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书名:沈志华:冷战五书(套装共5册)
定价:360.00元
作者:沈志华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1月1日
ISBN:9787510818318
字数:
页码:178
版次: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16
内容简介
《大国对抗:冷战的起源》:
本书主要论述了冷战的思想根源,冷战在欧洲和在亚洲的起源情况,导致了美苏等大国之间的对抗,并从地缘政治和国家决策等方面进一步论证了冷战形成的*初起因,对冷战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中苏结盟:冷战的转型》:
本书介绍了冷战格局在亚洲的转型,即中苏结盟及其带来的远东格局的变化,重点为中苏高层之间在建立同盟问题上的博弈,同时对于中苏结盟之前苏联对我国新疆的政策,中苏结盟的经济背景及苏联对我国的经济援助,以及受到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影响的对台作战问题和朝鲜战争问题都有所涉及。本书还附有大量有关苏联对华经济援助、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过程和条约文本的解密档案。
《朝鲜战争:冷战在亚洲》:
本书为作者多年来发表的关于冷战在亚洲的论文汇集。文章描述了冷战在亚洲的具体表现形式,冷战在亚洲的发展、演变和深化,以及对世界局势和政治格局的深远影响,指出大国之间利益争夺和矛盾冲突是造成冷战的深层原因。
《脆弱的联盟:冷战中的盟友》:
本书为作者多年来发表的关于冷战中的盟友研究的论文汇集。文章以建立同盟的国家间的关系发展和演变为线索,深入分析冷战在亚洲的发展。随着国家间友好关系的发展和延续,冷战成果在亚洲得到进一步巩固。
《中苏分裂:冷战的再转型》:
本书为作者多年来发表的关于冷战再转型的论文汇集。文章以国家间同盟的破裂为线索说明冷战在亚洲的进一步转型。围绕着国家间利益发生的矛盾和冲突,使国家间同盟破裂,冷战在全球出现复杂化的倾向。
作者简介
沈志华,1950年4月出生。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历史系兼职教授,美国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高*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名誉研究员。研究方向:冷战史,苏联史,特别是中苏关系史和朝鲜战争。国际学术界冷战史研究领域*受关注的学者之一,其研究成果被认为达到该领域的*高水平。
目录
《大国对抗:冷战的起源》
《中苏结盟:冷战的转型》
《朝鲜战争:冷战在亚洲》
《脆弱的联盟:冷战中的盟友》
《中苏分裂:冷战的再转型》
我是一名对国际关系史颇感兴趣的普通读者,一直以来,冷战都是我想要深入了解的时期。当看到沈志华教授的这套“冷战五书”时,我毫不犹豫地购买了。这本书的特点在于其内容之丰富、论述之深入。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事件的经过,更重要的是在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发展的影响以及各方角色的动机。沈教授运用了大量的原始史料,包括解密的档案、回忆录以及学者的研究成果,构建起一个立体而多维度的冷战图景。我特别喜欢他对于苏联解体原因的分析,这部分内容详尽而深刻,颠覆了我过去一些浅薄的认知。他指出了内部经济体制的僵化、民族问题的激化以及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复杂性等多种因素,让我认识到任何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而是多种力量博弈的结果。同时,他对中美关系的演变也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从建交初期的战略合作到后来的摩擦与博弈,每一个阶段的转折点都被清晰地勾勒出来。读完这套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历史的进程充满了偶然与必然的辩证统一,而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在某种程度上也承载着冷战遗留下的深刻印记。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量相当可观,而且内容十分详实,我整整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才粗略地读完。沈志华教授的研究功底可见一斑,他在梳理冷战这段极其复杂的历史时,展现出了宏大的视野和严谨的态度。我尤其被他对各国决策过程的剖析所吸引,那些幕后谈判、内部争论,以及领导人之间的微妙互动,都通过他的笔触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读完之后,我才真正理解了“历史是不能简单地用对错来评判的”这句话的含义。冷战期间,每一个重大决策都充满了信息不对称、战略误判和情感因素的交织,而沈教授的解读,则帮助我们跳出了简单的意识形态框架,从更深层次去理解当时各国领导人的考量和行动逻辑。他并没有回避一些敏感或具有争议性的事件,反而深入挖掘,试图还原历史的真相,这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读者来说,无疑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特别是关于中国在冷战中的角色,他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让我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些外交决策有了全新的认识。总而言之,这是一套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读的鸿篇巨制,它不仅是了解冷战历史的绝佳读物,更是培养历史思维、提升战略认知的重要指南。
评分沈志华教授的“冷战五书”,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史学巨著。其深度和广度都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水平。我尤其佩服他对大国关系中“误判”的分析。他通过对许多关键事件的复盘,展现了在信息不对称、战略猜忌以及心理因素的影响下,大国领导人是如何一步步走向错误的决策。例如,他对麦卡锡主义在美国国内兴起以及它对中美关系造成的负面影响的分析,就极其深刻。他让我们看到了,国内的政治气候是如何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以及这些政策又如何被对方解读,从而产生新的误判。这本书不仅仅是对冷战历史的梳理,更是一部关于“如何避免冲突、化解矛盾”的实用指南。它教会我们,在处理国际关系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多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要避免被情绪和偏见所裹挟。
评分阅读这套书,仿佛经历了一场跌宕起伏的智力冒险。沈教授的笔触,既有宏大的历史视野,又不乏细致入微的考量。他对冷战初期,特别是朝鲜战争爆发前后的国际局势分析,简直是鞭辟入里。他详细阐述了当时苏联、美国、中国以及朝鲜半岛各方势力的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以及他们之间是如何通过一系列决策,一步步将自己推向战争的泥潭。这种对“因果链条”的清晰梳理,让我深刻地理解了历史发展的逻辑。此外,他对冷战后期,特别是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战略失误,以及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复杂性,也有着非常独到的见解。他揭示了,任何一个看似强大的帝国,都可能因为内部的腐朽和外部的压力而走向衰落。读这套书,让我对历史的理解不再是线性的,而是多维度的,也让我对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的许多事情,有了更深刻的洞察。
评分这套书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是“酣畅淋漓”,但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智识挑战。沈教授的文笔非常扎实,行文流畅,即使是面对如此庞杂的历史事件,也能被他梳理得井井有条。他善于从宏观层面把握历史脉络,同时又不乏对细节的精准捕捉。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对朝鲜战争的论述,他不仅详细阐述了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更深入地分析了这场战争对当时国际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及它如何塑造了中美两国日后几十年的关系。他对于“误判”和“敌意”的洞察尤为敏锐,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案例,揭示了在大国博弈中,信息的不透明、战略上的猜忌以及意识形态的隔阂是如何一步步将国家推向对抗的深渊。读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以史为鉴”的意义何在。冷战时期那些惊心动魄的时刻,如果能够被清晰地认知和理解,或许今天的世界能够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摩擦和误解。这套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鉴”的样本,让我们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反思当下的国际关系。
评分从第一个字看到最后一个字,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个波诡云谲的冷战年代。沈教授的叙述充满了画面感,他能够将枯燥的历史事件,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变得引人入胜。我最喜欢的是他对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对外政策的分析,他揭示了赫鲁晓夫在外交政策上的摇摆不定,以及他试图打破斯大林模式的努力,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冷战的走向。同时,他对中国在“一边倒”政策和后来的独立自主政策之间的转变,也有着精辟的解读。他指出,中国的外交政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和自身国家利益的需要,不断进行调整。读这本书,让我对“大国博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那些看似遥远的国际事件,其实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沈教授的分析充满了智慧,他能够从历史的宏大叙事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这对于我们理解当今世界格局,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评分我花了很长时间才啃完这套书,坦白说,很多地方需要反复阅读和思考。沈教授的叙事方式非常客观,他尽量避免主观臆断,而是以史料为依据,将事实摆在读者面前,让读者自己去判断。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让我非常钦佩。他在论述中,常常会引入不同学派的观点,并对其进行辨析,这进一步丰富了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越南战争的部分印象深刻,他没有简单地将越南战争定义为美苏两大阵营的对抗,而是深入分析了越南国内的民族独立运动、中国和苏联在其中的作用以及美国国内的反战浪潮,展现了这场战争的复杂性和多面性。读完这套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历史的复杂性远超我们的想象,而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真相”,可能只是片面的解读。沈教授的这套书,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照见历史的本来面目,并从中获得深刻的启示。
评分我通常阅读历史书籍,会比较关注叙事流畅度和逻辑清晰度,而沈志华教授的这套“冷战五书”在这两点上都做得非常出色。即便涉及的人物众多,事件纷繁,他依然能够将故事娓娓道来,让读者始终能够跟随他的思路。他对一些关键历史节点的把握尤其到位,例如古巴导弹危机,他不仅描述了当时美苏两国领导人面临的巨大压力,还深入分析了双方是如何在极端情况下避免了一场可能毁灭世界的战争。这种对危机处理的剖析,对于当下处理国际争端,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另外,他对中国在冷战时期所扮演角色的刻画也十分到位,他没有简单地将中国置于美苏两大阵营的附属地位,而是强调了中国在其中发挥的独立作用,以及它对国际格局的独特影响。阅读这套书,让我对中国近代史的理解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也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历史的演变并非由单一力量决定,而是由众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评分这本书带来的震撼,远不止于对历史事件本身的认知。沈教授的分析角度非常独特,他常常会从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多个维度去解读冷战的进程,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军事和政治层面。我尤其被他对冷战时期宣传战的描述所吸引,他揭示了意识形态的斗争如何在公众舆论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以及各国如何利用媒体来塑造敌我形象。这种对“软实力”的深入剖析,让我对冷战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的枪炮和核武器上。他还对冷战对普通民众生活的影响进行了细致的描绘,从日常生活中的物资匮乏到国际局势的紧张感,都通过具体的例子展现出来。读完这套书,我才真正理解了冷战对于全球社会所造成的深远影响,它不仅仅是一场政治和军事的对抗,更是一场全方位的较量,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评分这套书的文字量巨大,内容充实,读起来需要耐心,但回报也同样丰厚。沈教授在书中对历史事件的解读,充满了人文关怀和深刻的洞察。他并没有简单地将历史人物塑造成非黑即白的形象,而是努力去理解他们的动机和局限性。我特别对书中关于“历史偶然性”的探讨印象深刻,他通过大量案例说明,历史的走向往往受到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因素的影响,而这种偶然性,恰恰是历史的魅力所在。他对中国在联合国席位问题上的博弈,以及中国如何逐步打开国际空间,都有着精彩的论述。他让我们看到,一个国家的崛起,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也需要智慧和策略。读这套书,我不仅仅是在学习历史,更是在学习如何理解复杂的世界,如何避免被片面的信息所误导,如何做出更明智的判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