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天子之渡天津 9787503247118

正版:天子之渡天津 978750324711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天津市旅游局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小说
  • 历史纪实
  • 天子之渡
  • 天津历史
  • 清朝
  • 历史人物
  • 文化
  • 文学
  • 长篇小说
  • 正版图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大学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旅游出版社
ISBN:9787503247118
商品编码:2488804102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天子之渡天津

定价:48.80元

作者:天津市旅游局

出版社:中国旅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4-01

ISBN:9787503247118

字数:

页码:36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天子之渡天津》将向您介绍天津为什么叫“天津卫”,海河为什么被誉为天津的母亲河,为什么说“五大道”是天津小洋楼的代名词,天津站为什么曾被称为“老龙头车站”,大沽炮台有何历史意义,天津古文化街是如何形成并发展繁荣起来的,南市食品街东南西北四门的牌楼名称有什么寓意,和平区花园路、赤峰道曾居住过哪些历史名人,爱国将领吉鸿昌的英雄壮举有哪些,杨柳青年画有什么艺术特点,“泥人张”彩塑有什么艺术特点,为什么说“北京是相声的发源地,天津是相声的发祥地”,“狗不理”包子由何得名等近400个地理文化知识。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天子之渡天津》:
  天津简称津,意为天子经由之渡口。那么你知道天津这个名称是怎么来的吗(7这还要从明朝初年的一场皇位争夺战说起。
  元朝末年,朝廷腐败,兵备废弛,,义军蜂起,天下大乱。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顺应天势,于1368年推翻蒙元,定都南京,国号“明”。之后,封其四子朱棣为燕王,燕王率兵北上,攻克元军,平定元大都,改称北平府,并屯兵镇守,史称这次北征为“燕王扫北”。朱棣自认为功高望众,居诸王之首,日后定能继承皇位。却没料到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后,长孙朱允蚊继承皇位,成为建文帝。朱棣认为,是宫中有奸臣捣鬼,遂于建文二年(1400),以靖内难之名,率大军从三岔河口以西顺利渡过南运河,一路袭沧州、打济南、破扬州,终于在1402年攻陷南京城,夺取皇位。1403年改元永乐,是为明成祖。因不忘当年渡津之“龙兴之地”,遂赐名日“天津”,意为“天子经由之渡口”。1404年在这里开始设卫筑城,这便是天津名称的由来。
  1961年,在天津市南门外大街路东出土的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重修三官庙碑记》(天津博物馆收藏)中日:“我朝成祖文皇帝入靖内难,圣驾尝由此济渡沧州,因赐名日天津……”印证了这个结论;另据史料记载,朱棣曾在渡河处建立两座牌坊,分别为“龙飞”、 “渡跸”,后在清朝中叶被拆毁。据专家考证,当年朱棣率大军渡河之处,即今天的南运河畔北大关一带,早年称北码头渡,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在此建一浮桥,清末筑开启式铁桥,名日“金华桥”。1982年改为钢筋水泥桥,仍称金华桥。 2008年,天津市红桥区在桥东建立“天子津渡”遗址公园,再现明燕王朱棣在此渡河南下的史实以及“天津”城市之名的由来。
  天津人对“天津卫”这个称谓一直怀有特殊的情愫。“京油子,卫嘴子”的“卫”是外地人对天津人的称谓;如今天津人所谓的“老天津卫”指的是恪守天津习俗的老天津人;天津卫视图标立意也源于草书的“卫”字。从这浓浓的津味称呼中,能品味出天津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来。
  “卫”在明代是一种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的军事编制,每个“卫”的士兵数目为5600人。明初,在京城和全国的冲要之地,设内外卫300多个,后来增加到近500个,以沿海城市而论,大连、威海、烟台等当年都是“卫”。
  由于金、明两朝建都北京,天津地位日显重要。
  天津在金代称“直沽寨”(简称“直沽”),明代改为“海津镇”。明永乐二年(1404),根据明成祖朱棣的旨意,在直沽设立了天津卫,不久又添设天津左卫,并命工部尚书黄福、平江伯陈碹等“筑城浚池”。两年后,改青州右卫为天津右卫,这就是“天津三卫”的由来。天津三卫共有士兵16800人,其指挥机关都设在城中,天津卫衙门在南门里以西,左卫衙门在东门里,右卫衙门在三皇庙前。
  由于“卫”独立于地方行政管理,所以没有辖境。卫城东门外和北门外属武清区管辖,西门外和南门外属静海县管辖。三卫只负责管理天津至德州南运河沿岸的屯庄。像留存至今的唐官屯、姚官屯、徐官屯等地名,就是明代天津三卫所辖的屯庄名称。
  1409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天津从此承担起明清两朝捍卫京师的职责,“京师门户”、“京畿重镇”、“拱卫神京”体现了天津战略地位之重要。
  天津卫城作为天津卫所在的实体,初为夯土砌筑的“土城”,城的形状东西长,南北短,很像一把算盘,所以天津人俗称“算盘城”。因土城墙不能持久,故在明弘治六年(1493)改为用砖石包砌,并在东南西北四门增建瓮城和城楼,四门分别题写了:镇东、定南、安西、拱北,明万历十四年(1586)又重修了一次。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天津后,将老城墙拆除,成为现在的东马路、南马路、西马路和北马路。
  如今,天津已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天津卫”作为单纯军事建制的历史已成为陈迹,但天津人至今依然恋恋不舍“天津卫”这一惯称。
  ……

序言



史书的残卷:烟云中的帝王踪迹 书名:史书的残卷:烟云中的帝王踪迹 ISBN:9787503247125 (假设一个相邻的虚构编号,以保持独立性) 内容简介 《史书的残卷:烟云中的帝王踪迹》并非一部正统的编年史,它更像是一部散落的、被时间尘封的笔记,由一位不知名的清末民初的文人兼史官,在动荡时局中拼凑而成。全书以宏大的历史视角,聚焦于中国历史上那些昙花一现、却对历史进程产生深远影响的“过河”或“渡口”事件,探讨了权力更迭、命运转折的关键瞬间。 本书的叙事风格极为独特,它不拘泥于固定的朝代脉络,而是以“地理坐标”和“历史节点”为索引,穿梭于不同的时空。作者似乎深信,地理环境的变迁往往预示着政治力量的转移,而水域的跨越,更是帝王命运的试金石。 第一部:渭水之畔的誓约与背叛 开篇聚焦于西周初建时期,详述周公旦辅佐成王,在渭水之滨举行的一系列分封大典。作者细致描绘了当时的礼仪细节,并引入了关于“德不配位,难渡大川”的哲学思辨。此部分重点剖析了早期的宗法制度是如何试图通过对地理要塞的控制来巩固政权的。文风古朴,大量引用《尚书》中的模糊记载进行推演和佐证,试图还原一次权力从“武力征服”向“制度继承”转化的艰难过程。 第二部:黄河断流与隋朝的宏大叙事 书中用相当大的篇幅来探讨隋朝大运河的修建及其对南北政治平衡的影响。作者并未简单赞颂这项伟业,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残酷的背景下考察:隋炀帝杨广对水利工程的过度依赖,如何消耗了帝国的元气。特别记录了黄河多次改道、泛滥对沿岸郡县带来的灾难,以及信息传递的滞后如何使得中央的决策与地方的实际情况产生巨大鸿沟。此部分通过对漕运物资的详细统计分析,揭示了“运输线即生命线”的铁律,并暗示了后来的唐朝能够迅速崛起,部分得益于对隋朝遗留水利系统的巧妙利用与调整。 第三部:长江天险与南宋的偏安 本卷深入分析了南宋时期,长江防线对于政权延续的绝对重要性。书中描绘了宋金对峙时期,长江沿岸重镇的军事部署与文官体系的运作模式。作者详细对比了北宋末期“渡江而逃”的慌乱与南宋初期“固守江左”的决心,认为决定性的差异在于对于“水势”和“人心”的把握程度。其中穿插了数个关于长江渡口被突袭的生动战例,这些战例的描写极具画面感,强调了技术、时机和士气在决定水上作战胜负中的作用。 第四部:运河尽头的权力迷雾 转折部分,作者将目光投向了明清两代,重点分析了京杭大运河的衰落与内陆漕运的艰难维持。此时的“渡”不再是军事上的跨越,而是经济命脉的输送。书中细致考证了晚清时期,南方白银通过水路向北方输送的复杂流程,以及地方士绅如何通过控制“闸口”和“渡口”来行使隐形权力,挑战中央集权。这段记录充满了对官僚体系腐败的隐晦批判,笔法犀利,犹如一把解剖刀,剖开了帝国末期“一盘散沙”的真相。 第五部:现代的倒影:铁路与新时代的序幕 最后的篇章,作者将笔触延伸至近代初期,记录了蒸汽机车和铁路的引入,如何彻底改变了“渡”的概念。当钢铁洪流取代了帆船和马车时,传统的地理屏障和战略要地的重要性开始瓦解。作者在记录这一技术变革时,流露出一种复杂的、略带伤感的笔调,认为这是“时代不再需要传奇的渡者”的标志。他以一场关于津沽地区早期铁路修建与旧式水运势力冲突的事件收尾,暗示了新旧交替的不可逆转性。 本书特色 《史书的残卷:烟云中的帝王踪迹》的价值在于其独特的“地理决定论”视角。它不求提供标准答案,而是鼓励读者思考:在历史的宏大叙事中,地形、水文、交通线这些看似被动的因素,是如何反作用于政治决策和个人命运的。全书文笔兼具史家的严谨与文学家的浪漫,引人入胜,是一部别开生面的历史地理学与政治哲学交织的作品。它对历代统治者“跨越障碍”的行为进行了深层反思,探讨了“渡”——无论是物理上的穿越,还是精神上的蜕变——对于一个王朝或一个人物的最终意义。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最初拿到这本书时,对其厚度有些望而却步,担心内容会过于晦涩或专业。然而,一旦真正进入阅读状态,这种顾虑便烟消云散了。作者的知识体系极其渊博,但他在呈现复杂概念和专业背景时,却总能找到一种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这体现了真正的大家风范——能将深奥的学问,用最平易近人的语言阐释出来。对于那些对特定历史时期只有浅层了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绝佳的桥梁,它既能满足资深爱好者的求知欲,也能让初次接触的读者迅速入门并产生浓厚的兴趣。它在保证学术深度的同时,对大众读者的友好度把握得恰到好处,使得历史阅读不再是少数人的“精英游戏”,而成为了一场全民可以参与的文化盛宴。

评分

从一个纯粹的文学爱好者角度来看,这本书在人物塑造上的立体感令人印象深刻。书中登场的人物,无论主次,都拥有复杂的动机和多面的人性,他们并非是简单的“好人”或“坏蛋”标签的集合体。你会看到权力的腐蚀如何悄无声息地改变一个人,也会看到在绝境中闪耀出的人性光辉。最妙的是,作者很少直接下判断,而是通过人物的言行、选择和内心的挣扎,引导读者自己去评判、去理解。我常常会因为某个角色的命运感到唏嘘,甚至会代入自己的情感去揣摩他们的处境。这种代入感,使得历史不再是遥远冰冷的记载,而是充满了温度和泪水的真实人生。这种处理手法,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和感染力,也让整个叙事充满了张力,让人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下一个十字路口,这些鲜活的个体将如何做出他们的抉择。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展现了作者高超的叙事掌控力。它并非严格按照时间顺序推进,而是采用了多线索交织、时空跳跃的叙事手法,但在不同的线索和时间段之间,总能找到精妙的逻辑连接点。这种编排方式,避免了叙事上的冗余和平铺直叙,反而制造了一种悬念和期待感,就像是把一块巨大的拼图,由作者慢慢地呈现给你。每次线索的切换,都像是在揭开一个新谜团,让你不得不重新组织自己的认知,去理解事件的全貌。这种结构上的复杂性,要求读者必须集中注意力,但回报却是极其丰厚的——你所看到的历史图景,比单一线性叙事要宏大、要立体得多。可以说,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场智力上的探险和对整体把握能力的考验。

评分

这本厚重的历史画卷,着实让人沉浸其中,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有力,对于历史事件的叙述,绝非简单的流水账式的记录,而是充满了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洞察。尤其是在描绘那些关键的转折点时,那种紧张感和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让人不禁为书中人物的命运揪心。读到某些段落,我甚至能想象出当时的场景,空气中弥漫着尘土和汗水的味道,耳边回响着战马的嘶鸣与号角声。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像是一部融合了社会学、心理学的人性探究。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细节和新的思考角度,那些曾经模糊的历史轮廓,在文字的雕琢下变得栩栩如生,鲜活无比。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很多同类书籍难以企及的。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考据上的严谨,每一个地名、每一个时间节点,都似乎经过了反复的推敲和验证,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坚实可信的叙事基础。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一场文字的盛宴,读起来酣畅淋漓,完全没有传统历史题材那种枯燥乏味的感觉。它有一种独特的韵律感,像一首精心谱写的交响乐,时而激昂澎湃,时而低回婉转。作者对于词汇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常常能用一个极为精准的词语,瞬间抓住事件的精髓,让人拍案叫绝。我喜欢它那种带着些许古典的韵味,但又不会显得矫揉造作,而是恰到好处地烘托出故事的历史氛围。读这本书,更像是在与一位博学多识的长者对话,他不仅娓娓道来那些波澜壮阔的往事,还能时不时地抛出一些令人深思的哲理。每一次合上书本,都感觉自己的词汇量和对语言的驾驭能力似乎也得到了某种程度的提升。这种对文字本身的尊重和打磨,使得阅读过程成为了一种享受,而非负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