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門閥政治(精)+波峰與波榖(秦漢魏晉南北朝的政治文明第2版) 共2冊

東晉門閥政治(精)+波峰與波榖(秦漢魏晉南北朝的政治文明第2版) 共2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東晉
  • 門閥政治
  • 政治史
  • 秦漢魏晉南北朝
  • 政治文明
  • 曆史
  • 學術
  • 研究
  • 波峰與波榖
  • 史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思睿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北京大學
ISBN:9787301204351
商品編碼:22791965134
齣版時間:2012-05-01

具體描述

東晉門閥政治(精)

  • 齣版社:北京大學
  • ISBN:9787301204351
  • 作者:田餘慶
  • 頁數:348
  • 齣版日期:2012-05-01
  • 印刷日期:2012-05-01
  • 包裝:精裝
  • 開本:16開
  • 版次:5
  • 印次:1
  • 字數:260






  • 《東晉門閥政治(精)》由田餘慶所著,本書講述的是從公元4世紀初年至5世紀初年的百餘年間,江左幾傢僑姓門閥士族與司馬氏皇權結閤而運轉的政治曆史。雖不是全麵的東晉政治史,但從東晉門閥士族的興替和門閥政治的發展以至消亡,偏重於政治史方麵的研究,它以江左幾傢僑姓士族的興衰為綫索進行考察,但也不同於各個士族門戶的個案研究。書中亦旁及軍事、地理、文化、經濟諸問題,卻也隻限於闡明門閥政治的需要。

  • ?《東晉門閥政治(精)》由田餘慶所著,本書講述的是從公元4世紀初年至5世紀初年的百餘年間,江左幾傢僑姓門閥士族與司馬氏皇權結閤而運轉的政治曆史。雖不是全麵的東晉政治史,但從東晉門閥士族的興替和門閥政治的發展以至消亡,偏重於政治史方麵的研究,它以江左幾傢僑姓士族的興衰為綫索進行考察,但也不同於各個士族門戶的個案研究。書中亦旁及軍事、地理、文化、經濟諸問題,卻也隻限於闡明門閥政治的需要。 隋唐製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  本書係著名曆史學傢陳寅恪撰寫於抗日戰爭的艱難環境中,是中國中古史研究的傳世傑作。前書從禮儀、職官、刑律、音樂、兵製、財政諸方麵分析構成隋唐製度的曆史因素,上溯漢魏南北朝、推綱挈領地說明中古曆史衍化變遷的脈絡。後書對唐代政治史作瞭極為精闢的論述。
  • ?釋“王與馬共天下”/1
    一 西晉諸王與王國士人/1
    二 司馬越與王衍/6
    三 司馬睿與王導 門閥政治格局的形成/16
    四 關於“不與劉、石通使”問題/26
    論郗鑒
    ——兼論京口重鎮的形成/37
    一 小 引/37
    二 郗鑒的密謀/40
    (一)東晉初年的兵力狀況/40
    (二)流民與流民帥/43
    (三)用流民帥平王敦之亂/49
    三 郗鑒與王導/52
    (一)郗、王傢族的結閤/52
    (二)蘇峻亂平後的江州/59
    (三)郗鑒在陶、王矛盾和庾、王矛盾中的作用/62
    四 郗鑒與京口經營/70
    (一)三吳的戰略地位/70
    (二)會稽——三昊的腹心/74
    (三)建康、會稽間的交通綫/78
    (四)京口和晉陵地區的環境與流民/84
    (五)京口在政治、軍事上的作用/88
    (六)郗氏傢族在京口的影響/92
    五 餘論/96
    庾氏之興和庾、王江州之爭/100
    一 庾氏之興庾亮鞏固門閥政治/100
    二 庾亮齣都以後的政治形勢/107
    三 庾、王江州之爭/112
    四 襄陽的經略/123
    桓溫的先世和桓溫北伐問題/132
    一 桓溫先世的推測/132
    (一)桓溫先世的隱情/132
    (二)桓溫是桓範後裔/133
    (三)桓範的郡望問題/139
    (四)旁證/142
    (五)小 結/145
    二 桓彝事跡雜考/147
    (一)中朝桓彝無令譽/147
    (二)桓彝過江後躋身“八達”而又誌在立功/149
    (三)桓彝族單勢孤/152
    (四)桓氏傢族不為時人所重/155
    (五)小 結/157
    三 永和政局與永和人物/159
    四 桓溫北伐與東晉政爭/169
    五 簡文帝遺詔問題/176
    陳郡謝氏與淝水之戰/189
    一 謝鯤、謝尚與謝安/189
    二 北府兵/202
    三 淝水之戰前後的陳郡謝氏/208
    四 淝水之戰與滅吳之戰的比較/219
    五 北方民族關係與淝水之戰性質問題/228
    門閥政治的終場與太原王氏/244
    一 小 引/244
    二 “齇王”世傢/245
    三 孝武帝與皇權政治/251
    四 主相相持與太原王氏/259
    (一)主相相持的開端。太元九年至十四年(384—389)/260
    (二)上下遊的爭奪——王忱與王恭。太元十四年至十七年(389—392)/262
    (三)殷仲堪入荊與孝武帝得勢。太元十七年至二十一年(392—396)/265
    (四)孝武帝死後王恭、殷仲堪連兵叛亂——兩藩與中樞之爭。太元二十一年至隆安二年(396—398)/267
    (五)太原王氏的覆滅。隆安二年至三年(398—399)/270
    五 小結/272
    劉裕與孫恩
    ——門閥政治的“掘墓人”/278
    一 晉末的北府兵/278
    二 北府將樂安高氏/287
    三 道術與政治/293
    四 孫恩、盧循、徐道覆的傢族背景/300
    五 孫恩、劉裕與次等士族/307
    後 論/315
    一 舊族門戶和新齣門戶/315
    二 東晉僑姓門閥士族的主要來源/320
    三 門閥政治——皇權政治的變態/324
    四 門閥政治和流民/331
    五 門閥士族的經濟基礎/333
    六 門閥士族的文化麵貌/338
    七 門閥政治的暫時性和過渡性/343
    改版題記/347
  • ?釋“王與馬共天下” 一 西晉諸王與王國士人 《晉書》捲九八《王敦傳》:“〔元〕帝初鎮江東,威名未著,敦與從弟導等同心翼戴,以隆中興。時人為之語曰:‘王與馬,共天下。’”① 《南史》捲二一史臣論曰:“晉自中原沸騰,介居江左,以一隅之地, 抗衡上國,年移三百,蓋有憑焉。其初諺雲:‘王與馬,共天下’。蓋王氏人倫之盛,實始是矣。” 琅邪王氏諸兄弟與晉琅邪王司馬睿,在特定的曆史條件下結成密切關係。王導以他所居司馬睿左右的關鍵地位,艱苦經營,始奠定東晉皇業和琅邪王氏傢族在江左的根基,因而有“王與馬,共天下”之語。王與馬的結閤, 開啓瞭東晉百年門閥政治的格局。
    東晉初年諸帝,待王導以殊禮,不敢以臣僚視之。《世說新語·寵禮》: “元帝正會,引王丞相登禦床,王公固辭,中宗(元帝)引之彌苦。王公曰: ‘使太陽與萬物同暉,臣下何以瞻仰?’”①元帝對王導,素以“仲父”相尊。成帝給王導手詔,用“惶恐言”、“頓首”、“敬白”;中書作詔則用“敬問”。成帝幸王導宅,拜導妻;王導元正上殿,帝為之興②。
    “王與馬共天下”,這並不是時人誇張之詞,而是一種確有實際內容的政治局麵。《晉書》捲六《元帝紀》,永昌元年(322 年)王敦兵入石頭, 元帝遣使謂敦曰:“公若不忘本朝,於此息兵,則天下尚可共安也。如其不然,朕當歸於琅邪,以避賢路。”同書捲九八《王敦傳》記元帝言曰:“欲得我處,但當早道,我自還琅邪,何至睏百姓如此!”元帝此時不敢以君臣名分責王敦,隻得委麯求全,企圖維持與王氏的共安。他請求王敦不要擅行廢立之事,不要破壞“共天下”的局麵。如果王敦執意獨吞天下,破壞共安, 元帝無以自持,就隻有避住琅邪國邪這一條路可走。
    徵之曆史,“共天下”之語,古已有之,並不始於兩晉之際的王與馬。
    《史記》捲八五《呂不韋列傳》,不韋為子楚謀秦王之位,子楚感激,頓首曰:“必如君策,請得分秦國與君共之。”子楚允諾呂不韋共有秦國,這就是後來子楚得立為莊襄王,並以呂不韋為丞相,封文信侯,食河南雒陽十萬戶的緣由。《史記》捲七《項羽本紀》,漢五年劉邦擊楚,諸侯約而不至。
    張良曰:“楚兵且破,〔韓〕信、〔彭〕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與共分天下,今可立緻也。”《漢書》捲一《高祖紀》記此事,“共分天下”即作“共天下”,師古注曰:“共有天下之地,割而分之。”這就是劉邦發使割陳以東傅海之地與韓信,割睢陽以北至榖城之地與彭越的緣由。
    由於時代的推移變化,裂土以“共天下”的情況,西漢以後已經不存在瞭。“王與馬共天下”,不再是指裂土分封關係,而是指在權力分配和尊卑① 《通鑒》太興三年(320 年)錄“王與馬共天下”之語,謂其時“敦總徵討,導專機政,群從子弟布列顯要”雲雲,得實。“王與馬共天下”局麵的形成,王敦所起的實際作用不比王導小。本文從中樞政局著眼,隻論王導。
    ① 《晉書》捲六五《王導傳》略同,“元帝正會”作“帝登尊號”,無“中宗引之彌苦”句。
    ② 分見《晉書》捲六五《王導傳》,捲三九荀奕、捲七八孔坦等傳,捲一二《天文誌》以及《太平禦覽》 捲三九五引《晉中興書》。參看《十七史商榷》捲四八《敬司徒王導下》條。

********************************************************************************************************************************************************

波峰與波榖(秦漢魏晉南北朝的政治文明第2版)

  • 齣版社:北京大學
  • ISBN:9787301281482
  • 作者:編者:閻步剋
  • 頁數:213
  • 齣版日期:2017-04-01
  • 印刷日期:2017-04-01
  • 包裝:平裝
  • 開本:32開
  • 版次:2


  • 印次:1
  • 字數:160

  • 閻步剋編著的《波峰與波榖(秦漢魏晉南北朝的政治文明第2版)》敘述瞭秦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官僚政治製度的發展曆程,對官僚政治在夏商周時代的萌發,秦漢時代的蓬勃發展,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混亂衰弊進行瞭追源溯流、一氣貫通而且脈絡清晰的敘述,對三省製、察舉製的進步等萌芽於南北朝麗勃興於隋唐的政治製度,也有極具洞見的見解。本書原作為《中華文明史普及讀本》之一種由北京大學齣版社齣版,深受好評,被視為關於中國古代政治進程的**參考書。
  • ?閻步剋編著的《波峰與波榖(秦漢魏晉南北朝的 政治文明第2版)》采用“製度史觀”,著重從“政治 製度”與“政治勢力”兩方麵敘述秦漢魏晉南北朝的 政治曆程。闡述瞭戰國至秦中央集權的官僚帝國體製 的創立,入漢之後的各項製度發展,魏晉以下的政治 “變態”,北朝官僚行政的再度振興等等;闡述瞭此 期文吏、儒生、宗王、外戚、宦官、門閥、軍人、寒 人、部落貴族等各種勢力的此起彼伏。對“製度”與 “勢力”的相互關係亦予提示,如文法吏與律令體製 的關係,儒生與復古改製的關係,士族門閥造成的製 度變態,鮮卑軍功勢力對官僚體製的振興等。對“政 治文化”也給予瞭充分關注,闡述瞭法傢、儒傢、黃 老、玄學及北朝的“功績製的政治文化”的政治影響 。
  • ?第二版前言
    序言
    一 官僚帝國體製的觀察視角
    二 波峰與波榖
    三 常態、變態與迴歸
    **章 從王國到帝國
    一 從王國到帝國
    二 “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
    三 皇帝——官僚統治階級
    第二章 官僚行政體製的完善
    一 決策權力與執政資格
    二 行政組織的進化
    三 軍政與邊防
    第三章 文法與文書
    一 刀筆吏治天下
    二 律令秩序
    三 “以文書禦天下”
    第四章 爵祿與吏祿
    一 “庶人之有爵祿”
    二 祿秩的淵源和性格
    三 從祿秩到官品
    第五章 儒?法與儒?吏
    一 從法術、道術到儒術
    二 “奉天法古”與王莽改製
    三 儒法閤流與儒吏融閤
    第六章 官吏的選任
    一 吏道與功能
    二 任子與內侍
    三 察舉與四科
    四 陽嘉新製和以文取人
    第七章 官僚階級的士族化
    一 鄉裏與豪右
    二 官場與官族
    三 東漢的士林
    四 學門與士族
    第八章 動蕩時代的皇權與門閥
    一 黯淡失色的皇權
    二 東晉門閻政治
    三 南朝:“主威獨運”及其限度
    第九章 士族特權及其政治理念
    一 門閥的選官特權與品位特權
    二 官僚政治的扭麯變態
    三 玄學清談的政治理念
    第十章 集權官僚政治的維係和進展
    一 空話不空:官僚政治話語
    二 冰層下的潛流:官製和法製的進化
    三 選官中央化和考試製度的進展
    第十一章 鬍漢雜糅與鬍化漢化
    一 鬍漢雜糅與鬍漢分治
    二 異族皇權?國人武裝——軍功貴族
    三 鬍化、漢化的搖擺波動
    第十二章 從北朝到隋唐:帝國復興與曆史齣口
    一 青齣於藍:官僚行政的全麵復興
    二 等級安排與身份管理的進化
    三 北朝政治文化風尚:重軍功、重吏治、重法製
    四 北朝:走齣低榖的曆史齣口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