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昉,1956年9月生于北京。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学博士。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员、副院长,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研究领域包括“三农”问题、就业与劳动力流动、经济改革和发展、收入分配和贫困等。著有《穷人的经济学》《破解中国经济发展之谜》《从人口红利到改革红利》,合著《中国的奇迹》《中国经济》《中国劳动力市场转型与发育》,主编《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系列等。
序章 拨开中国经济迷雾
如何打破“不可能三角”
如何实现L型中高速增长
如何释放城镇化新红利
**篇 中国奇迹
**章 理解经济的发展阶段
如何划分经济的发展阶段
马尔萨斯陷阱:“大分流”前的漫漫长夜
人口红利驱动的刘易斯二元经济发展
刘易斯转折点与中等收入陷阱
索洛新古典增长:创新改变世界
第二章 中国经济增长到底有多快
持续高速增长:中国的经济奇迹
如何看待GDP“世界**”的判断
对中国潜在增长率的推算
中国经济奇迹及其延续的逻辑
第三章 如何认识中国的经济发展
中国发展之谜:诺贝尔奖级别的课题
用批判性思维模式研究中国经济
避免思维偏颇的几个重要范式
关于经济增长的特征化事实
破解中国经济“减速”之谜
第四章 走出关于人口-经济关系的认识误区
人口众多并不阻碍经济增长
人口老龄化不可逆转
人口红利消失的必然性
劳动力供给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刘易斯转折点并不意味二元经济终结
劳动力短缺不是忽视就业的借口
第二篇 发展拐点
第五章 大国经济的刘易斯转折
如何理解刘易斯转折点
关键时点:从转折点到转折区间
关于刘易斯转折点的争论
“大国经济”有何不同
第六章 人口转变与劳动力供给
中国的人口转变
“未富先老”的魔咒
大逆转:劳动力供给与需求
劳动力短缺与就业难
如何缩小“未富先老”缺口
第七章 刘易斯转折点之后的大挑战
两难:工资该不该涨
延缓单位劳动成本提高势头
三个群体的困惑:潜在的劳动力脆弱性
“386199部队”:农业劳动力的现状
转折点后的农村劳动力转移
第八章 中国的第二次人口红利
中国转折点特殊吗
第二次人口红利
巨大潜力:储蓄率与养老体制
提高人力资本,保持比较优势
第三篇 跨过陷阱
第九章 中国必须通过的减速关
“狼来了”并不可怕
如何科学确定增长速度目标
两个L型轨迹
第十章 如何认识中等收入陷阱
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的四部曲
如何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第十一章 就业矛盾:从总量到结构
如何认识劳动力市场
自然失业率有什么功能
工资上涨过犹不及
就业结构与就业质量
第十二章 收入分配的库兹涅茨转折点
需重新认识公平与效率
收入分配拐点:库兹涅茨转折点
争论因何而起、来自何处
收入分配问题的政策误区
第四篇 再创奇迹
第十三章 中国能再刨经济奇迹吗
中国经济能否继续发展
如何评价增长新格局
产业结构调整的生产率导向
第十四章 从人口红利到改革红利
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农业生产方式现代化
从人口红利到人力资本红利
改革的成本收益公式
第十五章 从人口红利到开放红利
**化的逆转趋势
西方政治的民粹主义基因
**化的中国主张
后记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直观感受,是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观察中国经济的视角。我之前习惯于从宏观数据和政策解读的角度来理解经济,但这本书则更侧重于从“人”和“社会”的角度去审视经济的运行。比如,关于“拐点”的讨论,书中不仅仅停留在数字上的变化,而是深入分析了人口结构、消费习惯、以及社会思潮的变迁如何共同作用,驱动着经济向新的方向发展。而对于“转型路径”的探讨,更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它关注了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关注了区域发展的差距,关注了社会公平的实现。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具体案例的描写,它们真实、生动,让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经济变革带来的冲击和机遇。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经济的理解,不再仅仅是冰冷的数字和抽象的理论,而是充满了温度和人情味。它让我明白,经济发展最终是为了人民,而理解经济,也需要从人民的视角出发。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我看到了一个更立体、更鲜活的中国经济。
评分这本书,我读来真是跌宕起伏,一开始是被那个“大国拐点”给吸引住了,总觉得中国经济发展到这个阶段,肯定会遇到一些前所未有的挑战,也一定会有新的机遇。读完之后,才发现书里探讨的远不止是表面的现象,而是深入到了经济运行的底层逻辑。作者没有回避那些棘手的难题,比如结构性改革的阵痛,国际贸易格局的重塑,以及技术创新带来的颠覆性影响。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历史脉络的梳理,它不仅仅是陈述事实,更是试图去挖掘每个关键节点背后的深层原因,以及这些原因如何一步步将中国经济推向了现在的位置。这种回溯性的分析,让我对当下的许多经济现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再是碎片化的认知。而且,书中的语言风格也很有特色,时而恳切,时而激昂,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者在娓娓道来,又像是一位充满激情的战略家在描绘蓝图。我常常在阅读的时候,会停下来反复思考,书中的一些观点,是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就忽略了的?是不是在讨论问题时,我们往往只看到了冰山一角?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理解中国经济,绝非易事,需要时间和耐心,也需要一种宏观的视角和长远的眼光。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考框架,让我能够更系统、更理性地看待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向。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最初的期待是能了解一些关于中国经济未来的“预测”,比如哪些行业会火,哪些会衰。但读下去才发现,这本书的格局远比我最初想象的要宏大得多。它更多的是在探讨“为什么”和“如何”,而不是简单地给出“是什么”。作者在书中对中国经济的“拐点”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从全球经济大背景到国内的结构性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他没有回避那些令人不安的挑战,比如人口结构的变化、资源环境的约束、以及地缘政治的影响,而是试图去理解这些因素是如何共同塑造着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向。而对于“转型路径”的探讨,更是充满了前瞻性和实践性。他分析了不同领域可能出现的变革,比如数字经济的崛起、绿色发展的需求、以及国内消费市场的潜力。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在与一位博学的智者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他引导我从更广阔的视野去看待中国经济,去理解那些看似遥远的问题,实际上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本书让我对中国经济的未来,不再是模糊的憧憬,而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更理性的期待。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本“经济地图”,它不是简单地指明方向,而是为读者绘制了一幅错综复杂的经济地形图,让我们能够看清楚每个山脉、河流、盆地的分布,理解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我尤其着迷于书中对“拐点”的解读,这不仅仅是一个时间上的概念,更是一种状态的转变,一种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作者通过对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发展轨迹的细致梳理,揭示了驱动这些变化的深层因素,也预示着未来可能出现的新趋势。他没有给出一个简单的“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论,鼓励读者自己去发现和判断。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关于供给侧改革的论述,它不是简单地喊口号,而是从生产要素的配置、技术进步的激励、制度环境的优化等多个角度,层层剖析了这场深刻的变革。读完之后,我仿佛能够看到中国经济从过去粗放式增长模式,逐步向高质量发展模式转变的清晰脉络。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构建一个更完整的经济认知体系,让我们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经济信息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更明智的判断。它让我明白,理解中国经济,就是理解中国社会的未来。
评分老实说,当初拿起这本书,是因为工作上需要接触一些宏观经济的分析,想找一本相对权威又接地气的读物。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需求。它在理论的高度和实践的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不像有些学术著作那样晦涩难懂,也不像一些市场分析那样流于表面,这本书既有对经济学理论的深刻阐述,又有大量鲜活的案例支撑,让人读起来既有启发性,又不至于感到遥不可及。我特别欣赏书里对“转型路径”的探讨,这不仅仅是经济结构上的调整,更涉及到体制机制的创新,以及社会文化的适应。比如,书中关于科技创新如何成为新增长引擎的部分,列举了许多具体行业的发展案例,让我看到了技术进步如何深刻地改变了产业格局和就业模式。同时,它也没有忽略转型过程中必然会伴随的风险和挑战,比如如何平衡发展与公平,如何应对老龄化带来的压力,这些都是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问题。读这本书,感觉就像是在参加一场高质量的经济论坛,既有专家级的深度解读,又有不同观点的碰撞,让我能够更全面地认识中国经济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它让我明白,未来的中国经济,绝非单一的模式可以概括,而是需要多方力量协同,才能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独特道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