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梅西公民讲座”年度演讲者 2010加拿大出版人协会藏书票奖“年度 非虚构”作品
作者的格局恢宏、引人入胜。──《纽约时报》书评杂志
人类学家暨摄影工作者韦德?戴维斯说服力十足,这本书向我们揭示世上半数的语言即将消失,过度的发展将扑灭人类文化的多样性。──《芝加哥论坛报》
本年度的梅西公民讲座呈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演讲者审视了古老智慧及在地文化,帮助现代人开拓自己的道路,值得一读。──《加拿大国家邮报》
现代文明,真的是我们 未来吗?
为什么波利尼西亚人只凭一只指南针,就能横渡大西洋?
为什么巨蟒之族相信,未经许可猎杀猎物,会被灵魂守护者索命?
为什么西藏的隐修者,要花费一生去迎接我们假装不存在的那一刻,也就是死亡?
为什么因纽特人认为,如果你是狗的主人,你就是生命的主人?
从英属哥伦比亚到阿拉斯加,从海洋到沙漠
在世界的尽头,展开一趟与生存智慧碰撞的旅程
寻回多条古老却又崭新的道路
证明这世界上有其他选项、其他可能、其他思考方式
以及其他与地球互动的方法
编辑荐语:
《生命的寻路人》一书,是作者,一位人类学家,用汇聚真挚情感的十二万五千字对人类文明中所应囊括的文化的多元性,在面对人类生存的问题与机遇时,如何期望通过对古老智慧的反思,拓展出可以帮助现代人寻找解决生命困境之路寄予迫切的希望。
这是一本奇妙的书,当你翻开这本书开始阅读时,一种截然不同的世界在你眼前色彩鲜明地,磅礴地铺陈开来。作者带着我们一路踏上了世界的边缘之旅,跟随祖先 在公元前一千年的太平洋上定居,在丛林与失落的文明相遇,在安第斯山脉感受大地的律动,在澳洲感受首批走出非洲的人类生存精妙哲学,在尼泊尔与智者 不期而遇,在婆罗洲感受的雨林游牧民族如何为生活挣扎,就这样的穿梭于不分时间,空间的古老文明中,见证着人类文明进程中所饱含的生命智慧,感受着能 够平衡人类心灵及大自然一切能量的永恒法则。
人类一如既往的需要凭借信仰的力量,精神直觉的能力作为寻求让生命茁壮繁荣的真正永续的方式,让人类重拾对地球的崇敬与欣赏,那么在今天,尊重古老智慧带来的文化多元性尤为显的重要,我想这也是为什么作者命名本书为“生命的寻路人”。
——编辑黄太阳作者的格局恢宏、引人入胜——《纽约时报》书评杂志
人类学家暨摄影工作者韦德·戴维斯说服力十足,这本书向我们揭示世上半数的语言即将消失,过度的发展将扑灭人类文化的多样性。——《芝加哥论坛报》
本年度的梅西公民讲座呈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演讲者审视了古老智慧及在地文化,帮助现代人开拓自己的道路,值得一读。——《加拿大国家邮报》
韦德?戴维斯(Wade Davis),加拿大人类学家、民族植物学家。为了寻求各种文明对人类存在问题的解答,他一头扎进婆罗洲、西藏、北极及秘鲁等地,与即将消失的文明一起生活。他居住在世界的中心,在世界的边缘工作。他是《国家地理杂志》的常驻探险家,在《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新闻周刊》等多家知名媒体上发表文章和摄影作品,为处在现代工业文明的读者们呈现人类不同的心灵世界。他的著作被翻译成十余种语言,在全世界拥有广泛读者。
第1章 棕鬣狗的季节
比生物灭绝更快的语言
遗传学与文化多样性
从未走出非洲的古老民族——闪族
第2章 寻路人
文明与文明的奇特相遇
刻意扭曲的事实
波利尼西亚人的起航
寻路人——画在心里的导航图
独木舟——征服大海的勇气
第3章 巨蟒之族
女战士的国度
巨蟒之族——印地安人的神奇传说
第4章 神圣地理学
以科学为名的破坏
令人疯狂的古柯叶
天地间的永恒法则
梦之国
神圣水源
第5章 风的世纪
人间的伊甸园
权力与文化的冲突
被现代文明摧毁的浪漫生活
来自佛陀的智慧
守住传说
承认其他文化之美
被强迫改变的文明
当下环境危机的缘由
不可失去的古老智慧
在路上
出版后记
一句话就可以阐述作者在这本书中为我们描绘的图景:世界不是平的。
从字面上讲,作者带领我们乘上波利尼西亚的双身独木舟,于太平洋的潮汐与日月中颠簸;然后钻入丛林,在神秘仪式中飘游于混沌初开与悠远未来;接着登上安第斯和内华达山脉,感受能够平衡人类心灵及大自然一切能量的永恒法则……
非洲、大洋洲、南美洲、澳洲、东南亚、北极,作者踏遍了世界的边缘,也是我们潜意识中所认为的文明的边缘,那里遍布山巅与低谷,高高低低,充满了让浸润在平乏无味的现代文明之中的我们感到好奇的异象。
听起来这就像无数旅游或猎奇类的小册子,不过是浪漫的怀旧或田园牧歌式风景的拼贴集,用壮美的景象震撼我们日复一日被效率与数字奴役的心灵。但实际上,作者所说的“世界不是平的”绝不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它挑战的是吞噬一切夷平一切的单一文明观。
书中的一段话很好的总结了作者的看法:
如果社会是以超凡的科技能力作为评比标准,西
方科学实验的光芒四射与出色高超,无疑稳居龙头。
但如果评比标准转变成用真正永续的方式让生命茁壮
繁荣,或是对地球真正的崇敬与欣赏,那西方的典范
就会败下阵来。如果说能驱动人类热情的是信仰的
力量、精神直觉的能力、能够包容各种宗教憧憬,那
我们那些武断的教条又会再次不符合标准。
如果这种对比和评判仍然无法很有说服力地让人们认识到尊重多元文化的重要性,那么轻视这种重要性所引发的诸多冲突却无法让我们无视这个问题:
这些跟传统切断连结的人,绝大多数的命运都不
是获得西方的繁荣,而是加入众多城市穷人的行列,
被困在脏乱中勉强糊口。当文化凋零枯萎之后,人们
依旧活着,却成了过去的幽灵,陷入两难,无法回到
过去,却也没有真正的机会一圆赶上西方的梦想,既
无法实践他们效尤的价值,也不能创造他们渴望的财
富。这制造出一种危在旦夕的处境,因此,多元文化
的困境不仅牵涉到怀旧或人权,更是地缘政治稳定和
生存的严肃议题。
如何避免因此而产生的龃龉与冲突,再一次,作者指出文化能够帮助我们驯化野蛮之心:
文化不是微不足道的。文化不是装饰或艺术品,
也不是我们唱的歌,或我们吟诵的祈祷文。文化是一
张舒适的毛毯,赋予生命意义,也是一套完整的知识,
让个人能够从无穷无尽的生命经验中寻找价值,并在
不具意义与秩序的宇宙中创造属于自身的意义与秩序。
文化是大量的定律与传统,是道德伦理规范,能将人
们与野蛮之心隔离开来,而历史显示,野蛮之心就只
是在全人类社会乃至全人类的表面下方。如同林肯所
说,单凭文化,就能使我们触及天性较美好的那一面。
希望读者能够在作者这位寻路人的启发下,获得更加立体的看待世界的眼光,明白什么是生命,什么又是生命的意义;明白什么是文化,为什么需要尊重多元文化。后浪出版咨询(北京)有限责任公司
2014年10月
第1 章 棕鬣狗的季节
旅行之中,我的乐趣,莫过于和保有传统的人们一起生活。这些人在微风中感受到历史,在雨水刷亮的石头上触摸到过去,在植物叶子的苦味中品尝着古老。美洲豹萨满巫师还在银河外漫游,北美因纽特族耆老的神话仍能以其意涵引发共鸣,西藏的佛教徒也还奉行着佛法法门。知道这些故事,我们便能记住人类学的核心启示:我们所处的世界,并非存在于某种绝对的意义中,而是现实的一种模式,是我们的特定文化谱系在许多世代之前做的一连串智性与心灵抉择的结果,成功与否则另当别论。
无论我们的旅伴是在婆罗洲森林中游牧的本南族、海地的巫毒侍僧、秘鲁安第斯高山上的巫医、撒哈拉红沙中的塔马奇克骆驼商队,抑或是珠穆朗玛峰山坡上的牦牛牧民,这些民族都在教导我们,世上还有别的选项、别的可能,也还有另一种思考地球并与之互动的方式。这样的想法,让我们充满希望。无数文化交织成生命的智慧与精神之网,覆盖了整个地球。
对这个星球上的芸芸众生而言,这些文化跟生物的生命之网,也和我们熟知的“生物圈”同等重要。你可以把这个社会的生活网看成一个“族群文化圈”(ethnosphere),这个词或许能概括
人类自有意识以来,透过想象而形成的思想和直觉、神话与信仰,
还有想法及灵感。族群文化圈是人类伟大的遗产,是我们梦想
的产物、希望的化身,代表我们全体的存在,以及人类这一求知
若渴、适应力惊人的物种所创造的一切。
“生物圈”(生物的生命母体)因栖地破坏及动植物
物种灭绝而受到严重侵蚀,同样地,族群文化圈也面临威胁,只是速度更快。举例来说,没有生物学家敢断言50%的物种已濒临绝种,这几乎是生物多样性接近末日的情景,但若是声称文化多样性面临的是此种程度的濒绝,那么,用太过乐观来形容也都还太过乐观。
语言失传便是关键指标。语言就像是“煤矿坑里的金丝雀”。一种语言绝对不仅是一组文法或词汇。语言是人类的灵光一现,特定文化的灵魂与物质世界接触的媒介。每种语言都是心灵的古老森林、思想的分水岭、精神潜能的生态系统。
在当今七千种还在使用的语言中,有整整一半的语言并未传给下一代。事实上,除非做出某些改变,否则这些语言在我们的有生之年就会消失。世界上有半数的语言正濒临灭绝。想想看,你将被沉默包围,成为族人里一位讲母语的人,再也无法传承祖先的智慧,无法预见后代的前景,还有比这更孤寂的事吗?这种悲惨的命运在地球上大约每两个星期就发生一次,成为某些地方、某些人的真实困境。平均每十四天就有一位老人死去,某种古老语言的几个音节也跟着他/她进入坟里。这件事意味着,在一两个世代之内,我们将会目睹整整半数的人类社会、文化和智慧遗产消失殆尽。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看不见的真相。
有些天真的人会问:“如果我们都讲同一种语言,世界不是会更美好?促进沟通不是让我们更容易相处?”我的答案总是:“这想法很好,但让我们把那个共通语言换成北美海达语或西非约鲁巴语、北美拉科塔语、北美因纽特语或非洲闪族语。”人们马上就能理解不能讲自己的母语所代表的意义。我没办法想象一个不能说英语的世界,原因不在于英语是多美的语言,而是因为英语是我的语言,英语完整展现了我这个人。但同时,我也不希望英语像某种文化神经毒气那样消灭其他的人类之声,清除世上其他的语言。
语言在历史上也是来来去去。巴格达的街上已经听不见巴比伦语,意大利的山丘上也没人讲拉丁文。让我们再次将语言比拟为生物。虽然灭绝是自然现象,但大体而言,在过去的六亿年间,物种形成以及新型态生命演化的速度比绝种来得要快,世界因而越来越多元。拉丁语在罗马逐渐消逝,却在罗曼语系(Romance languages)的语言中找到新的表达①。如今,正如生物学家认为动植物正以前所未见的速度迅速灭绝,语言也正以类似的速度死亡,不再有后人传承。
生物学家认为可能有20 % 的哺乳类、11 % 的鸟类和5% 的鱼类正受到灭绝的威胁,植物学家也预计植物多样性将会减少10 %, 而同时, 语言学家和人类学家则目睹半数现存于世界上的语言即将消失。有六百多种语言的使用者在百人以下,约三千五百种语言只有全球0 .2 % 的人口使用。相比之下,普遍的十种语言则蓬勃发展,有半数的人类以之为母语。八十三种语言的用户加起来便占去世上整整八成的人口。但是其他声音所构成的诗、歌曲和知识呢? 正是这些文化守卫、监护着世上9 8 .8 % 的语言多样性。难道长者的智慧只因为他或她沟通的对象只有一位,就比较不重要吗?难道民族的价值只在于其人数吗?
正好相反。每一种文化都是家族树形图的重要分支,都是知识与经验的宝库。在未来,这些文化也可以是我们找寻灵感与前景的来源。麻省理工学院的语言学家海尔(K e n Ha l e)在过世前不久说:“当你失去一种语言,就等于失去一种文化、一项智慧遗产、一件艺术品。那就好像丢一颗炸弹到卢浮宫。”
我们究竟面临什么样的威胁,又能为此做些什么?近年来有些书籍歌颂席卷全球的科技与现代性,提倡世界是平的,人类无需通过移民来进行改革。他们认为世界正在融合成单一实体,由特定的经济学模型主宰,到处都将能够看到未来,而且是立刻看到。每当读到这些书,我只能说我走过的世界一定跟这些作者不一样。我有幸见到的世界,几乎可以保证不是平的,这也是我希望通过这系列演讲来呈现的。这个世界高高低低,遍布山巅与低谷,充满引人好奇的异象或妙不可言的事物。历史并未停下脚步,在今日,文化变动与转化的过程也一如既往充满活力。那些只用自己那套单一文化典范来理解各种经验的人,看到的世界只有单一色调。但对于那些用双眼去看、用心去感受的人而言,这世界依旧保有丰富而复杂的心灵地貌。
灵地貌。
第2 章 寻路人
文明与文明的奇特相遇让我们来探索史上的文化圈,一窥人类无穷无尽的想象力。玻利尼西亚,两千五百万平方公里,将近地球表面的五分之一,成千上万座岛屿如珠宝般撒落南方海面。几个月前,我有幸加入好友奈诺亚及玻利尼西亚航海协会在“双身独木舟”(Hokule’a)上的训练任务。这是一艘美丽而极具代表性的大船,以夏威夷的圣星“大角星”(Arcturus)为名,是古玻利尼西亚大航海独木舟的复制品。双身独木舟拥有双重船体、露天甲板,18.8 米长、5.8 米宽,由长逾8 千米的绳索捆扎而成,总排水量10.8 吨。1975 年首航后,便纵横于太平洋上,至今航行约15 万公里,到访过玻利尼西亚文化圈内的每列群岛,从夏威夷到大溪地,再到库克群岛,越过奥特亚罗瓦(或称新西兰),向东至玛贵斯群岛,东南至拉帕努伊(或称复活岛),甚至远达阿拉斯加和日本沿岸。双身独木舟可搭载十名船员,包括船长和导航员两位要角。船上完全没有现代化航海设备,只有一架收音机,仅供危急使用。没有六分仪、测深仪、全球定位系统、转频器,有的只是导航员的感官、船员的知识,以及整体族人生再创的骄傲与力量。
西班牙人在16 世纪首次航入太平洋,遇见全新的世界。这群人中,首先静伫在达里安①之巅的不是柯蒂斯(Cortés),而是巴尔波(Vasco Nú ez de Balboa)。他以苍鹰之眼凝望海洋,浮想连翩。这片海洋之大,使西边的岛屿、荷马的黄金国度,乃至“曾眼见的美好城邦与王国”都相形见绌。以上是诗人济慈在两个世纪后所写,他以敬畏的心情揣想那批西班牙人可能会有的感受。1520 年,麦哲伦花了三十八天绕过南美洲南端的好望角,此时已有半数船员死亡,船只驶入辽阔空无之境,一片他以为风平浪静的海域。接下来四个月的航程中,存活下来的船员一天天相继死亡,他却设法避开太平洋中有人居住的岛屿,在1521 年4月7 日登陆今日菲律宾的宿务岛。就各方面而言,麦哲伦都堪称勇敢坚毅,但他也非常固执。环境造就他拼命一搏与鲁莽的个性,使他错失机会,无法向一个完整文明学习大海知识。三个世代后,玻利尼西亚人与西班牙人展开长期接触。1595 年,西班牙航海家内拉(?lvaro de Menda a de Neira)随着帝国的东方贸易登上火山群岛。这十座岛屿就像赤道海上的哨兵。内拉连陆地都还未登上,就将这列群岛命名为玛贵斯,该名来自他的赞助者门多萨(García Hurtado de Mendoza) ,即卡涅特侯爵,当时的秘鲁总督。这列群岛是世上孤绝的岛屿,但在当时也拥有三十万住民,当地人称之为“特黑乌那,特埃那塔”(Te Henua, Te Enata),意为“人类之地”。
这是一场文明与文明的奇特相遇。玛贵斯人认为他们的岛屿是世界尽头,在神话中,他们的祖先是乘着海风与浪涛从西边而来,而此处即为一站。据说当地每个人都是始祖“堤基”(Tiki)的后代,而每个宗族的历史也都可回溯至那场来自日落之地的原始大迁徙。东方海平线的尽头后方,便是来世。灵魂在那里脱离躯壳,遁入海中。因此,在玛贵斯人眼中,西班牙人就像恶魔,是出生在东方遥远天边的邪恶化身。他们荒淫奸诈、残忍无道,毫无可取之处。既无技能,也无食物或女人,更无知识,甚至对大自然基本的构成要素都一无所知。
他们对财富的认识,仅限于手上真正握有的珍稀金属,虽然那的确值钱,但他们对真正的财富却毫无所知。真正的财富其实是声望,而一个人要享有社会地位,就必须有能力负担社会责任,能将多余食物分配给需要的人,让大家享有免于匮乏的自由。这些陌生的白鬼(White Atua)来自海平线的彼方,在生命位阶上无足轻重。他们如此野蛮,巫术影响不了他们,连祭司的法力也无可奈何。他们无知到连首领与平民都分不清楚,甚至都以凶暴鄙视的态度对待二者。
而西班牙人这一方,则对岛民那温文又残酷的表现感到困惑。这里的人是杰出的战士,杀人不眨眼,但他们的战斗却是季节性的、预想好的、有计划的,且是仪式性的。只要有一人阵亡,战斗便告结束。另外,玛贵斯人没有时间感,缺乏罪恶或羞耻的观念。当地女人习于卖弄风情,还当众性交,但当她们看到西班牙人当众小便这种一般男人都会做的事时,却感到震惊与恶心。若说淫乱使人兴奋而困惑,那么食人行为与活人祭就是令人不寒而栗,而一妻多夫制及无比荒唐的“圣诫”(tapu)也同样令人惧怕。圣诫是当地的巫术规则与惩罚系统,在日后衍生出“禁忌”(taboo)的概念。当地还有一种野蛮的表现:玛贵斯男性会把腰部至膝盖的身体全刺上鲜艳的蓝黑色刺青,包括敏感的生殖器皮肤。
西班牙人的疑惑是,如此原始的族群为何能有这么高的成就。整片山坡与河谷种满了作物,盖出壮观的石砌梯田和灌溉渠道,巨大的平台可举行千人以上的仪式活动、丰收盛宴及战争结束或首长就任时的庆典。此时,祭司会逐一背诵整部世界神话史,数百行圣诗就这么收在一个人的脑海里。倘若他在某个语词上卡住或结巴,就必须从头来过,因为这些文字不只勾勒出历史的轨迹,更预示了未来的迹象。大型平台的四周延伸出碧绿的芋头田和甘
薯田,还有露兜树与椰子树。面包果树是他们的生命之树,玛贵斯人会在凉爽的土地上建造大型石坑,在无氧的环境下保存数公吨的淀粉类食物,随时都备有八个月的粮食,就算碰上恐怖、具破坏力的台风,也撑得过去。西班牙远征队副队长奎罗斯(Pedro Fernándes de
Queirós)认为,他与队友在海滩上遇到的这些原住民,不太可能打造出与土地结合如此之深的文明,因为他看到当地女性像鱼群般包围着西班牙船只,原因是“圣诫”禁止女性使用独木舟。这些小岛离西班牙辖内海域的军事前哨站少说都要三个月航程,而一个连女性都无法载送的文化,怎么有可能移居到那些岛上?此外,他也注意到该族并没有磁性指南针,没有指南针的协助,这些人如何航向这些岛屿?奎罗斯将神话与地理结合起来,下了个结论:玛贵斯实际上只是南方某座宏伟大陆的前哨,而岛上住民则是被某个尚待发掘的古文明运到当地。于是,这些西班牙人上岸不到一个月,便再度航上太平洋去找寻这块传奇大地。这个徒劳的寻觅,将耗尽奎罗斯的余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