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教材共 15本,包含 的 机电一体化工程本科公共课 必考课 。
需要选考课和自考辅导的同学,可以联系客服购买。
书名:自考教材机电一体化工程专科科01B005公共课+ 必考课 全套15本教材
总定价: 417.5元
重量:7.5kg
1. 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015新版 23元
2 .自考1265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含考试大纲2015新版 24元
3. 4729 《大学语文》 徐中玉、陶型传 华东师范大学 2006年 16 元
4. 0012 英语一自学教程 张敬源 外研社 2012年 48 元
5 . 0022 《高等数学(工专)》 吴纪桃、漆毅 北京大学 2006年 32.5 元
6. 02159 《工程力学(一)》 蔡怀崇 机械工业 2008年 25元
7. 02183 机械制图一2012版 【主编】许睦旬 罗爱玲 机械工业出版社 30元
8 . 02185 《机械设计基础》 张鄂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年 29 元
9. 02195 《数控技术及应用》 梅雪松 机械工业 2014年 24元
10 . 02205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徐骏善 朱岩机械工业2014年36元
11 . 02230 《机械制造》 刘瑾 机械工业 2008年 30.5 元
12. 02232 《电工技术基础》 主编/严洁 机械工业 2013年 24 元
13 . 02234 《电子技术基础一》 机械工业出版社 30元
14 .02236 《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 贾贵玺 机械工业 2015年 18元
15 . 02237 《自动控制系统及应用》 孔凡才 机械工业 2012年 27.5 元
这套书的封面设计得相当朴实,一水儿的米黄色配上黑色的宋体字,透着一股老派的严谨劲儿。我刚拿到手的时候,说实话,心里是有点打鼓的。毕竟现在市面上的资料五花八门,很多看着花哨的其实内容空泛。但翻开这《自考教材全套 机电一体化工程(专科)》,尤其是那几本核心的专业课,比如《机械设计基础》和《电工技术基础》,立刻感觉到了分量。它们的排版虽然没有现在很多精装书那么炫目,但逻辑性极强,每一个公式的推导、每一个概念的解释,都像是把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掰开了揉碎了教你。我特别欣赏它对基础理论的扎实处理,不像有些教材为了追求新潮而丢掉了根本。举个例子,讲到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时,它不是简单地抛出奈奎斯特图,而是先回顾了经典控制理论的脉络,让你清楚地知道我们为什么需要这种分析方法。这种循序渐进,注重内功的编排方式,对于我们这些需要从零开始打地基的自考党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那些公共课部分,像是《高等数学》,也做到了既保证了自考所需的覆盖面,又没有陷入纯理论的泥沼,大量的工程应用实例穿插其中,让枯燥的微积分瞬间有了画面感,让人觉得,原来这些数学工具是真的能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
评分我个人感觉,这套教材的语言风格非常“务实派”,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直奔主题,特别适合时间紧张的在职人员或者需要高效学习的人群。它就像是一位沉默寡言但能力超强的技术总监,他不会跟你说太多鼓励的话,只会用最精确的语言告诉你“这是怎么回事”和“你应该怎么做”。比如在讲解PLC编程时,它对梯形图的每一个指令块的解释都极其简洁到位,直接给出指令的助记符、功能和应用场景,配上一个非常典型的、可复现的例子。你不需要去揣摩作者的言外之意,因为每一个字都是为了传递技术信息而存在的。这种高效的沟通方式,极大地加快了我的学习进度。我不需要在晦涩的文字中打捞知识点,节省下来的时间,我就可以用来动手实践,对照书本上的例子去编写和调试我自己的小程序。这种高效、直接的风格,让整个自考过程变得更像是一场有计划的“技能升级”之旅,而不是一场漫无目的的“知识搜集”。
评分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这套教材在“专科”层次上把握的尺度拿捏得非常到位。它既没有像本科教材那样把理论推导得过于深入和复杂,让我们在有限的自考时间内感到压力山大;也没有为了“简单化”而阉割掉核心的工程概念。它精准地找到了那个甜蜜点:确保你掌握了成为一个合格技术员所必需的工程基础和核心应用能力。比如在《工程力学》的部分,它会重点讲解受力分析和材料强度,这些是设计和维护的基础,但对于更深奥的结构动力学则点到为止。这种分寸感,体现了编者对自考群体学习规律的深刻理解。拿到这套书,我感觉不是在啃一本大学的教科书,而是在使用一份为职业技能提升量身定制的“操作手册”。它教会我的,是如何用已有的理论去解决机电系统集成中的常见问题,这种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自考最核心的产出。这套书,与其说是教材,不如说是一份经过时间检验的“行业入门工具包”。
评分从实战角度来看,这套书的习题设计也是一绝,充满了“过来人”的智慧。我之前买过其他出版社的辅导资料,题目要么太偏太怪,要么就是教科书内容的简单重复。但这里面的练习题,尤其是每章末尾的综合应用题,简直就像是把实际工作中的故障排除场景搬了过来。它们往往不是一个纯粹的计算题,而是会设定一个小的工程背景,要求你综合运用好几章学到的知识才能得出答案。比如,有一道题涉及到传感器信号采集后,需要通过单片机进行初步处理,再输出到执行机构,它巧妙地将《微机原理》和《电控技术》的内容糅合在了一起。做这种题,虽然一开始很吃力,但一旦攻克下来,你会发现自己对理论的掌握已经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从“知道”到“会用”。这种强迫你进行知识融会贯通的练习模式,对于我们未来如果真的要从事机电工作来说,是比任何纯理论学习都宝贵的经验积累。它让你习惯于从系统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评分说实话,这套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它罗列了多少知识点,更在于它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框架。很多时候,我们自考就是为了拿证,但如果只是死记硬背,那证的含金量也就那样了。这套教材最妙的地方在于它的“连贯性”。你学完《电工技术》里的电路分析,紧接着在《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里就能看到这些原理是如何应用到实际电机运行中的。这种前后呼应的设计,极大地减轻了我们自己梳理知识脉络的负担。我记得有一次我被一个关于步进电机驱动的问题卡住了,翻遍了网上的零散资料都不得要领。最后还是回过头来看这套书里关于“脉冲信号与位置控制”那一章节,教材里用了一个非常清晰的流程图,把信号的生成、驱动器的作用以及电机的响应步骤画得明明白白。那一刻,我才真正体会到,成套教材的价值就在于这种结构化的知识传递。它不是零散的知识点拼盘,而是一条完整的、可供攀登的学习阶梯,每一步都为你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