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当我遇见一个人 |
| 作者 | 李雪 |
| 定价 | 39.00元 |
| 出版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 ISBN | 9787550263284 |
| 出版日期 | 2016-06-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32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任何事物,如果你觉得它美,那么它暗合了某种美的规律。 家庭教育也一样,一个孩子从呱呱坠地到健康幸福地长大成人,他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的呵护暗合了自然发展的规律。 |
| 作者简介 | |
| 李雪 专业心理咨询师,从事心理学研究近十年。创办“初心心理”,从精神分析心理学的角度,详解母婴关系对人一生性格、命运的影响。 作为心理学专家,李雪的独特之处在于“去脸谱化”,把专业知识性感地表达出来,是一种难得的能力。她勇于袒露自己,用轻盈而深刻、温暖而尖锐的文字,向读者彰显真相。 |
| 目录 | |
| 01 觉察:遇见内在的婴儿孩子夜哭,因为需要你延迟满足能力始于婴儿期的及时满足 02 态度:放下评判,全然看见限制是伪造的爱智力发展来自于体验而非知识不期望改变孩子与社会的关系就是与父母关系的投影03 关系:童年的沟通模式决定未来的关系模式不评判,只确认感受孩子间的冲突不会引发创伤,但父母的干预会父母无需,但需诚实04 内在:会痛的不是爱孩子不必为父母的错买单控制是对孩子的情感家庭秩序不可错位轮回之痛止于觉知05 外在:你配得起更好认为自己值得,财富就会追随你所有关于成功的信念都制约你成功 |
| 编辑推荐 | |
| 早期我们和父母的关系,内化成我们的性格,决定了命运。人的一生,就是在一遍遍轮回童年的幸或者不幸。童年经历如木马程序一般写进每个人的潜意识,精准控制着人生轮回。打破轮回从看见自己和孩子开始。 当“我”足够清晰,“我爱你”才可能真实有力。借由一本书穿越回自己的童年,也看到孩子的当下,用*丰盛的爱款待儿时的自己和身边的孩子,抚慰那个从不曾离开自己的、躲在阴影里的小孩。接纳并完善自己,教育是一种传递,当自己杯满之后,孩子自然会顺着对的方向一路蔓延。 |
| 文摘 | |
| |
| 序言 | |
这本书,初读之下,便觉一股清流涤荡心间。它不像那些市面上充斥的、用晦涩理论堆砌起来的育儿指南,而是像一位饱经风霜的长者,坐在你身边,娓娓道来那些关于“人”的本质,以及如何与“人”建立连接的至理名言。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不动声色的穿透力,她似乎总能轻易地触及到我们作为父母内心深处最柔软、最困惑的那一块。读到关于“看见”的部分时,我猛然惊醒,原来我们常以为的“爱”,很多时候不过是自我投射的影子。那种细致入微的观察,比如孩子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一次固执的坚持背后隐藏的需求,都被作者用最朴素的语言描摹得淋漓尽致。这已经超越了一般的育儿技巧范畴,更像是一部探讨人与人之间情感流动与成长的哲学小品。它没有给我一成不变的“标准答案”,却给了我无数个自我审视的契机,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教育的初衷和方式。这种由内而外的觉察,远比任何外部操作指南都来得珍贵和持久。
评分从排版和整体阅读体验来看,这本书也做得相当出色。它没有使用那种令人眼花缭乱的图表和设计,而是保持了一种冷静、克制的视觉风格,恰恰突显了文字本身的重量和力量。我喜欢它偶尔穿插的那些简短而有力的引言,它们像是散落在各处的珍珠,即便不连贯阅读,也能单独拿出来反复咀嚼。特别是关于“尊重差异”的那部分,作者对“个体独特性”的强调,既充满了人文关怀,又具备坚实的逻辑支撑。它让我深刻理解到,真正的“爱孩子”,是努力去认识那个与我基因不同、灵魂独立的“另一个人”。这种尊重,不是妥协,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智慧。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进行了一场漫长的、却又充满惊喜的内心旅行,每翻过一页,都感觉自己对“如何做人”的理解又深了一层。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震撼是立体而多维的,它真正做到了“集众家之长,成一家之言”。虽然市面上赞誉众多,但真正触动我的,是它将心理学理论与日常实践的融合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它没有陷入学院派的繁琐,也没有流于表面化的口号式宣传。我发现,它在谈论边界感的时候,其深度远超一般的“界限感”讨论;在谈论亲子关系中的“界限模糊”时,其描述的场景如此真实,让我瞬间联想到自己生活中无数个相似的瞬间。它更像是一本心灵地图册,帮助父母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中,找到并守护好孩子与自己成长的“坐标系”。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能让你立刻变出一个“完美”的孩子,而在于它让你有勇气去面对一个“真实”的自己,进而去接纳一个“真实”的孩子。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是生命对生命的温和呼唤。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那种叙事节奏的把控,如同高明的音乐家在指挥一场交响乐,张弛有度,时而如涓涓细流般温柔抚慰,时而又似惊雷般震撼人心。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情绪接纳”的章节,它并非简单地告诉你“要接纳孩子的情绪”,而是深入剖析了情绪产生的机制,以及成年人在处理自身情绪时所犯的那些代际传递的错误。我从中看到了自己童年时期被压抑的委屈,以及现在不自觉投射到孩子身上的焦虑。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她没有用道德审判的口吻,而是提供了一种更具包容性的视角,让我们明白,教育的起点,永远是父母自身的成长。这种深度剖析,让我仿佛在阅读一部关于自我疗愈的工具书,它巧妙地将家庭教育的困境,转化成了个体成长的阶梯。读完后,我感觉呼吸都顺畅了许多,因为我终于可以放下一些不必要的“应该”和“必须”。
评分这本书的耐读性极高,我敢肯定,它绝对不是那种读完一次就束之高阁的“快消品”。更像是陪伴孩子成长的漫长旅程中,可以反复取用的工具箱和精神支撑。我甚至已经开始思考,这本书对我的意义,或许已经超越了“育儿”本身,它更像是一部关于“人际关系重建”的入门指南。无论是与配偶、同事,还是长辈的相处之道,书中那些关于倾听、共情和非暴力沟通的精髓,都得到了深刻而巧妙的阐释。它教会我的,是如何放下评判,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接纳世界的不完美,并在这个不完美中找到和谐共存之道。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面向未来的生存智慧,而非仅仅停留在解决眼下“孩子不听话”这种具体问题的层面。这是一本值得推荐给所有渴望深度自我提升的成年人的好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