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后视镜(4)

羊城后视镜(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柳主编 著
图书标签:
  • 广州历史
  • 羊城文化
  • 近代广州
  • 历史研究
  • 地方史
  • 城市发展
  • 社会变迁
  • 民国史
  • 旧广州
  • 文化遗产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ISBN:9787536082595
商品编码:24501530224
出版时间:2017-11-01

具体描述

作  者:杨柳 主编 定  价:42 出 版 社:花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11月01日 页  数:328 装  帧:平装 ISBN:9787536082595 序 叩问历史风情 挖掘文化积淀
老城纪事
“两宫升遐”在广州
“五四”运动在广州
魏邦平与“亡国公司”
羊城祭孔纪事
马礼逊在广州编《英华辞典》
乙卯年水灾图
百年前广东画家赈灾
从羊城起飞的“中国航空”
广九火车站涉日风潮
1938年广州沦陷
吴菊芳创广东儿童福利院
1945年肃奸行动
“广州金融巨子”何雅各之死
血溅麻风村
物价飙升排队睇相
葛肇煌和14K党
珠江河畔《东方红》
半个世纪前看苏联卫星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杨柳主编的《羊城后视镜》丛书缘起自《羊城晚报》开辟多年的热门栏目“羊城沧桑”,该丛书为该栏目的作品精选集。该系列丛书是一套岭南民俗、风情、经济、文化的生动画卷,各种故事、人物异彩纷呈,特色浓郁,加上文中配以大量岭南本土历史文化的照片,图文并茂,相得益彰,令人增加形象、直观的感受。
《羊城后视镜(4)》为第4辑。全书资料翔实,语言生动,配以大量珍贵的新闻图片,许多事例皆为作者多方实地采访而得,极具历史价值、收藏价值,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岭南文化、认识岭南风情的途径。
跟随着本书的脚步,你将对广州历史做一个回望追朔。广州在每个历史时期都发生过巨大变化。而在近代,在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中,更是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广州,在中国大地上、历目前,都占据了不可忽视的一席之地。
杨柳 主编 杨柳,1963年生于广州。1985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国汉语言文学系,现为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不错编辑,从事新闻行业二十余年,作品多次获得广东省新闻学会、广东省新闻记者协会、广东省报纸副刊研究会颁发的很好奖,曾编选出版“中国名报文化随笔丛书訠城晚报卷”《我的家在哪里》等。
羊城后视镜(4)——尘封的记忆,时代的缩影 《羊城后视镜(4)》并非一本简单的故事集,它更像是一扇开启过去之门的钥匙,一幅勾勒出广州这座城市独特发展轨迹的生动画卷。本书以极其细腻的笔触,从一个旁观者、记录者的独特视角,回溯并审视了羊城在特定历史时期所经历的种种变迁、人情世故以及那些被岁月淘洗后依然闪光的集体记忆。 本书的魅力在于,它不拘泥于宏大的叙事,而是将目光聚焦于城市中最具烟火气的角落,那些寻常百姓的生活片段。它描绘了街头巷尾的市井百态,从充满吆喝声的传统市场,到渐渐崛起的现代化商业区,再到家家户户门前那棵承载了无数故事的老榕树。每一个场景,每一个人物,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在读者脑海中鲜活起来。 《羊城后视镜(4)》中的故事,往往取材于被遗忘的细节,那些容易被宏大历史叙事所忽略的个体经历,却构成了城市最真实的肌理。可能是某个老居民对改革开放初期工厂生活的鲜活回忆,可能是年轻一代在城市变迁中迷茫与寻找方向的青春剪影,也可能是那些默默奉献、将城市建设成如今模样的普通劳动者的辛勤身影。作者以一种温情而又不失客观的态度,捕捉了这些稍纵即逝的瞬间,并将它们串联成一部充满人情味的城市史诗。 书中所呈现的,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改变,更是人心灵的流动与时代的印记。那些曾经的集体记忆,如“上山下乡”的知青岁月,改革开放初期的创业浪潮,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都以一种别样的方式在书中得到呈现。作者深入挖掘这些历史节点对个体命运的影响,以及个体如何在这股时代洪流中书写自己的篇章。它没有简单地赞美或批判,而是呈现了历史进程中人性的复杂与多面。 《羊城后视镜(4)》的文字朴实而富有感染力,仿佛一股清泉,缓缓流淌,滋润着读者的心田。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着直击人心的力量。作者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将读者带入特定的场景,感受当时的氛围,体会人物的情感。例如,对一道充满地方特色的传统美食的描述,可能会勾勒出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情感寄托;对一次街头偶遇的描写,也可能折射出人与人之间淳朴的情谊。 本书的叙事方式也极具特色。它不是线性的时间推进,而是通过一系列碎片化的、具有代表性的片段,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展现广州的时代风貌。这种“后视镜”的视角,让读者能够以一种回望的姿态,审视过去,理解现在,并思考未来。它邀请读者一同走进广州的历史长河,去感受那份属于这座城市的独特温度与厚度。 《羊城后视镜(4)》更是一部关于“人”的书。书中人物众生相,或为生计奔波,或为理想奋斗,或在变革中沉浮,或在传承中坚守。他们是中国社会转型期中芸芸众生的缩影,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奋斗与迷茫,都深深地烙印在广州这座城市的记忆中。通过这些人物的故事,我们可以窥见时代的变迁如何在个体身上留下印记,以及个体如何在时代洪流中寻找属于自己的位置。 阅读《羊城后视镜(4)》,就像是在翻阅一本厚重的相册,每一页都承载着一段故事,每一张照片都闪烁着岁月的痕迹。它让我们有机会停下匆忙的脚步,重新审视我们所生活的这座城市,重新思考那些被遗忘的过去,以及那些塑造了今天的我们的人物与事件。这不仅仅是一次阅读体验,更是一场与历史对话,与时代共鸣的深刻旅程。它提醒我们,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旋律,每一个个体都曾在这旋律中留下自己的足迹。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作者的文字极富感染力,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力量,却又恰到好处地克制着,不至于显得过度煽情。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变”与“不变”的深刻剖析。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总是在不断地向前,却也常常会怀念那些曾经的美好。这本书似乎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它既拥抱了时代的进步,又珍视着那些不曾褪色的记忆。那些关于老街巷的故事,关于传统节日的习俗,都勾勒出一幅幅温暖而动人的画面,让我仿佛回到了那个纯真的年代。同时,书中对未来城市生活的畅想,也充满了对人性的关怀。科技的发展不应该是冰冷的,而应该是温暖的,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生活,让我们感受到更多的爱与连接。这本书让我对生活有了更积极的看法,也让我对这座城市有了更深的归属感。

评分

从这本书的标题开始,我就被一种宿命感和时间流逝的厚重感所吸引。作者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回溯了羊城这座城市的过往,又将目光投向了它充满未知的未来。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乘坐一辆时光列车,穿越不同的年代,感受着这座城市的脉搏。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一些历史事件的细致描绘,它不是枯燥的史实堆砌,而是通过鲜活的人物故事,将历史的温度传递给了我。同时,作者对于未来城市生活场景的构思,也并非是空穴来风的幻想,而是基于对当下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显得既大胆又具有前瞻性。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过去”对于“现在”和“未来”的影响,也让我更加理解了“传承”的意义。它不只是记录一座城市的变迁,更是在探讨一种文明的延续,一种精神的传递。合上书页,我久久不能平静,心中充满了对这座城市的敬意,以及对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敬畏。

评分

这真是一本让人爱不释手的读物,从字里行间流淌出的,是一种深沉而又细腻的家国情怀。作者的笔触,精准而又温柔,将羊城这座城市的变迁,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悲欢离合,描绘得淋漓尽致。我特别被书中那些关于普通人的故事所吸引,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却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书写着这座城市的历史。一个为了守护传统技艺而坚持不懈的老匠人,一群怀揣梦想在大城市中打拼的年轻人,甚至是一个在街头巷尾默默奉献的环卫工人,他们都成为了书中鲜活的个体,让我看到了生命的韧性和温暖。每当我读到那些感人至深的情节时,都会忍不住红了眼眶。这本书让我明白,一个城市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的高楼大厦和繁华景象,更在于它承载的无数个鲜活的生命故事,在于那些代代相传的情感和记忆。它像是一本无声的教科书,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家”的意义,也让我对这座养育我的城市,有了更深层次的眷恋。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极具吸引力,古色古香的羊城建筑剪影与现代都市的霓虹灯交织,仿佛预示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一种熟悉又陌生的感觉扑面而来,既有老广熟悉的市井烟火气,又有我对这座城市未来发展的无限畅想。作者的文字如同老练的工匠,精心雕琢着每一个细节,无论是对传统手艺的描绘,还是对新兴科技的描绘,都显得那么生动形象,仿佛我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于一些消失的老字号的追溯,那种对历史的敬畏和对传承的呼唤,深深打动了我。同时,书中对于未来城市生活场景的构思也十分大胆且富有创意,让我对羊城的明天充满了期待。这本书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故事集合,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这座城市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也照出了我们每一个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的情感与羁绊。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这座城市的联系,也引发了我对“根”与“发展”之间关系的思考。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悠闲地漫步在羊城的街头巷尾,不经意间抬头,便能发现令人惊喜的风景。

评分

这是一次全然不同寻常的阅读体验,完全颠覆了我对城市叙事的固有认知。作者仿佛拥有上帝视角,将羊城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以一种极其巧妙且充满想象力的方式串联起来。书中不仅仅是简单的事件记录,更是一种对时间、空间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刻洞察。我惊叹于作者构建的宏大叙事,却又能在其中捕捉到每一个微小的情感触动。那些跨越时代的对话,那些似曾相识的场景,都让我产生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仿佛我不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成为了这场历史洪流中的一员。书中对于科技发展与人文关怀的平衡探讨,更是让我深思。在追求效率和进步的同时,我们是否还能保留住那些宝贵的人性?这种哲学层面的思考,让这本书的深度大大提升,不再仅仅是一本消遣读物,更是一场关于人类命运的深刻探讨。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城市发展、对未来充满好奇的读者,它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启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