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包邮 曲式与作品分析(修订版)

正版包邮 曲式与作品分析(修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祖强 编
图书标签:
  • 音乐理论
  • 曲式学
  • 音乐分析
  • 音乐作品
  • 高等教育
  • 教材
  • 音乐教学
  • 修订版
  • 包邮
  • 正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夏共赢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音乐出版社
ISBN:9787103027196
商品编码:25354959569
品牌:艾帛利(Abooly)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3-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曲式与作品分析——中央音乐学院教材

:27.00元

作者:吴祖强 编著

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6-1

ISBN:9787103027196

字数:

页码:408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381kg

 

 

目录

 


 

章 绪论——音乐作品中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以及内容和曲式的关系
1.概述——音乐作品的形式和音乐作品的曲式的不同含义
2.内容和曲式的关系
3.音乐作品内容的含义
第二章 音乐的表现手段
1.概述
2.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
3.有关整体性表现手段的几个要点
第三章 一部曲式——乐段及其组成部分
1.概述
2.动机、副动机和乐节的划分
3.乐句的划分——乐段实例分析
4.有关乐句、乐段结构的基本问題-乐段的分类及其特征
第四章 单二部曲式
1.概述
2.单二部曲式中的乐段特点——单二部曲式实例分析
3.单二部曲式的分类和基本特征
4.古二部曲式
第五章 单三部曲式
1.概述
2.有再现的单三式实例分析
3.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的分类和基本特征
4.没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
第六章 复三部曲式及复二部曲式
1.概述
2.复三部曲式实例分析
3.复三部曲式的分类和基本特征
4.复三部曲式的变形及介于单三部曲式与复三部曲式之间的中间型曲式
5.复二部曲式
第七章 回旋曲式
1.概述
2.回旋曲式实例分析
3.回旋曲式的分类和基本特征
4.与回旋曲式相类似的曲式
第八章 变奏曲式
1.概述
2.变奏曲式实例分析
3.变奏曲式的分类和基本特征
4.二重变奏曲式
第九章 奏鸣曲式
1.概述
2.奏鸣曲式实例分析
3.奏鸣曲式的基本特征及曲式各部分的结构
4.没有展开部的奏鸣曲式
5.奏鸣曲式在协奏曲中的应用
第十章 回旋奏鸣曲式
1.概述
2.回旋奏鸣曲式实例分析
3.回旋奏鸣曲式的基本特征
4.回旋奏鸣曲式结构的特殊类型
第十一章 套曲曲式
1.概述
2.组曲套曲(古组曲和新型组曲)
3.奏鸣一交响套曲
4.多乐章的大合唱(康塔塔)和清唱剧——的声乐、器乐套曲
第十二章 单乐章的混合一自由曲式
1.概述
2.单乐章癌合一自由曲式实例分析
3.有关单乐章混合一自由曲式的几点结论
后记
附:繁体字版前言
再版后记

内容提要

本教材系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音乐学系、指挥系本科的曲式与作品分析专业课的教材之一。该教材中选用的谱例和所分析的乐曲除了根据课程内容需要之外,也考虑到一般情况下教学必需的乐谱、唱片及其他资料的可能条件,在选用我国作品时,也部分地由于这些方面条件的限制,选用的不一定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本教材仅为课堂讲授之用,学生的作业、课堂讨论的曲目可由授课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另行选订。


好的,这是一份不包含您提供的图书内容的图书简介,旨在详尽地介绍另一本关于音乐分析的著作。 --- 《和声的织体:巴洛克至浪漫主义时期欧洲音乐的结构与表达》 书籍简介 探索音乐的深层结构与时代精神 《和声的织体:巴洛克至浪漫主义时期欧洲音乐的结构与表达》是一部深入剖析西方音乐发展历程中,尤其侧重于17世纪至19世纪核心时期音乐作品内部运作机制的权威著作。本书并非仅仅停留在对既有作品的表面描述,而是致力于揭示作曲家如何在和声的框架内构建宏大的音乐结构,以及这些结构如何反映了特定时代的思想风貌与审美追求。 本书的撰写者以其深厚的音乐学造诣和严谨的分析方法,带领读者穿越巴洛克时期的对位精妙、古典主义的平衡典雅,直至浪漫主义的个人情感爆发。全书的叙述逻辑清晰,从基础的和声功能理论出发,逐步深入到更复杂的复调织体、曲式结构以及主题发展的手法。 第一部分:功能和声的奠基与扩展(1600-1750) 本部分聚焦于巴洛克时期,一个被认为是西方音乐“语法”成熟的黄金时代。作者详尽地阐释了调性体系的形成过程,特别是主-属和弦关系如何成为驱动音乐前进的核心动力。章节内容细致地探讨了巴赫和亨德尔作品中的和声语言特点: 1. 复调织体的精微构建: 重点分析了赋格、卡农等复调体裁中,旋律线如何在既定的和声背景下相互交织、独立并行,而又不失整体的和谐统一。书中提供了大量图表和实例分析,帮助读者理解“旋律性低音”和“不协和音的解决”在巴洛克织体中的具体应用。 2. 数字低音与即兴思维: 探讨了数字低音(Basso Continuo)在实际演奏和作品创作中的作用,它不仅是和声的骨架,更是作曲家即兴发挥的基础。 3. 组曲与奏鸣曲的早期形态: 分析了不同舞曲(如萨拉班德、吉格)在结构和和声进行上的固定模式,及其在大型器乐套曲中的作用。 第二部分:古典主义的清晰与均衡(1750-1820) 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美学从巴洛克的复杂性转向了清晰、对称与逻辑。本书将这一时期的音乐视为对早期和声体系的“提纯”与“规范化”过程。 1. 奏鸣曲式:宏大叙事的蓝图: 这是本书分析的重中之重。作者摒弃了对奏鸣曲式机械的“呈示部-发展部-再现部”的划分,而是深入剖析了主题对立、调性冲突与解决在结构中的核心地位。通过海顿、莫扎特和早期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和交响曲分析,读者将理解主题材料如何在调性空间中进行“旅行”和“转化”。 2. 旋律与和声的互动: 探讨了古典主义时期如何利用清晰的旋律轮廓来“标记”和声功能,从而使音乐的结构一目了然。对“主题的陈述”与“和声的推进”之间的微妙平衡进行了细致考察。 3. 交响曲的结构扩展: 分析了大型管弦乐队编制下,和声色彩如何被用来增强结构的分区和情感张力,尤其是在乐章速度和情绪的对比中。 第三部分:浪漫主义的激情与和声的拓展(1820-1900) 进入浪漫主义时期,个人情感和主观体验成为音乐创作的核心驱动力。和声语言随之发生剧烈变化,调性限制被不断挑战。 1. 情感的调性延伸: 本部分详尽解析了舒伯特、肖邦、舒曼等作曲家如何利用远关系转调、半音化和弦以及色彩和声来描绘内心世界的波澜壮阔。书中探讨了“和声的模糊性”如何服务于情感的渲染,而非仅仅作为结构支撑。 2. 曲式的自由化与“片段化”: 针对艺术歌曲(Lied)、钢琴小品等小型体裁,作者分析了曲式如何服务于诗歌文本或即时灵感,结构不再是预设的框架,而是自然生成的“有机体”。对李斯特的“交响诗”中,音乐的叙事性如何影响和声的连贯性进行了深入讨论。 3. 瓦格纳的“和声极限”: 专门章节分析了瓦格纳在歌剧中对传统调性体系的突破,特别是对“三全音”和弦(如《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中的和弦)的运用,这些应用标志着音乐正在向20世纪的无调性探索过渡。 分析方法与特色 本书采用“自下而上”的分析路径,即从音高、和弦、织体这一微观层面,逐步构建起对曲式、结构甚至作品意图的宏观理解。书中配有大量清晰的五线谱实例分析,并提供了一套标准化的记谱符号系统,以确保分析过程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对于希望深入理解西方音乐核心逻辑,而非仅仅停留在“听感描述”的学习者、演奏家和研究者而言,《和声的织体》无疑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和思想指南。它不仅仅教授如何“看”懂音乐,更指导读者如何“理解”音乐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复杂性与美学价值。 目标读者: 音乐学院学生、专业音乐教师、资深音乐爱好者、作曲专业及理论研究人员。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在案例选择上极其独到且富有远见。它并没有一味地堆砌那些人尽皆知的“名曲样本”,而是巧妙地穿插了一些具有时代意义或者在曲式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中坚力量”作品进行深度剖析。这种选择意味着读者不仅能学习到经典范式,还能洞察到不同时期作曲家在遵循传统框架时所进行的微妙而重要的创新与突破。对于我这样希望全面提升鉴赏水平的读者来说,这种视野的拓宽至关重要。它提醒我们,分析不是为了僵化地套用模板,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艺术家的个性化表达。通过这些鲜活的例子,我得以更深层次地体会到,形式的约束是如何激发无限的创造力的,这种见解的深度,是其他普通教材难以企及的。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确实很吸引眼球,那种沉稳的色彩搭配,加上字体选择上的考究,一下子就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本泛泛而谈的普通教材。我刚拿到手的时候,就忍不住花了不少时间研究它的排版和装帧质量。纸张的触感很舒服,阅读起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对于需要长时间伏案研究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特别是那些复杂的乐谱插图,印制得极其清晰锐利,每一个细节都纤毫毕现,这无疑为学习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装订部分也做得非常扎实,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用担心书页会松脱。从制作工艺上来说,这本书绝对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体现了出版方对知识的尊重和对读者的负责态度。我个人觉得,光是这份精良的制作,就值回了票价,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放在书架上都显得格外有分量。对于追求阅读体验的爱乐者而言,这样的实体书是电子版永远无法替代的慰藉。

评分

我之前接触过一些音乐分析的入门读物,通常要么过于学术化,充斥着晦涩难懂的术语,让人望而却步;要么又过于浅显,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描述,缺乏深入剖析的深度。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则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与初学者和有一定基础的读者进行对话,他的语言既保持了专业性,又充满了令人愉悦的娓娓道来。我尤其欣赏它在讲解抽象概念时所采用的比喻和类比,那些复杂的结构关系,通过他巧妙的比喻,一下子就变得具象化、可触摸了。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看其他资料时难以获得的。它仿佛有一位耐心的导师在旁边,随时为你指点迷津,让你在学习的迷宫中找到了清晰的路径。这种流畅且富有引导性的写作风格,极大地降低了学习音乐分析的心理门槛,让人愿意主动去探索更深层次的奥秘。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逻辑性极强,每章节的过渡都像是精心编排的乐章衔接,自然而流畅。我注意到它并不是按照作曲家的时间线或者纯粹的体裁来划分的,而是似乎从最基础的“动机”或“线条”的构建开始,层层递进地推演到宏大的奏鸣曲式或复杂的交响套曲结构。这种由内而外的解构方式,极大地帮助我理解音乐是如何“生长”出来的,而非简单地“拼凑”起来的。很多以前觉得难以捉摸的乐段处理,在遵循了书中的分析框架后,似乎都找到了其内在的必然性。这种系统性的梳理,让零散的知识点串联成了一张完整的知识网络,极大地提升了我对整体作品把握的能力。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是什么”,更是“为什么会这样”,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学习。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教科书的范畴,它更像是一把开启音乐世界大门的万能钥匙。我最近尝试在听新的交响乐时,不再仅仅是被表面的旋律所吸引,而是下意识地去捕捉主题的呈示、发展和再现,去辨识调性的转折点及其带来的情感冲击。这种由内而外的聆听方式,彻底改变了我对音乐的感知深度。过去听音乐更多的是一种情感上的被动接受,现在则变成了一种积极的、充满探究乐趣的主动参与。它培养了一种“音乐思维”,这种思维模式一旦养成,将伴随我未来所有的音乐体验,无论面对何种风格或时代的音乐作品,都能迅速找到进入的切口。这种潜移默化的能力培养,是任何速成技巧都无法比拟的,它真正地提升了读者的音乐素养和鉴赏能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