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90卷,是清政府组织编纂的大型医学丛书,也是清代广为流传的医学教科书。将中医内容分门别类,采精发蕴,编成医书15种。即:伤寒论法、金医要略法、删补名医方论、四诊心法要诀、运气要诀、伤寒心法要诀、杂病心法要诀、妇科心法要诀、幼科杂病心法要诀、痘疹心法要诀、幼科种痘心法要旨、外科心法要诀、眼科心法要诀、刺灸心法要诀、正骨心法要诀。内容涉及临床各科疾病的辨证论治,深入浅出,切合临床,便于诵习。
本书暂无目录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真是令人赞叹,那种典藏版的质感扑面而来,拿到手里沉甸甸的,翻阅起来也让人心生敬畏。我之前也淘过一些中医古籍的影印本,很多时候纸张泛黄或者字迹模糊,阅读体验大打折扣。但这套《医宗金鉴》的排版清晰,注释详尽,即便是初学者也能相对顺畅地跟下来。虽然我主要关注的是近现代名家的临床经验集,但偶然翻到这本古代医典的局部,那种对传统理论体系的梳理和总结的系统性,着实让人佩服古人的智慧。我个人对古代医家的辨证思路特别感兴趣,比如对某些疑难杂症的论述,与现在临床上看到的病例对比,总能擦出新的火花。这套书的整理者显然是下了大功夫的,能让一部流传已久的大部头,在现代阅读起来依然保持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可读性,这点非常值得称道。我更倾向于把这类经典放在书架上作为一种精神指引,偶尔查阅,从中汲取古代圣贤的治病精髓,这与我常读的那种注重实操和案例分析的现代教材形成了很好的互补。
评分我最近沉迷于某位当代大家关于脾胃病论治的最新研究,那套书里充满了大量一手病案和现代检测指标的结合分析,读起来非常“落地”,能立刻应用到日常的门诊中去。相比之下,这本《医宗金鉴》,虽然名声赫赫,但阅读体验上就显得有些“高冷”了。它更像是一部宏大的医学百科全书,知识点广博,体系严密,但要从中提炼出可以直接套用的几条核心思路,难度就比较大了。我试着对照着书中的某些章节去比对几例近期收治的肝郁脾虚证患者,发现书里的论述偏向于对病机“溯源”的深究,而不是“速效”的解决方案。这可能也是不同时代医学侧重点不同吧。我更习惯那种“问题—思路—方剂—加减”的线性叙事,而这本古籍更像是一张复杂的知识网络,需要读者自己去构建联系。不过,作为理解中医底层逻辑的基石,它依然是无法绕开的存在,只是我暂时更需要那些直接能解决眼前临床难题的“工具书”。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医学经典,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其核心的哲学思想和对生命本质的洞察是永恒的。我个人尤其偏爱那些专注于“治未病”和“养生”思想的著作,比如某位现代养生大师关于四季起居和情志调摄的论述,文字优美,指导性强,读起来让人心神平和。这本《医宗金鉴》,虽然也涵盖了这些内容,但其主要篇幅似乎还是集中在对具体疾病的辨证论治上,更偏向于“已病”的治疗。我理解,作为一部集大成的教科书,它必须面面俱到,但对我个人来说,我更愿意花时间去挖掘那些能直接指导我日常生活状态调整的文本。不过,不得不承认,整理者对原文的校订工作做得非常细致,使得我们今天依然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吴谦等前辈对医学知识的梳理和传承的巨大努力,这本身就是一种值得尊敬的学术成果。
评分说实话,我对“典藏版”这种标签向来持保留态度,总觉得有些是为高价而附庸风雅。然而,拿到这套书后,我对“典藏”的理解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精美的包装,更体现在对原文的尊重和对细节的考究上。我手头另一本收藏的关于外科医案的集子,里面的插图和图解部分模糊不清,很多关键部位的演示根本无法辨认。反观这本,即使是古代解剖或穴位描述的部分,也尽可能地做了清晰的版面设计,使得理解起来不至于因为图像的缺失而产生巨大障碍。当然,我的主要阅读兴趣在于当代针灸流派在疑难疼痛治疗上的创新应用,比如那些结合了影像学指导的微创技术,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充满了现代科技感。与这种前沿探索相比,《金鉴》的文字叙述自然显得沉稳、内敛,缺少那种“眼前一亮”的冲击力,更像是在安静地打磨内功。
评分从阅读的舒适度来说,这套书的字体和行距设计,虽然是为了贴合古籍的风格,但对于我这种常年阅读电子版文献和速查手册的人来说,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来适应。我习惯于快速扫视,捕捉关键信息点,比如某个方剂的改良剂量、某个疗法的操作细节,这些在现代速查手册中会被加粗或以列表形式呈现。而《金鉴》的结构是连贯的叙事体,信息密度很高,你必须从头到尾耐心地读下去,才能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我最近在研究的那些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案例集,其结构就是非常模块化的,目的性极强,每一章都围绕一个具体病种展开,很容易上手。因此,面对这本体系庞大的古代医著,我更多的是将其视为一种学术背景知识的补充,需要一个非常专注且不受打扰的环境才能进行深度研读,而不是快速翻阅的材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