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愛德華·威爾遜作品係列 套裝3冊(知識大融通:21世紀的科學與人文+繽紛的生命+生命的未來)
定價:175.00元
作者:愛德華·威爾遜
齣版社:中信齣版集團
齣版日期:2016-09
ISBN:9787508653839T
套裝包含:
9787508653839 | 知識大融通:21世紀的科學與人文 | 68.00 |
9787508653495 | 繽紛的生命 | 68.00 |
9787508655383 | 生命的未來 | 39.00 |
知識大融通:21世紀的科學與人文(愛德華·威爾遜作品係列)
21世紀知識革命的奠基性巨著
重演人類認知進化路徑,打破認知壁壘,預見21世紀的知識革命
“當代的達爾文”、殿堂級科學大師愛德華·威爾遜60年心血力作
(1) 一幅人類知識進化的全景圖,一部整閤當今人類所有知識體係的野心之作!
從基因進化到現代文化的漫長曆史中,科學和人文本就是同一颱“紡織機”編織齣來的。威爾遜在物理學、人類學、心理學、哲學、宗教、倫理與藝術等人類所有知識領域中自如地穿梭,找到科學、人文、藝術和社會科學之間的內在聯係,為我們重演瞭人類認知的進化路徑。
(2) 一場改變人類發展進程的知識革命已經來臨!
啓濛運動之後,人類的認知拓展飛速分化。學術、思想、科學,甚至藝術和運動上的進展,統統體現為越來越細的分科。威爾遜的前瞻性在於,他在十幾年前就預言瞭人類將迎來跨學科的知識融閤。現在,這個時候到瞭——人工智能、腦科學、基因工程、進化生物學、演化心理學、大曆史、社會性大腦……21世紀的所有創新,都將來自於跨學科的知識融閤。打破科學和人文的壁壘,改變人類發展進程的知識革命已經來臨!
(3) 這也是一場你不可缺席的學習革命!
21世紀的世界不會被那些隻擁有資訊的人控製。能夠抓住時機重組資訊、進行嚴謹思考後做齣明智決策的綜閤者,纔是未來主宰世界的人。
這本書不僅可以成為每個人一生讀書潛在的邏輯指南,幫你輕鬆理解自然、科學、人文和藝術的內在聯係;更重要的是,它讓你透徹瞭解21世紀知識變革的底層邏輯,領先一步建構起麵嚮未來的思維框架。唯有融通者,纔能應對變化的世界,贏得未來!
(4) 轟動全球的現象級社會思想暢銷書!
在美國,齣版6個月緊急加印10次,引發從科學傢、經濟學傢、人文學者到股票經紀人、書店店員、教師的爭先搶讀與熱烈討論;
在全球,英國、法國、德國、西班牙、日本等國爭先齣版,被翻譯成近20種語言;
在中國,中文簡體版大眾市場未上市之前,已引爆金融圈、創投圈,短短3個月售齣5萬冊。
(5) 登陸各大暢銷書排行榜,引發全球媒體報道!
《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颱灣誠品好讀年度圖書榜首,博客來年度十大選書;2016年上海書展“書香上海”十大科普好書。
《紐約時報》《時代周刊》《商業周刊》《華爾街日報》100餘傢世界重要媒體爭相報道。
(6) 豪華譯校團隊閤力打造quan威譯本!
哈佛大學生物物理博士梁錦鋆擔當譯者,世界科學院2013年化學奬得主牟中原、影響全球華人的國學導師傅佩榮負責譯文審校,華語文化圈知名科學傢和人文學者聯手,充分保證瞭中文版的知識品質和文字美感。
繽紛的生命(愛德華·威爾遜作品係列)
(1)作者愛德華·威爾遜,為當今國際生物學界翹楚,“社會生物學”與“生物多樣性”之父,兩屆普利策奬得主。
(2)美國國傢圖書評論奬獲奬作品;紐約公共圖書館科學類“世紀十大好書”;颱灣《聯閤報》讀書人年度奬。
(3)接續達爾文《物種起源》,從基因到物種,再到生態係統,講述物種的起源、進化、分化與死亡,以及物種間的相互影響,生動描繪瞭生物圈的復雜微妙。
(4)文字簡潔優美,富有詩意,且擅長藉助豐富的案例,將復雜的科學問題作層層解析,激發讀者深入閱讀和探索的樂趣。
(5)精彩好讀,圖文並茂。16頁精美彩插,加近100幅黑白圖錶,直觀展示生物多樣性的絢麗多彩。
(6)有英、德、日等多國語言版本,推動“生物多樣性”成為影響全球環保進程的重要理念。
生命的未來(愛德華·威爾遜作品係列)
知識大融通:21世紀的科學與人文(愛德華·威爾遜作品係列)
《知識大融通:21世紀的科學與人文》是“當代達爾文”“知識的巨人”“社會生物學之父”愛德華·威爾遜顛覆常識、打破認知壁壘、超越時代思維的巨著!他生動推演人類知識譜係的進化曆程,展現融通為各學科帶來的革命性突破,描繪瞭一幅激動人心的未來知識藍圖。繼承牛頓、愛因斯坦和理查德·費曼以來的開創性道路,威爾遜帶領我們踏上瞭一段跨越科學與人文的非凡旅程,以尋求所有人類知識的融通。
這是一場浩大的知識曆險。從大腦中的化學反應,到文化的基因基礎,從顔色語言受到的遺傳學限製,到《洛麗塔》中蘊含的生物學原則……威爾遜輕鬆跨越科學與人文的鴻溝,自如穿梭於物理學、人類學、心理學、哲學、宗教、倫理與藝術等各領域間。這位殿堂級的科學大師用清晰、雄辯的文字,將人類知識的新進展巧妙地編織到瞭一起,完成瞭這部博大精深又妙趣橫生的著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們纔能登上知識的巔峰,將今日破碎的知識風景盡收眼底。讀過此書,我們將以全新的方式理解知識。
融通,關乎人類曆史,更關乎人類未來。今天的文化積纍已讓人類擁有可以改變自身生物本性的力量,以科學探究人性奧秘的新時代已到來。在一個更廣闊的時空背景下,人性與文化、自我與社會都將被重新定義。威爾遜以無與倫比的雄心壯誌提齣融通計劃,堅信它將賦予未來人類一種分析和預測的強大力量,讓我們有能力應對即將到來的巨變。
這是一部我們時代裏程碑式的著作,融通的構想也必將成為人類認識自身與世界的一個新起點。威爾遜對未來世代知識圖景的大膽想象,凝聚瞭他畢生對人類、知識和社會進化的深刻思考,極具獨創性和啓發性。每一位善於思考、關心未來的讀者都應該認真聆聽。
繽紛的生命(愛德華·威爾遜作品係列)
我不想就拯救地球對人們進行說教,隻想與眾人分享自然世界的趣味。它是我們的歸屬之地。保護自然,就是保護我們自己。
——“最後的博物學傢”愛德華·威爾遜
閱讀《繽紛的生命》,仿佛經曆一場生命的大冒險。威爾遜帶領我們從洪荒一路走來,攀上熱帶雨林的濃密樹冠,潛入神秘深邃的海底世界,看螞蟻、蝴蝶、飛鳥、浮遊生物等紛紛登場,上演一部輝煌偉大、異彩紛呈的地球生命演進史詩。從基因到物種再到生態係統,威爾遜以生物學傢的博學多識、孩童般對自然之美的熱情追逐,以及優美典雅的文字,勾勒齣地球生命變遷的脈絡,細緻描繪瞭地球生命圖景中教人屏息的絢麗景觀。
地球上的物種古老、獨特而珍貴,每一個都是韆百萬年進化的傑作。地球生命既堅強又脆弱,曆經五次大滅絕,從絕境中新生、繁衍、變異,纔成就瞭自然界的豐富瑰麗。如今,它們卻在人類的手中迅速凋零。威爾遜提醒我們,生物的多樣性是維係世界之鑰,更是驅動著生物進化的活力。人類應當迴歸為自然的一份子,珍視生命多樣性這個寶藏。
這是一部隻有博物學傢纔能寫就的精彩之作,被媒體贊譽為“自《寂靜的春天》以來重要的環保著作”。翻開這本《繽紛的生命》,它將以科學的理性與人文的真誠,撼動你的心靈。
生命的未來(愛德華·威爾遜作品係列)
知識大融通:21世紀的科學與人文(愛德華·威爾遜作品係列)
第一章 愛奧尼亞式迷情
我相信這就是愛奧尼亞式迷情的源頭:追求客觀的真實性,而非神的顯現,這是另一種滿足宗教的飢渴的方法;它的中心思想,正像愛因斯坦所瞭解的,是知識的統一。一旦某些知識統一到一定的程度,我們就可以瞭解我們是誰,以及我們為什麼會在這裏。
第二章 學術的主要分支
科學和人文藝術是由同一颱紡織機編織齣來的;我們可以從基因進化到現代文化這整個悠久的曆史中,看到有關這颱紡織機的起源、本質,以及人類處境的一般詮釋。這種融通的因果詮釋,使得每一個單獨的心智能夠快速而正確地從共同心智的某部分前進到另一部分。
第三章 啓濛時代
啓濛運動從來不是一個統一的運動,它不是一條筆直的急流, 而是比較像三角洲上麯摺前行的河流所構成的花邊網絡。啓濛思想傢經常為一些基本問題相持不下,但他們意見重疊的部分很廣、很清晰,也很閤乎理性,都熱切地想要去除世界上的迷信,把人類心靈從缺乏人性的枷鎖中解放齣來。
第四章 自然科學
科學發展之前,神秘主義是探知未來世界最有效的方法;盡管它能滿足人類情緒上的需求, 但成果卻是零。巫師施咒語或在聖山上絕食,都不能召喚齣電磁波譜;就連最偉大的宗教先知也對它一無所知。這不是因為神有所隱藏,而是因為巫師和先知缺乏隻有經過努力學習纔能獲得的物理知識。
第五章 阿裏阿德涅的綫
當更多關聯建立起來時,各學科也就能更圓滿地由上貫通到下,由實體中最特殊的部位一路貫通到最普遍的分子和原子。 但是,以相反的方嚮來建立融通性,也就是由普遍到特殊, 相形之下卻睏難許多。簡單地說,分析阿瑪林果要比閤成阿瑪林果容易得多。
第六章 心 靈
心靈是一連串有意識和無意識的經驗,基本上是一種密碼,代錶感官印象以及對這些感官印象的記憶和幻想。 其中的組成資訊,極可能是通過嚮量密碼的方式來搜集整理和抽取使用, 這種方法能夠提供方嚮和大小。
第七章 由基因到文化
遺傳學傢給知識分子和決策者的贈言是:先選齣你想要推揚的社會,然後再準備與它所具有的遺傳率共存;絕對不要反過來,隻為瞭改變遺傳率而提倡某些社會政策。如果想要得到最佳的結果,栽培個人,而不是團體。
第八章 人性的適應能力
並沒有任何證據顯示,舊石器時代的基因在這段“開創的改革時期”消失瞭;它們仍然留在原地, 繼續製定人性的基本法則,盡管它們跟不上文化的進化,文化也無法將它們滅絕。無論好歹,這些基因都已經把人性帶入瞭混亂的現代曆史當中。
第九章 社會科學
我已經可以想象,通過對人類事務非理性部分的探索,我們能接續起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間隔。 如果這樣的結閤真能達成, 社會科學就能擴展時空範圍,並且獲得豐富的觀念 ; 結閤是社會科學獲增預測能力的最佳方式。
第十章 藝術和藝術的詮釋
流傳久遠的藝術作品都極具人性,盡管它們是來自個人的想象力,甚至當創作者的幻想中齣現不可能存在的世界時, 他們所憑藉的仍然是人類的根源。 正如幻想大師馮內古特所說的: “藝術把人性置於宇宙的中心,不論我們屬不屬於這個中心。”
第十一章 倫理和宗教
道德行為的原始成分比舊石器時代的儀式更為久遠,而宗教建立在倫理基礎上,可能嚮來都以某種形式支持倫理規範。 宗教擁有令人難以抗拒的影響力,並不僅僅來自道德的認可, 但信仰若是盲目的,不論錶達方式有多麼熱情,都不足以讓人信服。
第十二章 為的是什麼?
我們如果依賴人工替代品來維持自身和生物圈的活力,所有的事物終將變得脆弱;我們如果拋棄其他生命,必定使我們人類變得永遠貧乏;我們如果放棄遺傳天性,接受儀器輔助下的理性,並且以進步為名,講倫理、藝術和生命意義屈服於散漫不經的習慣之下,幻想自己如神一般尊貴,而不受古老傳承的束縛,那麼我們將變得什麼也不是。
注 釋
緻 謝
繽紛的生命(愛德華·威爾遜作品係列)
前 言 新時代的黎明
第一部 狂暴的自然 堅強的生命
第一章 亞馬孫河流域的暴雨
第二章 喀拉喀托島
第三章 五起毀滅事件
第二部 生物多樣性的形成
第四章 大自然的基礎單元
第五章 新物種
第六章 進化驅動力
第七章 適應輻射
第八章 未探勘的生物圈
第九章 生態係統的誕生
第十章 生物多樣性的巔峰
第三部 人類造成的衝擊
第十一章 物種的新生與死亡
第十二章 瀕危的生物多樣性
第十三章 未開發的財富
第十四章 解決之道
第十五章 環境倫理
名詞解釋
生命的未來(愛德華·威爾遜作品係列)
知識大融通:21世紀的科學與人文(愛德華·威爾遜作品係列)
繽紛的生命(愛德華·威爾遜作品係列)
生命的未來(愛德華·威爾遜作品係列)
愛德華·威爾遜(Edward O. Wilson),“當代達爾文”、“知識的巨人”。生於1929年,當今國際生物學界翹楚,演化生物學先驅,螞蟻研究quan威,殿堂級科學大師。《自然》雜誌評價他為“既是**級的科學傢,也是偉大的寫作者”。《時代》雜誌評選他為“全美具影響力的25人之一”、“世紀人物”。目前任哈佛大學比較動物學博物館昆蟲館的榮譽館長。
他以傑齣的科學成就,引發瞭20世紀生物學的數次革命:提齣島嶼生物地理學理論,奠定現代物種保護的理論基礎;創建“社會生物學”這一全新學科,引發整個知識階層與社會大眾的廣泛討論;倡導“生物多樣性”概念,使其成為影響全球的環保理念。進入21世紀,他提齣“知識大融通”,緻力於搭建科學與人文之間的橋梁,並對人類的曆史演化、當下處境和未來前景等問題做齣深邃思考……獲有100多項大奬,包括美國的國傢科學奬、瑞典皇傢科學院的剋拉福德奬、泰勒環境成就奬、世界自然基金會頒發的金質奬章等。
他同時非常擅長著述,可以說是極具文采的科學傢。先後以《論人性》和《螞蟻》兩度榮獲普利策奬。此外,代錶作還有《社會生物學》《繽紛的生命》《生命的未來》《知識大融通:21世紀的科學與人文》等。
梁錦鋆,颱灣大學物理係畢業,哈佛大學生物物理博士,舊金山藝術學院碩士許可。曾擔任哈佛大學博士後研究員、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研究專業人員。開過幾次畫展。譯有《第三種文化》《科學並未終結》《藝術的意義》等書。
知識大融通:21世紀的科學與人文(愛德華·威爾遜作品係列)
在這本由20 世紀偉大的思想傢之一所寫齣的傑作中,威爾遜嘗試綜閤知識的各個領域。現在請你閱讀、享受並思考威爾遜所傳達的意念吧!
——賈雷德·戴濛德(Jared Diamond,《槍炮、病菌與鋼鐵》作者)
這部大師之作無疑在大膽挑戰當今普遍的世界觀。為瞭取而代之,本書提齣一個宏大、連貫的構想,其中包含瞭科學、人文、倫理與宗教。你會感覺被拉抬上一座高峰,將今日破碎的知識風景盡收眼底,此後你將以全新的方式理解知識。
——傑拉爾德·霍爾頓(Gerald Holton,著名科學史傢、哈佛大學教授)
威爾遜的這本書涵蓋瞭廣闊的知識領域,行文明晰、直率,雄辯滔滔。《知識大融通》如福音書一般,是威爾遜的科學“宗教”引人注目的展示,是一次堅持要改變世界的布道。
——丹尼爾·J·凱弗裏斯(Daniel J. Kevles,著名曆史學傢、耶魯大學教授)
雄心勃勃……《知識大融通》就像它的英文副標題所提示的那樣,凝聚瞭威爾遜的畢生努力——將社會生物學嚮社會科學擴展,去涵括人類所有的知識,探討人類社會未來可能的發展。他的目標就是要建造一座橫跨(科學與人文)這兩種文化的橋梁。
——魯迪·鮑姆(Rudy Baum,美國化學學會前主編)
《知識大融通》是一本傑齣的著作。在本書中,威爾遜提供瞭對西方思想史和諸多學科研究現狀的極好概述。幾個世紀以來的科學進步就是一段知識日益融通的曆史。對威爾遜來說,要跨越生物學和人文之間最後一道鴻溝,就需要從神經科學、心理學和演化生物學的角度來理解人性。盡管他強有力的推導所得齣的結論,很多人會覺得激進,但他的語氣是平和且充滿敬意的,寫作手法既文雅又引人入勝。
——斯蒂芬·平剋(Steven Pinker,著名認知科學傢、《人性中的善良天使》作者)
威爾遜全麵性的命題是人類的社會生物學,也就是融入我們基因裏的信息,它支配瞭人類活動與心靈産物,一路由科學延伸到倫理。威爾遜認為,科學可以說明文學、藝術、道德與宗教人生的多樣錶現。他用獨特的氣勢與精博學問來闡述他的論點,而澄淨、有力又發人深省的散文正是他的特色。《知識大融通》對某些人來說,令人不安;對大多數人而言,引人爭議;但對全人類而言,卻讓人激奮。
——弗朗西斯科·J·阿亞拉(Francisco J. Ayala,美國科學協會前主席)
倫理學研究不久就會從道德學傢的手中被拿走,並邁嚮“生物化”,或者被改造以適應新興的人類天性學。而哲學、生物學、演化論三者之間的連結,會成為威爾遜夢想中的“新綜閤理論”範例,也就是他後來所說的“融通”,亦即眾多思想“一起跳躍”,創造齣統一的知識體係。
——喬納森·海特(Jonathan Haidt,著名心理學傢、“全球百大思想傢”之一)
繽紛的生命(愛德華·威爾遜作品係列)
一本重要的書……是對自然選擇的驚人發現,對進化和神奇創造力的頌歌……威爾遜從人類麵臨生態災難的角度,贊頌瞭多樣的進化給人類帶來的好處。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這是有關生物多樣性的著作。哈佛大學著名的昆蟲學者威爾遜,詳細講述瞭地球生物多樣性的興起和人類對其造成的巨大威脅。他情詞懇切地呼籲人類要拯救動植物的多樣性,注定會讓所有年齡、所有背景的讀者産生強烈的共鳴。
——《圖書館雜誌》(Library Journal)
威爾遜對自然之美與神秘的熱情,對科學方法的一貫堅持,以及其卓越非凡的專業地位,為我們貢獻瞭這部自《寂靜的春天》以來重要的環保著作。
——《波士頓環球報》(The Boston Globe)
這本書語言古典爾雅,科學可信。作者除瞭對自己科學經曆和對大自然親自體驗的生動描述外,還有科學理性的闡述,呈獻給讀者的是一本具科學性的散文般語言的好書。
——《紐約書評》(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從達爾文以來,還沒有一個人像威爾遜這樣對生態學有如此敏銳的洞察力和豐富的想象力。
——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英國著名生物學傢,《自私的基因》作者)
著名的保護生物學傢威爾遜在本書中說,生物多樣性就是生命形式的多樣性。一枝一葉總關情,無論是貴為國寶的熊貓,還是隱藏於人類視野之外的某種微小的昆蟲,皆是自然母親美妙的創造,皆是生命進化中珍貴的果實。人類無法孤獨地行走於天地之間,我們必須與萬物同生共存。我們需要自然界,特彆是那些看似荒野、實為傢園的地方。
——潘文石(中國生物學界泰鬥,“熊貓之父”)
當代傑齣的演化論學者、普利策奬兩度得主威爾遜教授,在此生動講述生物多樣性的內涵與意義,形成與維持,及其與環境倫理的關係。《繽紛的生命》彰顯瞭當代博物學傢的宏大視野和令人欽佩的學術抱負,它是當之無愧的經典。
——劉華傑(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科普作傢)
生命的未來(愛德華·威爾遜作品係列)
知識大融通:21世紀的科學與人文(愛德華·威爾遜作品係列)
第一章 愛奧尼亞式迷情
我記得很清楚,自己被“統一的知識”這個夢想所吸引,是在 1947年早鞦。我那時 18歲,從莫比爾(Mobile)到塔斯卡盧薩(Tuscaloosa)進入亞拉巴馬大學( University of Alabama)就讀,開始我大二的生涯。我那時是個初齣茅廬的生物學者,有年輕人的熱情,但缺乏理論和遠見。我在傢鄉自學博物學,常常在書包裏帶上幾本野外指南,獨自一人走入森林,沿著小溪開始短途行程。我認為研究科學是在戶外逗留的最佳方式,我這裏指的是研究螞蟻、青蛙和蛇類。直到現在,我仍然一本初衷。
我的“啓濛時代”
我的知識世界是由林奈(Carolus Linnaeus,1707—1778)架構起來的。他是 18世紀的瑞典博物學傢,發明瞭現代生物分類法。林奈的分類係統看起來很簡單。首先,他把所有植物和動物標本分成不同的“種”,然後把彼此類似的種集成一群,就成瞭“屬”。比如,所有的烏鴉是一個屬,所有的橡樹也是。之後,你就給每個種取一個包括兩部分的拉丁名。比方說,Corvus ossifragus是魚鴉(fish crow)的拉丁名,其中 Corvus是屬名,代錶所有的烏鴉,ossifragus則代錶魚鴉這個特定的種。
依照這個方式繼續嚮上歸類,類似的屬就聚集成“科”,類似的科聚集成“目”,等等,一直到“門”;最後,在最上層有六個“界”:植物界、動物界、真菌界、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和古生菌界(archaea)。這就像軍隊係統:由男人(現在或許會加上女人)組成班,班組成排,排組成連,到瞭最上層,則是由參謀長聯席會議共同指揮的三軍。以上這些,也可以說是一個 18歲年輕人心中的世界觀。
那時候,我的知識水平已經達到 1735年林奈的標準,或更正確地說(因為我那時對這位瑞典專傢所知有限),是達到 1934年彼得森( Roger Tory Peterson,1908—1996)的水平,當時這位偉大的博物學傢的《野外賞鳥手冊》(Field Guide to the Birds)第一版發行瞭。無論如何,這段林奈時期是我進入科學專業的開端。正如中國人所說的,“名定而實辨”。
後來我接觸到進化論,於是驟然間(這個用詞並不誇張)我對這個世界産生瞭全新的看法。這個領悟要歸功於我的啓濛師長查莫剋(Ralph Chermock),他是一位很認真的年輕助理教授,一個老煙槍,頂著康奈爾大學昆蟲學博士頭銜剛到亞拉巴馬州。我喋喋不休地告訴他,自己要把亞拉巴馬州的所有螞蟻分門彆類,他聽完我的崇高理想之後,交給我一本邁爾(Ernst Mayr,1904—2005)在 1942年寫的《分類學和物種起源》(Systematics and the Origin of Species)。他說:“如果你想成為一位真正的生物學傢,就讀這本書。 ”
這本書很薄,書皮是藍色的。它結閤瞭 19世紀的達爾文進化論和現代遺傳學知識,是“新綜閤學說”(New Synthesis)的研究成果之一。這本書給齣瞭博物學一個理論框架,大大擴展瞭林奈當初開創的知識事業。我的心智突然開瞭竅,打開一扇通往新大陸的門。我著瞭魔一般,不停地思考進化論對分類法和其他生物學的影響,以及對哲學與對幾乎所有事物的衝擊。以往靜態的觀念也開始像流體般滑動。我那些新萌芽的現代生物學傢的想法,開始沿著一條因果相承的綫索嚮前邁進,由造成基因變化的突變,到增加物種數目的進化過程,再到組成動物群( faunas,或譯動物區係)和植物群( floras,或譯植物區係)的各類物種。
在放大的尺度之下觀看,這些現象就成瞭一串連續的事件。藉著調整思想的時空坐標,我發現自己可以沿著生物組織的階梯往上爬,由細胞中的微觀粒子爬到覆蓋山坡的森林。頓時,一股新的熱情從我身上流過。那些我衷心喜愛的動物和植物,又重新迴到這個大劇場來扮演主角瞭。博物學也由此被確認為真正的科學。
愛因斯坦的願景
我體驗到瞭“愛奧尼亞式迷情”(Ionian Enchantment)。這個新用詞是我從物理學傢兼曆史學傢霍爾頓(Gerald Holton,1922—)那裏藉來的,指的是一種相信科學具有統一性的信仰——這是一種比單單隻有操作的命題更加深入、虔敬的信仰,它宣稱世界是有規律的,同時可以用少數自然定律加以解釋。這個信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6世紀、愛奧尼亞群島米利都的泰勒斯(Thales of Miletus,公元前 640—前 546,希臘哲學傢)。這位傳奇的哲學傢在兩個世紀之後,被亞裏士多德推崇為物理科學的創始人。人們對泰勒斯比較具體的記憶是他的信仰:所有物質最終都由水構成。雖然他這個想法經常被人當作例子,用來說明早期希臘人的玄想有多麼離譜,然而它真正的重要性,在於錶達瞭有關“世界的物質基礎和自然界的統一性”的哲學思想。
從泰勒斯那時開始,這種信仰就愈變愈復雜,現在已經成瞭支配整個科學的想法。近代物理學集中心力於統一自然界的所有作用力,包括電弱作用力、強作用力和重力。為瞭使這門科學具有“完美”的思想體係,物理學傢想要在理論上達成統一的願望非常迫切,而且這門科學提供瞭占有相當分量的證據和邏輯,因此推崇統一理論的想法很難有所更改。但是,這個信仰的迷惑力也進一步延伸到其他的科學領域,少數人認為它同時嚮外擴展到瞭社會科學,甚至更進一步觸及瞭人文學科,這點我在後麵會加以解釋。科學具有統一性這個觀點並未停滯,它已經受過邏輯和實驗的嚴密考驗,也已經重復地被成功驗證。它從來不會遭受任何能夠扭轉乾坤的潰敗,至少到目前為止這種情況還不會齣現,盡管根據科學方法的本質,這個觀點的中心必定總是脆弱的。我在後麵較恰當的地方會進一步討論這個弱點。
愛因斯坦這位在物理學上建立統一理論的創造者,他的中心思想也是非常愛奧尼亞式的。這種遠見可能正是他的特長。他在寫給朋友格羅斯曼( Marcel Grossmann)的信中提到:“能從直接觀測時看似不相乾的事件中,體認到這些復雜現象之間具有統一性,真是令人欣慰。”愛因斯坦在這裏所指的,是自己能成功地把毛細血管的微觀物理現象,和舉世通用的重力的宏觀物理現象相配閤。他在生命後期的目標是,企圖把所有的其他事件結閤成一個精簡的係統,包括把空間與時間、物理運動相結閤,以及把重力與電磁場、宇宙論相結閤。他努力地追求這個“聖杯”,但從來沒有達到目標。
所有的科學傢,愛因斯坦也不例外,都成瞭坦塔羅斯一般的孩子,對那些看似夠得到、實際上卻拿不到的東西感到懊惱。從事熱力學研究的人就是典型的例子。在過去數十年間,他們已經能夠把溫度降得愈來愈接近於絕對零度,在這個溫度下,原子會停止所有的運動。 1995年,當他們把溫度降到絕對零度以上幾十億分之一度時,卻産生瞭“玻色-愛因斯坦凝結”(Bose-Einstein condensate),這是物質的一種基本形態,超乎我們平常熟悉的氣態、液態和固態。在這種狀態下,原子幾乎都可處在同一量子態。當溫度下降時,壓力上升,氣體會凝結成液體,之後就形成固體,然後纔齣現“玻色 -愛因斯坦凝結”。然而,絕對徹底的絕對零度,就像一個存在於幻想中的溫度,始終沒法達到。
伊卡洛斯精神
從一個更適中的尺度來看,我發現,除瞭體驗具有統一性的形而上學外,從嚴格遵守基本教義的宗教桎梏中解脫齣來,也是一種美好的經驗。我從小受到南方浸信會( Southern Baptist)的熏陶,在牧師堅定的手臂支撐下,被倒著浸入水中,由此獲得再生。我熟知贖罪具有治療的效用,信心、期望和善行的訓誡對我也深刻入骨。我和其他數百萬名教徒一樣,知道救世主耶穌基督會為我帶來永生。我比一般年輕人還要虔誠,把《聖經》從頭到尾讀瞭兩遍。但是到瞭大學,在類固醇( steroid)的刺激下,我産生瞭青春期的叛逆情緒,對宗教抱定瞭懷疑的態度。我發覺自己很難接受,我們最虔敬的信仰竟是 2000多年前,由地中海東岸的農業社會在岩石上刻留下來的。《聖經》以喜悅的口吻描述 2000多年前這些人的集體屠殺戰爭,這與 1940年代亞拉巴馬州的基督教文明之間有著強烈的對比,使我深深感受到認知矛盾的痛苦。對我而言,這好比啓示錄是古代原始人幻想齣來的黑魔法似的。
我認為,一個愛人的神,如果用心思考,絕對不會背棄那些反對將《聖經》中的宇宙論照本宣科的人。對於在學識上有勇氣力爭的人,神應該給予嘉奬,這纔算公平。雪萊會說,寜願與柏拉圖和培根一起被打入地獄,也不願與巴萊和馬爾薩斯一起上天堂。然而最糟糕的是,浸信會的神學觀完全不包容進化論的觀點。《聖經》的作者顯然沒有看到神在世上最重要的啓示!也許他們沒法分享神真正隱秘的想法— —也可能是我小時候牧師們在解釋神的意旨上曾經犯瞭錯誤,雖然他們是愛人的好人。這些宗教上的矛盾和限製對我造成莫大的束縛,相形之下,自由顯得尤其美好。我因此離開瞭教會,不是說我必然會成為無神論者或不可知論者(agnostic),隻是不再身為浸信會教徒罷瞭。
但是,我不想整個去除對宗教的感覺。這種感覺是我與生俱有的,也在我生命中洋溢著創造的源泉。我同時保留瞭一些基本常識。也就是說,人類有歸屬團體的需求,乃因渴望一個比自身更遠大的目標。由於受到人類心靈最深處需求的驅使,我們有義務把自己從塵埃中提升齣來,我們必須想齣一個可告人的故事,描述自己從哪裏來,又為什麼停留在這裏。也許《聖經》是文學上第一部嘗試解釋宇宙存在的作品,並試圖突顯人類在其中的重要性;而科學又或許隻是想繼續利用具有較可靠測試基礎的新知識,來達到相同的目標。若是如此,科學就某種程度而言,是一種解放瞭的宗教,而且它的規模正日益擴大。
我相信這就是愛奧尼亞式迷情的源頭:追求客觀的真實性,而非神的顯現,這是另一種滿足宗教飢渴的方法。這種竭力的追求幾乎和人類文明一樣古老,而且和傳統宗教密切交織在一起,但是,它所追隨的是一條很不相同的途徑。它是一種禁欲主義者的教條,一種後天培養齣來的愛好,是散布在坎坷地域裏的各類探險的引導。它的目標在於藉由解放人類心智,而不是藉由對神的屈服,來拯救人的靈性——它的中心思想,正像愛因斯坦所瞭解的,是知識的統一。一旦某些知識統一到一定的程度,我們就可以瞭解我們是誰,以及我們為什麼會在這裏。
緻力於追求這個信念的人即使不成功,也將獲得寬恕。如果他們迷失瞭,也會再找到另一條路。人文主義信仰強調的是人們所做的努力,不論成敗,隻要是誠心的嘗試,即使失敗瞭,也值得迴憶。古希臘人以一個具有極高度野心的神話,清楚錶達瞭這個想法。代達羅斯(Daedalus)和他的兒子伊卡洛斯(Icarus)在逃離剋裏特島(Crete)時,使用瞭他親自用羽毛和蠟做成的翅膀。但伊卡洛斯不聽父親的警告,嚮著太陽一直飛去。太陽的高溫把翅膀上的蠟融化瞭,伊卡洛斯也就掉入瞭大海。這是伊卡洛斯在神話中的結局。我們禁不住猜想:他難道是一個愚笨的小男孩嗎?這樣的結果是不是他為自己高傲的個性和在神麵前的傲慢所付齣的代價?我的看法剛好相反。我認為他勇往直前的勇氣代錶一種可貴的人類美德。因此,偉大的天文物理學傢錢德拉塞卡在嚮啓濛導師埃丁頓公爵緻敬時說:“讓我們試試看,在太陽將我們翅膀上的蠟融化之前,我們到底能飛多高。”
第二章 學術的主要分支
你很快就會瞭解到,為什麼我認為 17、18世紀的啓濛思想傢一開始所提齣的想法,絕大多數是正確的。他們認為物質世界是有規律的、知識具有它內在的統一性,以及人類進步的潛能是無限的。我們到現在仍然對它內而深信不疑,外而身體力行,而它在學識的推展上也具有極大的成果。無論是在過去還是未來,人類心智一嚮嘗試達成的最高目標,是把科學和人文結閤起來。目前哲學上不斷齣現的知識分歧以及隨之而生的混亂現象,隻是學術研究中人為造成的,並不能反映真實的世界。當初啓濛時代所提齣的觀念,現在已逐漸獲得客觀證據的支持,尤其是那些來自自然科學的證據。
融通的意義
“融通”(consilience)是學術統一的前提。我喜歡這個用詞勝過“一緻性”(coherence)一詞,因為 consilience很少被使用,所以仍然具有較準確的含義; coherence則同時包含幾個不同的含義,其中隻有一個代錶“融通”。休厄爾 在 1840年所寫的《歸納科學的哲學觀》(The Philosophy of the Inductive Sciences)一書中,第一次采用“融通”這個詞,字麵上的意義是:經由綜閤跨學科的事實和以事實為基礎的理論,創造一個共同的解釋基礎,以便使知識融會在一起。他說:“當我們從一組事實歸納齣的結果與從另一組不同事實歸納齣的結果相符閤時,歸納法纔算達到瞭融通的階段。這個‘融通’的現象是一種測試理論真實性的方法。”
自然科學所發展齣來的研究方法,是建立或推翻融通的唯一方法——我必須立刻強調,我所指的並不是科學傢努力的成果,或是局限於抽象的數學中,而是指能忠實地采用一些在探索物質世界時已經養成的極佳思考習慣。
我們相信科學以外的其他學術分支,也有可能達成融通。這個想法本身並非科學,而是一個形而上學的世界觀,是一個為少數科學傢和哲學傢所分享的想法。它無法從最先建立的原理上經由邏輯推導來證明,也無法架構於一組確定的經驗法則上,至少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能構想齣任何驗證的方法。它最有力的支持,也隻不過是來自以往自然科學上屢試不爽的成功記錄的推演;最肯定的測試,則將是它在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上所顯示的應用效果。學術融通這個想法最吸引人的,是它在學術探險上的發展潛能,以及讓我們更確切瞭解人類處境的價值,即使隻有些微的成功。
接下來,請允許我舉例說明上述的想法。假設你畫瞭兩條綫,相交成十字,就産生瞭四個區域(象限)。在其中一個區域,我們標上“環境政策”,另一個標上“倫理”,下一個標上“生物學”,最後一個則是“社會科學”。在直覺上,我們已經認為這四個領域彼此密切相關,在其中任何一個領域中進行的理性探討,都會影響到其他三個領域內的思考。但是,不可否認,在當今學術界的想法上,這些領域卻是各自獨立的;每個領域都有它自己的研究人員、專門語言、分析模式和確認標準。這種劃分的結果是混淆的,而培根早在四個世紀前就正確預見到這種類型的混淆會是一種最緻命的錯誤:“每當我們將來自某一經驗世界的推論或證據,運用到另一個經驗世界時,就會齣現這種混淆的現象。”
接下來,以十字的交點為圓心,畫一係列同心圓。
當我們穿過圓圈往內走嚮所有區域的交界點時,就會發現自己進入瞭一個愈來愈不穩定、同時方嚮變得混淆的區域。最靠近交界點的圓環,也是大多數真實問題存在的部位,正是最需要做基本分析的區域;然而,實際上,根本沒有任何示意圖存在,隻能靠幾個觀念和說法作為我們的引導。我們隻有憑藉想象力,纔能沿著順時針方嚮,由一開始對環境問題的認識和對正確決策的需求,前進到依照道德標準來選擇解決方案,接著再進一步探討支持這些理性思考的生物基礎,然後纔有可能瞭解到,社會機構其實是生物、環境和曆史的産物。由此,纔能再迴到環境政策的問題上。
現在我們來考慮下述這個例子。對於該采取什麼政策纔能有效維護世界上日益減少的森林保護區,政府的各個部門都對此感到十分睏惑。既存而可以用來達成協議的倫理準則並不多,而且這些準則是在不充分的生態學知識下建立起來的,就算我們具有充分的科學知識,對森林仍然缺乏長期判斷的基礎。有關永續收益的經濟學,目前仍處於原始藝術的狀態,也幾乎沒人探討過自然生態係統對人類心理平衡的好處。
現在已經到瞭在真實世界裏完成這個曆程的時刻瞭。這並不是給知識分子增添樂趣的無聊練習題。除瞭知識分子與政治領袖,有知識的大眾也必須能夠自如地從上圖圓圈或其他類似的圓圈的任一點開始,朝著不同的方嚮進行思考,我們纔能夠明智地選擇政策。
繽紛的生命(愛德華·威爾遜作品係列)
前言 新時代的黎明
如果要給現代生物多樣性的研究確定一個開始時間,那就是1986年 9月 21日,這天美國國傢研究理事會和史密森學會在華盛頓特區聯閤舉辦瞭生物多樣性國傢論壇。會議為期三天,60多名頂級生物學傢、經濟學傢、農業專傢、哲學傢以及資助機構和領導機構的代錶會集於此。兩年後,此次會議的成果以《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為題齣版瞭,至少從科學類齣版物標準來看,這是一本國際暢銷書。作為此書的編輯,我在其他著作中統一采用“生物多樣性”一詞,此術語由此確立。
《生物多樣性》一書涵蓋瞭許多內容,主要側重於生物學,也滿足瞭廣大讀者的需求,後來也成瞭另一本書的主題,它就是於1992年首次齣版的《繽紛的生命》。
Biodiversity是 biological diversity的簡稱,生物多樣性是特定環境中所有生物體的基因變異的總和。特定環境既可以是一塊林地,也可以是一片森林或一個池塘或海洋的生態係統。特定環境還可以是一個政治單位,比如一個州或一個國傢。特定環境也可以是整個世界。
生物組織係統包括三個層次,一旦選定瞭環境,研究人員便可以從其中任一個層次或從全部三個層次來研究生物多樣性:第一層是生態係統,包括如森林碎塊區或池塘等;第二層包括所有的物種,從微生物到樹木和巨型動物群等;第三層也是最低的一層,是由規定所有物種性狀並進而構成生態係統的基因組成。
在這一點上,可能有人會問,“現代”生物多樣性的研究新在哪裏?畢竟,根據記載,人類在亞裏士多德時期就已經嘗試命名瞭幾乎所有的生物種類。采用分類的方式實現這一目標是18世紀頗具影響力的科學傢林奈(Carl Linnaeus)的強烈願望。此外,在物種起源上的重大發現要追溯到達爾文時期瞭。物種並不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進化的。1865年,華萊士(Alfred Russel Wallace)研究瞭物種進化和繁衍的過程,20世紀上半葉已經用染色體和基因來詳盡證明。同樣,19世紀,華萊士和拉馬剋(Lamarck)也開啓瞭生物地理學、物種基因圖譜以及動植物種類進化史的研究之路。
對生物多樣性進行全麵深入的研究,有賴於1980年代初的兩個新發展:第一個發展,重啓林奈開啓的事業,這是因為人們認識到,盡管經過瞭兩個多世紀的分類,地球上大部分生物的多樣性仍然是未知的。第二個發展,為瞭將生物多樣性與其他科學和技術分支相互聯係,生物多樣性的研究領域拓寬瞭。
華萊士認為,地球上大部分動植物仍處在未知狀態,這毫不誇張。目前(2010年),地球上新發現的和已判定特徵的物種,再加上被科學傢命名的物種,已知生物的數量大約有190萬,而存在於地球上的生物物種的數量,據推測在500萬到5000萬之間;如果算上微生物,物種數量會大幅增加,增加到何種程度則完全無法確定。
2006—2007年,每年都會有大約 1. 8萬種待定義的非微生物新物種得到描述。這些物種當中,無脊椎動物約占百分之七十五,脊椎動物占百分之七,植物占百分之十一。如果我們將1000萬作為全球的物種總數量(大多數生物多樣性專傢認為這是一個相當保守的數字),那麼,以目前發現新物種的速度計算,要再過500年,也就是到27世紀纔能完成對地球生物的普查。
我們不能否認未知的大部分生物群對其他生命體的重要性,也不能否認我們自身的重要性。迄今為止被發現並命名的真菌有10萬種,但這隻是其中一小部分,科學傢預計地球上大約有150萬種真菌。綫蟲是微小的蠕蟲狀生物,被公認為地球上種類最豐富的生物。目前已知綫蟲物種將近2. 5萬種,然而還有將近50萬種仍未被發現。螞蟻是物種最豐富的昆蟲,也主導著生態環境。已知的螞蟻物種大約有1. 4萬種,很可能還達不到螞蟻物種總量的一半。甲蟲和蠅類同樣如此,比起已知物種種類,尚未發現的物種會占去總存在量的一半或更多的比例。
科學在生物多樣性領域的發展仍處於新時代的黎明階段。很顯然,在這個充滿未知的星球上,人類需要更加努力奮鬥纔能繼續一路前行。加快人類對生命世界研究步伐的科技已然存在。Dna測序技術可以在幾天甚至幾小時內(對於細菌來說)測定齣完整基因組的序列圖譜。元基因組學(metagenomics)通過直接從環境樣品中提取全部微生物的DNA,人們可以使用快捷工具分析獲得該土壤和水環境中微生物的多樣性信息。不同物種一旦通過判定特徵被分類或被定義,人們就能利用DNA條形碼(基因組的DNA片斷信息)快速識彆它們瞭。
隨著信息不斷積纍,DNA數據已經形成可通過單一命令訪問的可用數據庫。“生命百科全書”(Encyclopedia of Life,http://www.eol.org)包羅萬象,其計劃始於2005年,旨在錄入並能查找各種生物的信息資料,網站中包含已知物種的更新信息和新發現物種的信息。
第一輪的分類學發現和存檔僅僅是個開始。對於有機體的已知物種,隻有非常少數的物種,大約百分之三,人們對其有過深入研究,從而能評估其保存現狀——物種數量是否足夠豐富,分布是否足夠廣泛,能否保持穩定及安全,或物種是否隨時可能趨於滅絕。科學傢以這種方式評估瞭迄今發現的5490種哺乳類動物和9998種鳥類,但是比起人類對植物(28.2萬已知種類的百分之三點九)和無脊椎動物(130萬物種的百分之零點六)的無知,所知依然太少。
地球上每種物種都經曆瞭數韆到數百萬年的進化,以適應它所生活的環境。任一物種的基因型不同於其他物種。基因所錶現的性狀是獨一無二的,這種不同錶現在很多方麵,比如生物化學、解剖學、生理學和行為上,與其他物種的交流方式上,棲息的生態係統上等方麵。簡而言之,每種物種都是一部活的百科全書,展示瞭不同物種在地球上的存活方式。
在利用生物多樣性的知識為人類服務這方麵,人類還處在早期階段。生物多樣性的研究已經對醫學、生物技術和農業領域産生瞭巨大的影響,並且將來影響會更深遠。隨著普通生物學在各個層次的發展,生物多樣性研究將擔任的角色更加寬泛。未來生物學作為一個整體將基於兩大定律,這一事實注定生物多樣性具有其重要性。第一個定律是生命的所有進程都最終服從於物理和化學規律。這為分子學、細胞學和發育生物學奠定瞭基礎。第二個定律是所有生命進程都源自自然選擇(簡稱天擇)條件下的進化。這一認識是進化生物學與環境生物學的基礎,這兩者都是緻力於研究生物多樣性的學科。我相信,總有一天,生物學會發展成為一門在這兩個前沿協調發展的學科。
愛德華·威爾遜
2010年5月20日
生命的未來(愛德華·威爾遜作品係列)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