第二章:天命的授予與青銅的敘事——夏商的統治邏輯 詳細考察夏代“傢天下”觀念的雛形,以及商代以宗教和神權為核心的統治體係。通過甲骨文的釋讀,深入分析商代王權與祭祀體係的相互依存關係,以及彼時軍事動員能力和青銅禮器的社會意義。 第三章:禮樂文明的奠基——西周的封建製度與宗法秩序 西周“封邦建國”的製度設計是理解後世中國政治結構的關鍵。本章詳細闡述瞭分封製、宗法製與井田製的內在聯係,如何構建瞭一個龐大而穩固的血緣政治網絡。同時,深入分析瞭“禮”的社會規範功能,以及周人對“德”與“天命轉移”的深刻理解,為後世“革 命”思想埋下的伏筆。 --- 第二部分:思想的激蕩與政治的轉型(春鞦戰國至秦漢) 第四章:禮崩樂壞與百傢爭鳴——思想的黃金時代 春鞦戰國時期,社會結構的劇烈動蕩催生瞭中國哲學思想的井噴。本章對儒傢(孔孟荀)、道傢(老莊)、法傢(商韓)、墨傢等主要學派的核心主張進行細緻對比,分析他們在應對“變局”時提齣的不同解決方案。重點探討瞭“士”階層的崛起及其在思想傳播中的作用。 第五章:車同軌、書同文——秦的統一與帝國的雛形 聚焦秦始皇如何通過軍事徵服、製度重構和文化統一,創建瞭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帝國。詳述郡縣製的推行、度量衡的統一以及萬裏長城的戰略意義。同時也剖析瞭秦朝統治的高壓政策及其迅速崩潰的深層社會矛盾。 第六章:黃老無為與儒傢獨尊——漢代帝國的鞏固 漢承秦製,但更注重緩和社會矛盾。本章考察瞭漢初“休養生息”的經濟政策,以及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傢,獨尊儒術”的政治決策對後世意識形態的決定性影響。深入研究瞭察舉製、太學教育的發展,以及地方豪強與中央政權的長期博弈。 --- 第三部分:分裂、融閤與製度的深化(魏晉南北朝至隋唐) 第七章:士族的興衰與玄學的流變——魏晉的社會斷裂 東漢末年的門閥士族如何通過門第壟斷政治資源,以及這種“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固化現象如何阻礙瞭社會活力。本章探討瞭玄學的興起作為對儒傢僵化教條的反叛,以及佛教在這一時期的廣泛傳播與本土化進程。 第八章:大運河的經濟命脈與科舉的製度創新 隋朝如何通過重新打通南北經濟動脈——大運河——為唐代的繁榮奠定物質基礎。重點分析瞭隋唐時期科舉製度的正式確立,探討瞭它對打破士族壟斷、擴大統治基礎的深遠意義,以及它如何重塑瞭知識分子的社會角色。 第九章:盛世的結構與文化的氣象——唐代社會的多維麵相 從三省六部製的成熟到均田製和租庸調製,本章構建瞭唐代高度成熟的官僚體係。同時,側重描繪瞭唐代開放包容的國際化都市形象(如長安),以及詩歌、書法、宗教藝術在這一時期的輝煌成就,並分析瞭安史之亂後中央集權的逐步削弱。 --- 第四部分:士大夫的崛起與經濟的轉型(宋元) 第十章:重文抑武與理學的成熟——宋代的權力平衡 宋代是中國曆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摺點,從軍事對抗轉嚮文官政治。本章分析瞭宋太祖“杯酒釋兵權”的文官集權策略,探討瞭“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理念。重點剖析瞭宋代理學(程硃理學)如何對中國人的宇宙觀、道德觀進行瞭係統性的重塑。 第十一章:商業革命與市民生活——宋代的經濟活力 本書詳細描繪瞭宋代空前的商業繁榮:活字印刷術的推廣、紙幣(交子)的齣現、專業市場的發展以及城市人口的激增。探討瞭城市市民階層的興起及其對文化消費、民間娛樂提齣的新需求,這些都標誌著中國古代經濟結構的深刻變化。 第十二章:遊牧帝國的治理智慧——元朝的疆域整閤 本章考察瞭濛古帝國如何以軍事力量實現對歐亞大陸的空前整閤,以及元朝在繼承與改造中原統治模式上的特點。探討瞭色目人階層的引入對傳統官僚體係的衝擊,以及南方經濟重心的進一步確立。 --- 第五部分:集權的頂峰與傳統社會的定型(明清) 第十三章:皇權的空前強化——明代的製度創新與運行 明太祖廢丞相、設內閣,標誌著皇權達到瞭前所未有的高度。本章深入分析瞭廠衛特務機構的設置,以及八股取士對知識分子創造力的抑製。同時,考察瞭明中後期商品經濟的發展(如資本主義萌芽的爭議)與白銀貨幣化的影響。 第十四章:疆域的奠定與文化的自我調適——清代中期的盛世 本章梳理瞭清朝如何通過“攤丁入畝”等政策,在人口爆炸背景下維持瞭長期穩定。詳述瞭康雍乾三朝在邊疆治理上的成就,以及對西藏、濛古、新疆地區的有效管轄,從而最終奠定瞭現代中國的基本版圖。 第十五章:士人的迷茫與晚期的社會張力 清代中後期,麵對西方列強的衝擊,傳統的儒傢知識體係遭遇瞭前所未有的挑戰。本章探討瞭乾嘉學派對宋明理學的“反動”與實學(經世緻用)思潮的抬頭,分析瞭社會內部蘊含的巨大張力,為理解近代中國的轉型埋下伏筆。 --- 結語:曆史的迴響 總結全書,迴顧數韆年間中國古代社會在政治、思想、經濟、文化上所展現的螺鏇式上升與周期性循環的特點,探討中央集權製度的韌性與局限,以及中華文明在麵對外部衝擊時所錶現齣的強大適應性與文化繼承力。本書旨在引導讀者超越單純的事件羅列,去感受曆史長河中那些驅動文明前行的深層動力。

用戶評價

評分

讀完《中國社會經濟通史》,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來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背後有著如此波瀾壯闊的曆史。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他不僅僅在講述帝王將相的故事,更關注的是那些普通人的生活,以及他們如何在大時代的洪流中生存和發展。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關於中國古代農業經濟的章節,作者詳細介紹瞭不同朝代的耕作技術、土地製度、賦稅徭役的變遷,以及這些變化如何影響瞭農民的生活和整個社會的穩定性。他描繪瞭春耕鞦收的辛勞,也描繪瞭豐收時的喜悅,更有災荒年間的無奈與絕望。這些細節讓我能夠真切地感受到曆史的溫度,也更能理解那些看似遙遠的朝代,其實與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這本書讓我對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脈絡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也讓我對我們國傢今天的成就有瞭更深的理解和感恩。

評分

這本書,我斷斷續續地讀瞭快兩個月瞭,每次翻開,都有一種沉甸甸的厚重感。它不像市麵上那些淺嘗輒止的讀物,而是真正帶你深入中國社會經濟的肌理。從古代的農耕文明,到近代工業化的萌芽,再到改革開放後的飛速發展,作者如同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們在曆史的長河中跋涉。我尤其喜歡他解析那些看似微小的社會變遷如何最終匯聚成時代的洪流。比如,關於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的發展,他沒有簡單地羅列GDP數字,而是通過對區域經濟格局、商業網絡的形成、以及市民階層生活方式的細緻描繪,讓我們真切感受到那個時代社會活力的湧動。書中對於不同時期不同階層人群的生存狀態,也有著深刻的刻畫,讓我對曆史人物的評價不再是臉譜化的,而是多瞭幾分人性的理解和同情。那種對曆史細節的尊重,對社會復雜性的呈現,都讓我覺得,這是一部值得反復品讀的著作,每一次重溫,都能有新的發現和感悟。它不僅是一本曆史書,更像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從何而來,以及我們是如何走到今天的。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就像是在經曆一場思想的洗禮。作者的邏輯非常嚴謹,他對於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做瞭非常深入的梳理和分析,而且他的論證過程非常紮實,引用瞭大量的史料,讓人不得不信服。我尤其贊賞他對於一些爭議性問題的處理方式,他不會簡單地站隊,而是試圖從多個角度去呈現,讓讀者自己去思考和判斷。例如,在探討近代中國經濟轉型的時候,他平衡瞭內外因素的影響,既承認瞭西方工業文明的衝擊,也分析瞭中國自身內部的改革動力和阻力。這種客觀審慎的態度,讓我覺得非常難得。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閱讀曆史,更是在學習一種分析問題、理解世界的方法。它讓我更加關注事物的本質,而不是被錶麵的現象所迷惑。

評分

最近終於把那本《中國社會經濟通史》的實體書看完瞭,真是讓我大呼過癮。這本書的敘事風格非常獨特,作者好像一點也不著急,而是把每一個曆史時期都 as if it were a living thing to examine. 很多時候,我讀著讀著就忘我瞭,仿佛自己就置身於那個時代,看到瞭人們的勞作,聽到瞭市場的喧囂,甚至聞到瞭那個時代的特有氣息。特彆吸引我的是,作者在分析經濟現象的時候,總能把它和社會結構、文化觀念緊密地聯係起來,而不是孤立地去看待。比如,在講到晚清時期一些民族資本傢的艱難創業時,他並沒有簡單歸咎於外國列強的侵略,而是深入分析瞭當時封建官僚體係的掣肘、傳統觀念的束縛,以及國內市場的不成熟等等多重因素。這種多維度、深層次的分析,讓我的理解一下子就變得立體起來,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中國近代化的復雜性和艱巨性。這本書讓我對“通史”這兩個字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僅僅是時間的綫性推進,更是無數社會因素交織、演變的過程。

評分

怎麼說呢,這本書就像一個巨大的寶藏,每次打開都能挖齣點新東西。它的內容之豐富,讓我一度覺得有些眼花繚亂,但好在作者的寫作方式很有條理,總能引領著讀者一步步深入。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不同曆史時期社會經濟製度的比較分析,比如,古代的宗法製、封建製,近代的海關、銀行體係,以及改革開放後的市場經濟體製,作者都做瞭非常詳細的介紹和評析。他會告訴你這些製度是怎麼形成的,又是如何運作的,以及它們對社會産生瞭什麼樣的影響。這種橫嚮和縱嚮的結閤,讓我對中國社會經濟的演變有瞭更宏觀和微觀的認識。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於國傢的發展戰略,對於一些社會現象的理解,都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也更加明白瞭“中國特色”到底意味著什麼。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