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出版社】个人信息与权利配置:个人信息自决权的反思和出路 刘金瑞

【法律出版社】个人信息与权利配置:个人信息自决权的反思和出路 刘金瑞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金瑞著 著
图书标签:
  • 个人信息保护
  • 信息自决权
  • 隐私权
  • 数据安全
  • 法律
  • 权利配置
  • 刘金瑞
  • 法律出版社
  • 网络安全
  • 信息伦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法律出版社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ISBN:9787519717032
商品编码:25255084636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 个人信息与权利配置:个人信息自决权的反思和出路
书号: 9787519717032
定价: 68.00
作者/编者: 刘金瑞著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12月


内容简介

 《个人信息与权利配置:个人信息自决权的反思和出路》引用了大量的文献,详尽分析了国外个人信息保护理论尤其是个人信息自决权的发展历程。从实际生活出发,提出应系统反思个人信息自决权的实践困境和理论不足。在对权利群的论证中,澄清了个人信息保护不同权利基础的边界,对于具体权利界定也提出了较有创新性的观点。



作者简介

  刘金瑞,男,1987年10月生,山东沂南人,清华大学法学博士,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法学院、网络安全应用研究中心访问学者(2012.9-2013.8),研究领域为网络法、信息法、民法。现任中国法学会法治研究所副研究员,兼任中国法学会网络与信息法学研究会理事。主持或参与互联网治理、大数据立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食品安全法治、党内法规制度等方面数项*课题的研究工作。曾在《环球法律评论》、《东方法学》、《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期刊杂志上发表论文多篇。



目录

*章 网络时代个人信息保护的挑战 ……………………………1

*节 网络时代个人信息保护面临的挑战 …………………………1

一、个人信息保护面临的挑战 ………………………………………2

二、对个人信息概念的界定 …………………………………………7

*节 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研究的现状 ………………………………11

一、介绍性文章和著述 ………………………………………………11

二、观点性文章和著述 ………………………………………………13

第三节 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和司法 ……………………………17

一、大陆地区 …………………………………………………………17

二、港澳台地区 ………………………………………………………26

第四节 本书的研究视角和结构脉络 …………………………………30

一、本书的研究方法和视角 …………………………………………30

二、本书的研究结构和脉络 …………………………………………31

*章 个人信息自主控制的历史与现实困境 ……………………33

*节 个人信息自主控制模式的简史 ………………………………33

一、源起和早期发展 …………………………………………………33

二、变化和近期进展 …………………………………………………42

*节 个人信息自主控制的现实困境 ………………………………50

一、理论与现实的悖论 ………………………………………………51

二、臆想的选择和同意 ………………………………………………57

本章小结:看上去很美 …………………………………………………62

第三章 个人信息自主控制的理论反思 ……………………………66

*节 德国个人信息自决权理论及反思 ……………………………67

一、德国宪法法院人口普查案判决 …………………………………67

二、反思德国个人信息自决权理论 …………………………………74

*节 美国*法院的信息隐私权理论 ……………………………85

一、*法院的信息隐私权判决 ……………………………………85

二、美国信息隐私权判决的评论 ……………………………………95

本章小结:纠结的法官 ………………………………………………102

第四章 个人信息领域区分及权利配置 …………………………108

*节 个人信息之上的利益 ………………………………………109

一、个人信息之上的人格利益 ……………………………………109

二、个人信息的商业化价值 ………………………………………114

三、个人信息社会公共利益 ………………………………………118

*节 个人信息的领域区分 ………………………………………125

一、反思德国的领域理论 …………………………………………125

二、个人信息的领域区分 …………………………………………132

第三节 个人信息权利配置理论 ……………………………………137

一、信息权利客体利益说 …………………………………………137

二、个人信息的确权规则 …………………………………………142

本章小结:权利的界碑 ………………………………………………146

第五章 个人私密信息与隐私权的重构 …………………………150

*节 反对信息自决的隐私观 ……………………………………150

一、个人信息自决的隐私观 ………………………………………150

二、反对信息自决的隐私观 ………………………………………154

*节 个人私密信息和隐私权 ……………………………………157

一、隐私保护的目的和价值 ………………………………………157

二、个人私密信息和隐私权 ………………………………………165

本章小结:狭义的信息隐私观 ………………………………………174

第六章 个人特征信息与财产权的构造 …………………………177

*节 对人格权商品化理论的反思 ………………………………177

一、公开权和人格权商品化 ………………………………………178

二、反思人格权商品化理论 ………………………………………184

*节 个人信息财产利益独立性证成 ……………………………189

一、财产利益予以独立保护的必要性 ……………………………189

二、劳动价值理论以及不当得利理论 ……………………………190

三、经济激励理论和消费者保护理论 ……………………………191

四、对证成理论的完善及批驳之回应 ……………………………193

第三节 个人信息财产利益的权利构造 ……………………………196

一、财产利益的独立性保护 ………………………………………196

二、反思个人信息泛财产化 ………………………………………198

三、财产利益的损害赔偿 …………………………………………202

本章小结:双重权利构造 ……………………………………………205

第七章 个人信息保护与人的自由权利 …………………………209

*节 个人联络信息与生活安宁权 ………………………………210

一、既有权利保护观点的缺陷 ……………………………………211

二、生活安宁权应为权利基础 ……………………………………216




数字时代的公民权利:聚焦个人数据主权与数字身份的重塑 导言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个人信息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一次点击、每一次搜索、每一次线上交易,都在无形中构建和描绘着一个人的数字画像。这种现象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性,但也引发了深刻的权利焦虑。本书旨在跳脱出传统的信息保护范畴,深入探讨在数据驱动的社会中,公民如何重新确立对其个人数字身份和信息流动的有效控制权,即“数字主权”的构建。我们关注的焦点是如何在技术进步与基本权利保障之间找到可持续的平衡点,确保个体的尊严和自主性不被算法的洪流所吞噬。 第一部分:数字权力图景与个体边缘化 本书首先描绘了当前数字环境下的权力结构。我们不再仅仅面对传统意义上的“信息收集者”,而是置身于一个由大型科技平台、数据经纪商和智能系统构筑的复杂网络之中。 一、数据生态的权力失衡 我们将剖析当前数据获取和使用的核心驱动力——商业利益最大化。传统的数据保护法规往往滞后于技术创新的步伐,导致个人信息在采集端和利用端之间形成巨大的权力鸿沟。数据不再仅仅是描述性信息,而是转化为可交易的、具有预测价值的“数字资产”。这种资产化过程,使得个体在关系中处于绝对的弱势地位,其“同意”往往沦为形式主义的签署。 二、算法黑箱与主体性的消解 本书重点批判了“算法治理”对个体能动性的隐性侵蚀。当决策权(例如信贷审批、就业推荐、甚至社会评价)越来越依赖于不透明的、基于海量个人数据训练的算法时,个体如何理解和挑战影响自身的决定?我们探讨了“被计算”的困境:个人在数据模型中被简化为一系列可预测的变量,而其复杂的、动态的身份属性则被固化和简化,从而导致身份歧视和机会不均等。 三、数字遗留与历史的不可磨灭性 我们探讨了数字足迹的永久性问题。与传统社会中信息可以自然淡忘或遗失不同,数字信息具有近乎永恒的留存性。这种“不可磨灭性”对个人未来发展、人际关系乃至心理健康构成了持续的压力。本书关注如何构建机制,允许个体对自己的历史数据进行“遗忘权”的实践,以确保自我重塑的可能性。 第二部分:从被动保护到主动赋权:重构数字权利框架 面对上述挑战,本书主张必须进行范式转换,从侧重“事后补救”的隐私保护,转向强调“事前赋权”的个人数字主权。 一、界定“个人数据主权”的核心内涵 “个人数据主权”不仅仅是“知情权”或“访问权”的延伸,它是一种更具实质性的控制权。本书尝试从哲学和法律层面对此概念进行界定,将其视为一种新型的、适应数字时代的财产权或人格权属性。这种主权应包含对数据的使用目的、生命周期管理以及伴生利益分配的决定权。 二、细化知情权与有效同意的实践机制 我们超越了笼统的“同意即可”原则,深入研究如何设计具有操作性的、颗粒度更高的知情和同意机制。这包括: 1. 分层同意模型: 允许用户根据信息敏感度和使用场景,选择不同程度的授权。 2. 即时反馈与撤销机制: 确保用户在数据被使用时,能够实时看到其信息是如何被处理的,并能在任何阶段便捷地撤销授权。 3. 目标限制的刚性化: 法律和技术层面应更严格地限制数据使用目的的“漂移”,防止初始授权被无限扩大解释。 三、数据可携性与互操作性的技术保障 有效的个人主权依赖于打破平台间的“数据锁定”。本书详细分析了实现“数据可携性”(Data Portability)的技术路径和法律要求,重点研究如何通过标准化接口和协议,使用户能够方便、安全地将其数据从一个服务提供者转移到另一个服务提供者,从而引入真正的市场竞争,提升用户议价能力。 第三部分:制度创新与未来展望 本书的后半部分聚焦于现实可行的制度创新和治理路径,以期为个人数字权利的有效落地提供蓝图。 一、集体协商与数据信托的探索 鉴于个体力量的悬殊,本书倡导通过“集体行动”来平衡权力。我们探讨了在特定领域(如健康数据、金融行为数据)引入“数据信托”或“数据合作社”的可行性。这些机制旨在将分散的个人数据权益集中起来,由信托机构代表用户与大型数据持有者进行谈判,以确保数据使用的公平回报和透明度。 二、监管的适应性与技术的反制 我们探讨了监管机构如何跟上数据技术的步伐。这要求监管模式从传统的“事前审批”向“事前设计”和“事后审计”相结合的方向转变。特别关注如何利用“隐私增强技术”(PETs),如联邦学习和差分隐私,在不牺牲数据效用的前提下,从技术层面嵌入隐私保护的设计,使合规成为默认设置而非额外负担。 三、数字素养与权利教育的基石作用 最终,数字主权的实现离不开个体意识的觉醒。本书强调,技术治理的成功,最终取决于公民对自身数字权利的认知深度和使用能力。因此,将数字伦理、数据权利和技术理解纳入公民教育体系,是巩固数字主权不可或缺的社会基础。 结论 本书认为,个人信息与权利配置的未来,不应是技术进步的附庸,而应是人类自主性的延伸。通过对数字权力结构的深刻反思,并积极构建主动的赋权机制,我们才能确保数字社会的发展是为人服务的,真正实现技术进步与个体尊严的和谐统一。本书旨在为法律学者、政策制定者和技术伦理研究者提供一个审视和重塑数字时代公民权利的新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信息时代下个人隐私的边界感到困惑,尤其是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个人信息似乎无处不在,而“被告知”和“被同意”的背后,我们真正的“自决”程度究竟有多少?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思考的方向。我期待作者能够深入剖析在技术发展与个体权利之间存在的张力,并给出切实可行的法律和技术层面的应对策略。我希望作者能从不同视角出发,例如从技术伦理、社会治理、个体赋权等方面,来探讨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和可持续的个人信息保护体系。

评分

这本书的论证逻辑严谨得如同精密的仪器,每一部分的展开都层层递进,引人入胜。作者在开篇就抛出了核心问题,然后循序渐进地梳理了个人信息自决权的理论渊源,包括其在不同法域下的发展脉络和不同学派的观点。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对既有理论的简单复述,而是大胆地对其进行了批判性反思,指出了在现实应用中存在的模糊地带和潜在的困境。这种敢于质疑和探索的精神,让我对这本书的价值有了更高的期待。我特别关注作者在“反思”部分是如何解构现有理论的,以及在“出路”部分,他提出的那些创新性的解决方案是否具有可行性和实践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确实是相当考究,封面设计简洁大气,透着一股沉稳的学术气息。当拿到手里时,就能感受到纸张的质感,厚实而又略带些许磨砂感,翻阅起来不会有廉价的滑腻感,而是带着一种阅读的仪式感。我尤其喜欢它内页的排版,字体大小适中,行距也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书页边缘的处理也非常精细,没有毛边,也没有明显的胶装痕迹,这细节之处更能体现出出版社的专业和用心。当然,一本好书不仅在于它的外在,更在于其内在的知识深度。我迫不及待地想 dive into 其中的内容,去探索“个人信息与权利配置”这个话题,特别是书中对“个人信息自决权”的反思和探索,这无疑是一个当下社会非常热门且亟待深入探讨的议题。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知识体系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作者在梳理个人信息自决权的历史演变时, references 了大量国内外经典文献和前沿研究,构建了一个非常扎实的理论基础。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分析具体案例时的那种细致入微的笔触,将抽象的法律概念与生动的现实情境相结合,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法律条文变得鲜活起来。他在探讨“出路”时提出的那些“构建性”的建议,比如关于数据所有权、数据使用权等方面的设想,都让我耳目一新,也引发了我对未来法律制度走向的深入思考。

评分

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引发我们对自身权利的深刻反思。我们常常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时,忽略了个人信息被收集、分析和利用的潜在风险。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审视这个问题的框架,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个人信息自决权”的重要性,以及在现实中它可能面临的挑战。作者在最后提出的关于个人信息权利配置的建议,不仅具有理论上的前瞻性,也对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护自己的信息权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我非常赞赏作者在本书中展现出的那种兼具深度和广度的学术视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