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续通鉴纪事本末(全册)
:360元
作者:(清)李铭汉 撰,张兴武 校
出版社:甘肃人民
出版日期:2005-08-01
ISBN:978722603142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暂无相关内容
目录
《续通鉴纪事本末·册》
《续通鉴纪事本末·第二册》
《续通鉴纪事本末·第三册》
《续通鉴纪事本末·第四册》
《续通鉴纪事本末·第五册》
《续通鉴纪事本末·第六册》
《续通鉴纪事本末·第七册》
《续通鉴纪事本末·第八册》
《续通鉴纪事本末·第九册》
《续通鉴纪事本末·第十册》
内容提要
续通监纪事本未(以下简称本未)一一十卷,其八十九卷以前为清人李铭汉所辑,九十卷至末卷为铭汉次子于锴所续辑。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有木刻本印行,其卷首标有「光绪癸卯开雕丙午夏仲竣工 武威李氏藏板」字样,此乃本末迄今所存之传本。 李氏本末基本依据清毕沅续资治通监(以下简称续通监)辑录编纂而成,其体例、作法又略同于宋袁枢通监纪事本末。前人称此书「义例谨严,条贯备具,视陈邦瞻、冯琦书为通核」[一]。或云「不得李氏之书,使家喻户晓,于据撰通史之资料,不无缺憾」[二]。若以宋、辽、金、元四代历史之研究而言,本末一书之史料价值,实可与毕沅之书相伯仲;就通监系列史籍而论,李氏本末实乃袁氏通监纪事本未之后续也。袁、毕二书流传既广,李氏本末却久被冷落。究其缘由,盖因本末板印册数既鲜,且多毁散之故也。今略事校订、标点以刊行,供读者阅读参考。
文摘
暂无相关内容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
最近,我开始沉迷于中国古代历史的细节之中,渴望能够找到能够提供系统性、全面性解读的史书。《续通鉴纪事本末》这套书,以其独特的“纪事本末”体例,成功地满足了我这一需求。我一直认为,历史的学习,最忌讳的就是碎片化和表面化,而“纪事本末”这种将历史事件独立成篇的编排方式,恰恰能够帮助我们避免这一点。 我喜欢这种能够围绕一个具体事件,从头到尾进行详尽叙述的阅读体验。例如,如果我想了解“安史之乱”是如何爆发并影响了唐朝的走向,我可以直接翻到相关的“本末”,它会详细地讲述事件发生的背景、各方势力的角力、关键人物的决策,以及这场叛乱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这种方式,比零散的编年史,更能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和事件的关联性。 这套书的“古籍文献及点校”的属性,也让我对其品质十分认可。这意味着它是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经过专业的整理和校勘,确保了史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研究者来说,能够读到这样一套严谨、权威的版本,是莫大的福音,能够避免因为版本问题造成的误读。 尽管我还没有来得及深入翻阅,但仅凭其厚重的纸张、古朴的装帧以及“纪事本末”的体例,我就已经对它充满了期待。我计划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将它作为我的“枕边书”,每天细细品读其中的某一卷,希望能够借此机会,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从而构建起一个更完整、更清晰的历史认知。
评分我一直觉得,了解一个时代的风貌,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阅读那个时代留下的文字,尤其是那些经过历史沉淀的史书。《续通鉴纪事本末》这套书,虽然名字听起来有些“官方”和“学术”,但它所承载的历史信息量绝对是惊人的。我之所以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是因为它提供的不仅仅是冰冷的事实,更是历史事件的“纪事”方式。这意味着,它会以一种更具叙事性的方式,将历史事件娓娓道来,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那个时代的波澜壮阔。 尤其是我对其中一些涉及政治斗争和军事冲突的篇章特别感兴趣。想象一下,能够详细了解唐朝末年的藩镇割据是如何一步步升级的,或者宋朝如何从强盛走向衰亡,这种宏大的历史画卷,仅凭现有的历史普及读物是很难体会到的。这套书的“点校”版本,也让我对它的可读性有了信心。毕竟,古籍原文往往存在字词、标点等方面的障碍,点校后的版本能够极大地降低阅读门槛,让更多人能够接触到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献。 我打算先从自己比较熟悉的几个朝代或者事件的篇章开始阅读,比如宋辽、宋金时期的战争,或者明朝的党争。通过阅读这些“本末”,我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动向,统治者的决策,以及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这套书无疑是一座巨大的宝库,等待着我去挖掘其中的金矿。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历史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渴望能够找到一套能够系统地梳理历史脉络,同时又具有生动叙事性的史书。《续通鉴纪事本末》这套书,便以其独特的“纪事本末”体例,成功地引起了我的关注。我一直认为,历史的学习,最忌讳的就是碎片化和表面化,而“纪事本末”这种将历史事件独立成篇的编排方式,恰恰能够帮助我们避免这一点。 我喜欢这种能够围绕一个具体事件,从头到尾进行详尽叙述的阅读体验。例如,如果我想了解“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是如何形成的,我可以直接翻到相关的“本末”,它会详细地讲述从唐朝衰亡到宋朝建立期间,各个政权的兴衰更迭,以及其中的人物恩怨。这种方式,比零散的编年史,更能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和事件的关联性。 这套书的“古籍文献及点校”的属性,也让我对其充满了信心。我曾经接触过一些古籍的非点校版本,阅读起来相当吃力,常常因为生僻字词和标点符号的缺失而感到沮丧。而经过专业点校的版本,则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更多人能够轻松地接触到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献。 尽管我目前还没有完全深入阅读这套书,但仅凭它厚重的分量和“纪事本末”的体例,我就已经预感到它将成为我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史的一扇重要窗口。我打算在未来的日子里,慢慢地去品味其中的每一个“本末”,希望能从中汲取历史的智慧,加深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政治的理解。
评分最近迷上中国古代史,尤其是那些能够纵览全局、脉络清晰的史书。偶然间在书店翻到这套《续通鉴纪事本末》,被它厚重的体量和“纪事本末”这种体例吸引住了。虽然还没有来得及深入阅读,仅仅是粗略地翻阅了一下目录和一些章节的开篇,就已经能感受到它作为一套巨著的潜力。我尤其欣赏“纪事本末”这种编排方式,它不像正史那样按时间顺序或者人物划分,而是将一件大事、一个历史时期作为一个独立的条目,详细叙述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相关人物的活动。这样的好处是,读者可以围绕某个具体事件,比如“安史之乱”或者“靖康之耻”,从头到尾地梳理清楚,而不用在不同卷帙之间来回翻找。这对于理解复杂的历史事件,把握其来龙去脉,非常有帮助。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也让我眼前一亮。传统的线装风格,配以古朴的封面设计,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符号,能够唤起人对历史的敬畏之情。翻开书页,厚实的纸张,清晰的字体,虽然是点校本,但保留了古籍的韵味,阅读起来是一种享受,而不是枯燥的文字堆砌。我了解到,这套书是“正版”的,并且是“古籍文献及点校”的,这说明它在校勘和整理方面应该下了很大的功夫,能够最大程度地还原原著的面貌,减少误读的可能性。对于一个对历史细节有追求的读者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我计划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每天抽出一点时间,慢慢地品读其中的某一卷,争取对某个历史时期有更深入的了解。
评分最近迷上了中国古代史,特别是那些能够提供全面、深入视角的史书。《续通鉴纪事本末》这套书,以其独特的“纪事本末”体例,成功吸引了我的注意。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个历史时期,仅仅知道事件的发生时间是不够的,更需要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它对当时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这本书的“纪事本末”编排方式,恰好满足了我对这种深入了解的需求。它将历史事件以独立篇章的形式呈现,允许读者围绕某个具体事件,比如某个朝代的重大改革,或者一次影响深远的战争,进行系统性的学习。这种方式比传统的编年体或纪传体史书,更能帮助读者把握历史事件的全局,理解其内在逻辑。 我特别看重这套书的“古籍文献及点校”属性。这意味着它是在尊重原始文献的基础上,经过学者们的精心整理和校勘。对于研究历史的人来说,史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是至关重要的。一本经过严谨校勘的古籍,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误读的可能性,为读者提供一个扎实的学习基础。 尽管我还没有深入阅读,但仅仅是粗略地翻阅,我就能感受到这套书的厚重和价值。它所承载的历史信息量是巨大的,足以让任何一个对中国古代史感兴趣的读者沉醉其中。我计划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慢慢地品读,将这本书作为我深入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参考。
评分近期,我将目光投向了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希望能够找到能够提供全面、系统性视角的史料。《续通鉴纪事本末》这套书,以其独特的“纪事本末”体例,成为了我近期关注的焦点。我一直觉得,历史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零散的时间点上,而需要建立起一个完整的事件链条。 “纪事本末”这种编排方式,正是能够帮助我实现这一目标的。它将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例如一场重要的改革,或者一次影响深远的政治运动,作为一个独立的篇章来阐述。这意味着,我能够围绕着某一个特定的历史事件,从头到尾地进行深入的了解,把握其前因后果,以及相关的历史人物活动。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对于我理解复杂的历史进程至关重要。 我尤其看重这套书的“古籍文献及点校”的属性。这意味着它是在尊重原始文献的基础上,经过专业学者的整理和校勘。对于研究者而言,史料的可靠性是研究的基石。一个经过严谨校勘的版本,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历史信息的准确性,减少因版本差异造成的误解。 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仅凭其宏大的篇幅和“纪事本末”的体例,我就已经能够感受到这套书所蕴含的巨大价值。它无疑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反复研究的史学巨著,将为我对中国古代历史的理解,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全新的视角。
评分我最近在书店里淘到了一套颇具分量的书籍——《续通鉴纪事本末》。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史有着强烈求知欲的读者,我一直苦于寻找能够系统梳理历史脉络,并且以一种生动、清晰的方式呈现的史书。这套书的“纪事本末”体例,恰恰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 我尤其欣赏这种将历史事件独立成篇的编排方式。传统的史书,往往是按照时间顺序或者人物来划分,阅读起来容易在不同卷册之间跳转,打断思路。而“纪事本末”则可以将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比如“靖康之耻”,作为一个完整的叙事单元来呈现。这样,我就可以围绕着事件本身,深入地了解其发生的背景、过程、参与人物,以及最终的结局,从而形成一个连贯、清晰的认知。 这套书的“古籍文献及点校”的属性,也让我对其品质十分认可。这意味着它是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经过专业的整理和校勘,确保了史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研究者来说,能够读到这样一套严谨、权威的版本,是莫大的福音。 尽管我还没有来得及深入翻阅,但仅凭其厚重的纸张、古朴的装帧以及“纪事本末”的体例,我就已经对它充满了期待。我计划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将它作为我的“床头书”,每天细细品读其中的某一卷,希望能够借此机会,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
评分我是一个对中国古代历史情有独钟的读者,尤其喜欢那些能够提供系统性、全景式叙述的史书。《续通鉴纪事本末》这套书,以其独特的“纪事本末”体例,深深地打动了我。我一直认为,历史的学习不应该仅仅停留在零散的事件记忆,而应该建立起一个清晰的逻辑框架,将各个事件有机地联系起来。 这套书的“纪事本末”编排方式,恰恰能够帮助我做到这一点。它将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例如一次重要的变革,或者一场波澜壮阔的战争,作为一个独立的“本末”来叙述。这种方式能够让读者围绕某个具体事件,从起因、经过到结果,进行深入细致地了解,而不用在众多的卷帙中费力地搜寻。 我非常欣赏这套书是“正版”的,并且是“古籍文献及点校”的。这意味着它在史料的搜集和整理上,都经过了专业的处理。对于古籍的阅读,校勘的质量直接影响到阅读的准确性和深度。一个严谨的点校本,能够最大程度地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避免因为版本问题造成的误读。 目前,我还没有完全深入阅读这套书,但仅凭其厚重的体量和“纪事本末”的体例,我就已经预感到它将带给我一场知识的盛宴。我计划在未来的日子里,将它作为我系统学习中国古代史的重要工具,希望能够通过阅读,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历史的演进脉络,以及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评分最近在书架上添置了不少历史类书籍,其中这套《续通鉴纪事本末》无疑是最具分量的“压轴之作”。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有着浓厚的兴趣,而“纪事本末”的体例,恰恰能够帮助我从一个微观的视角切入,去理解宏观的历史进程。 我特别喜欢它将历史事件进行独立编排的特点。举个例子,如果我想了解“杯酒释兵权”的来龙去脉,只需要翻到那一章,它就会详细地讲述事情发生的背景、参与人物、具体对话,以及后续的影响。这种“一事一章”的模式,对于我这种喜欢刨根问底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太友好了。它不像传统的通史那样,将事件分散在不同卷册中,需要读者自行梳理。 这本书的“古籍文献及点校”的属性,也让我十分看重。这意味着它是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经过专业的整理和校勘。对于研究历史的人来说,原版的可靠性至关重要。我曾遇到过一些非专业的版本,其中错误百出,实在令人沮丧。而这套“正版”的书籍,至少在学术严谨性上有了保障。 我目前还没有深入阅读,但仅仅是看到书名和目录,我就对它所包含的丰富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希望通过阅读这套书,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不同历史时期政治斗争的复杂性,以及王朝兴衰背后深层的原因。这不仅仅是一套书,更是一扇窗户,让我能够窥探那个遥远而又充满魅力的时代。
评分我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由来已久,尤其喜欢那些能够提供宏观视角、深入细节的史书。《续通鉴纪事本末》这套书,以其独特的“纪事本末”体例,成功地吸引了我的目光。我一直认为,理解历史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能够围绕着具体的事件,深入地进行梳理和分析。 这套书的“纪事本末”编排方式,正是我所期望的。它将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如一次关键的战役,或者一次重要的政策改革,作为一个独立的“本末”来详细阐述。这样的编排,使得读者可以围绕着某个具体事件,全面地了解其发生的原因、发展的过程、涉及的人物,以及最终的影响。这种方式,比传统的编年体或纪传体史书,更能帮助读者建立起清晰的历史脉络。 我尤其看重这套书的“古籍文献及点校”的属性。这意味着它是在尊重原始文献的基础上,经过学者们严谨的整理和校勘。对于想要深入研究历史的读者来说,史料的准确性和权威性至关重要。一个经过精心点校的版本,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误读的可能性,为读者提供一个可靠的学习基础。 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仅仅是翻阅目录和部分章节的开篇,我就能感受到这套书所蕴含的巨大价值。它不仅是一部史书,更是一个研究历史的宝库,将为我提供一个更广阔、更深入的视野来理解中国古代历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